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尤其在这个物质化、金钱至上的社会,金色的潮水冲垮了多少对食肉男女。我们周围剩下不是在彷徨迷茫就是在垂死挣扎。
高中一位要好的姐妹最近突然离婚了,听到这一消息起初,还以为这是谁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要知道他们曾经是多么恩爱的一对夫妻,又经历过长达八年的爱情长跑,才得以终成眷属,然而结婚没几年怎么说离就离了呢,可不久之后却又听到了更令人吃惊的消息,那位姐妹很快再婚,不过这次嫁的老公比她大二十多岁,据说是做生意的,家里很有钱。
一次聚会中,再次见到那位姐妹。再婚后的她果然是今时不同于往日,昔日的朴素荡然无存,身上多了些浮华,一举一动之间有了些贵妇人的气派,不过脸上很平和没有一朝暴富的张扬,从前我们就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当然这次见面也就讲起了她的婚姻。
对于大家对她婚变的种种猜测,她显得很平静。她说爱情不是海市蜃楼,婚姻最是平淡务实,她和原来的老公很相爱,因为相爱才愿相守,可结婚之后现实却是残酷的,她与老公收入都不高,在现实社会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钱。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令他们每日都在算计着柴米油盐中渡过,而她老公却又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这样便与现实格格不入,使得他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想改变现实处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导致了他们经常性的争吵,清高的人自是不愿低下他那高傲的头,争吵之后两人三天两头地互不理睬已成为家常便饭,天长日久,他们的感情已所剩无己,这种日子她越过越难过,有段时间她很痛苦,毕竟她还是很爱老公的,选择离开她也有万般不舍,可再这样生活下去,她觉得自己的神经也快崩溃了,终于在一次争吵之后她离开了他,她其实并不想离婚,她只想让老公来哄哄她,可一连二个多月老公音信皆无,她终于彻底死了心,她知道老公是无法改变的,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离婚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
离婚后不久她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有了上一次失败的婚姻这次她再也不会做梦了,现在的老公虽然年纪大她不少,可有钱并对她很好,说心里话她不爱这个男人,为了生活她只有选择他,女友说到这里声音还很平静,好像在说着一件与她毫不相干的事情,可我知道她是对生活无奈的屈服。
有时候爱情并不等同于婚姻,我的女友在经历婚姻的伤痛之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前就听说过米面夫妻,还有更务实的说法对女人来讲老公等同于长期饭票,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则调查只有老公的收入是太太的二倍的家庭才是最稳定的家庭,社会是现实的,女人也是现实的。
富人可能会抱怨穷人虚荣,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古亦有之的至理名言,富人不缺钱不知柴米贵,穷人总得实实在在算计着过日子。现实毕竟是现实,没有钱何来的好日子,尤其在今天贫富分化的社会,看看昔日的朋友周边的人们,从前的他们并不比自己强到哪里,可而今自己却远不及他人,这种落差心理当然也会影响到婚姻的稳定,因为人最终还是社会动物,也许只有两个人都到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当然这样衣食足也无忧了,可这却只是一种无聊之极的幻想。
富人与穷人相比,可能有更多的浪漫情调,而穷人却是最最实际的,从为人儿女到为人父母,穷人们终日在为生活奔忙着,年少时总有天真的幻想,希望自己未来的另一半能携手与自己共赴前程,可结婚之后却发现远不是自己所想当然也就失望之极,而为人父母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最好的教育,过最好的日子,可没有钱讲什么都是白讲,这也就应了所说的那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但是,贫贱夫妻也可以快乐,只要知足。
小茜和她老公就是典型的范例,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九十年代校园爱情的纯真。98年他们走进同一所大学,2000年他们之间有了爱情,现在他们又重新回到校园读研。他们从没有分开过,哪怕是在月工资只有八百块钱的时候,他们没有特别的爱好,就是爱在一起吃顿小火锅。他们从来不去理发店剪头,因为他们不愿把钱浪费在这个上面,所以他们都是互相给对方剪。小茜没有埋怨过,因为她懂老公的辛酸。她从不在意自己的穿着,有时甚至穿拖鞋出门;她也没要过房子因为她相信面包会有的;她不在意老公与她齐平,因为她觉得老公终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相信男人们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希望能有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哪怕她象小茜一样可能会有诸多缺点。只要有爱什么都能够被溶解,只要知足就会有快乐。
一位学者在农村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的时候,问一个放牛娃:“你放牛干啥?”“挣钱娶老婆。”“娶老婆做啥?”“生孩子。”“有了小孩让他干啥?”“放牛。”这位学者除震惊之外,高声疾呼:国家若不对农村教育加以足够重视并加大投入,这样恶性循环的“放牛娃”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纵观不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地区,经济越贫穷,教育就越落后;而教育越落后,导致了经济的越贫穷。像这样的恶性循环,是造成了穷人文化、经济双重贫穷的主要原因。
那是一个极为偏僻、闭塞的小山村,由于令人难以想象的贫穷长期的困扰,好不容易分来的几个老师都很快的走了。时间一久,许多被生活艰难熬苦的村民,也开始对教育麻木不仁了,那座破烂不堪的学校更加破烂了,仅剩本村的一个瘸子,在教孩子们认识几个字。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
那年秋天,村里分来一个中师毕业的女孩,女孩多才多艺,课讲得很好,许多已下地干活的孩子,抽空也往学校跑。
起初,村民都以为年轻的女老师呆不了多久,也会走的——因为村里人太穷了,许多孩子连课本都买不起。然而,女老师偏偏留了下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工资全部补贴给了家境困难的学生。
村民们都感动地说:“真是遇到了一位难得的好老师啊!”
谁也不会想到,那天大雨过后,在去家访的路上,大家敬佩的女老师摔下了山崖,任孩子们如何呼唤,她再也没有睁开她那美丽的大眼睛。
两年后,村里考出了第一个中专生——女老师最得意的学生小黑子。
小黑子的父亲兴奋的赶到山外,卖了300毫升的血,请全村人喝了一顿高粱酒。去省城读书的那些日子,全村人眼里都对小黑子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目光,大家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一样——小黑子的双脚已经迈出了穷窝窝,再也不用回来受穷受苦了。
但谁都没有想到,三年后,中专毕业的小黑子,在大家的惊讶中,又回到依然很穷的村里来,当上了清贫的老师。父母失望地骂他,村民们纷纷困惑的摇头说他实在是犯傻。对此,他只重复了一句当年那位女老师曾说过的一句朴实的话,大家便都沉默不语了。
小黑子一生铭记的老师的那句话是——总要有人做一点儿牺牲呀。
人穷但心不穷。从小黑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性光辉,是那贫瘠的文化沙漠中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