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十三

澧泉

泰山之东有澧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欲取饮者,皆洗心志 ,跪而挹 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泉止焉。盖神明之尝志者也。

泰山的东面有一口澧泉,它的形状像口井,它的本体是石头。想要舀这泉水饮用的人,都必须心无杂念,跪着去舀它,那么这泉水涌出来就会像飞一样,数量足够饮用。如果有人心存污秽,那么这泉水就停在那里不涌出来了。这大概是神明试探人心的东西吧。

巨灵劈华山

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 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至今犹存。故张衡作《西京赋》所称“巨灵赑屃 ,高掌远跖,以流河曲”,是也。

太华山、少华山这两座山,本来是一座山。山正对着黄河,河水到这里时就要绕着流。河神巨灵,用手劈开了山的上半部,用脚踢裂了山的下半部,从中间分成了两部分,来方便黄河水流淌。今天在西岳华山上看见的手印,手指掌纹的形状都还在。脚印在首阳山下,到现在还存在。所以张衡写《西京赋》所说的“巨灵威猛有力,高山上留下掌印,远方留下脚印,让绕弯的河水顺畅流过”,就是这个典故。


霍山镬

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县 霍山之上,无水。庙有四镬 ,可受四十斛。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尘土树叶,莫之污也。积五十岁,岁作四祭。后但作三祭,一镬自败。

汉武帝将南岳衡山的祭祀迁移到了庐江灊县的霍山上,山上没有水。神庙里四只镬,可以装下四市斛水。到了祭祀的时候,水就自己填满镬,用这些水就可以满足祭祀的需要了。祭祀完成以后镬就空了。尘土树叶,都没办法弄脏它。一共祭祀了五十年,每年举行四次祭祀。后来只举行三次祭祀,有一只镬就自己坏掉了。


樊山火

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

樊口的东面有座樊山,如果天旱,就放火烧山,马上就会天降大雨。到现在都还常常灵验。


孔窦泉

空桑之地,今名为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外有双石,如桓楹 起立,高数丈。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既已,泉亦止。其验至今存焉。

空桑这个地方,现在的名字叫孔窦,在鲁国南山的洞穴里。洞外面有一对石头,像华表一样竖立在那里,高达数丈。鲁国百姓在这里歌舞祭祀。山洞里面没有水,每每到了祭祀的时候,洒扫清洁祷告神明,就会有清澈的泉水从山石间涌出,足够祭祀活动的使用。祭祀结束,泉水也就不再涌出。这种灵验到今天依然存在。


湘穴

湘穴中有黑土,岁大旱,人则共壅水以塞此穴,穴淹,则大雨立至。

湘地一带的一个洞穴里有黑土,遇上大旱的年月,百姓就一起用水灌满那个洞穴,洞穴被淹没以后,那么大雨马上就会降下。


龟化城

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战国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命大臣张仪修建成都城,建了几次都倒塌了。忽然有一只大乌龟浮在江面上,游到东面的子城东南角就死了。张仪去询问巫师这件事的吉凶,巫师回答说:“按照乌龟的轮廓来修建城。”于是城就建成了。所以这座城叫做“龟化城”。


城沦为湖

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縳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 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由拳县,是秦代时期的长水县。秦始皇在位期间有童谣唱道:“城门有血,城会陷没成湖。”有个老妇人听到了歌谣,天天早上来到城门偷偷看着。守城的兵士像要抓她,老妇人就说了前来偷看的原因。后来守城将士就用狗血涂城门。老妇人看到城门有血,就跑着离开了。忽然发起大水要淹没县城的样子。县里的主簿命主管府吏进去报告县令。县令看见前来报告的府吏说:“你为什么忽然变成鱼了?”主管说:“大人您也变成鱼的样子了!”于是这个县就陷没成湖泊了。


马邑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

秦朝时期,在武周塞里修筑城,来防备胡人兵马,很多次城就快建好却又崩塌了。有匹马奔跑,来回往返绕圈圈。百姓都觉得它很奇异,于是就依据马跑的痕迹在上面建筑城,城这才没有倒塌,于是就命名为马邑。它的故城在今天的朔州。


天地劫灰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汉武帝开挖昆明池,凿得非常深,挖到的全是黑灰,不再是泥土。满朝文武大臣都不懂,就去问东方朔这件事。东方朔说:“我愚钝不知道这件事。可以试试去问西域人。”汉武帝觉得东方朔不知道的事情,就很难再问其他人了。到了后世汉明帝时期,西域的一个道人入关来到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之前东方朔说的话,就试着用武帝时期的黑灰之事问他。道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大劫即将结束,就会有劫火焚烧。’黑灰就是劫火烧剩下的东西。”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说的话有深意。


丹砂井

临沅县有廖氏,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 。他人居其故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临沅县有一户人家姓廖,世世代代能长寿。后来搬到别的地方居住,子孙就总是夭折。别的人家居住到廖家老宅里,又世代长寿。这才知道是这个宅院的缘故,但不清楚具体原因是什么。怀疑和井水是红色的有关,于是挖开井房左右两边,发现了古人埋下的朱砂几十斛。朱砂的汁液渗进井水里,因此饮用这口井水的人能长寿。


江东余腹

江东名余腹者。昔吴王阖闾江行,食脍,有余,因弃中流,悉化为鱼。今鱼中有名吴王脍余者,长数寸,大者如箸,犹有脍形。

江东有一种鱼名叫“余腹”。从前吴王阖闾巡游长江宴饮时,吃食切成细条的鱼肉,剩下了一些,于是丢到江里,全都化成了鱼。现在鱼类里有一种名叫“吴王脍余”的鱼,长几寸,大的像筷子一样大,还残留有鱼丝的形状。


蟛{虫越}长卿

蟛{虫越} ,蟹也。尝通梦于人,自称“长卿”。今临海人多以“长卿”呼之。

蟛{虫越},是一种蟹。它曾经给人托梦,自称“长卿”。现在临海人大多用“长卿”来叫它。


青蚨还钱

南方有虫,名{虫敦}{虫禺} ,一名{虫则}蠋 ,又名青蚨 。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

南方有一种虫子,名字叫做{虫敦}{虫禺},又有个名字叫{虫则}蠋,还有个名字叫青蚨。样子像蝉但稍微比蝉大,味道辛辣鲜美,可以食用。产子必须依附草叶,产下的子像蚕子那么大,捉了青蚨子,它的母亲就会马山飞过来,不论远近。即使偷偷地拿走它的孩子,母亲也一定会知道孩子在什么地方。用母青蚨的血涂染铜钱八十一文,又用青蚨子的血涂染铜钱八十一文,每次到集市里买东西,或者先用涂有母青蚨血的铜钱,或者先用涂有青蚨子血的铜钱,钱都会飞回来,轮转不停止。所以《淮南子术》用这种方式收回钱,名叫“青蚨”。


蜾蠃育子

土蜂名曰蜾蠃 ,今世谓{虫因}{虫雍},细腰之类。其为物纯雄而无雌,不交不产,常取桑虫或阜螽 子育之,则皆化成己子。亦或谓之螟蛉 。《诗》曰:“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是也。

有一种土蜂名叫蜾蠃,现在的人叫它{虫因}{虫雍},属于细腰蜂一类。这种生物只有雄虫却没有雌虫,不交配也不产子,它常常捉桑虫或阜螽的幼虫来养育,把它们都变成自己的幼虫。也有人叫它们螟蛉。《诗经》说:“螟蛉有子,果蠃负之”就是指的这事。


木蠹

木蠹 生虫,羽化为蝶。

木头被蛀蚀产生虫子,抽出羽翼化成蝴蝶。


刺猬

猬多刺,故不便超逾杨柳。

刺猬有很多刺,所以不方便越过柳树。


火浣布

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 。非此山草木之皮枲 ,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闲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 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昆仑这座仙山,是大地的端首。这里有天帝在人间的都城,因此用深不可测的弱水与外界隔绝,又用火山围绕四周。火山上有鸟兽草木,都在炎火里滋长,所以有火浣布出现。不是这座火山上的草木纤维织就的,而是山上的鸟兽之羽毛织成的。汉朝时期西域曾经进献过这种布,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进献过。到了魏朝初期,人们都怀疑到底有没有这种布。魏文帝认为火生性残暴,不会包含生命的元气,在《典论》中作了论述,表明火浣布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件事,断绝智士的传言。等到魏明帝登基之后,诏令三公说:“先帝之前著述《典论》,是不朽的格言。可以刊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庙的门外边和太学里,和石经立在一起,用来永世明示后人。”到这时候,西域派遣使臣进献火浣布缝制的袈裟,到这里就《典论》中关于火浣布不存在的结论就被驳倒了,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


金燧

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 ,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 。(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

金的性质很稳定,用它在五月的丙午日中午时分冶铸成阳燧,用它在十一月的壬子日午夜时分冶铸成阴燧。(是说丙午日的时候铸成阳燧,可以取火;壬子日午夜铸成阴燧,可以取水。)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 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东汉灵帝在位期间,陈留人氏蔡邕因为多次上书请奏,违逆皇上的旨意,又有受宠宦官憎恶他,考虑到不得幸免,于是就亡命天涯,远远地跑到了吴会一带。来到吴地,有个吴地百姓在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烧裂桐木的声音,说:“这是块好木材。”于是请求讨要那块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发出美妙的琴声。但琴的尾端被烧焦了,于是取名为“焦尾琴”。


柯亭竹

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辽亮。

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蔡邕曾经到过柯亭,那里的人用竹子做屋椽。蔡邕抬头打量那些竹椽,说:“好竹子啊!”拿来做成了笛子,这笛子吹奏出来的音色清凉辽远。

另一种说法是:蔡邕告诉吴郡的人说:“我从前曾经路过会稽郡高迁亭,看见了房子东头第十六根竹椽,可以做笛子。拿下来做成了笛子,音色果然非同凡响。” vLh/PlIZYLipCp1+Q8FuxU5v1/fjLmBdVz0UbJj5G69NqwiBysRREbhJGN5D4q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