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都是石油惹的祸

——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是世界海上航道最重要的航运水道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战略价值。虽然运河在埃及的国土上,然而埃及人民却长时间无法真正拥有它。虽然埃及在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而获得独立,但英法仍然想方设法继续控制运河,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纳赛尔的抗争

苏伊士运河1859年破土动工,1969年建成,堪称是19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建造者费迪南德·德莱赛普斯享有“伟大工程师”的美誉。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迫使埃及签订《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苏伊士运河对英国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价值。它把英国与远东连接在一起,是大英帝国“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因此苏伊士运河也成为英国安全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对英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尽管印度在1948年获得独立,保卫印度已不再成为英国控制运河的理由。然而此时,它又成了欧洲的石油通道,促使英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苏伊士运河的问题。

产自波斯湾的石油大部分经过苏伊士运河运往欧洲。到1955年,欧洲的石油供应有2/3要经过苏伊士运河。在战后世界的国际石油格局中,苏伊士运河成为难于绕开的结。对于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欧洲国家来说,这条水道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战火洗礼的埃及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要求日益强烈,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1952年7月,埃及发生革命,法鲁克王朝被推翻。1954年,民族主义者纳赛尔成为无可争议的埃及领导者。埃及人民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1956年,迫于埃及持续不断的袭扰,英国不得已撤走了它驻扎在运河地区的军队。这样,在政治上,苏伊士运河回到了埃及的怀抱;但是在经济上,它仍然掌握在英、法资本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手里。运河公司的大部分过境费收入都流进了欧洲股东们的腰包,其中包括英国政府这个最大的股东。而纳赛尔认为如果埃及完全控制了运河,过境费就会成为这个一贫如洗的国家的新财源。

1955年,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到埃及拜访了纳赛尔。劳埃德明确指出,“运河是中东石油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英国至关重要”。纳赛尔则反驳说,石油生产国已经获得了石油利润的一半,而埃及却没有得到运河利润的一半。如果说运河是石油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埃及也应当像石油生产国那样享有同样对半平分的待遇。然而,苏伊士运河公司并不理会埃及政府的要求。埃及由此掀起了维护运河权益的热潮。

为了安抚纳赛尔,英国和世界银行提出要向埃及提供贷款,以帮助埃及在尼罗河的阿斯旺兴建一座巨型水坝。这是纳赛尔政府上台伊始就着手筹备的宏大工程,也是纳赛尔的愿望。然而就在此时,埃及军队与苏联之间的武器交易引起了华盛顿的警觉,造成了纳赛尔与美国之间的疏远。美国担心埃及人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苏制武器而不是用于水坝项目。同时,纳赛尔承认新中国更加使美国惊恐不安。1956年7月19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撤回了向阿斯旺水坝提供贷款的建议。这个鲁莽的决定彻底激怒了埃及人民,纳赛尔本人也感到非常气愤和羞耻。

1956年7月26日,埃及数万群众在开罗集会。纳赛尔总统发表演说宣布埃及军队已经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埃及政府已经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时解散原苏伊士运河公司,并宣布埃及政府将用苏伊士运河的运费收入来建设阿斯旺水坝。

三国密谋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是一个轰动一时并颇有胆略的行动。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深深刺痛了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他们不仅失去了在苏伊士运河的殖民利益,而且失去了对这条黄金水道的控制权。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的英、法两国,石油消费量在迅速上升,而他们国内基本不生产石油。他们所需要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而且主要依靠苏伊士运河运输。运河是命脉所系,当时的英国首相艾登就曾直截了当地说:“没有石油,我们便无法生存。”

埃及总统纳吉布将军(中,Mohammed Neguib)和他的副手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 右,Gamal Abdel Nasser)。1952年7月23日,他们率领“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1954年4月17日纳吉布辞职,纳赛尔继任总统。

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英、法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956年八九月间,美、英、法召集数十国两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均未达成协议。其间英、法两国试图向埃及施加压力,撤走了他们在运河上工作的全部导航员。9月23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的提案。

通过外交活动寻求妥协的努力持续了三个月却徒劳无功,急不可耐的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它们决定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于以色列来说,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早就令它怒火中天了,双方是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4日,在巴黎郊外色佛尔的一栋别墅里,英、法、以三国的外交和军事官员进行了秘密会谈,达成了一致,策划了一个阴谋。由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对苏伊士运河展开军事攻击。英国和法国趁机就保护运河发出一项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各自从运河后撤。而埃及必定加以拒绝,那么战斗继续进行的话,英法就可以利用保护国际水道的名义武装进入运河区。

1954年, 纳赛尔在总统府阳台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受到热情群众的包围。

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按计划攻入西奈半岛。10月30日,伦敦和巴黎发出了最后通牒,并且宣布了占领运河区的意图。31日,英国轰炸了埃及的机场,埃及军队匆忙从西奈半岛撤离。11月5日,以色列完全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并且控制了蒂朗海峡。同一天,英、法两国派伞兵空降到运河区。愤怒之下,纳赛尔下令凿沉了40多艘填满石头、水泥块的船只,封锁了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中断了通行。

由于运河被堵塞,西欧的石油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此同时,叙利亚切断了伊拉克石油公司输往地中海的管道。沙特阿拉伯也对英、法两国实行了石油禁运。英、法两国的经济出现了混乱。美国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支援他们石油,西欧其他国家也均表示强烈不满。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加压力。经济上,美国政府还故意抛售英镑,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一直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

1956年11月6日,英、法接受停火。11月中旬,联合国维和部队到达埃及。11月底,英、法开始撤出军队。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了埃及。1957年4月10日,经过清理和疏通,苏伊士运河又恢复了通航。苏伊士运河事件结束。运河至此完全归埃及所有,由埃及人民自己经营和管理。运河的过境费也成为埃及一大收入。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纵穿狭窄的苏伊士地峡,全长约163千米。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提供了从欧洲到印度洋的最近的航线。这是一条繁忙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航道,每年全世界约14%的海运贸易都要通过苏伊士运河。它又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而且处在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lvg1tOfEJRYQCQGs+UVoZvd461GCC4QGt+b/Sv2C0k4PsT9Fyo/btWucRkWuIk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