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643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由于他生前对后事未做任何安排,于是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开始了。
清入关以前,继嗣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贵族诸王议立。当时,大清皇朝中比较有权势的亲王、郡王共有七位,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
代善是皇太极的兄长,握有正红、镶红两旗,可他当时已经60多岁,已没有了年轻人的雄心,而且正红、镶红两旗的力量在八旗中也是最弱的。
济尔哈朗功勋卓著,屡建奇功,当时掌握着镶蓝旗。皇太极抱病在身,军国大事便经常委托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两个亲王共同处理。可济尔哈朗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基本上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时年34岁。豪格自幼年时就追随父亲皇太极征战于沙场,颇有战功,当时已被晋封为亲王,与伯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直接拥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势力,其中正蓝旗由豪格统领。这三旗代表皇权势力,而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因此三旗大臣都主张立豪格为君。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异母弟弟,比豪格小3岁。在皇太极当政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参决军国大事,在军中享有赫赫声威,地位已跃居诸王之上。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努尔哈赤,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可努尔哈赤去世时,不满15岁的多尔衮无力争夺汗位,这才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当时,多尔衮身边人才济济,武英郡王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同母兄,豫亲王多铎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多尔衮三兄弟握有正白、镶白两旗,两白旗都主张立多尔衮为君。
昭陵琉璃影壁上的彩龙
就这样,清廷内部形成了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是没有争位之心的中间势力。争夺双方都握有重兵,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双方都加紧了私下的活动。
两黄旗的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巩阿代、鳌拜、谭泰、塔瞻等人齐往豪格家,策划立豪格为君,索尼等六人更“共相盟誓,愿死生一处”。豪格又派人去探听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向,济尔哈朗当即表示愿立豪格为君,但要与多尔衮商议。
此时,多尔衮也在探询两黄旗各大臣的口风。索尼等人非常干脆地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中之一,其他非我所知也!”看到两黄旗的人很团结,也很坚决,多尔衮感到压力很大。他想,济尔哈朗与自己地位相当,平时就有竞争,想争取到济尔哈朗的支持有困难。弄不好,济尔哈朗还会倒向豪格一边。代善老谋深算,绝对不会做出得罪某一方的行为。考虑到此,多尔衮决定另谋出路,以变通的方式掌控大权。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像
皇太极死后的第四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在崇政殿议立新君。当天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派精锐部队包围宫殿,宫内气氛紧张。会议开始,索尼等人就抢先发言,力主立豪格为君。阿济格、多铎则针锋相对,异口同声地说:“请睿亲王登临帝位。”多尔衮长于审时度势,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多铎见兄长迟迟没有发话,干脆站起来说:“哥哥推辞,如果众位没有意见,就该立我,我的名字当年也在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诏中。”多铎的争立增加了斗争的戏剧性,使局面更加混乱。多铎见多尔衮仍未明确表态,又说:“要不立我的话,论年长,当立礼亲王代善。”多铎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不能让豪格继承汗位。
这时,代善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我已年老体衰,力难胜任,睿亲王若应允,实是我国之福。否则,还是应当立皇子。”代善提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意见。
这时,济尔哈朗仍然默不作声,多尔衮也不作声。政治斗争,既需要勇气和智慧,还需要耐心,要沉得住气。多尔衮沉住了气,济尔哈朗也沉得住气。他们两人似乎下定了决心,不到关键时刻,决不吐露自己的心声。
豪格沉不住气了,他“呼”地站起来,怒气冲冲地说:“我福小德薄,不敢当此重任。”说完竟拂袖而去。
这时,两黄旗的将领们都佩剑上前说:“我等食于先帝,衣于先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如果不立帝子,我等愿从帝于地下。”言下之意,不立豪格就要与两白旗拼命。
代善见形势不对,劝说双方:“我虽然是先帝之兄,但早不预政,又已经年迈,与此议不合。”说完代善也走了。
多尔衮看到与豪格相比自己并不占优势,两黄旗与正蓝旗坚决支持豪格,镶蓝旗主旗济尔哈朗、正红旗主旗代善也倾向于立豪格,在这种情势下,如果自己勉强称帝,必将引火烧身。于是,多尔衮说:“诸位王爷说得都有道理,但豪格情愿退出,没有继承大统的心愿,因此我建议立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我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福临为皇太极的庄妃所生,当时只有6岁。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其中4子早夭,皇太极去世时,只剩下7个儿子。在这7个儿子中,有地位的后妃所生的一共两个,他们是6岁的福临和2岁的博穆博果尔。
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出乎在场人的预料。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济尔哈朗的利益得到了尊重,他也就表示了同意。多尔衮让手下人请回代善和豪格,代善一到,就明白了一切,于是表示支持。豪格回来的时候,吃惊地发现,一切都不同了,豪格也没了脾气,只好委曲求全,同意了多尔衮的意见。就这样,6岁的福临被推上了皇位。
象牙雕罗汉双耳瓶·清
此瓶扁圆体,有双兽耳,耳下镂雕活环。有盖,盖纽圆雕五子闹弥勒。
在这场皇位争夺中,多尔衮成了实际上的赢家,他既排除了强大的政敌豪格,又使自己在实际上享有帝王之权。拥立小皇帝的风波平息之后,多尔衮很快成为掌握朝政实权的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俸禄、冠服、宫室之制都要超过一般的亲王。第二年,多尔衮又被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到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又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致佞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到此时,多尔衮的权势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场皇位之争的和平解决,在客观上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和混战。这对下一步协调一致入关作战,夺取全国政权,无疑是很重要的。同时,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成了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
延伸阅读
清初三陵
明末清初,女真族在东北兴起,随后势力不断扩大,最后进军中原,建立清朝。在统一全中国之前,清朝统治者的皇家陵墓主要还是分布于东北,共有三座陵墓群 :永陵、福陵和昭陵,通称“关外三陵”。 永陵是清帝的祖陵,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远祖及皇帝祖先等五座陵墓。它坐落于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 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以东,又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合葬墓。昭陵位于沈阳市以北,又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墓。由于清初统治者尚未统一全中国,因此陵墓建筑无论从规模还是建筑艺术上来说,都远远不能同清朝以后的皇家陵墓相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