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表达人的志向和思想的。毛泽东之“志”有着深刻的内涵,既包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又饱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在我国传统的诗论中,“志”和“情”本来是相通的,儒家经典《毛诗序》就说:“诗者志渐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只是有的偏重于志,有的偏重于情,也有人将二者融合起来,故“志”“情”二字名异实同。诚如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所说:“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
1925年秋,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如屈原天问式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则更表现了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的使命感,用诗的语言表达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豪迈心声。 写于1927年春的《菩萨蛮·黄鹤楼》流露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时的沉重心情,抒发了诗人要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
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到中流击水:“击水”指在湘江中游泳。当时我写的诗有两句还记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那时有个因是子(蒋维乔),提倡一种静坐法。
沁园春,词牌名。长调,双调,114字,一韵到底,用平韵。“沁园”二字出自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因其奢华幽美为当时园林之最,外戚窦宪心怀艳羡,遂凭借权势强取豪夺,将沁园占为己有。后有人作诗以咏其事,《沁园春》词牌因此得名。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平韵。此调最初见于北宋张先词。其格调开阔,韵位较疏,宜抒发激越壮阔之豪情,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念离群》等。长沙:长沙为湖南省省会。
[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站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独立:在诗中往往具有一种卓然特立,若有所思的意象。唐代杜甫《独立》:“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唐代柳宗元《笼鹰词》:“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寒秋:深秋,晚秋。深秋气候已渐寒冷,故曰寒秋。
[湘江北去]湘江从眼前滚滚向北流去。湘江: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山西麓,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北去:(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橘子洲头](我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的南端。补充写出“独立”的处所。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的沙洲,南北大约5.5公里,东西最宽处约0.5公里。西面靠近著名游览胜地岳麓山。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说,洲上多产美橘,故名。
[看万山红遍]向远处望去,许许多多的山都呈现了一片红色。看:领起字。根据词律,领起“万山”至“百舸”四句,根据文意,这里领起“万山”至“万类”七句。万山红遍:所有的山都红了。清代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其二:“看万山红叶。”万山:指岳麓山及湘江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岳麓山附近的枫树林最茂盛,秋末枫叶经霜后变红。岳麓山山腰有爱晚亭,因唐代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得名。
[层林尽染]那层层叠叠的树林都像染上了艳丽动人的颜色。层林:重重叠叠的树林,随着起伏的山势一层层地高上去。尽:全部,都。染:染色,这里指染上红色。
[漫江碧透]再看看眼前,满江清澄的水碧绿透了。漫江:满江。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碧:青绿色。
[百舸争流]许多船只争相疾驶,破浪前进。舸:大船。汉代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里泛指船只。争流:争着在水上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鹰击长空]仰望天空,雄鹰在辽阔的天空矫健地飞翔。《太平御览·天部》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击:搏击,形容鹰飞得迅猛矫捷。长空:辽阔的天空。
[鱼翔浅底]俯视湘江,游鱼在清澈见底的水里飞翔似的轻快游动。翔:本指鸟在空中盘旋。汉代《淮南子·览冥》:“翱翔四海之外。”东汉高诱注:“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这里指鱼儿在水中游得活跃轻快。浅底:水下清澈可见底。因江水清澈,一望见底,而显得江水浅。唐代储光羲《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切生物在秋天里都竞相自由自在地生存活动着。万类:即万物,统指宇宙间一切生物。晋代张华《答何劭》其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霜天:下霜的天气,这里指深秋,寒秋。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竞:竞赛,竞争。自由:不受拘束,自在适意。
[怅寥廓]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引起我深沉的思虑。怅:惆怅。这里指沉浸在一种深远的感慨思索之中。寥廓:高远空阔。战国《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洪兴祖补注引颜师古曰:“辽阔,广远也。”这里指广阔的宇宙。唐代杜甫《橘柏渡》:“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
[问苍茫大地]我不禁要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唐代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谁主沉浮]究竟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事物盛衰消长的命运呢?通过联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主:主宰,支配。沉浮:本指物体在水面上沉没和浮起,后用来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长。《庄子·知北游》:“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沈浮”,同“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我曾经与许多朋友结伴携手来这里游览、游泳。携来:手拉着手一起来。百侣:言朋友之多,约数。据《湖南一师校志》记载,1917年毛泽东主持该校学友会时,参加“游泳部”的同学达80余人。侣:伴侣,朋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如今回想起从前许多令人难忘的不平常的岁月!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代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岁月:日子,喻指斗争生活。稠:多。
[恰同学少年]那时正值同学们青春年少。恰:刚好,正值。这里是领起字,领起以下四句。同学少年:语出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里借用杜诗字面,赞美相知的学友。
[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风华:风采,才华。唐代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王俭风华首,萧何社稷臣。”茂:丰盛。
[书生意气]读书人的意态气概。书生:读书人。指作者和蔡和森等同学。唐代高适《酬贺兰大夫》:“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意气:意态气概。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唐代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挥斥方遒]潇洒豪迈,强劲奔放。挥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方:正,正当。遒:强劲有力。南朝宋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指点江山]批评、议论国家大事。指点:指说,评论。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江山:江河和山岭,常用来指代国家和国家的政权。
[激扬文字]写出许多激昂慷慨的文章。激扬:义同褒贬,即激浊扬清,抨击丑恶,宣传美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年的反动军阀、官僚视如粪土一般。粪土:秽浊的泥土,比喻恶劣下贱的东西。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论》:“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这里的“粪土”作动词用,是“把……看作粪土”的意思。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这里指当时的反动军阀、官僚等上层人物。
[曾记否]亲爱的老同学,您还记得吗?曾:犹,尚。
[到中流击水]那时我们到湘江中奋力击水。中流:水流的中央。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这里指湘江江心。击水:拍打着水。这里指游泳。唐代骆宾王《答员半千书》:“化羽垂天,抟风九万;振鳞横海,击水三千。”
[浪遏飞舟]激起的浪涛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宋代辛弃疾《沁园春》:“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遏:阻止。《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沁园春·长沙》最早披露于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8月发行。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这首词是毛泽东亲自审定,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的开篇,是毛泽东早期词的代表作。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0多年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1925年9月,毛泽东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唤起了他对学生时代不平凡生活的美好回忆。曾记得那时每年的夏天,他都与同学们来湘江游泳,在江中搏击风浪。那时与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携手同游橘子洲,议论着祖国的前途,争论着改造中国的根本方法。纵览长沙山水壮丽的秋光,联想到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更觉信心百倍。《沁园春·长沙》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
这首旧地重游的纪游之作,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在洋溢着青春、理想的忆旧中,抒发了作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动革命高潮到来的凌云壮志。
上阕着重描绘湘江及湘江两岸深秋的绚烂景色。起首三句交代季节,点明地域。“独立”一词描绘出作者自我独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两句,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欣赏深秋时长沙一带的美丽景色。接下来七句,全由“看”字领起。先写山,“万山红遍”概写群山颜色;“层林尽染”则具体写红色呈现于山林的情形。再写江,以“碧透”写江水的清澈见底,以“争流”写船只的竞发,用以展现江上的生机弥漫。“鹰击长空”为仰望所见,“鱼翔浅底”为俯视所见。“击”、“翔”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鹰与鱼的活力。通过天上地下一系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实景描写,最后自然得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这一结论写足了自然界万物万类的自由竞争状态。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人才是“万类霜天”的主角。作者用一“怅”字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沉浮”即人世间升沉起伏,也即国家的兴衰荣辱。“谁主”一问,说明作者对天下大事极其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阔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已充分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一阕先写景,然后自然转入抒情,两者融合无间,堪称为借景抒情的范例。
下阕由眼前的景色,自然地转到回忆往昔与少年同学来这里游览的情景,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过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来橘子洲游览。“忆往昔”明确说明以下是回忆往昔作者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许多“峥嵘岁月”。那时正是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之时,“挥斥方遒”正是这群“书生意气”的体现,慷慨激昂,“指点江山”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几句词采用层层推衍的手法,写出了“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的心意气度。他们针对当时掌权的上层人物,写出了反对弊政,提倡革新的激浊扬清的文章。在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看来,这些掌权的上层人物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虽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会的万户侯一样,实则粪土不如,这个比喻也是“激扬文字”的具体化。最后三句仍承“忆往昔”写出,照应上阕的“湘江”等句意,也照应下阕的“曾游”。这三句是写实,作者与同学们常来湘江游泳,锻炼身体,又是借游泳来寓写少年同学的远大志向,是对前面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情怀作进一步的抒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我们可称之为因情而出景。同时这两句词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所作的英勇无畏的拼搏。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时代的大潮中,推波击浪,所向披靡。今天,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声“曾记否”的亲切发问,表达作者多么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共同掀起中国革命的新浪潮,这正如古人所说“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 最后三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尾句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是《沁园春·长沙》的一个特色。上阕一个“看”字,领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具体到概括,十分形象生动,真有点儿令人目不暇接。下阕虽以叙事抒情为主,却也能因情出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
领字与扇面对仗的运用,使得全词境界阔大,雄奇壮丽,情采飞扬。上阕的领字“看”、下阕的领字“恰”各直贯七句,仿佛电影的特写,形成了高远宏阔的意境和浩荡奔放的气势。上阕“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下阕“同学少年”与“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与“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均构成对仗,所写景物,多姿多彩,所抒豪情,意气奋发。全词形成了刚健遒劲的豪放风格,给人以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感,显示出作者诗词艺术的娴熟和早期创作取得的成就。
这首词现在所见到的墨迹有7件,分别作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不同时期。这里选用的墨迹作于1961年10月16日。有词牌,有标题,有标点符号,有写作时间与署名。竖写,共36行,草书。全幅字体大小相间,以错落有致的方式表达感情,但大字多于小字。取狂草气势,中锋行笔,笔画以铁线为主,线条飘逸,筋骨内涵,行气紧密,一气呵成,流畅苍劲,浓淡相间,起伏有度。通篇笔饱墨酣,激情满纸,如苍鹰搏击于万里长空,如群鱼翱翔于清澈见底的水中,又如湘江中流击水,气势奔放。“问苍茫”一笔写下,“大地”二字又沉稳收起。“谁”字大出,表现了压倒一切的英雄之气。起笔的“独”字大出,表达胸中的激扬澎湃之情,篇末的“遏飞舟”大出,与开头的“独”字遥相呼应,将书家的激情推到了顶点。结尾虽犯独字不成行之忌,但以落款补救,排列也很完整。有书评家认为,这幅手迹随意挥就,自然天成,天衣无缝,炉火纯青,耀古烁今,堪称前无古人的神品。代表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中国书法史上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正式发表时写作日期有改动。其余6件,3件无标题,3件有标题;2件横写,4件竖写;2件无标点符号,4件有标点符号。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
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毛泽东在《清平乐·会昌》批注中提到这首词说: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书作者按:这里所说的“菩萨蛮”,当指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词)
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在学英语休息时说:
《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潮起伏的苍凉心境。(林克. 《忆毛泽东学英语》: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9月第1版)
菩萨蛮:词牌名。小令,双调,44字,上、下阕各四句,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原为唐教坊(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乐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来,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另有一说,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此说不可信。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黄鹤楼:黄鹤楼古代亦名黄鹄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西蛇山上的黄鹄矶北端,紧靠长江边,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是长江汉水一带著名的古迹。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223年),南朝以后就很著名,有“天下绝景”之称。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和修复,最后一次焚毁是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光绪末年,在黄鹤楼旧址建筑了警钟楼,是西式楼房。由于黄鹤楼久负盛名,警钟楼又建在黄鹤楼旧址上,所以有人习惯上把警钟楼叫作黄鹤楼。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6月在蛇山顶上重建新的黄鹤楼。黄鹤楼因矶得名。《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载:“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但也有人说起于神话。神话有两种不同说法: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州郡志》:“黄鹤楼在黄鹤矶上,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 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意思是说,蜀汉时费祎(字文伟)成了仙,曾经骑着黄鹤飞行,在这里休息过。由于那里风景壮丽,又流传着美丽的神话传说,因此,引起历代许多诗人的吟咏和赞叹。唐代诗人崔颢曾写过有名的《黄鹤楼》诗。黄鹤楼因而名声更大。
[茫茫九派流中国]许多支流到这里汇集成浩荡奔流的长江,横贯我国中部。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长江水势广大。明代林章《登黄鹤楼作》:“望里山川是楚乡,美人何处水茫茫。”九派:这里指长江中游的河流。东晋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南朝宋鲍照《登黄鹤矶》:“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九:言其多,非确数。派:江河的支流。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致钟学坤的信中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流:奔流。中国:国之中部,指我国的中部地区。唐代李白《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沉沉一线穿南北]深远漫长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在这里连成一线,纵穿南方和北方。沉沉:深远的样子,指铁路伸向远处。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广州至武昌)铁路和以北的京汉(北京至汉口)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接通后改称京广铁路。穿南北:伸向南方北方的尽头。从黄鹤楼上俯视,细长的铁路如一条直线贯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暮春时节,武汉三镇仿佛笼罩在细雨弥漫之中,一片莽莽苍苍。烟雨:指迷蒙如烟的细雨浓雾。宋代辛弃疾《菩萨蛮》:“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莽苍苍:本指草木茂盛,这里指烟雨迷蒙,若隐若现,远望不甚分明。《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返。”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不甚分明也。”宋代陆游《哀郢》:“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龟蛇锁大江]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像一把大锁似的锁住了激荡奔腾的万里长江。龟蛇:龟山和蛇山。龟山在武汉汉阳城北,前临大江,北带汉水,状若巨龟;蛇山横贯武昌城中,状若长蛇,首饮长江,尾延东城。大江:指长江。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黄鹤知何去]神话传说中的黄鹤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何去:去何,去到了什么地方?何:哪里。
[剩有游人处]这里现在只剩下一座供人游览的空楼。以上两句化用唐代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处:地方,处所。
[把酒酹滔滔]我不由地端起酒浇向滚滚滔滔的江水。把:动词,拿着,端起。酹滔滔:把酒浇向滚滚滔滔的江水里。酹:古代把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奂传》:“(奂)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滔滔: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这里指长江,形容词用作名词。
[心潮逐浪高]心中翻腾起伏的思绪随着大江汹涌澎湃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心潮:潮水般激荡着的思想情绪。逐:随,跟着。作者自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菩萨蛮·黄鹤楼》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黄鹤楼历来是供游人游览之胜地,站在楼上,可以俯瞰波澜壮阔的长江和武汉三镇的雄姿,风景极其壮丽,又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因此引起历代许多诗人的吟咏和赞叹。1926年12月,毛泽东到武汉从事革命活动。不久,杨开慧带着孩子也来到武汉与毛泽东相聚。1927年春,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一同登上黄鹤楼。此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前夕,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毛泽东深感忧虑: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出路何在?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毛泽东是怀着苍凉的心境登上黄鹤楼的。面对苍茫空阔的楚天,心情十分抑郁而沉重的毛泽东吟出了激昂慷慨的《菩萨蛮·黄鹤楼》。
这首词描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大革命失败前夕危急形势的深切忧虑和苍凉心情,表达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上阕写景。四句词写四个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是作者站在黄鹤楼上所见到的阔大景象。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横贯东西,波涛汹涌,阔大深远,一片迷茫的长江。“九派”,这里是长江的同义语。“流中国”点明长江源远流长,辽阔无尽。大江之外,最显眼的就是穿越南北的铁路了。“沉沉”形象地描绘了铁路的延伸之辽远。两句词,两个景物,写得气象宏阔。近看,眼前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大地烟雨迷茫,隔江对峙的龟山和蛇山好像要锁住奔腾的大江。两句词,两种景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暗示了作者当时苍凉的心境。
下阕抒情。“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两句巧妙地记述作者的黄鹤楼之游。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因革命前途问题而产生的思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两句,写洒酒祭奠滚滚江涛的行为和内心如潮逐浪的感受。把酒酹江并非真的以酒祭奠江水,只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借用。把酒酹江,对江盟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在如烟如雨的政治形势面前的心情,即“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结句“心潮逐浪高”振起全篇,与上阕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对照,感情激动,心潮澎湃,抒发了作者要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杨开慧当时就称赞说:“这首词真好,只是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越,让我听了心绪难以平静。”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菩萨蛮·黄鹤楼》的词眼在“心潮”二字上。这一“词眼”展示了词人当时悲壮苍凉的情怀,表达了词人深沉、深邃的崇高审美追求,是理解全词的关键。
构思巧妙,文采丰富,使事用典,信手拈来,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如黄鹤的故事、“把酒酹滔滔”等典故,运用深化无迹,高妙自然。叠音词的成功运用也是这首小令的特点,作者连用了“茫茫”、“沉沉”、“苍苍”、“滔滔”等四个叠音词,使压抑、“苍凉”的心境表露无遗,既加深了词作境界的深沉迷茫,也有助于表达深沉缠绵的感情。
这首词现在所见到的墨迹有6件,分别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这里选用的墨迹约书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无词牌,无标题,中无标点符号,后无署名落款。词末有“调寄菩萨蛮 登黄鹤楼 一九二七”字样,竖写,共6行,行草字体。起首的“茫”字奇大,浓墨重出,强调了境界的开阔和迷茫。而“沉沉”却为小字,显示了境界的深远。然后节奏开始加快。整幅作品均用润笔,越往后笔势越放纵,气势奔放,流露了“心潮逐浪高”的心境变化。通篇笔墨圆润,用笔舒展,字体流朗,秀丽遒美。其中“把酒酹滔滔”的“酹”原误写为“酎”,系由他人改动而成。结尾两行在“高”字之后补上“调寄菩萨蛮 登黄鹤楼 一九二七”,既补充交代了词牌、题目,又回避了独字成行之讳,布白十分完整。正式发表时个别文字有改动。其余5件,1件是这幅墨迹改动前的原件。3件均无词牌,无标题,无落款,无标点符号。竖写,其中2件均为5行,行草字体;1件10行,草书。还有1件有词牌,无标题,无落款,无标点符号。竖写,共5行,行草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