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 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统治时期出现大好局面,得益于伊尹和仲虺这两个贤臣的辅佐。据记载,他们二人在政治上颇有主张。他们被汤任为右相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至太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做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什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对“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懈怠,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处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

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后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时期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淹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玄鸟生商

时间:商部族早期

商族是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族,后来成汤灭夏,入主中原地区,建立殷商王朝。关于商人的起源,《诗经·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黑色的鸟,也就是指燕子。这短短八个字里蕴含着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

祭祀求子

相传,商朝的祖先名字叫作“契”。他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妃子,然而契却并非帝喾之子。据说简狄嫁给帝喾之后,一直没有子息。有一年,简狄和丈夫以及两个妹妹一起去郊外祭祀媒神。媒神是司管生儿育女的神,谁要是没有儿女,便去向他求告,总是很灵验。在祭祀时,简狄向媒神祈祷,希望神能赐给自己一个孩子。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带上了神话色彩。简狄在祭祀仪式举行完毕之后,觉得有些疲乏了。她的两个妹妹于是提议到不远处的玄丘之水中洗个澡,轻松一下。简狄也正有此意,便欣然同意。温暖的春日,简狄和妹妹在凉爽的河水中沐浴过后,觉得疲劳顿消,非常惬意。正在这个时候,天上忽然飞来了一只燕子,在她们头上飞舞不去。简狄她们看着很好奇,就向燕子挥手。燕子像通人性似的,翩翩落在了简狄的手上。简狄开心极了,将燕子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出人意料的是,这只燕子忽然就产下一枚卵,落在了简狄的掌心,然后又忽地飞起到空中,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玄鸟遗卵,意外之喜

简狄十分惊异,把那枚卵捧到眼前,细细地看。只见这枚卵小巧玲珑,蛋壳上还带着五色斑斓的花纹,说不出有多么漂亮。这下子,两个妹妹更好奇了,跳着闹着,纷纷伸手想把蛋抢到自己手里,好看个仔细。简狄生怕大家忙乱中打碎了蛋,两手又没处藏,一着急就把蛋含进了嘴里,谁知,那蛋像是有灵性一般,一下子就滑进肚子里去了。三个人都吓了一跳,还好简狄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

没过多久,简狄便开始觉得腹中有异动,请人来医治,发现居然是怀孕了。简狄认为腹中的孩子定是天神赐予的,又惊又喜。几个月后,简狄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

掌管德化,商族诞生

简狄出嫁前本是有娀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她将全副心思都放在培养契成人上。契天性聪慧,将母亲所教的东西牢牢记在心中。他长大后,在尧、舜的宫廷中做了掌管教育民众的“司徒”,国内的道德风尚大大改观。契还帮大禹治理洪水,表现得极为出色,受到了禹的赞赏。后来,契被封在“商”(大约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这个地方,契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他的封地,以“商”作为宗族的名号。这就是商的来历。

这个故事今天听来似乎有点荒唐,可古人却深信不疑。古文字专家已通过甲骨文证实,商人确实以燕子作为自己的祖先。据《史记》记载,夏禹是龙的后裔,帮助大禹治水的契则是玄鸟的后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契和玄鸟有着不解之缘,所以整个商代都十分崇信玄鸟。《说文解字》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东夷各部落多以鸟为图腾,“玄鸟生商”的故事更证实了商人和东夷族有着历史渊源。而《史记》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又表明了殷商文明承袭了早先的戎夏文明。商族只是从有娀氏分出的一个支族,契是这个支族的第一代始祖,这也表明了商族当时已经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简狄像

简狄,是古代传说中帝喾的妃子,为商始祖契的母亲。

上甲微为父报仇

时间:商部族时期

上甲微的父亲王亥为有易部落首领所害,四年之后上甲微联合河伯,打败有易部落,手刃了杀父仇人。

不幸身死

契之后又过了很多年,王亥成了商部落的首领,他是一个善于饲养牛羊的人。在他的指导下,商部落的牛羊总是又肥又壮,满山遍野。牛羊的多少是部落实力的象征。别的部落对此很是羡慕。商部落的牛羊越来越多,王亥就和弟弟王恒商议,用多余的牛羊和特产去东方的有易部落(今河北易水一带)换回一些他们的特产。兄弟二人从现在的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来到有易部落。有易部落首领绵臣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羊,心生歹意,趁夜杀害了王亥,夺走了货物和牛羊。王恒逃回商部落,和族人一起拥立王亥的儿子上甲微为部落首领。

兽面纹鼓·商

君子报仇,四年不晚

上甲微虽然年轻,但是深谋远虑,认为现在商部落虽然比较富裕,但是缺少善战的士兵,进行长途远征还不具备条件,虽然自己报仇心切,但是也不能急于一时。于是,他继承父业,开始饲养大量牛羊,向别的部落换取刀枪剑矛,准备充足的武器;同时加紧训练士兵,下令族人中年轻力壮者必须参加军队,还把过去征战中的俘虏也集中起来充当兵卒,日夜操演阵法。

4年过去了,商部落实力大增。为了确保一举成功,上甲微派手下前往河伯部落,游说河伯部落首领,请求派兵援助。为了表示诚意,上甲微亲自前往河伯部落传授驯养牛羊之法,并且送给河伯部落首领牛羊数千,答应事成之后更有厚礼相送。河伯本来就与商交好,上甲微又师出有名,当即许诺出3000人马帮助商讨伐有易。

妙计伐有易

一切准备就绪,上甲微率领人马,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讨有易部落的征程。有易部落首领绵臣毫无准备,慌忙应战。商部落军队士气旺盛,势如破竹。不多时,有易军队就败下阵来。有易部落擅长修筑工事,绵臣走为上计,命令撤退到防御工事,停军据守。上甲微自有妙计,白天命令军队原地休息待命。两军成相持局面。

当夜,上甲微率兵攻打绵臣的防御工事,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绵臣的工事确实不同一般,坚固无比,上甲微屡攻不破。正在这时,有易工事的左后方突然传来震天的杀声,火光闪耀。原来是河伯部落首领率领军队从后方包抄有易,截断了有易的后路。有易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士兵四处择路逃窜。包围圈越来越小了,只剩绵臣和心腹数人仍在负隅顽抗。

此时,上甲微奋勇当前,已经杀到了绵臣面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绵臣知道今天难逃一死,不如拼命一搏,两人就像困兽出笼,每一击都杀向对方要害,一时难分胜负。但终究绵臣胆怯心虚,上甲微又年轻气盛,一个飞身将绵臣手中的兵刃踢飞,挥刀刺中绵臣心脏,用绵臣的鲜血祭奠先父王亥。

这次战争,以商的大获全胜告终。这次胜利使商部落威名远扬,上甲微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后来成汤建商,基础就始于此,所以商朝对上甲微实行隆重的报祭。

延伸阅读

王亥造牛车

王亥是商人先祖之一,商代祭祀时称他为“高祖亥”。牛车最早出现于商代,史料记载“王亥作服牛”,即牛车为王亥所造。牛车能负重致远,可见商人已经懂得利用牛车作为运送货物的交通工具。牛车在甲骨文中称为“牵”,字形像缚牛引縻之意。牛车虽然不如马车轻灵快捷,但它的负荷能力却远在马车之上,所以牛车又称为大车。古代用于战争中的运输军用物资的牛车数量远远超过马车。由于牛车偏重于实用,比较笨重,车速也不快,数量多于马车,因此它们的地位是无法与马车相比的,上层权贵墓葬未见用牛车做殉葬品,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成汤建商

时间:商部族时期

夏王朝统治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地压迫人民,对奴隶的压迫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此时,商部落的首领成汤执掌国事。成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

雄心勃勃的年轻首领

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相传他的母亲扶都怀孕时,曾梦到一道白气贯穿明月,几天之后就生下了汤。

汤的确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才。商在他的治理下,比先前更加繁荣强盛。然而,雄心勃勃的汤并不满足于此,他真正的理想是灭亡夏朝、消灭夏桀这个暴君,取其位而代之,并且开始了积极的努力。

从始祖契开始,商族已经经历了八次迁徙。到汤的时候,他又将部落的居住地迁回了祖先契曾经居住过的亳(今河南商丘)。从亳到夏朝的都城,是一片平原旷地,几乎没有什么山河阻挡,特别有利于军队进攻。迁亳之后,汤对内注意宽以待民,与民谋利,从而获得国内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商族内部形成了百姓亲附、安居乐业的局面。对外关系上,成汤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图取得各方国和部落的拥护。

龙虎尊·商

德传四方

人心所向,汤在民众的心中更具有号召力了,不仅本族人拥护他,连夏人甚至其他方国的人也十分向往。出现了《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汤的一系列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夏桀深恐汤的势力壮大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将汤骗到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县)。商国的右相伊尹设计将汤救出,并为汤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建议汤表面仍向夏桀表示臣服,暗中积蓄力量,才是上策。汤信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灭夏建商

由于夏桀的苛暴,夏的同盟者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已经忍受不了夏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力量对比逐渐向有利于汤的方面转化。这时,伊尹又给汤献计:不给夏朝进贡,来观察夏朝的反应。夏桀见汤不来进贡,便召集九夷之师伐商。汤赶紧谢罪求饶,夏桀便让九夷退兵了。九夷人因此觉得受了夏桀的戏弄,心中愤愤不平。次年,汤又不进贡,夏桀再召九夷之师伐商,九夷之师却不响应桀的号令。这样,夏桀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灭夏的时机成熟了。

汤知道机不可失,果断地决定大举进攻。他召集将士,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有功者将给予奖赏,不从者会受到惩罚。汤从亳起兵,矛头直指夏都。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准备,只得调集兵力仓促应战。成汤的将士们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作战非常勇敢,一交战,夏军就大败而逃。在鸣条之战中,夏军被彻底击溃。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被商军俘获。夏朝灭亡了。

成汤回师亳都,即位为王,三千诸侯前来朝贺。成汤也因此被称为“商汤”。他把夏禹所铸的九鼎移到亳都。从此,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

商汤头像

厨子宰相伊尹

时间:商初期

伊尹的地位很高,几乎与殷先公和商王平起平坐,他的丰功伟绩为后人所称颂。而商汤和伊尹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被并称的圣君贤相,为后世君臣所效仿。

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右相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伊尹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儿的时候,把伊尹作为陪嫁奴隶,陪嫁到了商汤家里。伊尹善烹饪,到商后为商汤掌厨,他利用侍奉商汤进食的机会,给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历数夏桀暴政,进献灭夏建国的大计。后来,他得到商汤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尹”,即右相。

生于空桑

伊尹的本名叫挈,因为生于伊水边,“尹”是商代的官职,所以被称为“伊尹”。

据说,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边。她怀孕之后,有一天夜里,忽然梦到了天神。天神告诉她说:“如果看到臼(古代舂米的器具)中冒出水来,就赶紧向东走。但是不要回头看。”伊尹的母亲感到很奇怪,第二天早晨起床,看到臼中真的冒出水了。她感到非常吃惊,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们。邻居们也都很惊异,纷纷劝她还是遵从神的意思,赶紧向东走。伊尹的母亲于是就按照梦中天神的指引,向东走去。走了一段路,忍不住好奇地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她原先居住的村落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她非常懊悔,就在原地化为了一棵中空的桑树。

这时,刚好有莘氏部落的一个女子路过,发现桑树大大的树洞中有个啼哭不止的婴儿,就同情地把婴儿抱出来,送给了国君。国君见孩子生得可爱,来历又颇为奇特,就决定留下他,给他取名为挈,交给了自己的厨师去抚养。

庖厨中的贤才

挈在有莘氏厨师的悉心抚养下长大了。他聪明伶俐,跟着厨师学得了一手好厨艺,烹调出的美食天下无双。更难得的是,挈不但手艺出众,而且头脑灵活,说话办事都表现得很有见识。很快,挈贤德的美名就传遍了四方。

当时,夏朝正是夏桀当政的时期,局势动荡,许多诸侯都开始不甘于臣服,想要取夏而代之,其中雄心最大的就是商部落的首领汤。汤胸怀大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苦于身边缺少能够辅佐自己的贤才。他听说了挈的美名,就派人去暗暗查访一番,发现挈果然是个有才能的人。汤非常高兴,就派出使者,向有莘氏国君提出想要挈这个人来自己的部落。但有莘氏却因为喜欢挈的厨艺,不想放人,婉言谢绝了汤的请求。

汤当然很不甘心,想再去要人,又担心伤了两边的和气。他转念一想,就有了主意。于是,汤再次派人去有莘氏,但这次却不是索要挈这个人,而是请求有莘氏将女儿嫁给自己,附带的条件是,挈要作为陪嫁。当时,商已经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诸侯国,能攀上这样一门亲事,有莘氏自然是求之不得。虽然有莘氏国君有点舍不得挈,但毕竟只是个厨子,与联姻这样的大事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于是爽快地一口答应了。就这样,挈作为陪嫁的奴隶,与有莘氏的女儿一起来到了商。

助汤得天下

到了商以后,汤渐渐相信挈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治国安邦之才,他无须再犹豫了。于是汤便除去挈的奴隶身份,破格任命他为“尹”,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从此,挈才被称为“伊尹”。

事实证明,汤的眼光果然没错。此后,汤最终一举灭亡了夏朝,这其中伊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朝建立后,伊尹又帮助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官吏不敢胡作非为,政局得以迅速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朝逐渐繁荣起来。商的后人在祭祀时,伊尹总是被排在历代名臣的首位,而且有时甚至还被放在与商汤平等的地位上接受祭祀,也可见伊尹在商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和重要了。

伊尹像

伊尹放逐太甲

时间:商初期

太甲无道,宰相伊尹将其放逐,让他闭门思过,三年后,伊尹见其悔过自新,还政于太甲。太甲痛改前非,成为商朝的一代有为君王。

伊尹协助商汤建立了商朝,连续辅助四代商王(商汤、太丁、外丙、仲壬)。仲壬死后,伊尹立商汤的孙子太甲为商王,自己为辅弼大臣,辅佐太甲治国。

放逐太甲

太甲继位之时正是商王朝兴旺之际,四方臣服,风调雨顺。太甲无心朝政,每日饮酒作乐,任意行事,甚至破坏祖制以满足私欲。伊尹一再规劝,连写了三篇文章来教导太甲怎么做一个好的君主:一篇名为《伊训》,是伊尹对太甲的告诫;一篇名为《肆命》,讲如何分清是非曲直,教育太甲如何行为处事;一篇名为《徂后》,介绍商汤时期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制来治理国家,百姓才信服。

四羊方尊·商

高58.3厘米。尊体四角各铸一只站立的羊,羊头伸出尊体,大角卷曲,身躯和腿蹄与铜尊合为一体,构造巧妙,栩栩如生。

太甲衔着金汤匙出生,内心并没有把这个奴隶出身的宰相放在眼里,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像夏桀那样用极端的手段治理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伊尹苦口婆心屡屡劝诫,太甲全把它当做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伊尹为商朝社稷考虑,毅然决定以辅弼大臣的身份放逐太甲,把太甲软禁在商汤陵墓所在地的桐宫(今河南偃师),让他面对上祖之墓思过反省。伊尹放逐太甲之后并没有另立新君,而是代太甲执天下,接受诸侯的朝拜。伊尹时刻关注着桐宫中的太甲,期待有朝一日太甲能幡然悔悟。

桐宫三年悔过

商汤虽然是商的开国君主,但是墓地十分普通,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一个守墓老人,简单却不失庄严肃穆。

太甲刚来此地,愤愤不平,每日向祖父痛诉伊尹的行为,说他犯上作乱,身为臣子居然敢放逐君王。守墓老人每日向伊尹汇报,伊尹听后心喜,觉得太甲还是有些君王之气,就叮嘱守墓老人如何如何。日子久了,太甲百无聊赖,守墓老人就每天给太甲讲一个故事。老人所讲都是旧事,夏桀为什么亡国,祖父商汤创业的艰辛,为什么天下百姓拥戴商汤,如今又为何爱戴伊尹……太甲越听越羞愧,开始逐渐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愧对祖上。太甲决定洗心革面,以祖父为榜样重新做人。

三年过去了,太甲变得行为谨慎、言语谦逊、思想沉稳、心忧天下、勤劳爱民,具备了做一个好君王的素质。

商代贵族服饰(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伊尹还政

太甲的悔过自新,伊尹都看在眼里。伊尹见放逐太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前往桐宫接太甲回都城,两人见面,喜极而泣。回到都城后,伊尹还政于太甲。

太甲复位后,谨遵祖训,效仿祖父商汤,专心治理国事,爱民如子,使四方臣服,社会安宁,商朝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用来褒扬太甲身为君主,知过能改的高贵品质。

伊尹很长寿,死的时候,太甲之子沃丁当政,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伊尹。伊尹辅佐商王数代,代理国政,实为一代名相。

专题:神秘的三星堆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艺术成就及其地域特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型青铜雕塑作品,以人物雕像最具特色。青铜人头像的大小与真人相当,共10余件,有贵族头像,也有奴隶形象。铜像有大有小,高的达1.70米,矮的只有6.5厘米。三星堆还出土有青铜方座大型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像、人面罩及雕刻于其他器物上作为装饰的人头像。这些人像由不同的制作模型铸造,所以无一雷同,神态各异,精致优美,显示了不同人物的个性与身份。这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十分成熟。

戴冠饰簪人头像

◎通高34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祭祀人像头戴双角冠,脑后有簪孔。长方形脸庞,粗眉巨目,鼻梁高直,卷云纹状耳,耳垂有孔。颈作三角形。

青铜树枝头及人面鸟身像

◎此像是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小神树的残件部分,由树枝头和人面鸟身像组成。人面鸟身像方面,大凸眼,高鼻,大耳,身子短而硕大,有很宽的翅羽。凤尾,尾羽已残断,但仍能看出是呈孔雀开屏状。

青铜失冠人头像

◎头像的冠饰已失,眼睛为杏核状,鼻梁高耸,宽口且紧闭双唇,圆下颌。耳朵竖立,耳垂有孔,颈粗。

青铜夔龙柱形器

◎器身为上大下小的圆柱形,上端站立着一条昂首向前的龙。龙的下身紧贴器壁,两个后爪紧紧抓住器壁的两侧,尾巴向上卷曲。龙口大张,露出齿牙,似乎想要呼啸而飞。在器壁的另一侧还有一条夔龙向下爬行。

贴金箔铜人头像

◎此人头像通高48.5厘米,制作精美,风格独特。

盘庚迁都于殷

时间:商中期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长达五百多年,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都城都在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做国君时开始的。

决意迁都

商王太甲死后,王室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愈演愈烈的斗争。由于王位的继承还没有确定的规则,因此每一代君主死后,都会爆发一场激烈的王位争夺战。

盘庚的本名叫做旬,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他本是第十九代王阳甲的弟弟,哥哥去世后,他也是通过一番激烈争斗才登上王位。盘庚很善于观察形势,因此深深地明白,应当赶紧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各种矛盾冲突,挽救商朝的衰亡。

盘庚认为,扭转国家形势的最佳出路就是把都城迁到殷,因为殷这个地方西依太行山,地势西高东低,而且前面有一大片土地肥沃的平原。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取用水方便,有利于农业生产。在此开垦荒地,不愁国力不富。另外,殷正处于簸箕口处,地势险要。这对有效管理全国,以及出兵打仗,都比较方便。从政治上考虑,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就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迁都还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保障都城的安全。而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青釉弦纹豆·商

江西青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胎质灰黄,坚致细密,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是研究商代文化的一件珍品。

侃侃而谈,恩威并施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迁都这个决定。一些奴隶主贵族们极力反对迁都,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盘庚于是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公开说明迁都的理由。

《尚书·盘庚》三篇记录了盘庚的这些训话。第一篇是劝告,告诉大家搬家到殷去的好处。他说:“我要迁都是继承先王的基业,以平定四方。……我要像先王关心臣民那样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我之所以要迁都,正是为了使得你们的生活安定。”第二篇是威胁,他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的命令,否则就要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他说:“我将要把你们杀戮了,绝灭了,不让你们恶劣的种子遗留一个在这个新邑之中。”最后他号召民众说:“去吧!去寻求安乐的生活吧!现在我要把你们迁徙过去了,在那边,永远安定你们的家。”

迁都一举,功在千秋

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沉着应对,他告诫官员贵族们不要贪图享乐、聚敛财宝,而要谋生立功,施恩惠于人民,与人民同心,治理好国家。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

盘庚迁殷摆脱了长期以来旧势力的影响,加上殷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劳动大众的辛勤劳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殷都被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衰落的商朝也由此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再也没有迁移过。

盘庚迁殷,在商代历史上是意义重大的,这使得商代早期四处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此后一直到商朝灭亡都以此为都。商朝从此政治稳定,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也因此有了“殷”的别称。因此,史学界也一直将盘庚迁殷列为商代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有的学者甚至以盘庚迁殷为标志,把商代历史分为了前期和后期两段,盘庚对于商朝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由此可见一斑。

武丁中兴

时间:商中后期

盘庚将国都迁到殷以后,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武丁时期,商王朝的国势达到了鼎盛阶段。

打破传统的小乙

盘庚迁都后,商的国力迅速恢复、发展起来。盘庚一共在位28年,去世后,由他的弟弟小辛继承了王位。小辛的治国才能没有哥哥好,一生庸庸碌碌,在他统治期间,商又出现了衰败的趋势。小辛不但资质平平,命也很短,只在位3年就去世了。后由他的弟弟小乙继承了王位。小乙觉察到国家缺乏人才,在走下坡路,想要振兴国家,然而自己也并不是成汤、盘庚那样的卓越人才,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小乙虽然自身没有对商的发展做出太大的贡献,却在选择继承人上做了一个让他的后代子民受益匪浅的决定。

按照商代的规矩,小乙死后王位应当传给其长兄盘庚的儿子。但是小乙发现自己的儿子武丁年幼机灵,聪明过人,是个治国之才。他深知一个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毅然打破祖宗成规,将武丁立为太子。

后母戊方鼎

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重达875公斤,是中国现存最重的青铜铸件之一。

隐居民间的太子

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成为一代贤君,小乙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武丁刚刚成人,小乙就不让他再在宫中过舒适的日子,而是命令他到民间去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一来,可以体验民间的疾苦,磨炼他的意志;二来,也能够以平民的身份暗暗寻访,看是否能遇上那些隐于民间的大贤大能之士。

武丁深明父亲栽培自己的苦心,毫无怨言就踏上了旅程。他隐居在黄河岸边,沿着黄河四处闯荡。武丁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穿朴素的衣服,住简陋的房子,与百姓们一起劳动。休息时,就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津津有味地听他们对生活以及朝廷的态度和看法。不久之后,武丁不但深切体会了民间的疾苦,还了解到不少平时在宫中接触不到的学问。

拜师访甘盘

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武丁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项重任:寻访贤人。他一直在这方面非常留意,期待着能遇到一位品德高尚、学识超群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流浪到了虞(今山西平陆一带)这个地方,听当地人说,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隐居着一个名叫甘盘的人,很有学识。武丁一听说这个消息,就兴冲冲地登门去造访。

这位年轻的不速之客让甘盘着实吃了一惊,不过他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武丁。交谈中,甘盘发现面前的这个青年虽然打扮得非常普通,却气宇轩昂、风度不凡,而且谈吐间更显得明达事理,胸怀大志。他早听过小乙的太子在民间闯荡的传闻,敏锐的直觉告诉他,面前这位谈吐不凡的年轻人,正是在民间巡游的太子武丁。甘盘按捺不住好奇,就问道:“听说当今的太子并不在宫中,而是隐居于民间,巡查民情。您的样子像是从都城过来的,请问,这件事是真的吗?”说完,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武丁的反应。

聪明的武丁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被这位精明的长者看穿了。看来甘盘果然名不虚传,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为了向他讨教,武丁便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希望能向甘盘求教。甘盘早就期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使自己满腹才华不至于被埋没,现在证实自己面前的人果真是太子,他也不由得兴致勃勃,开始滔滔不绝地为武丁讲起治国之道。一番恳谈之后,武丁越发敬重学识广博、见识超群的甘盘了。最后,他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甘盘行礼,希望能拜甘盘为师,并请他在自己登基后,辅佐自己处理朝政。甘盘欣然应允了他的要求。

即位三载,不发一言

小乙在他帝王生涯的第十年去世了,他死后,武丁就成了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国君。

武丁果然是位与众不同的君主。本来,由于小乙对于他特殊的栽培和专注,他的即位本就是万众瞩目的事情,可武丁一即位,就做了件惊世骇俗的事出来:他三年没有说一句话。

按照商代的祖制,前任国君去世后,他的继承者首先要守丧三年,才能正式继承帝位。在这三年里,继承人要居住在特别为守丧建造的“凶庐”里,不能着华服,不能享用美食,不能进行任何娱乐活动,要用自己的全副心思来表达对已故先王的哀戚之情。当然,这期间,新王也是无须上朝处理政务的,一切国家大事均由辅佐君王的太宰来代理。

小乙去世后,武丁就按照祖制进“凶庐”守丧了,他不但完全按照守丧的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整日脸上全无笑容,甚至一句话也不说了。开始,大臣们还以为他是哀伤过度,过一阵就会缓和过来。谁知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过去了,这位守丧的新君,样子越来越肃穆,最后面孔也变得像雕像似的没了表情,整天只是盯着一个地方出神,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连话也不说一句。大臣和内侍们想哄他说句话,他也只是恍惚地点头示意,还是不肯说一个字。这样一来,朝廷上上下下慌了手脚。大家苦苦思索,不明白新君出了什么毛病,可是又没人敢去探问。群臣只好私下里揣摩,却又不得要领,只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这期间出了什么朝局变动的乱子,那样的话,群龙无首,商朝可就危险了。这样子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

缄默的含意

武丁的缄默不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毫无疑问,从小以聪慧伶俐著称的武丁是不会做傻事的,这只是他着手整治国家的一个策略而已。

首先,因为武丁的继位不合乎商的继承制度,违反了祖制——兄终弟及,最后还位于长兄之子。本来,小乙死后是应该把王位传给盘庚的儿子的。这就要求武丁首先要平复诸伯兄弟的不满、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三年不语,必然会在朝野和民间造成一种悬念的效应,让臣子、诸侯和平民都不禁心下惴惴,不知国君心中打的什么主意,这样一拖就是三年。他一旦开口说话的时候,必然会引起轰动和瞩目,那样说出来的话,就更有分量了,这样对于树立威信、收服臣心自然是大有帮助。另外,聪明的武丁也深知治国之难,守丧期间不需要料理朝政,他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思索安邦治国之道,而且可以在不参与任何事的情况下,默默地观察朝中的政务与人事,做到心中有数,等到自己执政的时候,也就分得清孰忠孰奸,不至于被小人蒙蔽了。

中兴盛世的来到

武丁三年默默不语,一是在思索治国之道,同时也算是一则苦肉计,慑服人心。他的做法果然得到了很大的收效,三年之后,他一开口说话,果然轰动朝野上下,举国瞩目。臣子们心中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一心一意要辅佐好君王。武丁治国的第一步成功地迈出了。

从此他过起“正常”的生活,专心治理国家。由于曾经深切体验过民间的疾苦、了解过百姓的生活,武丁做了王以后,没有改变当年简朴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忘掉民众的疾苦。他一心想要复兴商朝,做一个像商汤那样的贤王。他即位的第一年,就把自己在民间拜的老师甘盘请入了宫中,虚心地听他的指导。后来他又任用傅说、祖己等贤臣,再加上武丁自己也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商朝的国力得到了迅速恢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很快又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同时,国力的强盛使得商王朝有能力与骚扰边庭、叛服无常的一些方国部落进行战争。武丁开始不断征战四方,先后发起一系列战争,从周边少数民族那里获得了大量人口和财富。与此同时,商王朝也与周边的方国部落积极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诸侯各国纷纷融入商王朝,使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这一切,与商王武丁年轻时期肯于吃苦体验民情、谦虚地寻访贤人,即位后又采用了独特有效的手段与策略是分不开的。武丁在位50多年,在他统治期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武丁中兴”。

武丁中兴

能征善战的妇好

时间:商中后期

作为王后,妇好也许不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但是同时作为王后和军事统帅,她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总之,她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帝王之爱

武丁见于史料的妻子有很多,其中只有三人先后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200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甲骨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生活的各个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关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嫁给武丁成为武丁的妻子以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地和人口,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

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或“后母辛”。

能征善战

妇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不只因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曾是活跃在武丁时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妇好武艺超群,力大过人。现在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协助武丁南征北战,建立丰功伟业,使武丁时期的商王朝处于极盛时代。她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期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在对巴方作战中,她率军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这是中国战争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作为女统帅,每次出征,都带着成千上万的人马。有一卜辞写着“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意思就是商王征发妇好所属3000人和其他士兵1万人,命妇好率领他们去征伐羌国。1.3万人的队伍在当时来说,可谓规模巨大。而妇好不仅自己握有重兵、亲临战阵,在某些时候她还指挥其他军事将领,起到军事统筹的作用,可以说,当时妇好在军事方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墓室文物中得到佐证。妇好墓中曾出土了四把铜钺,两大两小,上面都刻有“妇好”二字的铭文。两把大铜钺,每把都重达八九千克。这两把巨大厚重的铜钺象征着商王朝极高的王权,而这样的象征物被当作殉葬品随同妇好下葬,妇好在当时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妇好的权威应该是在一次次成功的军事征伐中得以确立的,她的军事征伐也为商王朝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武丁之前,距商朝都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正北数百公里的土方部族常常侵扰商朝边境,这是个强悍的部族,他们一进入商朝所属的田猎区即肆无忌惮,随意掠虏人口财物。商王曾对土方部族进行过多次战争,都未能制服敌人,土方部族仍连年不断地南下侵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武丁时期。武丁即位后,命妇好率兵讨伐土方,妇好率领军队彻底挫败了土方军队。土方从此老实起来,再也不敢侵扰商地,并且其势力也从此衰落下去。

当时位于商朝东南方的夷国虽然国力并不强盛,但是为了生存,他们也偶尔突发奇兵侵入商朝疆土杀人掠物。妇好受武丁之命再次带兵迎敌。但是她来到前线却按兵不动,而是暗中窥探敌军动态,等待出击时机。当时机成熟,妇好带军猛然全线出击,夷国军队一败涂地。只此一仗,就让夷国人领略到了妇好的厉害,夷国人此后再也不敢滋扰生事了。

象牙杯·商

此杯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中国古代象牙雕刻的杰作

前面提及的商朝对巴方的军事胜利也是妇好的战绩之一。巴方位于商朝的西南方,这个部族可以说是商朝的宿敌,与商朝时常发生战争。为了摧毁巴方,武丁曾亲自出兵杀敌。这次战斗打响前,武丁与妇好议定计谋:武丁带领精锐部队去偷袭巴军军营,而妇好则率兵在巴军退路方向预先埋伏,准备痛击巴方退兵。武丁带领的商兵的突然出现令巴军惊慌失措,巴军不及应战即纷纷溃逃,正好落入商军所设的埋伏圈内。妇好指挥伏兵迎头截杀,全歼了巴方的这支军队。

除了以上几次成功的征战,妇好还打退了西北方羌国的入侵。她的勇武善战和英才大略令商朝周围的那些少数民族部族不敢轻举妄动。她的威名甚至一直延续到她死后。

玉鹤

此件玉鹤屈颈展翅,是殷墟妇好墓玉雕动物中的一件精品

厚葬示念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妇好于33岁死去,这在商代已经不能算做英年早逝了,但是对于活了59岁的武丁来说,失去妇好的悲痛可想而知。

武丁对妇好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被盗过的王室墓葬。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

发现与发掘

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西北地,那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该墓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这个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竖穴墓,并未抱有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发现各种遗物。最先在距地表深约3米处发现了一件残陶爵,紧接着在墓穴东北部又发现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这些发现引起了考古队高度重视,于是继续深入发掘。很快,在距墓口深5.6米处,发现了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在其南面则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待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又有两面铜镜、小石壶、石垒、石罐、玉管、玛瑙珠等器物,均色泽鲜艳,工艺十分精美。考古队继续发掘,在接近水面时,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着墓壁的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经抽水处理后,在墓葬北边一些大型铜器逐渐显露,大方鼎最先露出水面。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玉戈、玉人、铜器等也不断被发现。

该墓被发现之后,专家们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其他甲骨卜辞、传世文献等资料,确认其为武丁妻子妇好之墓。因为殷墟发现的商王墓,规模虽很大,但早已被盗掘一空,直到妇好墓被发掘,才使人们一睹商王室墓葬的奢华。该墓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所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发现为揭开武丁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原始材料。

另外,妇好墓葬中出土的铜钺,是死者生前拥有军权的象征。而墓中的四面铜镜,表明至少在商王武丁时期中国已使用铜镜。随葬玉石器中,多为商代玉器中的精品。10余件玉石人物雕像,是研究当时衣冠发式的珍贵资料。另有3件带把象牙杯,也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瑰宝。而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龙身短小,并出现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龙尾似刃,薄而锋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妇好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武丁时期的历史、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奢华的墓葬反观历史,妇好这位女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残暴的奴隶主贵族,让人不得不感慨“一将功成万骨枯”,千秋功过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专题:甲骨文的秘密

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因为这些文字书于龟甲、兽骨之上,一些学者便将其定名为“甲骨文”。甲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虽然严格地说起来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是因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又因其历史悠久,所以一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最重要、最直接的史料。

甲骨文博大精深的内容展示了商文化独特的魅力。作为文字档案,它为再现商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作为精神产品,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内心世界的窗扉;作为书法艺术,它为多彩的汉字文化添姿加彩……

征鬼方牛骨刻辞

◎鬼方是历史上著名的方国,即后来的匈奴。刻有“鬼方”的甲骨,目前仅有3片,此系其中之一。

宰丰骨记事刻辞

◎牛骨,匕首形,镶嵌14颗绿松石。刻辞记载了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一事。

“月又食”牛骨

◎商晚期,长24.5厘米,下宽19.5厘米,上宽5厘米,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经考证上刻有“壬寅贞月又 ”几个字,是商代实际观测有关月食的记录。据推算,此次月全食出现于商王武乙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173年7月2日。

刻辞卜甲

记载习武乐教学活动的甲骨文

◎卜辞原文是:“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表明当时殷都以外的方国也派出自己的子弟到殷都去习武。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戒”,为一人双手执戈备戒待敌之意,因此在商代,“教戒”应为传授武艺之意。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河南安阳出土,这块卜骨上面有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纣王亡国

时间:商末年

作为一个帝王,纣王的聪明才智与荒淫暴虐,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或许正是这两点,断送了商朝五百年的天下。

生性残暴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名为帝辛,后世称他为商纣王。他能言善辩,很有才干,但他没有像他的祖先那样将才能用于治国安邦,而是用于追求糜烂腐朽的生活。纣王喜好酒色,广建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筑起豪华的鹿台,命乐师作“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不仅如此,纣王还非常残暴。商朝都城西边有一座巍峨的尖山,尖山脚下淌过一道清澈的泉水。有一天,商纣王和妲己坐在摘星楼上饮酒,远远地望见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行动缓慢,而小孩很快就渡过了溪水。纣王感到很奇怪,妲己对纣王说:“小孩骨髓硬朗,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冷。”纣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这无辜的老人和小孩抓来,用斧子砸断他们的腿骨,验证妲己的话是否正确。人们为了记住纣王的这一暴行,把这条溪水取名为“折胫河”。

拒谏施酷刑

为镇压各方面的反抗,纣王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刑罚。如“炮烙之刑”,是用青铜制成空心铜柱,中间燃以木炭,将铜柱烧红,凡有敢于议论纣王是非的人,纣王就令他赤脚在铜柱上走,受刑者忍受不了烫烙,就掉下去被火活活地烧死;“醢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制成肉酱。诸侯梅伯曾劝谏纣王废除“炮烙”酷刑,纣王便将他剁成肉酱,强迫其他诸侯吃掉,杀一儆百。此外还有“脯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切成块,然后晒成肉干。鄂侯与纣王争辩,指责纣王无道,被纣王处死,并制成肉干示众。西伯侯姬昌听到这些事后在背地里叹息,被人告发后也被纣王关进监狱,后来又把姬昌的儿子杀死后做成肉羹送给姬昌吃。就这样,商朝的诸侯有的被害死,有的痛恨他入骨,决意复仇。而朝中,纣王的叔叔比干因为苦谏被挖心而死,哥哥微子逃亡,箕子装疯,一个可以辅助他的贤臣也没有了。

周抗暴政

在内部矛盾激化的同时,商王朝与周边各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长期的征战耗尽了国力,颓势已难以扭转。而商国西边的附属国周,在周文王、周武王两代英主的领导下,势力日益强大。

特别是武王继位以后,知人善用,延揽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如太公望、周公旦、散宜生等。在他们的辅佐之下,国家日益兴盛起来。武王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灭掉商朝。他不断地派人调查商朝的情况,当他得知商朝的老百姓连话都不敢说了,断定灭商的时机已到,于是就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王发起进攻,于商都郊外的牧野开战。那时候,商朝的军队正在同东夷作战,来不及调回,纣王于是临时把大批奴隶武装起来,开赴前线。谁知奴隶们早就恨透了纣王,于是在阵前倒戈起义,引导周武王的军队攻入商都。

鹿台遗恨

到了这个地步,纣王只好狼狈地逃回了宫中。眼看着大势已去,纣王悔恨不已。想到周军马上就要攻入,如果沦为阶下囚是绝没有好下场的。他把心一横,换上最华贵的服饰,挂了满身珠玉,登上最豪华的宫殿——鹿台,以袖掩面,表示愧对列祖列宗,然后便举火自焚了。等武王率军赶到时,纣王已经死了。武王于是命人斩下纣王的头颅,与一面大白旗一起高高挂起来,以彰显他的罪恶。

商朝就这样灭亡了,周武王成为新的天子,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周朝,建立了。帝辛的失道,使他被后世贬黜了“帝”的称号,而改称为“王”,这也是“纣王”这个称呼的来历。

残暴的商纣王

专题:繁荣的青铜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也就是中国商代的时候,中国进入了一个青铜器繁荣昌盛的时期。那时的青铜制品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青铜制造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提高,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都使得商朝青铜器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及艺术发展中,居于显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青铜器的大量应用,促使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兽面具

◎三星堆出土。面具呈长方形,两个大耳向外侧伸展。长眉大眼,眼球向外凸出。阔口微张。额头正中有一呈夔龙状的额饰,额饰向外卷角。

青铜编铙

◎1993年湖南宁乡出土,编铙共9件,36.5厘米~53.5厘米高,均通体饰云雷纹,纽部有乳钉纹2组18枚,每组横竖各3枚。图为七号编铙,与其他稍有差别,鼓部两侧各饰一兽,纽部为云雷纹。每件编铙都能发出一个或两个不同的乐音,组合后可演奏乐曲。像这种件数较多,体型又较大的编铙极为少见。

象尊

◎象尊是象形青铜的酒器,是商、西周青铜器中的鸟兽形器物中较多见的器类,出土较多,其中以1975年出土于湖南醴陵狮形山的为代表。此象尊高22.8厘米,长26.5厘米,重27.7公斤,造型精美。象身满布三层饰纹:耳下为鸟纹、兽面纹,前腿立虎纹,后腿兽面纹。纹饰极为华美,但丝毫不损大象的整体造型效果,体现了一种繁丽之美。 象尊所体现的雕塑造型艺术,显示了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精良和美术领域的发展。

鸮尊

◎鸮尊是流行于商代后期的青铜酒器,在鸟兽形青铜器中数量最多。虽都以 为原型,但变化丰富,各有异趣。

青铜神树

◎三星堆出土。通高396厘米,青铜神树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呈圆锥状,底座为圆环形,上面装饰有云纹。树干有三层树枝,每层树枝有三个枝杈,每枝枝杈的底端结有精致的铜花果实,其中一枝枝杈的果实向上,在果实上站立着一只鸟。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从树顶蜿蜒攀援而下,龙身呈麻花状,长达50厘米。整个神树结构复杂,充分反映了远古蜀人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方面高超的工艺水平。 p8BK4YSFeg3yprV2XCXR2dz/Eu100qVDiplh7EJ4cYpq1apbIjVkOoRJWG1QZc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