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人生易老天难老,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因而他的诗词富寓哲理和远大志向,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他创作的诗词实现了深邃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对立统一,具有丰富而鲜明的形象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往往给人以崇高的审美感受。

毛泽东一些充满哲理的诗词,有揭示自然法则的,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就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有揭示人生哲理的,如“人生亦老天难老”、“踏遍青山人未老”,表达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揭示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实质上仍然是为了揭示人生哲理。“踏遍青山人未老”已成为格言警句,给人以进取的坚定信心和智慧的理性启迪。

一、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题解】

采桑子,词牌名。小令,双调,44字。平韵。唐教坊大曲名。相传汉代一太守出巡,见采桑女秦罗敷姿色美好,想占为妾,罗敷即唱《陌上桑》曲,严加斥责,予以拒绝。唐代朝廷音乐机关把《陌上桑》制成大曲,始名《采桑子》。上、下阕各四句二韵。又名《丑妞儿令》、《罗敷媚歌》等。重阳:节令名,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又叫重九。古人有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

【翻译与注释】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的生命短暂容易衰老,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一样。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指大自然,宇宙。难老:指宇宙的发展变化不易看到。

[岁岁重阳]每年都会有一个重阳节。岁岁:年年。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今又重阳]今天又到重阳节了。这一天是公历1929年10月11日。唐代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战地黄花分外香]然而战场上盛开的野菊花却使我们感觉它吐露出更加浓烈的芳香。战地:战场。《孙子·虚实》:“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此处指福建省上杭一带。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长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县。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品种主要是黄的,故称黄花。一说典出《礼记·月令》:“季月之令,鞠有黄华。”鞠:通“菊”。黄华:同“黄花”。又《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后因此称菊花为黄花。分外香:格外香。宋代杨万里《九日郡中送白菊》:“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时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一年一度:每年一次。宋代王安石《送吴显道》其五:“唯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度:次。秋风劲:指秋风强劲、有力。西晋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劲:强劲,猛烈。

[不似春光]与春天和煦明媚的风光迥然不同。不似:不像,不同于。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色。唐代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胜似春光]但它却胜过春天的风光景色。胜似:胜过,胜于。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似,犹于也,意则犹过也。”唐代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寥廓江天万里霜]从靠近江河的地方看去,水天相接,秋高气爽,一片美好的景色。寥廓:空阔远大的样子。江天:江和江上的天空。唐代杜甫《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万里:极言广阔。霜:借指秋色。古典文学中有丹霜、紫霜、青霜的说法。这句写江天广阔,秋高气爽,五彩斑斓,一片美妙的秋色。

【诗词鉴赏】

《采桑子·重阳》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1929年6月,由于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尚未理解,出现意见分歧,毛泽东未能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在闽西一带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9月,毛泽东住进上杭临江楼。10月11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作者登楼远眺,只见汀江横贯,碧水荡漾,两岸一片片傲霜的秋菊正绽放。此情此景,自然使作者联想到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不禁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与豪情,诗情澎湃,吟成了这首《采桑子·重阳》。

这首词通过重阳节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革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奋斗不息的革命豪情,洋溢着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上阕热情歌颂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战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两句词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与人生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不是吗,人生短暂,容易衰老,可是老天——宇宙自然界却难于衰老,每一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年年有变化,不断增加。这两句词充满人生苦短的感慨,但并没有悲观的情调,反而含有“人生易老”,我们要珍惜光阴,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番流传千古的事业之意。因此,接下来“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十分开朗的情怀。岁岁重阳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可是今又重阳的情景大不一样了,那就是战地开放的菊花格外芳香。“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深层次的意思是:革命根据地的战争将改变社会、人生,因而在革命者看来,菊花变得分外芳香,自然界的菊花也变得多情,为红军战争的胜利而更加芬芳。

下阕进一步赞美根据地秋天的美丽景色。“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其中的“劲”字写出了秋天的个性,也融进了作者的个性特点。一年一度的强劲秋风使大地景色不像美丽的春天,但是又胜过春天的美丽景色,可见作者对强劲秋风中的景色是十分喜爱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个性。结句“寥廓江天万里霜”豪情激荡,作者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幅万里霜天的空阔深远景象,这不仅是“胜似春光”的形象化说明,同时也象征了革命事业的广阔前景。

《采桑子·重阳》由“战地黄花分外香”引起诗兴,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词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的笔下“悲”和“秋”往往难以分开。这首词一反悲秋的情调,把秋天写得无比可爱,分外美丽,表现出无比乐观、自信的情怀,堪称历代写重阳节诗词中的杰作。

全词寓情于景,情在景中。上下两阕的末句,都是以景作结,上阕写黄花吐香,下阕写江天寥廓。写黄花是近景,写江天是远景。一近一远,前后呼应,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色万里生机盎然的动人画卷,格调高昂,境界辽阔,充满了浓烈的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是一首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这首词语言朴素自然,音节回旋跌宕,气势雄浑磅礴,意境宏远瑰丽,具有豪放风格特征。

【墨迹鉴赏】

这首词现在所见到的墨迹有2件,约写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无词牌,无标题,无落款,有标点符号。竖写,共13行,草书。两件墨迹文字完全一样,取大草之势,字体大小错落悬殊,笔墨点画粗细迥别,有行无列,行间密挤,满纸墨迹飞舞,云烟缭绕,纵横奔放,苍劲而飘逸,意连而笔纵。通篇中锋为主,侧锋取势,笔走龙蛇,运笔婉转回环,线条流畅刚健,节奏畅达变幻。开篇“人”字浓墨突兀而出,一笔直下,牵丝相连,若游龙腾空。“难”字三次笔断意不断,“分”、“一年一”、“劲”、“胜”、“寥廓”等字格外醒目,“霜”字顶天立地,独占一行,留下大片空白,如天地一体,银霜满布万里江天,布局奇险,气势磅礴。这里选用的墨迹是原件。另1件墨迹系由他人将这件墨迹中“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霜”字缩小而成。

二、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自注自解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问:

莫道君行早:“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复数,要照单数译。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题解】

清平乐,词牌名。小令,双调,46字。上阕押仄韵,下阕换平韵。也有全押仄韵者。原为唐教坊曲名。其本义为“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而不是指曲子的清调平调。最早见于《尊前集》中记载的李白《清平乐》词四首。上、下阕各四句二韵。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等。会昌:地名,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通广东省,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内的城市之一,距红色首都瑞金46公里。早在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革命根据地,就曾率领红军到过会昌。1931年10月,在会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这以后作者经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1933年8月中共粤赣省委成立,省委办公地设在会昌。

【翻译与注释】

[东方欲晓]东方的天空快要破晓了。唐代韦应物《听莺曲》:“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欲晓:将要天亮。欲:将要。晓:天亮,破晓。

[莫道君行早]不要说我行军出发得太早。莫道:不要说。宋代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君:第二人称敬辞,相当于“您”,这里是作者自称之词。行:动身,出发。清代《增广贤文》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革命战士双脚踏遍青山万重,人并没有衰老。踏遍青山:从1927年9月秋收起义以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千里,脚下踏过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的无数山岭,故云。 踏遍:走遍。人:指作者自己。宋代陆游《渔家傲·寄仲高》词:“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风景这边独好]要论风光景色,只有革命根据地这边最好。风景:风光,景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这边:指会昌一带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独:唯独,只有。

[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城外一座座高峰。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直接东溟]山峰连绵起伏一直延伸到波涛汹涌的东海之滨。颠连: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颠:“巅”的古字。山顶,这里指山峰。直接:一直接到。东溟:东海。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黄河走东溟,向日落西海。”这里指福建地区。溟:即海。福建地区濒临东海。

[战士指看南粤]红军战士们指着逶迤磅礴的山岭,眺望广东那边。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省。因其在江西省的南边,立足于江西而南望广东,故言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只见草木茂密郁郁葱葱,一派美好壮丽的气象。郁郁葱葱: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这里喻指革命前途光明美好。

【诗词鉴赏】

《清平乐·会昌》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空前的第五次大“围剿”。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碉堡推进的“堡垒战略”,从四面八方向苏区根据地压缩。那时,中央红军只有10万人,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权被王明掌握,毛泽东的许多正确建议都没有被中央采纳,红军的战略方针也出现了偏差,例如“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等。这样,从1933年10月到1934年夏季,红军损失了一部分力量,反第五次大“围剿”失败。当时的党中央又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困难局面,于是剩下的就是作者在自注中说的,准备长征了。1934年7月23日左右,毛泽东在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一个碧空如洗的早晨,毛泽东和粤赣省委的一些负责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毛泽东站在高山之巅,纵览郁郁葱葱、逶迤起伏的粤赣锦绣河山,壮丽的风光激起了他诗兴,回到驻地文武坝后,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这是作者在中央苏区填写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登高所见的远方“独好”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亲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上阕写晨起登山的情景与感慨。起始两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交代时间和环境。近似白描的两句词勾勒了一幅天将破晓的夏日晨曦图,图中的人当然是作者自己。“东方欲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预示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莫道”二字是说不要说我出发得早,还有比我更早的人呢!表现了作者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踏遍青山人未老”紧承前一句的“行”字,联系作者的自注看,内中颇有深意。作者自1927年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来,历经国民党的多次大“围剿”和党内严重的路线斗争,转战于江西、福建等地,确实是踏遍了群山万壑。到写这首词的时候,七八年过去了,人的年龄虽有所增长,但革命意志却更加坚定了,所以结句出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评说。作者对自己亲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当时心境不好,却仍然得出了“独好”的结论,充满了革命豪情和英雄气概。

下阕写登会昌山所见之景,实际上是“风景这边独好”的具体描述。“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两句写登上城外会昌山高峰所看到的极为开阔辽远的风光。作者站在高峰上,向东望去,峰峰相连,山山相接,绵延无尽,似乎与东海直接相连。“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写南方的美丽景色,将眼前实景融化为宽广的胸怀。作者借同行的战士指看,所见到的是“更加郁郁葱葱”气象壮美的南国风景。作者对青山踏遍“这边独好”的风景是十分留恋的,而对“东溟”和郁郁葱葱的“南粤”也十分向往。尽管以江西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将要失去,但是对革命者而言,中国广大地区都能够用以开辟革命根据地。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化苍凉郁闷为恢宏乐观的心境,表现出了作者坚韧不屈的坚强意志。

作者写作《清平乐·会昌》时,在党内正受到排挤打击,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改做政府工作。军事斗争在党内“左”倾路线的控制下,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革命根据地日渐缩小,形势十分危急,红军被迫准备长征。但从这首词的内容看,作者对革命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坚信革命最终必将获得胜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叙事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上阕中的“欲晓”、“青山”、“风景”都是景,“行早”、“踏遍”、“人未老”、“独好”都是情;下阕中的“高峰”、“南粤”“郁郁葱葱”都是景,“指看”是情。情与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作者对革命根据地的无限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美景,联想到中国革命前途的远景,从登山的平常之事,联想到关系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这种举重若轻的大家气度,娴熟高超的艺术技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墨迹鉴赏】

这首词现在所见到的墨迹有6件。这里选用的墨迹约写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词末写有“调寄清平乐 一九三四登会昌山”十三个字。无标点符号。竖写,共6行,行草字体。整幅作品以润笔为主,结体大小整齐,虽少有牵丝,但意脉连贯,气韵流畅,似有唐代怀素小草的笔意和风格。通篇墨笔浓厚而润泽,字体疏密相间,秀美刚健,既充满激情,又富于理性,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正式发表时题目有改动。其余5件,除1件有“清平乐”词牌外,均无词牌,无标题,无落款,无标点符号。其中1件行书字体,2件行草字体,2件草书字体。 9D0uubjrrtjkTovcA9dgEk+KthsEyJhbJ5RVSLJqcsqUyGrQcUzVRyUy6wy9wF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