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害怕陌生的场合,对他们来说,完成一次和陌生人的交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宁愿去跑一次马拉松赛,或者去爬一座海拔六千米的山峰,也不愿意去面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当然,如果要让他们去和对方进行一次交谈,而且交谈的主题和内容还要他们自己来选择,就会让他们觉得难上加难。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生活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如果我们想要有所发展,想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就得学会去面对那些陌生人,学会像老朋友一样和他们进行交流。
害怕和陌生人交谈,有一部分原因是心理上的,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都会不自觉地变得小心翼翼。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技术上的,准确地说,就是交谈技巧。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自然地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知道和一个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人该谈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把握好谈论话题的分寸。
初次见面经常会在我们对谈话对象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发生。诚然,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从别人口里,或者一些资料上对我们所要交谈的对象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往往并不全面和直观,无法让我们立刻就切入将要进行的谈话中去。
初次见面,我们虽然对对方了解不多,但是对方的衣着言谈等,大多会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给我们。当你掌握这些有用的信息时,你才能够因人而异地准备和对方交流的话题,通过这些话题,把你自己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并让对方理解和接受。
许多人会抱怨一些陌生人不好打交道,和他们说话时,他们的反应往往和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这种情形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双方的不了解,或者为人处世的习惯和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火车上,一位乘客正为自己睡在上铺而闷闷不乐,因为她带着她刚刚三岁的小女儿一起出门。这时下铺的一位乘客主动和她说话:“你带着小女儿出来,为什么不买一张下铺票呢?”因为不知道对方提出这个问题是什么意图,也许是在嘲笑她不会做事,于是她没好气地回答:“我也想啊,可是在我买票时,下铺票已经卖完了。”
对方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的不高兴,而是继续说:“我不想晚上睡在下铺,你能把你的上铺让给我吗?”
她立刻明白了,对方是想帮助她,但是又不好贸然开口,所以用一种婉转的方式来进入这个话题。她有些惭愧,很高兴地接受了对方的提议。后来,他们很愉快地谈了起来。原来下铺的乘客是一位化妆品推销员,毫无疑问,他成功地推销出了一套化妆品。
人们往往抱怨对方在谈话时的表现和自己所要求的不一致,但是他们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事方式和理解能力,如果你的谈话内容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那么你凭什么要求人们的反应能够达到你的预期呢?
想要别人能够按照你所设想的去理解你的谈话,那么你就应该先去理解别人。在开始一场谈话时,如果你能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这些了解来找不同的话题,适应每个不同的谈话对象,那么,你就能开始一场正确的谈话。
切记,是“了解”每个谈话对象之间的不同,而不是要勉强和委屈你自己去顺从别人的意愿。因为了解并接受这种差异,你才能够找到正确的谈话话题。我们应该理解别人是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也应尊重每个人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即使你不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呢?
在没有人介绍的前提下,让陌生人变成熟人最常见的办法是搭讪。搭讪自然就需要合适的话题,即使对方很配合你,主动地告诉你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但是我们也不能用那种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进行所有的对话。
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个人空间和心里话透露给外人的。当然,我们和陌生人搭讪的目的也不是一次就让他们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提出话题时掌握适当的分寸尤为重要。
既然是第一次说话,总得有第一次说话的礼貌,对于联系方式和对方比较私密的情况,最好等大家相互间比较熟悉之后再问。如果冒昧地提出一些并不适合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话题,通常只会换来白眼。
毫不夸张地说,有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就是没掌握好提话题的分寸。仔细观察会发现,祸从口出,千万别不注意自己的语言。与人能否和睦相处,能否共事顺心,很多时候并不是取决于事情怎么办,而是取决于你的语言能力。做错了事,可以用“话”表歉意。但如果我们说话没有分寸,就会导致事情的发展越来越糟,甚至彻底失败。
可见,要掌握提话题的分寸,一方面,我们所提出的话题要让人有亲切感,知好歹,让人自然地与你交流;另一方面,提出的话题要巧妙,太啰唆会让人反感,太直白的话题容易遭到拒绝,太幼稚的话题容易让人觉得无聊。因此,要想办成一件事,或者想与人轻松交流,我们就要使提出的话题有很好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