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到哪里去找供应商?寻找供应商的渠道18+1

采购到哪里去找供应商?寻找供应商的渠道叫“18+1”。18个渠道,再加1个。为什么不直接说19个呢?因为最后那个“1”跟前面18个不同。这18个渠道不是宫老师总结的,是美国CPM的总结。因为是外语,有些我们看起来觉得怪怪的,但不妨碍拓展思路。

【知识链接2-1】 CPM:寻找供应商的18个渠道

(1)互联网;

(2)电台广告;

(3)电视广告;

(4)硬拷贝或供应商在线名录(如“托马斯登记簿”);

(5)贸易杂志;

(6)贸易展览;

(7)外国领事馆;

(8)邮局;

(9)贸易协会;

(10)运动俱乐部的公告牌;

(11)现有的供应商;

(12)其他采购专家;

(13)组织内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14)金融名录;

(15)“黄页”/电话目录;

(16)临时到访的销售人员;

(17)专业协会;

(18)接待人员。

我们重点讲其中几个。

第一个是互联网。上课时宫老师会问学员,网络是寻找供应商渠道吗?大家会说,当然是啊。再问,那10年前是吗?10年前不是。这些年网络发展速度极快,30多岁、40多岁和50多岁的人,对网络的认识不一样。

小师妹插嘴

WiFi是马斯洛金字塔最底层需求,在90后看来跟空气和自来水一样是生活必需品,但对于很多50后和60后而言十分陌生。

有的人还不习惯数字化生活,尤其有些年长的人对网络抵触甚至是排斥,即使很多年轻人对网络的认识也不很充分。

小师妹插嘴

宫老师生理年龄不算年轻,但有一颗超级年轻的心。

宫老师认识一个高管,手上掌握着上千亿的采购金额,是多年的朋友。宫老师问他:“你用微信吗?”他说:“干啥?”宫老师说:“加一下吧,方便联络。”他说:“这东西都是虚拟的,你现在学坏了(笑)。”宫老师跟他开玩笑说:“你现在没有微信,将来一定没有威信!”有次乘飞机去杭州,去之前电话约了个出租车接机。以前从外地回上海,如果让夫人来接,夫人总是讲,上飞机的时候告诉我一下,以免飞机起飞落地时间变动耽误接你。宫老师那次到杭州,上飞机前忘记告诉出租车司机飞机晚点了。但飞机一落地,手机一打开,电话刚好进来。出租车司机说:“宫老师我在某某地方接你。”宫老师觉得好奇怪,他怎么算得这么准,知道这个时候飞机落地呢?肯定是凑巧了。结果一问,他说是手机上装了APP——航班管家,实时更新飞机起降时间,非常准。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诧的是,宫老师跟司机说也要下载这个APP,等会儿一到宾馆就下载。司机说在车里下载就可以,宫老师说车里移动信号不好,司机说不用移动,车里有免费WiFi,并且还说以后订车用微信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聊了一路“余额宝”和“支付宝”等商业模式。于是宫老师在想,一边是一个手上掌握上千亿采购金额的采购总监,一边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在网络时代,两个人的思维差距竟然如此之大。这不是个例,有次讲课时,给家电连锁业讲课,有人问:“未来对我们行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宫老师在黑板上写下“O2O”,结果他问:“零二零?什么意思?”在网络时代,大家的差距就这么大!

宫老师坚定地认为,应该拥抱互联网。去年夏天参加一个国际采购论坛,主题是互联网思维与供应链模式的创新。关于互联网我们基本上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网络改变了生活方式;第二,网络正在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第三,网络一定会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双11”是最典型的代表,2013年销售额370亿元,2014年500亿元!如果在实体店排队买单,一天根本无法完成。大数据、O2O、物联网、比特币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刚明白什么是跨界、什么叫模式,转眼咨询就衍生出微咨询;微博还没搞清楚,微信已经普及,满大街都是微营销;支付宝还没弄明白,余额宝已半年吸纳资金1000亿元,可与中小银行比肩;小米手机,创业3年成为中国互联网第四;一个卖煎饼果子的“黄老吉”,据说靠互联网思维,把13个座位、10多平方米的店面,发展到销售额达到500万元,被估值4000万元。不要没有危机感,柯达是巨人,却突然在数字时代倒塌,中国移动还在以老大自居,杀进一个腾讯,微信部分取代了短信。技术的变化、模式的更新,可能你看都没看明白,就已改变了你的地位,如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你可能瞬间被淘汰。正如马云所说:“对新生事物,起初看不见,然后看不起,想看看不懂,最后跟不上。”

再来说说其他的渠道。电视广告也是一个渠道,但未来通过电视电台做广告可能比较少。供应商的在线目录,将来在阿里巴巴淘宝之类的网站上会有,有些已经有了。贸易杂志、展览,这些都是渠道。对展览多说两句,原来说参加展览,都是销售人员参加,但销售信息给谁看?给采购看的。有的公司不大愿意让采购去参加展览,觉得要出差,还要花时间,等着供应商来公司不就好了吗?这是极度错误的。有些公司的采购员不知道去哪里找供应商,就是坐在公司里等着,等着供应商上门,实际上外面有很多好的供应商他不知道。参加展览可以很集中地看到那么多供应商,能一下子搜集很多信息。在展览上往往还有行业发展趋势论坛,听一听对采购很有好处。

外国领事馆这个渠道有些人不太了解。宫老师在国外办事处工作过,知道大使馆和领事馆的情况,它们都是办事处。人员的构成一部分属于外交部门,持有外交护照,还有一部分是商务人员,持有商务护照,是国内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的人,代表本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企业比较了解,我们可以通过这种领事馆的商务部门去了解所在国家的企业,有的还能提供联系方式。中国这么大,别人想从中国大使馆了解中国企业有点难,但有的小国家,如瑞典,大使馆对本国的企业一般都有了解。相关信息如果健全的话,大使馆可以提供商务方面的指导意见,甚至教你怎么去进一步查询信息。所以领事馆是个寻找供应商的有效渠道。

还有邮局、贸易协会,企业通过参加各种协会了解供应商信息。

还有一个渠道是利用现有的供应商找新供应商。有人说这怎么可能?还真有采购是这么干的,不过方法没用对。他们跟供应商讲,你看我只有你一家供应商,你再帮我推荐一家呗。于是供应商回去又注册了两家公司来充数,嫌注册来不及,就拉上他两个兄弟。本来采购是想发展多几个供应商的,结果变成了供应商联合起来围标。表面上满足了公司“货比三家”的要求,但是实际效率不高。那么怎样利用现有供应商找供应商?最好的方法是问供应商,他的竞争对手是谁?当然有人可能不愿意说,或者说没竞争对手。那就问他这个行业的前三名是谁,当然他也可能回答,我就是老大。那就问他,后面三家是谁。他如果回答后面也没人。这时你就可以给他扣一个帽子,“不可能啊,这行业只有你一个?说明你根本不了解这个行业啊”!在这种激将之下,他不得不介绍这个行业的情况,这样一下子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而且他越不想说的那个竞争对手,可能越是你想找的那个。

还有就是其他采购专家,组织内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内部的最终使用者。他们有很多人脉资源,都是同行,当然就可以带来很多供应商资源。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他们选择的供应商,到了采购那里,是当作“指定”呢,还是“推荐”呢?其实内部人在推荐时已经有了倾向性,到了采购再选择供应商就有点难了。这个地方处理起来是有技巧的。宫老师有个16字方针:广泛参与,以我为主,内部推荐,机会优先。具体怎么操作,这事儿不宜写得太细。

小师妹插嘴

有些东西一写出来就变味儿,需要面授机宜,欢迎大家和宫老师面对面讨论。

再一个渠道是临时到访的销售人员。宫老师讲个故事。有次正坐在办公室里,一个销售人员推门就进来了,说:“宫部长(宫老师不认识他,但他却知道我姓宫),我找你有点事儿,我们能不能做点生意?”宫老师说:“你是卖什么的?”他反问道:“你买什么?”当时觉得很奇怪啊,问他:“我买啥你就卖啥吗?”他说:“是啊。”当时脑子里蹦出一个词——皮包公司。当年流行这个,没有实体店,夹个皮包,里面放个公章,走到哪儿公司就在哪儿,要啥有啥。于是就问他,你有工厂吗?可以考察吗?他说有工厂,可以考察,工厂在温州。实际是这么回事儿:如果你想买杯子,他就到温州找个杯子生产厂;如果你想买手机,他就找个手机生产厂……温州有很多厂,这个人跟这些厂都有合作。我们能信任他吗?他说你不信任也没关系啊,你可以直接去供应商那里考察,你跟他签合同嘛。如果还是不信任,他说那就让供应商先发货,你后付款,这总该相信了吧。所以这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卖家、买家和这个人形成了三角关系。对买方来说,多了一个编外的采购人员,帮我们寻找供应商,最后一切的商务条件,还是要跟温州的供应商去谈的;而对供应商来说,多了一个额外的销售人员。这样不增加成本吗?不增加!供应商自己的销售也要支付固定工资啊,这个人连固定工资都不用付,完全拿销售提成。又有人问,如果买卖双方后来直接合作了,把这个人弃掉了怎么办?不会的。首先采购一方没有必要弃掉他,因为没有增加成本,而供应商如果把他弃掉,那就再没人愿意帮这个供应商卖东西了。回过头,再看那这个人是怎么找到我们公司的呢?其实他就是路过我们公司,一看很气派,就跟门卫讲:“我找你们采购部王部长。”门卫说:“采购部部长姓宫啊。”他赶紧说:“对对对,我刚说错了。”于是填个单子就进来了。到了前台就问:“宫部长在吗?”说得特别自信。前台以为这人跟宫部长很熟,直接就引到办公室来了。有的领导碰到这种情况,会跟这人聊会,抓起电话找自己部门的人,说:“小李啊,我们这有个供应商,具体的事情你跟他谈吧。”结果小李来了也搞不清这人到底哪里来的,以为他和领导很熟,就不敢怠慢。这就是“临时到访的销售人员”。 g+NKkN+i0rUh7Ue89yav6uNOtWKt6kUt+c77BDTkK0G/+ghJL+1nZ2b8vfCadO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