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78
宋朝建立后,弱小的吴越政权立即表示臣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正式归顺,辖有13州1军86县的吴越地就此划入了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
唐帝国的崩溃使得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境地,从朱温建立后梁开始的五十多年里,中原地区前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合起来叫作“五代”。与此同时,在南方和巴蜀地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有的称帝,有的称王,前后一共建立了九个国家(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加上在北方建立的北汉,一共是十国,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势力互相侵攻,中原大地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吴越国是一个南方的弱小的割据势力,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吴越国的统治者从创始人钱镠开始就采取了“事大”的对外方针。在后梁的朱温即位不久,当时还是镇海(今浙江杭州)节度使的钱镠就首先派人到汴京祝贺,表示愿意称臣。朱温十分高兴,封了他做吴越王、诸道兵马都元帅。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钱镠临死前留下了一个遗言:“子孙后代要量力而行,如果遇到了真正能统一天下的人要尽早归附。”
白釉刻花龙首净瓷瓶·北宋
定州净众院舍利塔,建于至道元年(995),从塔基地宫中出土定窑瓷器多达55件,有盒、罐、瓶、壶、净瓶等多种,其中以这件净瓶最引人注目,它是罕见的大件北宋早期定瓷精品。净瓶用堆贴和刻画手法制作装饰花纹,肩部饰尖瓣覆莲三重,下腹饰尖瓣仰莲四重,其间是横置的花草图案。净瓶的短流作龙首形状,张开的龙口即为流口。通体施白釉,晶莹洁净,散发出恬静的美感。
有了钱镠立下的方针,后人也是有样学样,尤其是他的后人钱俶更是把“事大”的这个方针发挥得淋漓尽致。钱俶本名叫钱弘,为了避宋朝的讳所以改名为钱俶。在五代的后周时期,由于后周的强大,钱俶立刻表示了臣服,不仅进贡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积极配合后周的军事行动。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征讨淮南的时候,钱俶应后周的要求出兵进攻常州。钱俶的这种臣服的姿态自然让后周的统治者很高兴,于是连连加封钱的官职,后周广顺元年(951),授诸道兵马元帅,第二年,授天下兵马元帅。到了后周世宗的时候又加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可见后周对钱俶的满意程度。北宋建立后,钱俶更是恭敬有加,不但加倍地进贡上好的瓷器金银,还亲赴汴梁进行朝觐,可谓是把属国的礼节做到了极致。
当然吴越国的统治者们如此对大国奉承讨好并不是他们喜欢这样做,实在是为了在当时险恶环境当中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当时的吴越国的疆土狭小,极盛时也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13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这块土地丰裕肥美,所谓“怀璧其罪”,吴越国虽然富裕但是毕竟疆域太小,实力不足,这就使得吴越国成了周边各大割据势力必取之而后快的一块肥肉。
当年钱镠衣锦还乡,他的父亲却避而不见,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们家数代都是耕田打鱼为生,没有人能富贵到如此地步。现在你控制了13州,三面受敌还要和人争雄,我怕你一旦失败要牵连我们整个家族。”这番话清楚地道明了吴越国所处险恶境地。为了保存自己,吴越的统治者必然要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当然吴越国的实力太弱,所谓的“远交近攻”也只能变成抱住中原强国大腿的一种狐假虎威的自保之道。
宋朝立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一个先平定南方再扫平北方的战略方针,这样就使得吴越国一下子首当其冲。就在宋朝发动攻灭南唐的战争后,当时的南唐后主李煜曾致书钱俶说:“今天我完蛋了,明天你还好得了吗?”这句话明白地道出了当时吴越国的尴尬处境。吴越国的丞相沈虎子也说南唐是“国之屏蔽”,要求和南唐一起对抗宋朝,以此来保住吴越国的独立地位。可是钱俶最终看清楚了当时的天下大势,知道宋朝的统一是不可抗拒,顽抗到底最终只能死路一条。于是钱俶不仅没有援助南唐,反而遵照赵匡胤的命令,派出大批精锐夹击南唐,最终促成了南唐的灭国。
南唐灭国之后下一个自然就是吴越国,这一点无论是吴越国的统治者钱俶还是他的臣子心里都十分清楚,可是人总是会心存侥幸,钱俶也不例外,还幻想宋太祖看在吴越国多年忠诚侍奉的分上让吴越国维持自身的独立。可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第二次去汴京朝觐时,曾经依附南唐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向宋太宗赵光义献上了漳、泉二州的土地。有了这样的先例,吴越国想躲也躲不过去了。钱俶知道如果不尽快归顺宋朝,就会大祸临头,最终决定“保族全民”,将他的“锦绣山川”和11万带甲将士悉数献纳给宋朝,实现了和平统一。
由于和平统一,吴越国军民无一人死伤,也无丝毫的财产损失,为此宋太宗对钱俶大加赞扬。在吴越国统治时期,时人对这个割据政权没有多少好感,并留下若干吴越国“重敛虐民”的记载。钱俶“纳土归宋”后,躲过一场战争浩劫的吴越居民感谢钱氏的功德,世代流传的都是钱王兴修钱塘江堤等利国利民的事迹,甚至有钱王射退钱塘江潮之类的传说。直到六百余年后的明代末年,人们仍可看到“吴越之民,追思钱氏, 百年如新” 的情景。
蹴鞠纹铜镜·北宋
铜镜圆形,背面浮雕四人蹴鞠图像。蹴鞠即中国古代流行的足球运动,常有女子参赛,这面镜背图像是研究中国古代足球的珍贵图像资料。
由于钱家自始至终的忠心“事大”政策使得钱俶归宋后受到空前的礼遇,太宗“申誓于山河”,发誓永保钱氏子孙富贵。钱俶先被封为淮海国王,后改封为邓王。对于抵达汴京的近三千名钱氏族人,太宗大加封赏,让他们“文武自择其官”,被授予官职者有上千人,不少人出任或在后来升任节度使、观察使、将军、尚书,直至当上宰相。钱俶之子钱惟演还娶了公主,和皇室结为亲家,待遇优厚至极。北宋末年,在开封等地的钱王后裔已达上万人。因此,当时的人们都说,“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信为善之报不虚。”
宋代灭亡后,后世的人们鉴于钱王的历史功绩,对其后裔仍很敬重。明代初年,钱王后裔、江西建昌知府钱克邦在办理税粮时有过失,可能会被朝廷处死,其子便带着后唐昭宗时赐给钱俶的恕本人九死、子孙三死的金书铁券,去南京“诣阙自陈”。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这个少年,对他说:“五代时天下大乱,各据一方,你的祖先能保护两浙的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到了宋朝,知道太祖、太宗是真主,便将土地归附。你的祖先做下的这些功绩,可延续到现在。”于是朱元璋法外施恩,赦免了钱克邦,并发回已经查抄的田产家财。在清代,乾隆皇帝在屡次下江南时多次亲临西子湖畔祭祀钱王的表忠观等处,并在一首御制诗中称誉钱王“端因识时务,可以号英雄”,称誉钱氏子孙“勖哉钱氏族,百世守家风”。
杭州保俶塔
保俶塔位于杭州的西湖北岸。此塔原名应上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传说赵匡胤建北宋后,把吴越王钱俶召进了京城汴梁。吴越王的母舅吴延爽为祈求他能平安归来,特建此塔,称为保俶塔。
时间:922~992
自宋太祖以后,北宋王朝的君主大臣们都极其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在皇帝、宰相亲自带头的榜样影响下,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风气很快流传开来。
北宋初年的一个冬天,夜里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两位客人先后来到汴京城内的某处深宅大院,在温暖的火炉旁,宾主三人饮酒夜谈,就是在到这里,北宋王朝结束五代乱世,平定天下的策略诞生了。这两位来客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胞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这座深宅大院的主人则是北宋的开国元勋赵普(922~992)。
赵普的原籍在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后来他的父亲带领家族迁到洛阳(今属河南)居住。后周时,赵普在军中担任小吏,以勤奋能干得到赵匡胤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归德军节度使掌书记,成为他的幕僚。赵匡胤称帝以后,赵普的官职不断提升,最终在乾德二年(964)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身为朝廷重臣的赵普并非文人出身,这在极重文治的北宋实在是一个罕见的特例。曾为小吏的赵普年少失学,虽然认识文字,读的书却并不多,再加上他平素不善言辞,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从不读书。决心大量任命文官,开创一个全新制度的宋太祖经常劝他在平时多注意学习文化,甚至为此很严厉地批评赵普。从此赵普开始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努力地学习儒家典籍。
李铁拐木雕像·宋
此雕以“八仙”中的李铁拐为造型题材,雕出光头赤足、破衫半袒的老年乞丐形貌。左手撑铁拐,右侧足蹬于拐上,侧身昂头,右手高举酒壶,将酒注入口中。造型极富动感,人物传神,是宋代木雕佳品。
赵普读得最多的是被儒生们分外推崇的《论语》,赵普将这部号称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籍放在卧室的盒子里,每天退朝回家就关上房门用心攻读。在后世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中,有这样几句话——“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这段话的意思是:赵普宰相认真研读《论语》,即使做了官也坚持勤奋学习。一个小吏出身的人能够得到后世儒生这样的推崇,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同样重视文治的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组织当时的著名学者编纂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太平总类》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读物。对于这样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三卷,于是更名为《太平御览》。这位以好读书闻名的皇帝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成语“开卷有益”就出自这里。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赵普被宋太宗从河阳(今河南商孟州市)召回朝廷,升任太子太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赵普被封为梁国公,再次担任宰相一职。此时赵普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得到任命后,他自信地对宋太宗说道:“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由此传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千古名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后来被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解释,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读书一定要专精的证明。崇拜孔子的儒生相信这说明儒家典籍包含了世间的一切道理,仅仅读熟
一册《论语》就足以让人出将入相。批判儒家文化的人则将之理解为装聋作哑的权谋之术。无论如何,北宋开国君臣们开创了以文官治国的先河,在举国崇文的浪潮下,中国迎来了又一个文化高峰。
磁州窑童子戏鸭图瓷枕·北宋
时间:979
五代时期,契丹国趁着中原大乱夺取了幽云十六州。北宋建立后,为了确保中原地区不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理所当然要夺回这片土地。然而宋太宗仓促北伐,导致失败,从此幽云地区与中原隔绝长达两百余年。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统大军进攻北汉,包围了其都城太原。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军来援,被宋军击败,北汉主刘继元随即投降。北汉灭亡,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然而此战的轻易成功却使宋太宗头脑发热,过高估计了己方的实力,他立即移师向东,想要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诸将都劝谏说:“长期在外,士兵疲倦,粮饷匮乏,不宜再战。”太宗根本听不进去。
当年六月,宋太宗没等诸路兵马会合,就匆忙挺进至辽国占领地区,直指涿州(今河北涿州),随即将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希达所部击破于沙河(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又与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恶战于得胜口(今北京昌平北)。宋军势如破竹,辽国守将纷纷投降,宋太宗更加志得意满。
辽国涿州判官刘厚德举城投降,宋军遂于二十六日挺进到幽州城南,耶律希达和耶律斜轸退守清沙河(在今北京昌平境内)。当时守备幽州的是辽国名将韩德让,他在危急中安抚人心,严密防守,以待援军的到来。宋太宗屯兵坚城之下,一连半月都无法攻克。
此时辽景宗耶律贤(948~982)在位,他患有头风病,无法正常上朝理事,朝政都由皇后萧燕燕(953~1009)决断。萧皇后听到宋军北伐的消息,立刻召集众臣商议,并发五院兵马,由耶律沙、耶律休哥等将统率,分道救援幽州。
七月初六,耶律沙所部到达幽州,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耶律沙虽然奋勇厮杀,临近傍晚的时候也已损失惨重,准备向北撤退。就在这个时候,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骑兵赶到。耶律休哥,字逊宁,契丹名将。他听说耶律沙即将战败,就命令士兵每人手持两个火把,趁着夜色直插宋军侧翼。宋军看到满山遍野的火炬,不知道契丹援军来了多少,人心慌乱,士气开始低落。
此时,驻守清沙河的耶律斜轸也赶来救援,两将分左右两翼夹击宋军。已经鏖战了大半天的宋军本就疲惫不堪,经不起两支生力军的冲锋,各部纷纷崩溃。韩德让也趁机打开幽州城门掩杀出来,宋军大败,死伤万余人。
宋军溃败中,宋太宗也身负重伤,逃到涿州后没等歇息,耶律休哥率大军又已杀到,太宗伤重无法骑马,臣子们只好找来一辆驴车,把他扶上车去,混在乱军中向南奔逃。
宋军丢弃粮草辎重无数,所收复的各州土地又重新被契丹人占领。各部好不容易站稳脚跟,收拢败卒,却找不到宋太宗的去向,混乱中很多人怀疑太宗已经遇难,提议拥立太祖之子德昭继位。后来终于找到了太宗,此议才作罢。
回到汴梁后,太宗认为既然此次北伐失败,就不能再赏赐灭亡北汉有功的将领们。德昭为众将请赏,太宗嫉恨前事,斥责他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还不迟!”德昭闻言大惊失色,回家后就自刎身亡。
高梁河之战是北宋转向“守内虚外”战略的转折之一。此役使宋初经过苦心训练而日渐强大的宋军伤亡惨重,而拥戴德昭的事件更让太宗恐惧。战后,太宗不但没有加强军队的训练,反而开始全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此后宋军的战斗力日益下降。
钧窑尊·北宋
尊高18.4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21.2厘米,河南禹县出土,为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