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宗 教

ZONG JIAO

图腾

图腾从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转化而来,意为“彼之亲族”、“种族”等等。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各个部落的图腾崇拜各有其特定偶像。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都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者其他自然的物体都有一种主宰生命或命运的神秘力量,于是将它们雕刻成偶像,对其顶礼膜拜,这就是原始的图腾崇拜。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名悉达多。因其是释迦族人,所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悉达多出身于王族,王室奢靡的生活使他精神空虚,无所寄托,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毅然出家修道,以寻求自身解脱。释迦牟尼以“四姓平等”来反对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种姓制度。他为了摆脱生、死、病、老等诸多痛苦而寻求解脱世界众生痛苦的修行之道。六年苦行中,他遍访名师,与社会各个阶层人民接触、交流,形成了一整套宗教哲理观点而修得正果,获得了解脱。80岁时,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下入灭。

南无、如来、阿弥陀佛

南无:梵语的音译,亦译“南谟”,意为“敬礼”。

如来:梵语,“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即“如实”。佛经对“如来”的解释为“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如来”也是“佛陀”的异名,是一个通用名词。

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并不是一个人。“阿弥陀”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无量的光明”,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轮回

轮回是意译词,亦称“六道轮回”,是佛教教义之一。轮回是指众生在六道中循环不已,流转不尽。轮回的思想起源于《奥义书》。佛教对其进一步发展,认为轮回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和胎生、卵生、化生、湿生四生,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三界

三界是佛教术语。界含有类别的意思,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教义认为欲界包括财、色、名、食、睡五种,还包括地狱、畜生、饿鬼、人和六欲天五趣。色界指欲界上面,众多离欲的众生所居的地方。色的意思是物质,色生出高大宫殿,色界由此而得。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之说。佛教将在色界上面无形色众生居住的地方称为无色界,包括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空无边处、非想处四种境界。世界即为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大千世界”的由来

“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名词,原指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名称。据佛经记载: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

和尚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消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与世无争,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死后灵魂即可升入“天堂”。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战争。“和”(即忍耐、服从)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来以‘和’为尚”意思是说如来佛以和平忍让顺从为高尚的态度,后人因此称他们为“和尚”。这一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另一种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和尚”是从梵文不确切的音译而来,梵文原意是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后来慢慢转为“和尚”。当佛教传入中原以后,“和尚”就成为对佛教僧侣固定的称呼了。

僧、尼、法师、活佛、罗汉、喇嘛

僧: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有4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一个人不能称僧,只能称僧人。出家男女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

尼:“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的简称。俗称“尼姑”。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兼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蒙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为“转世者”或“化身”。汉族人俗称“活佛”。

罗汉:汉族佛寺中常常见到十八罗汉像,其实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

喇嘛:藏语,“和尚”之意。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新月为伊斯兰教的标志。伊斯兰教信奉安拉(即真主),认为安拉是创造万物、主宰一切、无所不能、永恒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穆斯林每年的教历9月内斋戒。斋月里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不能进食,不能行房事。斋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未见月牙,则顺延,但不得超过三天。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自幼失去父母,生活贫寒。12岁时随伯父经商,从此之后,了解和接触到许多宗教知识。25岁成婚,但不久,他潜居山洞,思索宇宙的奥秘与人生存的价值。40岁那年,他声称自己因接到真主安拉的“启示”而传教。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包括麦加和麦地那两个时期。麦加时期穆罕默德认为宇宙万物唯一的主宰是安拉,要人们止恶行善,赈济贫民,并向麦加居民公开传教和将耶路撒冷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地那时期穆罕默德开始建立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从而使伊斯兰教走向辉煌。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

《古兰经》

《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言论集和行止录。它是伊斯兰教奉行的最基本的经典。“古兰”是阿拉伯语,意为读物、诵读。《古兰经》规定了穆斯林的伦理规范和日常行为准则,并与多神教、犹太教之间展开了辩论,阐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功课和基本信仰。此外,《古兰经》也涉及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社会义务和古代先知的故事传说等内容。

犹太教

犹太教是犹太人所信奉的宗教。犹太教奉行独特的教规:男孩出生后须受割礼,星期六为安息日,不食猪肉,严禁拜偶像,严禁教徒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信奉犹太教必须先受割礼。犹太教的主要经典是由《律法书》、《先知书》、《圣录》3部分构成的《圣经》。

现代以色列人的祖先叫希伯来人,他们是古代闪语族的一支,原来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因不堪忍受汉穆拉比的迫害,在亚伯拉罕的率领下,来到迦南(即今巴勒斯坦地区)。初到此地的希伯来人,经济文化都落后于迦南人。为防止被强盛的迦南人征服和同化,亚伯拉罕便借助了宗教的力量来团结部众。他坚称希伯来人的部落神耶和华是万能的神,希伯来人是神的子民;耶和华和希伯来人订立了“圣约”,赐福并保护他们。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有一天他声称耶和华显灵,命他改名为亚伯拉罕,意为“万民之父”。就这样,亚伯拉罕初步创立了崇奉耶和华为唯一神主的一神教,这就是萌芽状态中的犹太教。

亚伯拉罕之后,因大旱灾希伯来人进入埃及,遭受法老奴役400年,后在摩西带领下返回迦南。据传,在西奈山上,耶和华授给摩西十诫,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摩西十诫”。它规定: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得信其他神;不可自己雕刻和崇拜任何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人;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摩西十诫”的创立标志着犹太教的诞生。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其信徒超过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2.8%。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传说中的耶稣。基督教的经典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其基本教义有“原罪说”和“末日审判说”。原罪说虚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偷食禁果而获罪的故事,认为此罪流传后世,是人类一切罪过祸害的根源。末日审判说则宣传现实世界充满罪恶,终有一日最后毁灭,信仰上帝的信徒将升入天堂而永生,不得救赎者将被投入地狱受苦。

基督教三大派别的分布

天主教(罗马公教):基督教的主要派系,信徒人数达5.8亿人。主要分布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波兰、匈牙利、加拿大以及拉美各国;美国、爱尔兰、德国南部地区、荷兰小部分地区、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地也有一部分教徒。

正教:教徒总数约8500多万。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塞浦路斯、希腊、美国;在中东也有一部分教徒。

新教:信徒人数3.4亿。主要分布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北部、瑞士、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非等国。

耶稣

耶稣是由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取肉身降世的救世主。耶稣30岁左右开始四处游历、传教。他挑选了12个门徒,向人们传播“天国的福音”。他还做了许多诸如给人驱鬼治病、使瞎子复明、使跛子走路等神奇的事情。犹太教上层势力极为反对他,对他进行残酷迫害。公元30年左右,耶稣被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升天。

十字架

十字架是古代西方一种用以处死叛逆者、奴隶和异教徒的刑具,由两根木棒相交而成。拉丁文意为“叉字”,因其形状近似汉字“十”而在汉语中被称为“十字架”。相传,耶稣被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所害而被钉上十字架而死,死后的第3日,耶稣复活,复活后的第40日升天。因此,基督教徒不认为十字架是耻辱痛苦的象征,而把十字架当成象征上帝与人和好的福音标志,基督徒在胸前划十字的仪式即源于此。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徒奉行的基本信条。基督教认为,一个唯一的上帝由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组成,三者同时结合于同一“本体”,组合成一个整体,“三位一体”因而得名。

教堂

教堂是基督教举行重要宗教仪式和礼拜的场所。初期教会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是在犹太教会堂或信徒家中。教堂的创建始于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时。教堂的建筑刚开始时模仿异教的神庙、宫殿、宽敞的建筑物等式样建造。不同年代的教堂有不同的风格,有11世纪罗马式,有12世纪哥特式、15世纪文艺复兴式等。此外,其他东方教会和正教还有拜占庭式教堂。唐代景教在长安所建的波斯寺是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教堂。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

公元16世纪前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反封建斗争中,首先把矛头指向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罗马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反对封建体制的政治运动。

基督教是欧洲最主要的宗教,它在公元4世纪时就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宗教。随着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一派是由罗马教皇直接控制、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称为天主教;另一派是以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为中心,称为东正教。在整个中世纪,教会统治着欧洲的一切,压制着所有新生的力量。但到了公元16世纪时,新教再度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使基督教形成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这次宗教分裂的背景,其实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场政治运动。它首先在德国发生,后来蔓延到北欧、瑞士、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

西欧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价教会的愿望与要求,是资产阶级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它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力,带来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科学繁荣,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准备了条件。

加尔文

1509年,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天主教的一个神职人员家庭。加尔文在大学读书时,马丁·路德已经开始在德国进行宗教改革,改革之风吹遍西欧,大学的许多老师、同学都改信新教。加尔文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也改信了新教。不久,国王迫害新教教徒,加尔文离开家乡,一路辗转来到瑞士。

在瑞士,加尔文撰写了《基督教原理》,为新教辩护。这本书在新教教徒们中间引起了轰动。人们十分崇拜加尔文,把他当做新教的领袖,许多人都来到瑞士,会集到他的旗帜下,并逐渐形成了加尔文宗这个基督教新教教派。于是,加尔文在公元1541年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并且实行宗教和政治合一。加尔文重视教育,兴办了很多中小学,还培养、训练了一批批传教士,把他们派到西欧各国去传教。

加尔文的宗教学说符合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经济上进行资本积累的需要,所以在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西欧各国广泛传播。1564年,加尔文在瑞士首都日内瓦病故。

教皇的选举

罗马教皇是终身制的。教皇去世后,由世界各国红衣主教组成的教皇选举会另选新教皇。选举教皇必须严格按照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方式进行。选举当天,红衣主教身着正式服装,在做完弥撒仪式后,由“青铜门”进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分别进入“密室”。在教皇选举期间,西斯廷教堂断绝一切外界联系,每层门上都上锁并贴上封条,任何人不得进出。除留一部紧急联络的电话外,其他电话统统不得使用。沟通内外的唯一渠道是设在“青铜门”上的两个转盘,需要往里送的食物、医药等放在转盘上,由工作人员转动转盘送进去。

选举采用互选方式,得票超过三分之二者当选。事先不提候选人名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选举才有结果。选举期间,有关选举的情况绝对不得外传。为等候选举的结果,成千上万的信徒聚集在西斯廷教堂外的圣彼得广场上,眼睛盯着西斯廷教堂的烟囱。里面每投票一轮,烟囱便冒一次烟。若冒出的烟是黑的,就意味着选举尚无结果,若烟囱升起袅袅白烟,便表示新教皇已选出来了。

耶路撒冷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地”。耶路撒冷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阿拉伯人习惯把耶路撒冷叫做“古德斯”,即“圣城”的意思。至于耶路撒冷的名称,则是希伯来人对它的称呼,“耶路”是城,“撒冷”是和平,即“和平之城”。

祆教

祅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创建。琐罗亚斯德出生于骑士贵族家庭,据说20岁弃家过隐居生活,30岁受“神的启示”对波斯传统的多神教进行改革,创立了新宗教,但备受官方迫害。直到公元前588年,他大约42岁时受大夏国王及宰相的支持,该教巩固了地位并向波斯其他地区发展。

祅教的主要教义是善恶二元论。该教认为,在元始的时候,存在着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和恶神阿里曼。二神互相对立斗争,阿胡拉·马兹达为了战胜阿里曼,特意创造了世界作为他们斗争的场所,因此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斗争过程就是世界创造和劫灭的过程。该教把世界的进程划分为4个时期,每一个时期为3000年,共12000年。在第一个时期中,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世界;在第二个时期创造了物质世界,首先创造了火,之后又创造了人类的始祖,在这个阶段,善、恶二神的斗争已经开始;第三时期,经过斗争,阿胡拉终于取得了胜利,在创世9000年时,琐罗亚斯德诞生,他的出生表示世界已进入了光明的时期;第四时期时,指定他的第三个儿子索希扬为救世主并彻底肃清了魔众,引导人类进入了“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从而人类完成了最高的历史使命。

祆教出现后,几经兴衰。公元3世纪的波斯王朝,该教取得了国教的地位。阿拉伯人击溃萨珊王朝后,祆教从此一蹶不振,至今仅存信徒十几万人。

摩尼教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在波斯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其创始人摩尼于公元216年出生于巴比伦尼亚,25岁时自称受到神的启示,自命为“推茵神”派到尘世的“光明使者”,开始传教活动,但自始至终都受到祆教的激烈抵制和反对,被宣布为异端予以取缔。公元276年,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尸体被残忍地剥皮,悬挂在城门外。

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也就是善与恶;三际指边际、中际、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根据摩尼教的说法,光明和黑暗两个国度在最初各据一方彼此无犯,后来黑暗魔王嗅到了“一些快乐”的气味,便发动了对光明王国的入侵,双方开始进行一场殊死大战。大战的结果,黑暗的魔王为了防止最后失败,驱使恶魔们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人类的肉身由黑暗物质组成,而灵魂由光明物质组成。摩尼自称是大明尊为了拯救人类灵魂而派到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指导人们修炼自己,拯救灵魂。而那些堕落不悟之人将在世界末日随黑暗物质一起埋葬到地狱中去,那时支撑世界之神将卸任而去,天崩地坍,燃起毁灭世界的熊熊大火。

印度教

印度教是指从公元8~9世纪开始流行于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亦称“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要教义是生死轮回、善恶因果。印度教最主要的流派有崇拜毁灭之神湿婆的湿婆教、崇拜保护之神毗湿奴的毗湿奴教。

锡克教

锡克教是产生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教徒约1400万,占印度总人口的2%。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师尊那纳克创立。它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相互融合潮流中的产物,一直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对宗教事务的垄断。锡克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大都从事农业、商业和在军队中服役。在印度军队中,锡克教徒占较大比例。亚洲革命风暴期间,反英的主要势力便是锡克教。在印度不少地方都有锡克教寺庙,其中旁遮普邦的金庙是锡克教最神圣的庙宇。锡克教徒戴手镯、佩短剑和留须发。一般男子的名字都有“辛格”二字,意为“狮子”。长期以来,锡克教要求给予锡克教徒集中的旁遮普邦更多的自治权。随着时代的发展,锡克教在印度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为影响印度局势比较重要的一股力量。

锡克教的主要圣典是《格兰特·沙哈卜》。锡克教是一神教,只崇拜一个神、一个师尊和一个真名(神和真理)。与印度教和佛教一样,锡克教同样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反对祭祀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态度,并认为,人生中有痛苦也有欢乐,但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在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方面,锡克教极力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和妇女歧视,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不分种姓,四方大门向人人敞开。

锡克教的发祥地旁遮普地区不仅是古印度文明的中心,而且也是锡克教文化的中心。锡克教的寺庙遍布境内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圣庙是金庙,它是锡克教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非洲的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广泛流行,信奉这种宗教的人口有l亿以上。原始宗教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极富地方特色。他们一般都供奉祖先和信仰自然神。酋长和统治者被认为是祖先神灵的使者或化身。部落通常有自己所崇拜的图腾,祀奉同一图腾的人不准通婚。他们认为上苍是最高的主宰,打雷、闪电和暴雨等自然现象,均是上帝威力的表现。巫师和宗教性的秘密会社,在非洲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LSLB2c+4fRanQmnMynWV5nb83ucfVCF1Ysw3M3Q9BhxObDr/C4UVqWoAkIeqMa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