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 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纣王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羑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商纣王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皇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在丰京之外,又于沣水东岸兴建了镐京。克商以后,周王朝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原在今河南鲁山,东征之后迁至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与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掎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定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前841)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的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他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后稷播百谷

时间:周部族早期

周的始祖名为弃,被尊称为“后稷”,是上古时代杰出的农学家。“后”是对首领的尊称,“稷”指粮食。由于后稷对华夏民族的农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遂被后人尊奉为农神。

巨人脚印的孩子

相传周的始祖名“弃”,他的母亲名叫姜原,是有邰氏之女。关于姜原生下弃,有一段离奇的传说。

据说有一天,年轻好动的姜原在家中闷得久了,便约了几个女伴一同到郊外游玩。走在路上,忽然发现路正中有一个巨大的足印。姜一时好奇,忍不住走上前去,把自己的脚踩在地上的足印里,想看看到底大出多少。哪知一踩上去,身上便像受了震动一样,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回去后不久,姜原便发现自己怀孕了。

一年后,姜原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孩子的来历着实很奇怪,连怀孕的时间也比别人多了两个月,姜原觉得他是个不祥之物,决定把他扔掉。

三次遭弃,天人共呵护

最初,姜原把孩子扔在小巷中,想让牲口踩死他。谁知,孩子被扔在路当中,来来往往的牛马像得到了什么指示一样,纷纷避开。姜原只好抱回孩子,又把他扔进山林里,觉得山林里野兽那么多,孩子肯定会被吃掉。谁知,不但野兽没有来伤他,过往的伐木工人看到孩子可爱,还拿食物喂他,给他盖上厚厚的衣服。姜原没有办法,只好再把孩子抱回来。这次,她把孩子丢在结了冰的河上,希望孩子被冻死。谁知孩子刚放上去,天上就降下成群的鸟,纷纷用羽翼覆盖、温暖他。

姜原看到这种情况,认为一定是上天在保佑孩子。于是她如释重负地把孩子抱进怀里,决心要好好抚养他。因为孩子曾经三次被抛弃,姜原便为他取名为弃。

专心务农

从此,弃便跟着母亲生活在有邰氏部落。弃从小就聪明伶俐,说话做事都比同龄的孩子出众得多。

有邰氏是一个农业部族,由于受到有邰氏农业生活的影响,弃从小就喜欢玩种麻植豆的游戏。随着年龄渐长,他越发迷上了种植,每天都泡在田间,乐此不疲。他精心栽培的各种农作物都长得茎干粗壮、籽粒饱满。弃还整理出选种、耕地、除草等一系列完整的耕作程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附近的人也纷纷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技艺。

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新石器时代

官封“后稷”,得姓“姬”

尧听说了弃的名声,就将他任命为掌管农业的“农师”。弃果然没有辜负尧帝的期望,带领着人民在尽心劳作,广泛推广农作物种植的技术。弃还成功地培育出了黍(即黄米)、麦子和大豆等从前没有的作物。弃还种植了麻,麻籽可以做粮食,麻纤维还可以织衣服。

尧去世,舜继承了帝位。当时,弃与禹、皋陶和契四个人,被并称为朝廷的“四岳”,弃专门掌管农业。舜为了奖励弃的功劳,把他封在了有邰氏部落活动的地域,给了他“后稷”这个官职,并赐姓为“姬”。当时的人多有名无姓,因此,这可以算是极大的殊荣了。

由于他的卓著贡献,后人们便将他奉为神明。后世的“社稷”这个词中的“稷”,就是指谷神后稷。后来,弃的后代就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了下去,逐渐形成了周部落。

从这个传说中,可看到周族起源的蛛丝马迹。而弃诞生的过程,则反映了周人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周人之所以奉弃为始祖,大概是从他开始,周族才建立起独立的父系氏族部落。至于姜为帝喾元妃的说法,则反映了以后稷为始祖的周族与夏的密切关系,而且周族很可能是有邰氏和高辛氏两个部落繁衍出来的一个支族。

文王遭囚禁

时间:周部族时期

周文王姬昌在周地施行德政,发展生产,招纳贤才,引起商王的猜忌。商纣王听信佞臣之言,将文王投入监牢达七年之久。文王返周后,展开灭商大业。

积善行仁,重用贤士

周文王姬昌在商帝乙时受封,继其父为西伯,因此又被称为西伯昌。他是殷商末年周族的首领,在父辈传下的基业之上,建国于岐山之下,一心一意积善行仁,政化大行。据《史记》记载: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商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大臣辛甲曾多次进谏,无奈忠言逆耳,昏庸暴虐的纣王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要派人杀掉辛甲。辛甲见势不妙,为躲避杀身之祸,弃商投周。周文王亲自迎接辛甲,奉若神明,拜为公卿。鬻子同辛甲一样,也是殷商臣子,据说曾经75次向纣王进谏忠言,而纣王根本不作理会。于是,鬻子也来到周,受到周文王重用。此外,曾以打猎为业的太颠,也是当世贤德之人,被周文王发现之后,不以其出身低贱,反而主动去请他到朝中做官。

如此一来,当时杰出的人才如闳夭、散宜生、胶鬲等,都纷纷投奔周文王。周文王从善如流,对他们分别考察,量才任用。《诗经·大雅·西伯》说:“济济多士,西伯以宁。”周国很快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

铜编钟·西周

编钟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礼乐器之一。

崇侯密告,七年入狱

周文王在这些贤士的辅佐之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周国土地本来就肥沃,适宜农耕,加上周人又善于种植,于是农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此时,商朝政治腐败,大臣与纣王离心离德,而周文王却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出发点,以德治民,采取了诸多发展生产的富民政策,比如允许百姓在山林中打猎,在河流沼泽中捕捞等等。周族的实力日益强大,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领地。这些变化,在当时引起了其他一些诸侯的注意。

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户县)得到报告,说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极快。崇侯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朝歌向纣王汇报情况,借此表功。

演易坊

位于今河南汤阴北部,这里曾囚禁过周文王。相传周文王在被囚禁的七年中写成了《周易》一书,于是有了演易坊的遗迹。《周易》是一部探求宇宙奥秘与人世变迁的书。

见了纣王,崇侯虎禀报说:“大王,西伯昌暗地里笼络人心,不仅贤德之人多去投奔,还有几个地方诸侯也归顺于他,将对大王您不利啊!”

纣王听后,觉得有些道理,便命令西伯昌来朝歌觐见,随后“囚西伯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也就是说将西伯昌投入了监牢,这一关,就是七年。周文王被囚,每日无事可做,便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内藏阴阳消息之机,后来则衍生为《周易》一书。

伯邑考决意救父

因为周文王是当时公认的“圣人”,因此纣王虽将他拘押起来,但还是担心他会找机会兴风作浪,威胁自己的统治。这时,有一位大臣献上一计说:“大王不必过于担心,我想出一条妙计,不妨一试。西伯昌有一子,名叫伯邑考。大王把伯邑考捉来杀了,一来可以警告姬昌,二来再将伯邑考之肉剁成肉酱,做熟了给姬昌吃。假如他分辨不出是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肉,一定会吃下去。那就证明姬昌不过也是肉眼凡胎,肯定不是圣人,大王也就不必太担忧了。”

纣王听罢,连连称善,说:“这个主意好,就照你说的办!”于是就派人去抓伯邑考。

伯邑考是周文王的长子,当他得知父亲被囚羑里时,就决定去朝歌觐见纣王,希望能救出父亲。大臣散宜生听说此事后极力反对,他认为纣王昏庸无道,身边老臣之言尚不在意,以伯邑考的资历,前往朝歌,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但伯邑考去意已决,他进宫向母亲太姬辞别,禀明自己的打算。太姬听后略加思索,对伯邑考说:“儿啊,你父亲被羁押在牢,如今你想要去朝歌,而西岐这里内外事务繁巨,一刻也耽误不得,该交给谁办理?”伯邑考回答说:“内务都由兄弟姬发担当处理,外务就由散宜生负责吧,军务则由南宫括管理。孩儿必须亲自去朝歌,以进贡为名,代父赎罪。”太姬见伯邑考执意前去,不好强加拦阻,只得应允,并嘱咐伯邑考一路小心,遇事三思而行。

伯邑考辞别母亲,又去找弟弟姬发,叮嘱他安心在西岐等待消息,与其他兄弟及大臣共同治理好国家。姬发一一答应下来。伯邑考便收拾行装,第二天即启程出发。

但伯邑考一行队伍还没有抵达朝歌,就被商纣王派来的军队团团围住。伯邑考被五花大绑,一路押解到朝歌,惨死在商纣王的屠刀之下。

食子之肉

伯邑考死后,尸体被剁成了肉酱。纣王命宫廷御厨用这些肉酱为材料做成肉饼,送去给周文王吃。

一天,周文王无事,抚琴解闷,猛然从琴中听出杀气,不禁大惊,忙占卜一卦。得知何事将要发生,文王不禁泪流满面:“儿啊,你不听众人劝说,竟横遭此祸!今日如果为父不食你肉,亦难逃杀身之灾;如食子肉,为父又于心何忍啊!”想着想着,泪如泉涌,哀恸不止。

这时纣王的使者已经赶到,将一个精致的膳盒摆在文王面前,说:“大王命小人传话,他昨日外出打猎,捉到一鹿,命下人做成肉饼,特赐给贤侯,以表思念之情,请大人品尝。”

文王再三跪拜,说:“犯臣在下,承蒙大王惦念,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犯臣不能亲自拜见大王,只好祈求上天,愿大王万岁!”谢恩完毕,文王连吃三个肉饼,表情还非常欢喜。

使者见文王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不禁暗自叹息,心想都传闻文王能掐会算,善晓吉凶,是天下少有的圣贤之人,今日却大嚼亲生儿子之肉,感觉还很香甜,看来一切传闻,都是假的啊!

文王获释

文王忍住内心哀恸,强作欢颜吃掉儿子之肉,骗过了商纣王的耳目,一心等待逃返故国,灭掉殷商,为子报仇。而得到奏报的纣王,则如释重负,得意地大笑,说:“看来姬昌根本就不是什么圣人,还怕他做甚?”便继续饮酒作乐,把朝政彻底扔在了脑后。

远在西岐的大臣闳夭等人都为文王的安危担心,并努力设法营救。他们四处派人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红鬃白身、目如闪电的良驹,有熊国出产的骏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纣王见了这些东西非常高兴。《史记》中记载说,“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免了文王,后又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负责征讨叛国事宜。

周文王忍辱负重,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赢得了被释放回国的机会,以图来日向强大的商王朝复仇。他回国后,立伯邑考的弟弟姬发为太子,继续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复兴。成就大业,往往需要这种能屈能伸的韧性,周文王的做法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演易坊中的文王雕像

渭水访贤

时间:周部族时期

姜太公早年生活困顿,空有才干却无处施展。后在渭水之滨垂钓,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吸引周文王的注意。文王因而寻访到他。他后来辅佐文、武二王,灭商兴周,成就了一番伟业。

多舛的命运

姜太公,姜姓,名望,字子牙,又因被尊为齐国的始祖而称太公,商末周初人。相传姜太公的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封于吕地,所以姜子牙又被称为吕尚、吕望。姜太公虽是吕国国君的宗室子孙,但到他这一代已经由宗室贵族下降到一般平民百姓。

姜太公空有一番抱负,却无处施展,心中不免愤懑。万般无奈之下,他就打算赶奔相对富庶的中原地区谋份差事糊口。太公先是在棘津(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当了一名饭店的伙计,后又辗转来到了孟津(今属河南)的一家旅店干活。因旅店经营不善,收入渐趋微薄,太公只好离开,到了殷商都城朝歌,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财贩卖货物,做起了负贩行商的小本生意。《盐铁论·讼贤》云:“太公之穷困,负贩于朝歌也,蓬头相聚而笑之。”忍着辛苦劳顿四处奔走,苦不堪言,还被在街头玩耍的无赖小儿相聚嘲笑,可见当时太公生活的窘迫。不久,太公又在朝歌的市场上干起了屠宰生意。本是捧书执笔之人,何曾想过以操刀杀猪宰羊为业。

以上所谈及的姜太公的经历,尽管带有很多传奇色彩,但大致反映了姜太公早年生活的坎坷,以及经历的复杂。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无论做小伙计也好,还是杀猪宰羊、做生意也好,始终潜心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实现自己修齐治平的理想。当时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弱、而其属国——周国力量逐渐上升的时期。姜太公听说周文王是位英明之主,便很想投奔他,以期大展宏图。为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姜子牙经常坐在渭水河边钓鱼。独特的是他所用的鱼钩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路人经过,看见姜太公这副钓鱼的模样,都指指点点地看他的笑话。也有好心人上来劝太公,说:“你这样钓,怎么能钓到鱼?鱼钩是直的,还没有鱼饵,鱼竿都快挑到天上去了,河里的鱼就是蹦起来也咬不上鱼钩啊!”

太公淡然一笑,说:“鱼是会亲自来上钩的。”有人再劝,太公就不再理会。

渭水访贤

自从文王姬昌摆脱厄运,回到周国后,便暗自发誓与商纣王誓不两立,不断扩大疆土,招贤纳士。相传,一天晚上,文王突然梦到天帝穿着一身黑衣带着太公前来,推荐太公作为自己的老师,而太公同时也做了这个梦。文王醒后大惊,心中念念不忘此梦。随后借打猎之名,率众外出寻访贤才。文王一行人行至渭水之滨,听说了当地人当作乐事口耳相传的怪老头姜子牙钓鱼的事情。文王心中暗自惊奇,于是决定前去拜访。

到了河边,文王下令其他人一律在远处等待,自己孤身一人前往河边拜会姜太公。姜太公为文王的诚意所感动,忙邀请文王到自己的茅屋小坐,两人手拉手热情攀谈起来。如何兴邦治国,如何对抗商纣,如何招揽天下人才,谈得越来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姜子牙见文王确实见识过人,且有求贤之诚心,便答应文王与之同归,辅助其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当时,姜子牙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文王尊姜子牙为师,称其为“太公望”,这就是姜太公之名的由来。

之后,姜太公辅助文、武二王,在伐商灭纣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受封齐地,成为齐国始祖,名垂于青史。

缂丝文王发粟图

此图表现了周文王开仓赈济百姓的场面。

牧野之战

时间:约前1046

武王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经过多方准备,终于踏上了伐纣的征程。商、周军队决战于牧野,商军中充当前锋的奴隶倒戈相向,纣王大败,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文王的临终嘱托

攻伐崇侯虎取得胜利之后,伐纣的准备工作又向前进了一步。但这个时候,文王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心知自己已经去日不远了,眼看着商朝已是穷途末路,只差最后的狠狠一击,可自己却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了。

于是,他把儿子姬发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为君之道,要勤政爱民,团结兄弟。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文王拉着儿子的手,含泪说道:“灭商大计,是从我的祖父大王直到我自己,几代人都为之倾注一生心血的目标,我是等不到那一天了。这个目标大概要在你的手里实现。什么时候灭商成功了,再到我的墓上祭告吧!”

不久,鞍马劳顿一生的文王就去世了,谥号“文”,后世称为“文王”。太子姬发继位,就是周武王。

盟津观兵

一心继承父业的武王,一即位就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了灭商上。与父亲一样,武王也对太公望十分尊重,将他奉为自己的长辈,向他征询伐商大计。即位的第一年,武王还把国都从沣水西岸迁到了东岸,称为镐京,这样就更方便将来向商朝进军了。

但精明的武王接下来并没有马上竖起伐商的旗帜,而是颇有耐心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黄河渡口孟津举行的“盟津观兵”,实际上也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典礼上,武王将父亲的灵位安放在战车中,而仍自称为“太子发”,意思是这次领军的人依然是文王。有了两代王的“亲自督战”,这次演习的周军表现得宛如实战一般勇猛激进,士气高昂。

出人意料的是,演习结束后大家准备庆功的时候,各路诸侯竟然像约好了似的从四面八方赶到了。诸侯们都对商怀怨已久,周已是众望所归,大家听说这次演习,便纷纷赶来响应。孟津渡口一时间群情激昂,八百诸侯与周立下盟誓,将来共举伐商。孟津这个地方,也因此被称为“盟津”。群情激愤之下,大家纷纷表示现在就要起兵,但武王认为时机不到,说服各路诸侯先积聚力量,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动,诸侯这才各自归去。这次观兵虽然没有直捣商都,却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为日后的伐纣掀开了序幕。

西周战车模型

慷慨发《泰誓》

观兵后的第三年,武王认为伐商时机已经成熟,等待了许多年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约前1046年,武王派使者遍告各路诸侯,共举大业,正式打出了讨伐商纣王的旗帜。

这次出征,周共出动了战车三百,虎贲勇士三千,轻甲步兵四万五千。武王亲自领军,仍将文王灵位供在战车上。大军浩浩荡荡渡过了黄河,盟津之誓的诸侯纷纷前来会师。面对着眼前士气高昂的一张张面孔,武王慷慨陈词:

“来到此地的诸位友邦国君,我麾下的诸位军士,请明听我的誓言。天地乃万物父母,人乃万物之灵。其中有智慧的人便做了国君,国君乃是人民的父母。现在的国君商纣王,上不敬天,下不爱民,沉溺酒色,荒淫暴虐,滥用民力,残害百姓。他残酷焚杀忠良,剖验孕妇。现在使得皇天震怒,降天命于我的父王,代天来惩罚他。可是不幸父王去世。在下姬发,与友邦的各位诸侯又旁观了商的施政。纣王他怙恶不悛,不敬拜天神,不尊重祖先,致使国内民不聊生,还说什么‘自有天命’。人贵在同心同德。纣王虽然有亿万子民,但离心离德;我虽然只有三千子民,但同心同德。现在不代天惩罚他,我就是和他同罪了!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恭敬地执行天命,讨伐商纣王这个独夫。时机不可失!”

这篇鼓动人心的誓词,与武王后来的两篇誓词,经后人整理后合称为《泰誓》(意即“重大誓言”),共三篇,收在《尚书》中。经过这番誓师后,周军斗志高昂地踏上伐纣之路,开始勇往直前地向商都进军了。

牧野誓师

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东面是黄河,西面是太行山,北面一马平川距朝歌仅七十里,可以说是朝歌的南大门,也就说周军来到了商的大门口。黎明时分,决战的时刻就要到了,武王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在牧野誓师:“辛苦了,西方来的将士!我们邦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从庸、蜀、羌、微、卢、彭来的人,请举起你们的戈,拿好你们的盾,我们一起宣誓:古人说,早晨啼叫的鸡中没有母鸡,如果哪家的母鸡在早晨啼叫,那么这家就要倒霉了。商纣王现在听信妇人之言,无视祖宗法制,不重用自己的同族兄弟,反而信任推崇那些犯罪的小人,让他们做卿士,做大夫,使商国一片混乱,百姓遭殃。今天,我姬发要替天行道,上天命令我们前去惩罚纣王。将士们,我们作战时,每进攻四次、五次或者六次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来保证我们的阵形!将士们,你们要像虎、貔、熊一样威武勇猛冲向牧野。将士们,有投降的人我们要敞开怀抱欢迎他们,他们会壮大我们的势力;如果你们不奋力作战,上天会惩罚你们的。将士们,前进吧,胜利在等着你们!”将士们也跟着高呼:“替天行道。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牛首四耳簋·西周

簋是古代一种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的器皿,也用作水器,一般是圆口,双耳。这件簋的独特之处在于有四耳,而且耳较大,比较罕见。

奴隶倒戈

纣王听到武王大军杀到了牧野,这才停止了歌舞,撤掉了酒席,慌忙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拼凑起来,组成了17万大军。纣王心想,我有17万大军,还怕打不过区区5万人马吗?于是亲自率领这批拼凑起的乌合之众,仓促地奔向牧野应战。

双方对阵,虽然兵力相差悬殊,但是武王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纣王把由奴隶和战俘编成的队伍布置在阵的最前面,让他们与武王的军队先战,把商的“正规军”布置在后面督战。周军三千勇猛的先锋首先冲向商军,瞬间就打乱了商军的阵法。更出乎纣王意料的是,双方混战刚开始,商军的前排士兵纷纷调转矛头,指向纣王的军队。

这些奴隶和俘虏平日受尽纣王的虐待,本来就十分仇恨纣王,这时还被迫为他卖命,心中更加愤怒,巴不得纣王败亡,于是阵前起义,倒戈反攻纣王,助武王一臂之力。纣王看见奴隶纷纷把矛头指向自己,大为吃惊,忙命自己的“正规军”见奴隶就杀。纣王的“正规军”平日只是跟随纣王打猎游玩,从来没有列阵习武过,战斗力极差。武王乘奴隶倒戈之势以5万人马猛烈出击,商17万大军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狼狈逃回朝歌。

武王率兵连夜追击,一直追到朝歌。当夜,纣王躲进鹿台,穿上玉衣自焚而死。武王在灰烬中找到纣王的尸体,朝着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将纣王的头颅砍下,挂于鹿台示众三日。周军占领朝歌,百姓奔走相告,齐声欢呼。商朝就这样灭亡了。

牧野之战

周天子分封诸侯

时间:西周初期

武王克商后,通过实行分封建国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奴隶制王朝,对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王时周已开始分封诸侯了。武王克商,周突然由一个小小的邦国成为统治四方的大国,如何来治理这么庞大的国家,怎样才能久远地统治下去呢?周武王和周公认为沿用文王的分封制最好,分封制可以建立藩屏,护卫王室;稳定政局,镇抚各族;抵御外侮,巩固边防。

周公辅成王画像砖

分封制的内容

如何分封诸侯,武王、周公和姜太公商议了很久,定下了以下内容。周武王的分封制就是“封建”,即封邦建国。将王室成员、有功之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给予他们代表周天子管理这个地区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受封时,必须要举行册封仪式,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封疆范围、土地的数量,同时赐给他们奴隶、礼器和仪仗等。诸侯可以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建立政权机构,设置军队和监狱。诸侯对周王也承担一定的义务,要定期朝贺,缴纳贡赋,随周王出征,王室重大祭祀活动,诸侯们也必须参加或者派人助祭。天子对诸侯有赏罚的权力,也有随时收回封国的权力。

分封天下

武王将诸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王室弟子。周初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53国。武王将殷都旧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康叔,即卫国。卫国地处中原,又接近王畿,其疆域在各封国中最大,是屏卫周王室的重要封国。武王还将夏都旧地封给了自己另一个弟弟叔虞,即晋国,来加强对狄族的防御。同时,武王还封弟弟周公于曲阜,称鲁国;封弟弟召公于燕(今北京一带),称燕国,是周王朝在东北方的屏藩。这样京畿重地与富裕之所都为姬姓所有。

第二类是有功之臣,首推姜太公。周武王将他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营丘是薄姑之民的故地,薄姑是殷商的盟邦,抗周势力不小。武王让姜太公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同时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

第三类是古代帝王先贤的后代。这类封国一般都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表示西周对圣贤的尊重而已,在西周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大。

天下归心,周公留朝

分封结束,周武王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送各位诸侯。周公向武王辞行时发现武王闷闷不乐,神情沮丧,屡次追问下才知道武王不愿让几个心腹重臣尤其是几个弟弟离开,但是国事为重,只能忍痛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镐京。说到动情处,武王不禁垂泪,周公看兄长这样,想了想,觉得战乱刚刚平息,百废待兴,留在武王身边辅佐武王也是必要的,于是决定留下来,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了。

虽然周武王通过分封制使天下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但是这次分封是不彻底的,还有不少地方未被收服。不久,周武王也积劳成疾,临终前把年幼的儿子姬诵托付给周公。周公在平定管蔡叛乱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分封。周初经过这两次分封,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众多诸侯拱卫周王室的局面,为周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周公制礼乐

时间:西周初期

礼乐本源自先民的祭祀活动,礼为祭神的供奉,乐为娱神的歌舞,故周公之前,礼乐的主要功用是敬神。而周公之后,礼乐则成为维系社会等级制度和张扬至高道德的礼仪规范。

博览典籍,遍访贤士

东都洛邑建成后,周公还政成王,周王朝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此后,为了辅佐成王安人心、定天下,周公便着手制礼作乐,希望通过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干戚乐舞,以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周公为制礼乐呕心沥血,一方面大量阅读文化典籍,借鉴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寻访许多贤士和下层人民,向他们征求意见、了解情况。古书记载,周公“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其辛苦忙碌可见一斑。周公居住的洛邑城内多是殷商遗民,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贤士。周公经常与他们攀谈,征询他们的意见。周公还命这些遗民为自己演示殷商的各种祭祀活动,让他们详细解释祭祀过程中每个动作、每句话与每个祭祀礼器的意义,并找来古书与之对照。周公还亲自前往各个诸侯国,向他们请教各地特有的礼仪。

在此基础上,周公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对前代的礼乐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形成了一套适应西周政权统治需要的礼乐制度。

西周贵族服饰

西周的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的服饰,巾、帻则是一般人的服饰。

礼乐成,天下安

西周的具体礼仪制度主要见于“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根据“三礼”的记载,西周的礼仪是一套繁复而完备的制度,如规范日常生活的冠礼、丧礼、聘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规范祭祀的祭礼,饮食宴客的飨礼、燕(宴)礼,规范君臣上下之制的觐礼、朝礼以及军队的出征礼仪——军礼等,涉及西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礼仪规范的目的在于使“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西周的各种礼仪具体执行起来也非常繁复,以乡饮酒礼为例,主要分为六个礼节。一是谋宾、戒宾、陈设、迎宾之礼,即由主人与“乡大夫”商定客人的名次,一般选定宾一人,介(即陪客)一人及众宾多人;然后主人置办酒席,催邀客人;最后主人与傧相在门外迎接,三揖三让后将客人迎进大堂。二是献宾之礼,即主人对宾客敬酒之礼。三是作乐,即在主人敬宾客时,由乐工在席间唱歌并奏乐。四是旅酬,即主人派傧相敬客,然后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宾之间再按长幼之序以长酬幼。五为“无算爵”和“无算乐”,即宾客升座之后,举爵畅饮,歌乐不断,直到尽兴而归。六是送宾之礼,即宴饮结束后,乐工奏乐,主人送客出门。第二天,宾又来拜谢,至此整个乡饮酒礼才算结束。

“乐”也源于祭祀,它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乐由中出,礼由外作”,即礼由外在来规范人伦,而乐则是通过乐舞来使这种制度深入人心,使人们从内心产生对礼的认同。在西周,乐舞与礼仪相配,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不同的等级配以不同的乐舞。

周公礼乐的影响

通过礼乐来治理国家,周公的举措可以说是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从而使华夏民族进入了礼乐文明社会。这一点上,周公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的确是功不可没。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周公极为敬仰,由于孔子的推崇,周公后来成为儒家学者最为尊崇的古圣人之一,有时与孔子合称为“周孔”。周公的礼乐思想即后世儒家学说的源头,影响中国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姜太公治齐

时间:西周初期

周灭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在齐国,姜太公积极发展工商业,增强国力。同时不拘一格招纳贤士,为齐国的强大储备了大量栋梁之材。经过一番治理,为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公封齐

周文王在世时,事无巨细,大都听从姜太公的意见。在他的大力辅佐之下,文王修德施恩,发展生产,扩张土地,征服戎狄,不断削弱着商的实力,逐步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这为武王继承父业、彻底推翻商朝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姜太公不仅辅佐文王完成了反商的准备工作,并亲自参与到直接推翻商朝的军事行动当中,担当着三军统帅的重任。

衮服示意图·西周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具衮服之制,直到明代,衮服仍是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由于商纣残暴无道,国力衰微,且早已失去民心,经牧野决战,彻底败亡。灭亡殷商,姜太公自然是头等功臣,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所载:“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也正因为有如此大功,在周初实行分封制之时,姜太公被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为齐国君主。受封之后,太公即率领姜姓族众赶赴封地。因为天下大局已定,太公心中不似过去那般忧虑。长期以来的辛劳和疲倦,此时亦得以缓解。因此路上晓行夜宿,兼游山看水,走得十分缓慢。

历史词典

西周的舆服制度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的“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西周王室赐予受命者的衣服、车马、旗帜,其冠冕服章包括衣、冠、带、履、佩、笏等,它们有数量、质地、形制、颜色、纹绘、组合等方面的差别。一般而言,爵位较高的贵族所享用的舆服的质地优良,各种图案纹饰雅致,颜色搭配丰富多样。而低级贵族所享用的舆服质地较差,纹饰图案也比较单调。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冠冕服饰作为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专用服装,其严格的等级规定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色彩。冕服作为官服,适应周代礼仪制度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舆服制度与封建册命制度及爵位制度有密切关系。

幡然醒悟

这一日,太公率领族众已经走了将近半天,中午太阳高照,十分燥热,大家都嚷着要休息,太公也觉得有些疲累,便吩咐下去,让大伙找些方便之处休息一阵,顺便吃点东西。

看着族众男女欢天喜地地散开休息,幼童少年却不知疲倦地互相打斗、嬉戏玩耍,太公心中十分快慰。心想自己以年老之身,得文王知遇,得以出将入相,成就一番伟业,毕竟不枉此生。文王虽然故去,武王亦尊师重道,待己不薄,虽是君臣,那一番情义却胜似君臣。自己那日去拜别武王,武王姬发竟感伤垂泪,依依不舍。如此重情尚义之主,离他而去,自己也确实有些割舍不下。

想到这,姜太公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这或许也是他一路慢行的一个缘由吧。不过,此番能率领族众奔赴自己的封地,得以安养天年,足可谓善始善终,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太公刚从深深思索之中解脱出来,就见迎面来了一支队伍,仔细一看也是赶路之人。但见他们行色匆匆,太公觉得奇怪,便过去问话。路人听说是姜太公在此,都停下脚步,赶过来向太公施礼。太公问:“如今天下已定,世道太平,却见你们脚步匆忙,不知道在为何奔忙啊?”“回太公的话,小人们并无急事,”一个中年人向前几步,恭敬地说,“只是,小人听说时难得而易失,慢行必定错失机会,太公不急于赶路,不像前往封地就职啊!”

这一番话,让太公猛然惊醒。是啊,此时虽然攻灭了商纣的军队,占领了都城,看似大势稳定,但边远地区还没有纳入统治秩序之内,仍是一片混乱状态。自己耽于行程,岂不误了大事。想罢,太公便命令族众即刻启程,急急赶路,第二天天刚放亮便赶到了营丘。果不出路人所言,姜太公刚到,正好赶上附近的莱夷部落聚众前来攻打营丘,与太公争夺此地。好在太公及时到达,亲自统帅部属抵御来犯之敌,粉碎了莱夷部落的进攻。

姜太公

三业并举

姜太公在营丘修明政治,积极治理。在治国的方针策略方面,他施行了因地制宜的方针。

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不仅全面周到,而且深刻精辟。齐地田土贫瘠,百姓穷困,人口也相当稀少。《汉书·地理志》就记载说:“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因此,在齐国经营农业十分困难,依靠农业来富国强兵绝对不是好出路。姜太公没有蛮干,他在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负海”虽有缺陷,却也有丰富的鱼盐资源,齐地又有较好的手工业传统,因此决定“因其俗”,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辏。”这种因制宜,扬长避短,利用自身资源条件让商贾商、工匠制作器物、妇女纺织的政策措施,充调动了国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完全符合当时国的具体国情的。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此这三种行业绝对不可偏废,要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裕。在这种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加太公及后世诸王的苦心经营,促使齐国经济实力上有了迅猛的提升。 当然,这与姜公个人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他早年曾经经商,在朝歌、孟津一带的市场做过小贩,也干过屠宰,还卖过酒,可谓经历丰富,因此对通过发展工商业来致富的方法十分熟悉。由此可见,太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富于经济谋略的商业家。

选贤任能

姜太公高瞻远瞩,认识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人性好生恶死,好德而归利。如果能行仁义道德,就能使天下人前来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这样必可以使万民归心。因此他大行仁义之道,修德惠民。

在用人方面,太公采取了“尊贤尚功”的方针。实际上就是尊重人才、重用贤能之士。《六韬·文韬》里《上贤》、《举贤》两篇文中,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凡是有才干之人,不论身世如何,哪怕是出身贫贱,只要能够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就应得到嘉奖和重用。这种不论高低贵贱、贤哲皆为我用的方针,是太公深远的谋略智慧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太公还要求,要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能分工,来选取贤能,并依据各官职应具备的条件来考核官吏,鉴别他们才智的高低,考核他们能力的强弱,评定他们政绩的优劣,使其名实相当,为国出力。此举为齐国招纳了大量的贤才。

以上由姜太公订立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齐国后来成为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尊及何尊铭文拓片

何尊是西周早期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铜器,是西周前期重要的铜器之一。其铭文有122字,述及周初重要史实,与成周(洛阳)的兴建有关,对研究西周初年的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人暴动

时间:西周晚期

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怨声载道。厉王为了镇压国人的不满,又进一步施行高压政策,妄图以暴止“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忍无可忍的国人终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把厉王赶出了镐京。西周历史上有14年的时间处在一种奇特的时期:国君被赶出国都,由大臣和贵族统治天下。这个奇特的时期被称作“共和行政”。

西周前期,各位周王勤于政事,政局安定,百姓乐业,但是周初的兴盛只有约半个世纪。康王之子昭王南征不归,穆王西征犬戎无果,建国之初的那种明德慎行、汲汲求治的精神慢慢淡化,当政者日益懈怠骄纵,追求享乐,争权夺利,由此“荒服不至”,王室衰微。

厉王止谤

周厉王生性贪婪残暴,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他不顾百姓死活,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宣布国有,不准人民在这些地方打水、捕鱼、伐木、打猎。这样一来,就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而以此为生的平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

国人不满厉王的暴政,怨声载道。大臣召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连忙进宫禀告厉王说:“百姓已经忍受不了啦,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再这样下去,早晚会出大乱子的。”

周厉王却满不在乎地说:“不用着急,他们不过在诽谤我罢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闭嘴的。平日里总是被他们指手画脚,我也早想收拾收拾他们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国人评议朝政。厉王还从卫国招来巫师,要他们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一旦发现在背后议论朝廷、君王的人,格杀勿论。于是,国人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里谈论任何事情,生怕不小心被卫巫认为是评议朝政。即使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相互示意一下,就匆匆走开。镐京城内一片紧张的气氛。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听说了厉王平息诽谤的办法,劝谏说:“您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堵住民众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其后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江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伤人更多,国人的议论难道不是吗?用这种办法可以一时堵住百姓的嘴,但是他们的怒气并没有消失,越攒越多,一旦爆发是极为可怕的。正因为如此,治水的人要排除淤塞,使流水畅通,统治人民的人要引导民众,顺从民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厉王听得昏昏欲睡,摆手让召公退下。

召公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处理政务的时候,应该让文武百官献上来自民间的民谣歌曲,讽刺文章;让乐师演奏民风民俗的音乐;让史官们进献可以借鉴的历史来警诫自己。这样百姓的意见就可以间接地传达给执政者,执政者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符合民心的正确决策。让人们开口发表议论,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就是执政者的财富、衣食能够不断增加的道理。如果不让民众说话,君王就会像聋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最终会众叛亲离。”但是厉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召公想得太多了,依旧我行我素,热衷于聚敛财富。

易旁簋·西周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镐京城内的国人再也忍无可忍,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暴动。他们避过厉王的耳目,私下策划好策略,制定好时间。

一个漆黑的夜晚,镐京城内突然火把点点,越聚越多,都奔向同一个地方——王宫。王宫门前挤满了愤怒的国人,他们敲打着宫门,高喊着让厉王出来受死。厉王听到宫外的喊声,吓得瘫倒在地,在侍卫的搀扶下,带了一批人逃出宫去,一直逃到了黄河岸边,过了黄河到了一个叫彘(今山西霍县东北)的地方才停下来。厉王逃跑后,太子静躲到召公家。愤怒的民众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在危急关头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不明真相的国人将“太子”活活打死,然后四散而去。厉王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却成了一个流亡的君主。

这次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由共和元年开始纪年记事,因此公元前841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

周召共和说

周厉王逃到了彘后,派臣子凡伯回都城镐京探听消息。凡伯见暴动已经平息,就和当时还在镐京的周公、召公商议,准备接厉王回都复位。但是,国人对周厉王十分憎恨,坚决不允许他回来。周公、召公怕再次触怒人民,激起暴动,也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凡伯回到彘奏明情由,周厉王无可奈何,只好在彘定居。彘在汾水之畔,周人因此又称周厉王为汾王。周厉王到了这步田地,一切天子的特权都失去了,每年仅靠周公、召公派人送来的一些衣服、日用品维持生计。不过想来,老百姓造反还能留下一条性命的帝王确实不多,所以他还算是运气好的,不过周厉王本人可不这么认为,堂堂天子,不得不靠臣子救济,厉王很是郁闷,在彘凄凉地度过了14年后病死。

共伯和说

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周厉王不在镐京这14年中是由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故称“共和行政”。但是现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周厉王被推翻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即卫武公。卫为姬姓,也是周天子的近亲,是周初封国中的大国,为东方诸侯之伯(东方各诸侯的统领)。卫国国君后来居住在共(今河南辉县),故称卫伯为“共伯”。共伯和平时好行仁义,在诸侯中很有威信,便受到拥戴以代行周天子的职务。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只憎恨周厉王一个人,对于谁来接替周厉王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不再继续垄断山川河流,不再继续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让说话就行,因此,共伯和代替周天子统治了周朝14年。

周厉王死后,老百姓的怒火也由于时间久远而逐渐平息,周朝的大臣和贵族们这才立周厉王的儿子姬静为天子,这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吸取了他父亲丢掉天下的教训,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史称“宣王中兴”。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所谓“中兴”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时间:前828~前782

周宣王就是召公所救的太子静。国人暴动那段痛苦的经历使他心有余悸,胆战心惊,因此他即位后能够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使周王朝的局势日见好转,史称“宣王中兴”。

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客死他乡,太子静即位,即为周宣王。宣王因为经历了国人暴动的洗礼,亲眼看见父亲厉王的下场,因此继位之后能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他任贤使能,以召公为辅佐,起用尹吉甫、樊侯仲山甫、南仲、方叔、申伯等贤臣良将,效法周文、武、成、康等先王,全力挽救周王朝的颓败之势。宣王经过南征北战,再振了周王室的雄风,恢复了王室的尊严,诸侯再来镐京朝拜周王室。

四虎 ·西周

宣王改制

周宣王时,旧制度千疮百孔,面临着严重危机。周朝土地分为私田和公田。私田是农民自己耕种的土地,公田要靠借助民力来耕种,又称为“藉田”,就是用于祭祀的田地。因为农民所种私田上的收入就能维持生活了,因此就不愿意再去耕种公田,时间长了,公田就荒芜了。

周宣王于是宣布不籍千亩,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但这个举措,却引起了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虢文公。他认为祖制不可改,宣王的举措违背了祖宗的先法,是大错特错的。宣王据理力争,和虢文公辩论。几次辩论下来,宣王讲得有理有据,虢文公辩不过宣王,而且,他发现宣王意志坚决,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宣王宣布进行改革。宣王此举,可以说是为后世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开了先河。

料民太原

由于奴隶逃亡,户口流离,直接由周王室和奴隶主掌握的劳动力和士兵越来越少,周宣王时可以出征的士兵的人数大不如前。为了增加兵源,周宣王不得不料民于太原。所谓“料民”,就是由国家清点户口、人数,搜捕逃亡的奴隶。大臣仲山父劝周宣王不要料民,因为这样就显得王室外强中干,易引起祸乱。

宣王也很担心这一点,以前周朝兴盛的时候奴隶牢牢控制在奴隶主手中,有多少奴隶一清二楚,现在清点奴隶,就意味着周王室无力掌握全国的奴隶,就会被人笑话。但是宣王更清楚周王室现在的处境,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周王室就会更加衰微,更没有威严可讲。“料民太原”也开了各朝清查户口的先河。

毛公鼎

此鼎是目前已发现的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周代铜器,共有497字,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铭文记载,周宣王要求臣下处理政事时,要广开言路;在征收赋税时不得贪污;对下属要严加管束等。

南征北战

宣王即位时,四方来犯,边境很不安宁。宣王待社会安定下来后,对周边来犯的民族进行了反击。淮夷,是生活在江淮地区的夷族,周厉王时,曾侵扰周边,周军征伐不胜而回。宣王命召公统军出征,并调大司马程伯休父、卿士南仲等率师南征,平定了淮夷。西方的戎族,也即是猃狁,分支众多,实力雄厚。西戎离周王朝京师较近,威胁尤大,周宣王召秦仲之子庄公兄弟五人,给了七千名士兵,让他们征讨西戎,终于迫使西戎退却,扭转了一贯失败的战局,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徐方,是淮夷中的一支,位处在淮水之北,并不归顺王室,而且公然向周王室挑衅。周宣王亲自率军出征徐方,这次大战取得丰硕战果,徐国表示投降,不敢再为邪乱。

周宣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王。他的“宣王中兴”仅是危机四伏的周朝的回光返照,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继位,就是周幽王。幽王荒淫好色,以至于后来搞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西周的江山也就这样断送在他的手中。

烽火戏诸侯

时间:前781~前771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不但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赔上了西周王朝的江山。

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宣王去世,其子幽王即位。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王,他即位后,亲小人,远贤臣,沉溺女色。而在后宫及王位继承问题上,幽王的荒诞和一意孤行,直接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

刖刑奴隶守门鼎·西周

褒姒的身世

幽王有一个宠妃叫褒姒,“褒”为国名,“褒姒”即为从褒国嫁入周王室的女子。传说褒姒是龙涎所生的妖女。夏朝末年,有两条龙忽然停在夏朝王宫的大殿之上,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先祖。夏王叫人占卜,结果显示无论是把这两条神龙杀掉或赶走都不吉利,只有将视为龙的精气的龙涎封藏起来才为吉,所以夏王在神龙走后将它们留下的龙涎用匣子封存起来。就这样,这个装着龙涎的匣子一直传到了西周王朝,历经三代都没有人敢开启。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因好奇将它拿出来观看。不巧龙涎从匣子里流淌出来,怎么也除不掉。厉王就叫宫女们赤裸着,大声叫嚷,想把龙的精气吓走。龙涎于是化作一条大蜥蜴潜入后宫。它在后宫碰到一个7岁的小宫女,而这个宫女在及笄之后便生下了一个女婴。由于无父而生,宫女遂将她抛弃。宣王时,民间流传一句童谣说:“桑木做的弓、箕木做的箭袋,是导致周亡国的元凶。”宣王听到歌谣后,恰好发现在都城有一对夫妇正在卖这些东西,于是叫人把他们抓起来杀掉,以除后患。这对夫妇仓皇逃命,而他们在逃亡的路上恰好碰到被宫女丢弃的女婴,于是将她抱走养大。这个女婴长大后出落成惊艳四方的绝色美女。

褒人赎罪献美女

周幽王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宠信虢石父、祭公、尹球三个佞臣,整日不问朝政,胡作非为,吃喝玩乐。大夫褒珦劝诫周幽王要勤于朝政,亲贤臣,远小人。周幽王不但不听,还把褒珦关进了监牢,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劝诫他了。

褒珦被幽王囚禁在狱中三年,吃尽了苦头,褒珦的家人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救他。

一天,褒珦之子来到乡间,见到一个少女在井边汲水。这个少女虽然是荆钗布裙,却不掩国色天姿。褒珦之子不禁心中一动。他想,既然幽王好色,何不用美色来打动他,让他宽恕自己的父亲呢?于是他四下打听,找到了女子家中,出重金买下了此女。

褒珦之子把这个女子带回家中,就算是褒家的人了,为她起名褒姒,然后便准备把褒姒进献给幽王。褒珦家人教给褒姒各种礼节,又教她音律和舞蹈,再花重金买通了虢石父,将褒姒进献给幽王。幽王后宫虽然佳丽无数,但是见到褒姒还是眼前一亮,褒姒的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幽王不禁兴奋得手舞足蹈,说:“别的地方虽然进献来了那么多美人,都还不及褒姒的万分之一。”幽王龙颜大喜,立刻释放了褒珦。从此幽王整日与褒姒如胶似漆,更加不理朝政。不久,褒姒就生下了王子伯服。

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

据说褒姒虽然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进宫以后从来没笑过。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命宫中的乐师奏乐,但是褒姒的脸上仍然一点笑容也没有。幽王就问:“你既然不喜欢音乐,那你喜欢听什么声音?”褒姒说:“我没什么喜欢听的,就是有一次用手撕开彩绸,觉得那个声音还挺好听。”幽王立刻叫人取来大批彩绸,命人在宫里不停地撕。可是褒姒虽然喜欢听这声音,但还是没有露出笑容。幽王于是下了悬赏令:无论是谁,只要能让褒姒笑一下,就赏他黄金千两。虢石父给幽王出了主意:“以前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脚下设置了20多座烽火台,一旦有西戎入侵,守关的士兵白天就放烟,夜间就点火。从第一座烽火台开始,一座接着一座地点火或者放烟,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就会发兵来救援。这几年天下太平,烽火一直没点过。您要是想让王后笑,可以和王后到骊山游玩几天,到了晚上就点起烽火,诸侯的援兵肯定来。而他们来了却没有敌军,王后见那么多人马扑了个空,一定会笑的。”

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第二天就带着褒姒来到骊山。当时司徒郑伯友(幽王的叔叔)正在朝中,听到幽王要烽火戏诸侯,急忙来到骊山劝阻幽王:“烽火台是先王应急来用的,诸侯以此为信。今无故点火放烟,戏弄诸侯,将来如果真有兵事,即使烽火连台,诸侯必定不信,以后有兵事还用什么来召集诸侯?大王三思啊。”

幽王大怒,说:“如今天下太平,还会为什么事情出兵啊!我现在与王后出游骊宫,也没什么可以拿来娱乐的。点烽火只是和诸侯们开个玩笑罢了,难道他们还会生我的气不成?就算出什么事情,那也和你无干!”

于是,幽王便下令点烽火。京城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以为镐京遭到了入侵,纷纷连夜率兵赶来救援。可他们到了骊山脚下,没有见到一个敌人,只听到骊山上鼓乐喧天。周幽王派人对诸侯们说:“其实没有外敌入侵,只不过是我和王后跟大家开个玩笑罢啦!”诸侯一听此话,无不愤慨,但这是大王开的玩笑,谁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各自带兵走了。褒姒在山上,看到诸侯们带兵急匆匆赶来,又什么事都没有。山下人喊马嘶,乱成一团,最后都一个个蔫头耷脑地回去了,于是冷笑了一声。

就这一声冷笑,笑得周幽王心花怒放,于是赏赐了虢石父千金。从此更加宠爱褒姒,却不知他已经失信于众诸侯了。

当时的诸侯、贵族以及国人都对幽王宠褒姒表示不满,并把周的亡国归咎于褒姒。《诗经·瞻卬》中“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诗句即反映了国人对褒姒的不满。与此同时,幽王还随意征发赋役,夺取人民的财物土地,使得民怨更深。幽王的昏庸无道所导致的天怒人怨,使得统治阶级部内部的贵族都感到形势危殆,纷纷另谋出路:大臣皇父在东部另建自己的城邑,司徒郑伯友也到东部寻找立足之地以避祸。

申侯西戎联合攻幽王

周幽王一意孤行,甚至用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的方法来博取美人的欢心。幽王这不计后果的一废一立,终于招来了灭国之灾。

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听说幽王废了申后而立了褒姒,就上疏进谏:“从前夏桀宠爱妹喜以致夏朝灭亡,商纣宠爱妲己以致商朝灭亡。您现在宠信褒姒,还要废太子,这是亡国之兆,请大王不要再这样做了。”幽王一听,勃然大怒,说:“申侯怎么能把我比作夏桀、商纣?”于是命令虢石父为大将,准备起兵征讨申国。

申侯听说幽王要派人来攻打,大吃一惊,申国国小兵少,怎么能抵挡得住天子的军队?大夫吕章出主意说:“西戎兵力强大,我们不如请他们出兵帮助我们进攻镐京,逼幽王传位给太子吧。”申侯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准备了一车金帛送给西戎,请求借兵攻打镐京,并且许诺,攻下镐京,国库中的所有金帛西戎可以随便拿走。西戎头领欣然答应,带领大队人马会合了申国的兵马,一起包围了镐京。

西周的覆灭

幽王醉心玩乐,已经好久没有理会政事了。直到异族的人马打到城下,才惊得一跳而起。一看兵临城下,幽王慌得手足无措,想了想,急忙命令手下点起烽火。烽火台上又高高升起了狼烟,可是附近的诸侯却没有带兵前来援助。幽王率兵与西戎军队战于骊山,大败而归。幽王只好带着褒姒和伯服仓促出逃,结果被杀于戏(今陕西临潼),而褒姒则被西戎掳获而去。在周被攻以至幽王被杀的过程中,各地的诸侯都没有派兵前往营救,除了是“烽火戏诸侯”的恶果之外,更在于周天子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因此诸侯才敢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幽王被杀之后,伯服逃到晋国,晋有立伯服之意。而申侯则联络了一些诸侯拥护前太子宜臼即位。因为申侯方面的势力较为强大,所以晋侯最终杀了伯服,倒向了宜臼一方。宜臼即位,是为平王。西周京畿所在的镐京,由于西戎破坏,已残败不堪。平王继位后于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在晋文公、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历时280多年的西周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烽火戏诸侯

专题:西周青铜器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度继续发展的时期,由于奴隶制上层建筑的需要,促进了青铜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青铜礼器种类增多,按照周礼的要求,青铜礼器有严格的组合制度。如钟、鼎、鬲、壶、豆、盘等青铜礼器都要按照规定数目配套使用。基于这样的历史缘故,所以发现的西周墓葬和窖藏的青铜器大多是成组和成群地出土,如扶风县庄白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中一次出土103件器物。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部分铸有铭文,少则几字、几十字,多则达几百字,铭文内容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时的奴隶买卖、战争、赏赐、祭祀和法律诉讼等情况,补充和纠正了史书记载之缺误,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伯各卣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右高33.6厘米,左高27.5厘米。两件卣造型相同,均为椭圆体,横置提梁,高沿盖,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提梁两端置羊首。提梁饰龙纹,中部左右各设一牛首。整器纹饰均以细雷纹为地,所饰兽面纹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翘出器表。四条棱脊自盖至足。这一对卣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立体夔纹圆鼎

◎此鼎双立耳,三柱足,盖平面扣在鼎口上,盖面中央有一方形提耳,周围又有3条立体夔纹纽,倒立可作3足。鼎腹较直,腹底平阔,颈饰一周饕餮纹,腹饰两条对称竖立夔纹组成的蕉叶纹。柱足较高,中部微收,3足承腹处外鼓,饰兽面纹。足根及腹部有扉棱,造型别致,花纹富丽堂皇,极富装饰效果。

折觥

◎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通高28.7厘米。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作册折给相侯贶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作器。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伯各尊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高25.8厘米。圆筒形尊,侈口方唇,深腹,高圈足。自口至足有4条棱脊。口沿下脊两侧由相对龙纹组成蕉叶纹,颈饰龙纹,腹饰双角凸出器表的兽面纹,两侧附以龙纹,圈足饰龙纹。通体纹饰以雷纹衬地,腹内底铸铭文2行6字:“伯各作宝尊彝”。 NDWSQPAX++hHxonXASqvo5vIyjMsALI7n8DnWrIjH8Qgn9FykTzRIOAxDdiYg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