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是我国正史编纂的一种形式,书中内容主要以年、月、日为线索,沿着时间顺序展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一种与纪传体很不相同的正史编写形式。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左氏春秋》),和具有史学双璧美誉之一的《资治通鉴》,都是用编年体形式写成的正史著作。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岳庆平先生介绍,编年体史书这种体例在我国始于周朝,是最古老的史书编写体例。它的成型是在公元前841年左右,由当时的周朝史官发明使用。《左传》是这一体例的集大成者,编年体史书的各种要素几乎全都涵盖在内,成为后世编写此类历史著作的范例。《隋书·经籍志》,更是将编年体史书誉为“古史”。东汉末年的荀悦在编年体史书的基础之上,还首创了断代编年体,就是选取一段历史,然后用编年体的形式进行编修。他的《汉纪》一书,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断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包括纲目体、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东华录等。其中,纲目体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时间单提出来,并分为大字小字(大字为纲,记录事件的索引;小字为目,详细说明历史事件),然后进行系统地叙述和分析总结。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论、行为、居住、旅行的专著,属于皇家内著,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时政记是记录以宰相为首的权臣的言论,武则天时开始出现;日历是在起居注和时政记的基础上,通过史学家的再编排,按照编年体体例编成的史书;实录一般由皇帝授命,在国史馆的主持下,通过对先皇时起居注、时政记和日历的内容,以编年体形式编写的先皇时期的历史;东华录是清乾隆朝蒋良骥所创,基本综合以上所有的史料进行再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