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

时间:明朝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构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统治机构,它们最初是为加强专政集权而设立,后来反而成了乱政的根源。

整个明朝,特务统治的恐怖氛围一直盘踞在中原大地上,死于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不计其数。这种无节制的滥捕虽然有效压制了社会各阶层的反抗,但却使社会活力极大降低,百官、民众与皇帝离心离德,甚至于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初设锦衣卫

特务统治的恶劣开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新朝建立后,朱元璋对臣子百官心存猜忌,为了加强监视,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仪鸾司为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成为他加强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锦衣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又被称为“缇(ti)骑”。明初只有数百人,到明中后期发展到十几万人之众。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朱元璋的亲信武将担任。作为皇帝的私人警察部队,锦衣卫除拥有侍卫职权外,还有巡察、缉捕、审问的大权,后来又拥有了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犯人,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和正常司法程序。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要监视群臣,杜绝营私舞弊、结党乱政。据说,有一天,大臣钱宰下朝回家作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谁知,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就告诉他:诗写得不错,只是不如把“嫌”改成“忧”更好。钱宰听后大惊失色。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大臣们都提心吊胆,人人自危。

然而,朝野上下,并没有太多大奸大恶之人,但锦衣卫的官校们为了表功,往往捕风捉影、滥杀无辜、制造冤狱,逐渐形成一种靠构陷他人作为自己晋升跳板的风气。锦衣卫的肆意滥行激起民情沸腾,以致怨声载道。洪武二十年(1387),胡惟庸之案快要接近尾声,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权已经十分牢固,不再需要一种特殊的机构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便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以后一切案件归三法司审理,锦衣卫被废除。

雕填彩漆双龙纹长方盒·明

东厂、西厂为虎作伥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登位之初,国内政局还不稳定,自然需要特务机构帮助其巩固统治,因而恢复锦衣卫,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又另设东厂(因位于东安门北侧而得名),由宦官统率。朱棣之所以信任宦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宦官潜伏在建文帝的左右,刺探军情,对帮助朱棣取得最后的胜利出力不少。从此,厂卫相连,形成严密的特务网。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东厂厂主身处大内,与皇帝的关系密切,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成化十三年(1477),明宪宗朱见深设立西厂,由太监汪直统领。正德初年,刘瑾设内行厂,自领之,比东、西厂尤为酷烈。正德五年(1510),随着刘瑾被诛,西厂和内行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已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

纵观整个明朝,西厂、内行厂存在时间不长,而锦衣卫、东厂则存至明亡。这些特务网络常常被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利用,成为擅权专政、打击不满大臣的有力武器。到明朝中后期,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锦衣卫的监视之下,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锦衣卫木印·明

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hLOw+3IZTEhKLFkD4GJxxDOnziJxW0XQBGDFQSoFhgoYHOBG9f7RrMLt8fOvo8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