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透过镜子看人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所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微笑,你就要先给别人一个微笑。不要一心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事实上别人并没有任何义务。首先要求自己去接纳、肯定、支持你周围的人,你就会收获他们对你的喜欢与尊重。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

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停下车打开车门,向老人问道:“老先生,请问这个城镇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人属于哪类人?我正在寻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头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说:“你能告诉我,你原来居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吗?”

陌生人说:“他们都是一些毫无礼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里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这正是我想搬离那儿的原因。”

听了这话后,老人说:“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这个镇上的人和他们完全一样。”陌生人听后怏怏地开车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位陌生人来到这个镇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

老人也用同样的问题来反问他:“你现在居住的镇上的人怎么样?”

陌生人回答:“哦!住在那里的人非常友好,非常善良。我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那里。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好的小镇。”

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一样的人。你会喜欢他们的,他们也会喜欢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人就像照镜子,看到的都是自己。你喜欢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你不喜欢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心理学上把这一相互喜欢的规律叫做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

冯玉祥将军在他的“丘八诗”中号召士兵:“重层压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现五洲。”他热爱体贴士兵,关心他们的生活,曾亲自为伤兵尝汤药,擦身搓背,甚至和士兵一样吃粗茶淡饭。所以,士兵们都感到冯将军没有架子,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因而都尊重和听他的话,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愿意找他说。

无独有偶,在这方面,巴顿将军也深谙此道。在巴顿将军的演讲中,他满嘴脏话,“鸡屎”、“狗杂种”、“管他娘的”、“屁滚尿流”之类的词汇随处可见,就像一个老兵油子,而且在提到他自己时,他也称之为“狗娘养的巴顿”。巴顿并没有顾及作为一个将军的尊严,也没有高高在上地大摆架子,而是把自己当成普通士兵,这样的低姿态,反而加强了士兵对他的认同感,让士兵在心理上觉得巴顿是和他们在一起,从而激励着他们一直向前。

可见,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对此,心理学家阿让森和林德曾经以实验证明人际吸引中的相互性原则。

在实验中他们让被试与两个实验助手合作完成一些工作。但被试并不知道与自己交往的是实验助手,他们把实验助手也当成了和自己一样来参加实验的被试(这是研究者有意安排的)。在第一次合作后,研究者给他们一段休息的时间。在休息时,研究者设法使被试很“偶然”地听到了两个实验助手和研究者的谈话。在谈话中,两个实验助手都谈到了对被试的印象。

其中第一个实验助手用相当奉承的语气,一开始就说他喜欢被试;而第二个实验助手则对被试持批评的态度,这一实验助手说他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喜欢被试,并对被试作出了否定的描述。休息时间过后,两个实验助手又回到实验室和被试继续合作。等第二次合作结束后,研究者请被试对与自己合作的两个实验助手进行评价,并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与自己合作的两个伙伴,即两个实验助手。

实验的结果正如研究者所预料的那样,被试的评价和回答,证实了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即如果关于某人的全部信息资料说明他喜欢我们,就可以预料我们也会喜欢他;如果关于某人的全部信息资料都说明他不喜欢我们,那就可以预料我们也不会喜欢他。被试对实验助手的评价与实验助手对他的评价是相关联的,因为第一个实验助手喜欢被试,因而被试也喜欢第一个实验助手;第二个实验助手因为表示不喜欢被试,因而被试也不喜欢第二个实验助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

1. 任何人都有着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为了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与别人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倾向于同他人保持适当且合理的关系。

2. 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说明自己对他人,或说对社会是有很多价值的。

3. 人们会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与之发生联系的人身上。当对别人作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也会产生一种别人作出相应回答的期望。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心理体验是大多数人都曾经历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交互原则,来平衡彼此间的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友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是友情的基础所在。否则,正如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样,“剃头挑子一头热”,你的热情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双方的情感达不到共鸣,友谊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持续。

所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微笑,你就要先给别人一个微笑。不要一心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事实上别人并没有任何义务。首先要求自己去接纳、肯定、支持你周围的人,你就会收获他们对你的喜欢与尊重。

当然,我们说我们会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某个并不喜欢我们的人,相反,我们不喜欢的人有时却很喜欢我们。我们只能说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我们不同。

不过,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有着适用的范围。一个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较强,较为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他可能并不在乎,那些具有较低自我尊重的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那些给他们否定性评价的人,因为他极不自信,所以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特别看重别人表达的对自己的喜欢。

有心理学家曾经以实验研究对这一适用人群的区别进行了很好的证明。研究者先对被试进行了一系列测验,测定了他们的自我尊重程度后,让他们在一个小组里通过讨论问题进行相互接触。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组员都要评价一下其他成员,并把评价写在一张纸上,由研究者来综合大家对组员的评价。然后,再把大家对某个组员的总体评价分发给本人。但研究者所分发的评价是假的。他并没有用真实的评价,这些假的评价中有些是积极肯定的,有些则是消极否定的。然后,实验者再询问每个人喜欢小组的程度。结果发现,对于只有低自我尊重的被试来说,是否喜欢小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组对他的喜欢程度。而那些有较高自我尊重的被试则不大依靠全组对他的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小组。可见,自我尊重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际吸引的相互性作用的发生。

在实际生活中,应该说大多数人都不是很自信的,自我尊重的意识常常并不很强,因此大多数人都特别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而且越不自信时就越需要别人的肯定。如果有很多人都说我们很好,都说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往往会更自信。随着喜欢我们的人的增多。我们可能不大像起初那样去喜欢新认识的朋友。这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尊重程度提高了。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也非常有趣,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在表达对我们喜欢,我们可能不仅不珍惜,反而还因为对其动机和智力的怀疑而不喜欢他,而当另一个人起先表现的是对我们的不喜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他变得喜欢起我们了,反而会增加我们对其智力和诚意的欣赏,我们会更强烈地表现出对她的喜欢。 jqVfYikJq7BRH74plS09yOaZZGN1tFFGKv6LR8mHSgkSxMLf4U6TEIz2ompxTV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