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凯伦其人

凯伦·布里克森出生于1885年。她祖父迪内森男爵是著名的冒险家,1830年参加过法国对北非的征服。有后人开玩笑说,凯伦“在非洲有过一个祖父”。父亲威廉·迪内森1845年出生,是八兄弟姐妹中的第七人,没有继承到贵族头衔,却承继了冒险的精神;曾作为法国军官参加普法战争,也在威斯康星州进行毛皮交易——在当地留下了与奇普瓦印第安女子的后裔;后从政,以官员身份参加俄土战争。1879年,他在哥本哈根北面约二十五公里处的一个渔村买下了伦斯特德庄园,后来凯伦便在那里出生、去世,目前那里是布里克森纪念馆的一部分。他以本名及笔名出版了几本书,至今仍被认为是风格之作。

凯伦的母亲英博格·魏斯特霍勒茨出身丹麦富裕的中产家庭。他们的婚姻不够恩爱,但也没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威廉后来患梅毒,长期住在一家疗养院里,在凯伦10岁那年悬梁自缢而死。究其原因,应该是政治挫折、永远不会痊愈的梅毒导致的身心残疾及长期抑郁。

那之后的凯伦和母亲的家族住在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富家女生活,随家人去挪威度假,学滑雪,在巴黎学绘画。她很早就展现出文学与艺术上的天赋,发表过作品,也曾在法国开过画展,但都没引起反响。估计在大部分人眼中,这就相当于大观园中小姐们的写写画画,只是玩儿,不值得认真对待。

她深爱母亲这边的家人,但对父亲那边的贵族亲戚,则十二分之仰慕。毕竟当时还没有电影明星,天天在报章上抛头露面的贵族,一举一动都万人追捧,就是那时代的明星。不必责备她这小小的虚荣心。据记录,光在1900年,就有五百位富裕的美国女性嫁给欧洲贵族。显然,这也会是凯伦的选择。毕竟,富有中产阶级的女儿嫁给贵族,是一种流行,也是一桩体面的、双方获益的婚姻。

1909年,24岁的凯伦爱上小她两岁的远房表弟汉斯·冯·布里克森男爵,但对方反应冷淡。四年后,她嫁给了汉斯的孪生弟弟布洛尔·冯·布里克森男爵,成为男爵夫人。

她是为了男爵夫人的头衔结婚的吗?诚实地说:是。甚至她在新婚期间即被丈夫传染上梅毒,她还在给弟弟托马斯的信中写道:“说句够粗鲁的话,只付出这么点儿代价就得到头衔,很值哦。”——“这么点儿”?她还不知道,这将意味着她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婚后不久,在一位夫妇俩共同亲戚(布洛尔的舅舅,凯伦的表叔)的建议下,由凯伦娘家出资,他们在肯尼亚买了一座农场,开始了咖啡种植园主的生涯。1913年,凯伦踏上了非洲大地,直到1931年,一败涂地,黯然离开。

十八年间,第一个问题是健康:她长期被梅毒困扰,多次赴欧洲治疗,但一直未愈。青霉素尚未发明,当时主要使用的含汞和砷的药物,给她带来终生的重金属慢性中毒和上瘾。这期间,她还先后感染过疟疾、西班牙流感等。

第二个问题是婚姻。布洛尔艳遇无数,又挥金如土,把凯伦娘家提供的、本该用在农场上的资金挥霍一空。他也许不算个坏人——在那个时代,他的轻浮好色、酗酒贪杯都是可以原谅的“男人的错”。他在1919年提出离婚,凯伦不同意,且努力想挽回婚姻,甚至想与布洛尔生个孩子。最终,两人在1921年正式分居,1925年离婚生效。在这段破裂婚姻中,凯伦算是无辜方。据她弟弟托马斯说,凯伦对性的态度“极端保守”。没有资料能证明她在正式分居前有过外遇。

第三个问题是孩子。凯伦一直没有孩子。她出版《走出非洲》时用的笔名是“以萨克·迪内森”。有评论家认为“以萨克”是出于《圣经》里的以撒。上帝怜恤亚伯拉罕与妻子撒拉无子,准让撒拉生育。当时撒拉已经90岁,觉得不可能,说“我和我主都老了”,大笑,后得子,取名“以撒”,便为“大笑”意。此观点不知出处何在,至少凯伦自己从没这么说过,但多少不是空穴来风,侧面证实了她求子之心的强烈。根据她与家人的信件,她曾两次怀孕,一次为1923年,另一次为1926年。曾在报过喜讯之后,有一封令人神伤的信:“我不知道如果真有了孩子会如何,也永远不会知道了……”发生了什么?是自愿流产还是被迫堕胎?幸好传记作家倾向于前者。

第四个问题是感情生活。1918年,凯伦与丹尼斯·芬奇-哈顿在穆海迦俱乐部认识,丹尼斯成为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直到1925年,凯伦正式离婚后,丹尼斯住进她家,即书中提到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在非洲除了我的农场之外,没有别的住址。每两次远征狩猎期间,他总住在我家,他的书和唱片都存在这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同居?难说。凯伦一直用“友谊”形容这段关系。著有《夜航西飞》的女作家柏瑞尔·马卡姆是丹尼斯的朋友,始终认为他与凯伦之间没有性关系,因为丹尼斯是同性恋。但凯伦的孩子确实是丹尼斯的,她与丹尼斯商量过。而丹尼斯的答复是:“或者,你可以把‘丹尼尔’删掉。”丹尼尔是这个可能出生的孩子的名字吗?删掉是指堕胎吗?传记作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丹尼斯从来没打算跟她结婚。

不过有一件事,丹尼斯做得很仗义。1928年,威尔士亲王访肯,布洛尔·布里克森男爵和丹尼斯一道负责接待。布洛尔已经再婚,殖民地上出现了新的男爵夫人,可想而知凯伦的微妙地位。显然是为了帮她撑门面,丹尼斯想办法安排了威尔士亲王对农场的访问。这次到访对凯伦很重要,她在书中几次提到。

这是爱情吗?凯伦的部分粉丝强烈反对电影《走出非洲》里面的描写,坚持认为凯伦不曾“迷恋”丹尼斯,而是“她爱丹尼斯,但她也爱非洲大陆、原住民和野生动物”。爱到底有几个名字?爱与爱是否完全一样?

第五个问题,其实是这一切问题的核心,经济问题。十八年间,农场一直亏损,原因有布洛尔早期的挥霍、蝗灾、旱灾、1923年咖啡加工厂火灾、一战带来的经济衰退、国际汇率大幅变更、咖啡价格下降、农场上不断变换经济作物……但根本原因是凯伦不懂农业。

她在书中几度抱怨农场地势太高,不适于咖啡种植。没错,科学家们后来证实了她的农场确实不适于咖啡,因为地势太低了——这是个笑话吗?当然,只要不是发生在你我或者我们爱的人身上。

能怪她吗?不。她是被当作女结婚员培养长大的,从来没想过要当女农业科学家。

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在英国殖民地上,作为外国人,又被误会是亲德派,受到了冷落排挤;长期的无依无靠,身与心的极端孤独;还有1917年,她表妹兼最好的女友自杀身亡;1921年,她唯一的姐姐因病去世……

弟弟托马斯来农场考察过之后,认为已经无回旋余地。1931年,她的家人强烈要求她卖掉农场。她屈服了,农场已经出手,她还在处理未尽事宜时,丹尼斯因飞机坠毁身亡。

……一切都结束了。

返回丹麦后,新的考验还在等待她。

在非洲期间,为了不让自己沉浸于自怜,她一直没停止过写作。现在她已经47岁,还是文坛新人,有的出版商认为书写得不错,但不想出“欧洲作家的处女作”。更有出版商根本一眼都不看:这早已是少年才俊的天下。

1937年,《走出非洲》出版,52岁的她声名鹊起。随即二战爆发,丹麦被德国占领。成为二等公民的种种屈辱和不便令她内心十分痛苦。战争也令出版业几乎停滞,读者购买力急剧下降,以前的版税拿不到,新书难以出版。1942年写的书,历尽千辛万苦,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投寄到伦敦和纽约。连合同和校样都没看到,书到底出版了没有,有没有读者买?不知道。此种境况一直持续到1945年战争结束。

和平了,多年笔耕不辍,终于开花结果。她扬名天下,玛丽莲·梦露都是她的粉丝,但她的身体撑不住了,梅毒的后遗症之一就是严重的神经痛,痛楚令她寝食难安,体重跌到三十五公斤上下。1949年,她因胃溃疡做了大手术,到1955年,她已经严重进食困难。

1957年,她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无缘折桂。当年获奖者是因《鼠疫》蜚声的加缪。

1962年,她因长期的病痛折磨去世,具体死因为严重营养不良,终年77岁。

如果你要问:她离开非洲后做了什么?就是标准的作家生活:写写写写写写写,偶尔出去走走;没有再婚,也没有恋爱。

而她身后留下什么?《走出非洲》《七个哥特式故事》《冬天的故事》《芭比特的盛宴》……

好了,现在你知道她向魔鬼要了什么吗?

也许她什么也没要。所谓与魔鬼立约,是西方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帕格尼尼、莫扎特这类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有过类似传闻。也许这一切,都不是凯伦自愿的选择,就像她在书中所说那样:“骄傲是对上帝创造我们时所怀期许的信仰。骄傲者能意识到这期许,接受使命且心领神会。……对他而言,成功便是将上帝的期许贯彻始终,并为自己的命运深感庆幸。”

在丹麦发行的1997系列钞票的五十克朗纸币上印有她的头像。而她也是除王室成员之外,唯一一个两次出现在邮票上的人物,这两次分别是1980年和1996年。 k2VSEr5TPH0xyVu2YLANcQfUThTUrvzxZDHETO25++XzVaHfJaqIick6d3qvf0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