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字狱的兴起

时间:明初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知识分子为坚持言论而抗争,帝王则竭尽全力压制自由思想,文字狱就是这个抗争过程中最惨烈的一幕。

文字狱是为维护和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手段,不少知识分子因此而丧命。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知识分子却从来没有逃过统治者的屠刀,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明清时代严密的文网,动辄就有几十甚至上百人因文字而被杀。

政治控制,屡兴大狱

在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历来都是备受尊重的,士大夫人格独立,言论自由,可以与天子“坐而论道”,“分庭抗礼”,以致有“刑不上大夫”的成规。可惜这种政治传统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却也直接导致了宋代在军事上的积弱。朱元璋登基后,总结前代经验,一反传统,对士大夫采取严密的措施,充分利用宋代中后期朱熹关于君臣纲常的政治伦理,强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对于不合作的知识分子,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打击措施。

孝陵神道

明孝陵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神道部分,后为陵园主体部分。神道部分全长1800米,自下马坊起至御河桥止,依据地形,曲折迂回,布局巧妙。

在素有“人文渊薮”之称的苏州,文化繁荣,才俊辈出。元末占据这里的是张士诚。张士诚广召名士,优待文人,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为了逃避战乱都依附于张士诚,一时间,形成文人汇聚、文风昌盛的局面。明朝建立后,吴中士人仍然尊称早已败亡的张士诚为“张王”,拒绝和新朝合作,因此饱受摧残,驰名诗坛的“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竟无一人能免于毒手。高启曾对着鸟雀悲叹道“不须羡彼珍禽羽,翩翩高集珠树林。一朝身陷虞罗里,回首空城不如尔”,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恐惧交汇出明初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笔与砚·明

延伸阅读

孝陵轶闻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坐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营建,洪武十六年(1383)建成,朱元璋死后葬于此,称孝陵。对于孝陵,曾有明太祖死后从都城十三个城门同时抬出棺材的民间传说,因此,人们常常怀疑朱元璋是不是真的葬在明孝陵里面。有人说朱元璋葬在皇城的万岁殿下,有人说葬在城西朝天宫三清殿下,还有人说葬在北京的万岁山等等。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猜测,大概是由于朱元璋的性格多疑,再加上他生前杀人太多,怕人掘墓报仇的心理使然吧。

文人的灾难

更加可悲的是,很多知识分子不是死于控制思想的政治目的,而是死于朱元璋阴暗的猜忌心理。

在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礼贤下士,在身边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文人。以刘伯温为代表的这些士人,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屡出奇谋,屡建奇功。能够吸引、团结这些士人为己所用,成为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割据的混乱时局中脱颖而出、取得最终胜利的

法宝。然而在政权建立后,与残害功臣相应的,朱元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大兴文字狱。

在骨子里,朱元璋是仇视知识分子的,这种仇视来自朱元璋的自卑。他记得自己在当游方和尚时,穿着破旧的衣衫四处化缘,经常遭人辱骂,而那些骂他的达官贵人都是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轻视知识分子的,在参加农民起义军之后,他四处征战,多少显贵一时的高官文士都命丧在他的铁蹄之下。再加上朱元璋幼年失学,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对传统礼教更是嗤之以鼻,他不在乎什么“以德服人”,只相信武力,因此在他日后的施政中才会不断地用跪对、廷杖、文字狱来滥施淫威。

一朝登上万岁宝座,作为一位由社会最底层升至社会最高层的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尊,对有些字眼非常敏感,常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看成是莫大的耻辱。

朱元璋虽然为人聪慧,在戎马倥偬中不断向周围的文人请教,以致“文学明达,博通古今”,“能操笔成文章”,但对字音字义、文理文脉、用典藻饰等文法不过是一知半解,对于文人高手写下的玄妙诗句,自然难以完全理解。可是他又不愿也不能请教臣子,因此在自卑和疑心的作祟下,他总是望文生义,从意义或形声上加以曲解,一旦生疑,就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暴虐的本性发作起来,只有士人的鲜血才是平息怒气的唯一有效方法,朱元璋必欲除之而后快。

朱元璋书《教说大将军》(局部)

呈贺表招来杀身祸

根据明初的制度,每到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喜庆的日子,各级官员都要呈上贺表以示祝贺。这些贺表都是官样文章,写些颂扬吹捧的句子也就可以交差了。但朱元璋却能在这些文章中“鸡蛋里挑骨头”,读出讥诮讽刺的味道来,害得许多执笔文人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

据记载,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在《贺冬节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来是颂扬朱元璋和他的子孙都是百姓的楷模。可朱元璋却认为“则”暗藏“贼”的意思,是讽刺他早年曾做过盗贼。于是林伯瑾被杀。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的贺表更为典型。他写道:“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富于联想的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他不仅把“则”附会为“贼”, 还把“圣”附会为“僧”,而“光”是暗喻自己曾剃过光头。于是徐一夔被处死。

陈州训导周冕则更是冤枉。周冕在《万寿贺表》内写有“寿域千秋”一句。好端端的一句话,在朱元璋眼中,“寿”就是“兽”;把“域”又误读为“或”字,认为是“祸”的意思。于是,周冕被杀。

德安府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内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之句,本来也是颂扬的话,可朱元璋却认为“有道”就是“有盗”,“青门”就是“寺庙”,这句话先骂他是强盗,后又讥讽他曾是和尚。于是吴宪被杀。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直杀得天下读书人胆战心惊,不知所措。于是,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制定了一篇《庆贺谢恩表笺成式》,从此,贺表有了固定的模式,只要照抄此成式便可以苟活下去了。

掐丝珐琅甪(lu)端香熏·明

甪端,铜胎。独角,双耳,二目圆睁,方形口,圆形垂尾,四爪为足直立。通体以豆绿色珐琅为地,用红、黄、白、蓝等色的珐琅装饰花纹。其头部可转动,以为放置熏香之用。

文化浩劫

明初几十年,不知道有多少名人雅士死于非命。据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统计:“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江南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贲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做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孟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做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得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做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著名士人骈首就戮,使文化事业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经历了一场浩劫的文化界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恐怖气氛,丧失了活力,窒息了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的发展。侥幸存活下来的士人或是对未来心灰意懒,或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约束自己的感情,钳制自己的思想,不敢有丝毫突破,文化学术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僵化保守境地。 vQr1GvyhHEWVNz1HXDSI6KfTp2zJmOmJHrOTUBPFfPeFRQ7U5YBfVpJp+O8+5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