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说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

约距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及人类的产生,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揭开了地球形成奥秘,也证实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起源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他是古猿进化而来的。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和古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古猿与早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猿到人”的学说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征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他们不会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栖身,过着群居的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学会用火。先是采野火,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等等。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有很大的意义,它可用于照明、驱逐野兽、驱赶寒冷,还改变了人们生食的习惯。由于熟食能缩短消化过程,使更多的养料被人体吸收,并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有所改变,促使人的体力增加、脑髓发达。如3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为1200毫升~1500毫升,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范围,身高也与现代华北人的身高接近。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说明古今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活动范围,已相当宽广。

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地球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考古学家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与当代中国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相对集中于河网密布的东半部。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是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栽培水稻,说明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8000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在音乐方面出现了七声音阶,可以吹奏旋律,还出现了刻画符号。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的小工具。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技术,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当增至一定数量时,就像细胞分裂那样又分离出新的氏族。它们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他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后来分别向东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与西进的东夷集团、北上的苗蛮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传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使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为了争夺联盟的首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地处北域的黄帝乘势南下,使炎黄二族的势力达到长江和汉水流域,华夏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扩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的共同祖先。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人们各尽所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选举公正、贤能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抵御外来的侵扰。因此,古史传说中出现了尧举荐舜、舜举荐禹、禹先举荐皋陶、皋陶死后又举荐益当部落首领的故事,历史上称这种做法为“禅让”。这是一个人人平等、财富公有、道德纯朴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充斥着愚昧和野蛮的时代。

古代居民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在恶劣的环境中与各种自然灾害顽强地进行斗争。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久远:面对滔滔洪水,野兽肆虐,尧为了把民众从水患中解救出来,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理,虽经九年努力,仍以失败告终。于是,舜命禹治水,禹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领民众兴修水利、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八年(一说十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水患。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积极抗争的无畏精神。

随着生产力提高,一个人的劳动所生产的价值超过他本人的消费而有了剩余时,俘获的战俘不再被杀死了。他们沦为奴隶而被强制进行生产劳动,他们创造的财富被主人全部占有。这样,私有制出现了。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中发现有的墓葬有棺有椁,有许多陶器、玉石器、象牙器和象征财富的猪下颚骨等随葬物品;有的墓葬只有一个不大的墓穴和几件陶器;还有一些死者身首异处,既无墓穴、也无随葬物品,甚至被丢弃在废弃的窖穴或沟壕之中。这说明,这些死者的身份、地位和占有财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些首领利用他们的特权首先富裕起来。贫富分化的不断发展,氏族与部落内的掌权者首先成了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不同的阶级,表明原始社会到了末期。在这种情况下,族与族之间以掠夺奴隶和财富为目的的战争频繁出现了;为防御敌对一方的掠夺和侵扰,他们各自筑起了一座座高耸的城池;为适应战事的需要,兵器的生产受到普遍重视;为维护特权者的利益,他们摒弃过去的习惯法,制定了新的制度法规;“禅让”制度也不可能继续实行,必然为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到夏禹死后,禹之子启杀益而夺取首领的位置,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时代。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这标志着华夏族正式跨进了文明社会。

开天辟地的神话

时间:传说时代

按照现代人的逻辑思维,神话传说的源头当然是天地的开辟,然后产生万物,然后人类诞生,但以先民们贫乏的自然知识和更多感性而非理性的思维来考量,他们很难认识到世界本源的问题。中国上古的创世神话,实际上就比造人神话起源要晚。

诗人屈原在他的伟大诗篇《天问》中写道:“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又写道:“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意思是问,上古天地开辟究竟是谁的功劳,谁又能将真相传告给后世呢?这说明迟至战国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可能还没有产生可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创世神话。现在我们习惯说的“盘古开天辟地”,最早完整的记载竟然是在三国时代的《三五历记》中。

众说纷纭的创世神话

从三国往前推,许多古人都想运用神话传说的方式来解释天地开辟,但大多不成体系,没有多大影响力。所谓“混沌初开”,《庄子》里说混沌是中央的天帝,没有眼耳口鼻,他的两个朋友“倏”和“忽”帮他凿通七窍,混沌却就此呜呼哀哉了。倏、忽是指时间,也就是说时间改变了世界。

《三五历记》书影

《三五历记》中有关盘古创世的记载。

《山海经》中提到钟山有个烛龙神,人面蛇身,通体红色,长有一千里,它只要睁开眼睛,天地就变成白昼,闭上眼睛,天地就变成黑夜,这似乎含有先民的神话的影子。汉代《淮南子》中说,宇宙初始混沌一片,后来生出了阴、阳二神,创造出天地万物,这种说法宗教气味相当浓厚,无法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古人期盼得知天地开辟的真相,但他们往往无法接受过于哲学化或宗教化的解释,他们希望创造出更为形象化的神话传说来。就在这种要求下,神话中的大神盘古终于获得了创世神的资格。

神犬盘瓠

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长江流域,后来逐渐南迁。苗族的史诗《盘王书》中说盘王(即盘古)是各种文物器具的制作者,他还掌管着人们的生死寿夭,因此必须虔诚祭祀。盘古传说的本源由来已久,汉晋之际很多古籍,以及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传说中都有所涉及。其实苗族神话中的盘古的原型不是人,而是一条神犬。

这条神犬名为盘瓠(hu)。据说在高辛王的时代,王后突然得了耳痛病,医治了三年,终于从耳中挑出一条金蚕。王后觉得奇怪,就用葫芦瓢盛着金蚕,并且用盘子盖上,喂养起来。谁想那金蚕竟然很快长成了一条五彩斑斓、长有二丈的大狗,高辛王非常喜爱,就给它起名叫作“盘瓠”(瓠就是葫芦)。

盘古图

南宋无名氏的《盘古图》,描绘了开天辟地的华夏始祖盘古的形象。其构想之奇特、画风之古朴、气势之宏大,在中国众多人物画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时逢房王作乱,高辛王就和群臣商量,许诺谁能斩下房王的头,就把公主许配给他。盘瓠听到这话,竟然潜出宫廷,跑去房王军中,趁着房王不备,将其咬死,把首级带了回来。高辛王大喜过望,就准备了很多肉食奖励盘瓠,但盘瓠一连三天都不吃不喝。高辛王问它说:“你莫非想要我兑现承诺吗?不是我食言,实在是人狗不能相配呀。”

听到这话,盘瓠突然口出人言,说:“您不用担心,只要把我放在金钟里面,七天七夜,我就能变成人。”高辛王照盘瓠所说的做了,但公主怕它饿死,到第六天就掀开了金钟,只见盘瓠身体已经变成了人,只有脑袋还是狗头。

高辛王遵照前约,让盘瓠和公主结婚。婚后,二人前往人迹罕至的深山,打猎耕种,先后生下三男一女,前去找祖父高辛王请求赐姓。于是高辛王就赐用盘子盛着的长孙姓盘,用篮子盛着的次孙姓蓝,三孙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姓,正好天上雷声隆隆,就赐姓为雷。后来小女儿长大,嫁给一个姓钟的士兵,从此盘、蓝、雷、钟四姓世代通婚,繁衍成一个庞大的民族。

藏族人类起源图

藏族神话传说中,神猴是人类的祖先。本图表现了经菩萨点化后,神猴逐渐变成人的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在中原大地,古代也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三国时代徐整所做的《三五历记》中。

据说,混沌未分的时候,宇宙好像一个硕大无比的鸡蛋,没有声音,没有光亮,漆黑一片,有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就在里面孕育和成长。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于是大吼一声,抄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狠狠地向四周劈去。只听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冲了出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就往上浮,变成了天,重而浊的往下沉,就变成了地。

周围一下子开阔起来,盘古高兴极了,但他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并在一起,于是就用手托着天,用脚踏着地,从此跟随着天地的生长而生长——天每天长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增高。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而盘古终于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高达九万里,像一根柱子似的屹立在天地之间,使天地再也无法重新合拢。

后来某一天,盘古感觉实在是太累了,太疲劳了,再也支撑不住而倒下死去。临死时,他的身体突然产生了变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月亮,点亮黑夜;肌肉变成了沃土,滋生万物;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奔腾不息;筋脉变成了道路,指引方向;头发和胡须变成了星辰,点缀天空;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繁茂生长;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牙齿、骨头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和晶亮的珍珠玉石。

就这样,盘古在开天辟地以后,又用他整个身体孕育了世间万物,从此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崇敬。

夸父逐日

盘古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了天地中的万物,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另一个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也有类似的描写。

相传,远古时候,在北方大荒山中一座叫作“成都载天”的山上,居住着一位巨人,名字叫作夸父。夸父相貌古怪,手里握着两条黄蛇,耳朵上还挂着两条黄蛇,他力大无比,并且善于奔跑。有一次,夸父突发奇想:太阳落下去,黑夜就要降临,我不喜欢黑夜,而喜欢光明,如果我跑过去把太阳捉住的话,那漆黑可怕的黑夜就再也不会来临了。于是,他马上迈开大步,朝着太阳西斜的方向追去。

一眨眼的工夫,夸父就跑出了几千里远,追到一个叫作禺谷的地方,抬头一看,太阳就在眼前。他高兴极了,但也感到浑身燥热、汗流不止,非常口渴,于是就跑到黄河、渭河边喝水。夸父的身体太大了,三口两口就把两条大河的水都喝干了,却仍感觉口渴难耐,便掉头向北方跑去,想前往大泽“瀚海”,希望那里的水足够喝。可惜还没到达目的地,夸父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临死的时候,他手里的拐杖掉落在地上,化为一片桃林,他的身躯也化作了一座大山。

在世界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巨人和创世全都密不可分,并且巨人的身体都能化为世间万物,大概先民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智慧改变世界,而只有伟大的人类才有力量创造世界吧。

女娲造人

时间:传说时代

女娲造人的传说,起源相当早。屈原在《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都说人类是女娲所造,那么女娲又是谁造的呢?

兄妹相配的故事

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的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他把雷公关在铁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地呻吟,引发了那对小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弄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得到水,立刻爆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拔出一颗牙齿,交给两个孩子,说:“赶紧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遇到灾难,就藏身在它所结的果实中。”孩子们照做了,那颗牙齿果真发芽生长,结了一个大葫芦。

人类进化过程示意图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西方流传的上帝造人等说法,归根结底都是出自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关于人类的起源,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便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幅示意图展现出了古猿到人逐步进化的过程。

雷公为了复仇,降下暴雨来,地上洪水泛滥,所有人全都被怒涛卷走,小兄妹躲在葫芦里,才幸免于难。

大地上空空荡荡,只剩下了那对小兄妹,于是他们商议婚配以延续后代。两人绕着一棵大树奔跑,妹妹追逐哥哥,完成了结婚仪式。但是婚后头一胎,竟然生下了一个肉球,妹妹就把肉球剁碎,捧着想爬上天去奉献给天神。爬到一半,肉块脱手落下,撒得满地都是,接着变成许多小人——这就是那对兄妹的子女,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在某些说法中,这对兄妹就是伏羲和女娲。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就是盘古,名字的本意是葫芦,而女娲就是女葫芦,这倒和上述神话关联紧密。

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有一个大神女娲在空旷的大地上四处游荡,一日她来到黄河岸边,看到河水映照出自己美丽的容貌,不禁心中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女娲利用河床上的泥土掺和黄河之水,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造泥人,这个泥人简直和她一模一样。她对着这个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能直立行走、可以说话的小东西,女娲称之为“人”。

女娲想让“人”这种生物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所以不停地捏呀捏,可是这样劳作,速度实在太慢了。她又想到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找来一些草,编成一根绳子,沾满河底的泥浆。女娲把绳子四处甩动,溅落的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就这样,人类被大神女娲独立创造出来了。

彩陶鼓

创制婚姻

大地上有了人类的影子,女娲终日在他们的陪伴下,觉得既开心又舒适。但是很快,女娲又有了新的心事,因为万物有生有灭,人类不能永恒不死,如果她创造出来的这些人死了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再不停地造,造上一批又一批吧?

女娲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人类分为男女两性,让他们配合起来,自己去创造后代,养育子女。人类从此开始在大地上繁衍生息。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所以后世把她奉为“高媒”,即神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女娲作为最早的“媒婆”,尽职尽责,据说为了方便男女之间交流感情,她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为人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笙簧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

女娲补天

时间:传说时代

人类诞生以后,不管是父母生养的还是被创造出来的,从此都开始了和自然界的斗争,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这种斗争在神话传说中的反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用神的力量,比如女娲补天的故事,第二阶段是依靠人类中的英雄,第三阶段才是运用自己的、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神话传说来源驳杂,因此很零碎,难成体系。人类是女娲创造出来的,那么女娲从何而来?如果说她和伏羲是兄妹,他们还有父母亲,那么他们的父母亲又从何而来?更重要的是,和女娲类似的大神们一个又一个从虚空中诞生,没有人去考究过他们的来源。事实上,这些神灵最早都代表着自然界,比如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他们之间的战争和所造成的灾难,正是先民对自然灾害认识的曲折反映。

乌龟与仙山

相传女娲补天后,又斩下了一只乌龟的四条腿来作为擎天的柱子。它本是驮着漂在海上的蓬莱、方壶、瀛洲等5座仙山的巨龟中的一只,这只乌龟被女娲捉走后,背上的仙山也漂流得不知去向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和祝融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同时也很可能是古代部族或者部族首领之名,如果这些部族确实存在,大概是崇拜水神和火神的部族。

传说水神共工又叫康回,长着人的脸、蛇的身体,头发赤红。他与火神祝融间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争。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上,最终共工无法抵御祝融巨大的神力,逃往西方,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不周山本是一根撑天的柱子,一撞之下断成两截,天立刻向西北方向倾斜下来,原本连着不周山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无数星辰从窟窿里掉了出来,大地也受到震荡,立刻洪水滔天。新生的人类无力抵抗这种灾难,他们在天灾和由天灾引发的毒蛇猛兽到处游窜的世界中,眼看就要绝种。

女娲补天

女娲看到这一切万分痛心,她从江河里挑选了许多五彩斑斓的石子,架起一把火,把它们熔化成胶状的液体,然后用这种液体去填补天上的窟窿。窟窿填好以后,她考虑到失去天柱的天空可能还会再次倾斜,甚至坍塌,就又杀了一只巨大的乌龟,砍下它的四只脚来做成新的擎天柱子,立在大地四方,把天空像帐篷一样撑起来。

紧接着,女娲又把目光投向大地。她首先除掉了在冀州作乱的黑龙,断绝了洪水的源头,也震慑了其他野兽对人类的暴行,使它们重新躲进山林,不敢再残害人类了。然后她用大量的芦草灰把淤积在大地上的洪水全都吸尽——在传说中,现今千里沃土的华北平原正是由这些芦草灰堆积而成的。经过女娲的努力,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大地上再次出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

不过这场巨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痕迹:从此天总是有些向西北方向倾斜,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而大地上因此有了春夏秋冬和昼夜的区分;相对的,大地向东南方向倾斜,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而几条大河两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草木葱茏,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这就是“天塌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老话的来源。

女娲补天

大神伏羲

时间:传说时代

造人、补天以后,女娲从此就在神话中逐渐淡出,后世《封神演义》之类书中虽然提到女娲娘娘,但那已经是神话小说而非神话本身了。相反地,女娲的兄长或者丈夫伏羲的身影,却在魏晋以前的很多神话记载中都能找到,相当地活跃。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神灵,其中最著名也最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有两位,就是伏羲和黄帝。他们的发明创造最多,涉及的领域最广,对人类的贡献也最大,无数先民把他们尊为自己的先祖。那么,如果造人是女娲独立完成的,伏羲又有什么单独的传说故事呢?

感应而生

《列子》里说,在中国的西北方有一个神仙国度,名叫“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家非常遥远,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华胥氏之国的国民都没有欲望和嗜好,一切听任自然,不知生的乐趣,不知死的可怕,因此寿命很长,生活美满而安宁。他们甚至能够走进水里而不会被淹死,踏过大火而不会被烧伤,还能在天空中自如地来去,云雾无法遮挡他们的视线,雷霆也扰乱不了他们的听觉。他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伏羲像

图中手捧八卦盘的人为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他还是八卦的创始人。

这则神话有很浓的哲学意味,“华胥氏之国”据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的母亲没有名字,习惯称她为“华胥氏之女”,据说她某次到东方一个名为“雷泽”的地方去游玩,看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就用脚去踩了踩。这一踩不要紧,她立刻感觉身体发生了变化,回来后不久就怀孕了,生下个儿子就是伏羲。

先民习惯说他们的英雄不是正常父母生养的,是因为获得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感应而生的,所以与众不同。几乎每位蛮荒时代的英雄都被赋予了类似感应生人的传说。伏羲也不例外,他是其母感巨大的脚印而生的。那么,这个巨大的脚印是谁留下的呢?雷泽的主神,据说是雷神,那么这个脚印的主人也很有可能是雷神,一个人头龙身的天神。

在伏羲、女娲兄妹相配的故事中,也有雷神出场,可以说这两个神话有着共同的源头。而且伏羲、女娲都是人头蛇身,也有些传说中说是人头龙身,那么人头蛇身或龙身的伏羲,也很明确地是雷神的儿子。

卜千秋墓室壁画(局部)·伏羲像

洛阳出土的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可算是中国最早的墓室壁画。

结网捕鱼

很多古人都想把纷繁复杂的上古神话梳理得系统有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他们不了解这些神话的来源各异,互相间又有影响和渗透,早就不是最初的样子了,因此这一工程始终未能完成。不过,因此也产生出不少副作用,那就是很多神话更为复杂而含混地被糅合在了一起。

因此有一种说法,说伏羲就是太皞氏,是东方的天帝,辅佐他的是木神句芒,句芒手持一个圆规,与伏羲共同管理春天。还有一种传说,说伏羲有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宓妃,渡洛水时不幸溺死,成了洛水的女神。大诗人曹植所做的《洛神赋》,所描写的就是宓妃。伏羲本人的贡献,很重要的一条是教会人民结网捕鱼与狩猎。如果他确实是东方的太皞氏,居住在东方沿海地区,那么他的子民们都应该是靠渔猎为生的。人们最早的捕鱼方法是用手抓,或者用鱼叉去叉,费时又费力。伏羲就想发明一种工具,使捕鱼更为方便快捷。

传说有一天,伏羲突然注意到了蜘蛛结网捕虫,于是灵机一动,如果用类似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方便地捕捉到在水里游的鱼呢?于是他尝试把绳子交叉连接起来,编成渔网,作为捕鱼的工具,并教会了人们捕鱼的技巧,大大提高了捕鱼的效率。据说他的臣子芒氏(可能就是句芒)又仿照渔网编成了鸟网,教人民捕鸟。这两项发明都是划时代的,对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图中伏羲、女娲分别呈男女形象侧身相对。伏羲持矩,女娲执规,另一手各抱对方腰部,下半身做蛇形交绕。周围日月星宿的布置,既有空间的高远空旷之感,又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

创制八卦

很多民族在有文字之前,都是靠结绳或结珠、刻符、图形等记事。结绳是用不同的绳结来代表不同的含义,把重大事情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人。伏羲和芒氏已经能够想到用绳子结成网来捕鱼或者捕鸟,或许那个时候结绳记事的习惯就已经存在了。

因为据说是伏羲发明了八卦,而八卦的形状很像是一条条有结的绳子和无结的绳子交错排列,八卦据说也恰恰可以代表世间万事万物,有记录事情的功用。八卦中,乾( ),代表天;坤( ),代表地;坎( ),代表水;离( ),代表火;巽( ),代表风;震( ),代表雷;艮( ),代表山;兑( ),代表泽(水积聚的地方,也就是江、湖)。

八卦虽然很可能来源于结绳记事,但它本身并不是真正的一个又一个的绳结,而是用工具刻画在平整的物体表面的符号,所以很可能是文字的雏形。八卦之间的互相排列、推演,包含有简单的二进制算法,所以伏羲很可能对数学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其他伟大贡献

和前面兄妹通婚生下肉球的神话传说相联系,或许伏羲受到类似教训,据说他规定了新的婚姻制度,不允许兄妹通婚,同族男女也不许婚配,只能找外族男女婚配,而且不允许随意野合,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从此,男婚女嫁的习俗便世代流传下来,人类也由古老的族外婚过渡到对偶婚,这样人类的后代发育更好,身体更强壮,智力更发达。无疑,伏羲对于人类的繁衍生息,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说伏羲还发明和推广了养殖业。先民起初是靠渔猎、采集为生,完全靠天吃饭,一旦猎物和采集物因季节、天气等因素变少,大家就都要饿肚子。于是伏羲就想,如果能把暂时吃不完的活的野兽留下来,养到需要食物的时候再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饥荒问题了。他经过反复研究,教人们用树枝、杂草、木头等材料围成栅栏,然后把捕到的活的野兽放在里面饲养,用采集到的植物、野果等喂养它们。时间一长,这些野兽就不会再逃跑,性情也变得温顺了许多,不会再袭击人,还可以不断地繁殖下去——这就是最早的养殖业。

此外,据说伏羲还制定历法、按节气种植谷物,和妹妹女娲共同发明了琴、瑟等乐器,创作歌曲。然而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采集天然的火种,教大家烧烤食物,这样人们就不用再吃生冷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伏羲的名字也写作“庖羲”或者“炮牺”,既有可能是古代同音异写,也可以就字面解释为“烧动物肉”。

木雕三皇像

明代木雕上古三皇像。从右至左依次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燧人氏钻木取火

时间:传说时代

兼跨各个门类,发明出无数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和技术的上古英雄,可能并不存在,神话传说总是喜欢逐渐把很多人的功绩,都记在一个最伟大的人或神的名下。比如发明取火技术和烧烤食物,就既有伏羲说,也有黄帝说,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是最早的版本。

《韩非子·五蠹》记载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蓏(luo,古代指瓜类植物的果实)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这段话说得很简单,但其中隐藏着一则非常有趣的神话传说。

茹毛饮血的上古时代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水平也很低下。最早的古人类不知道怎么利用火,他们采集到的植物、果实都是生吃的,甚至连林中捕猎到的野兽、河里抓来的鱼虾,也都是生吞活剥,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茹毛饮血”。生的食物伤害肠胃,人们非常容易生病,寿命也都不长。

燧人氏钻木取火

火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原始人最早还保留着怕火的动物性,遇到打雷闪电、火山爆发,往往吓得不知所措,更不用说利用火了。后来经过长时间地和大自然接触,当他们外出打猎,经过刚刚发生过大火的树林时,偶然发现里面有许多被烧死的野兽,香味扑鼻,于是就尝试着吃这些熟肉,发现比生吃要美味得多。从此人们从怕火,变得逐渐喜爱火、崇敬火。

在使用天然火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学会了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长年不灭,这样就能够经常吃上烤熟的食物了。但是火种保存不善总会熄灭,而天火又不是经常可以遇上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考虑,是否能够自己来制造火或者取得火呢?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由此而来。

钻木取火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个叫燧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太靠西了,以至于太阳和月亮都照耀不到。有一个聪明人某次来到燧明国,在一片树林中休息,照理说这种地方应该十分昏暗,没想到四周却突然大放光明。这个聪明人觉得非常奇怪,到处寻找,发现亮光原来是从一棵名叫“燧木”的大树上照射下来的。聪明人继续考察树发光的原因,发现树上栖息着一些长脚爪、黑脊背、白肚皮的大鸟。这些大鸟像啄木鸟一样不停地用坚硬的喙去啄打树干,在这一啄一啄之间,会猛然发出耀眼的火光。聪明人就此领悟到了取火的方法。

聪明人高高兴兴地采了很多燧木条回家,教他的族人钻木取火。后来,他想到燧木所在地太过遥远,很难经常取得,不知道用别的树木是否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呢?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钻别种树木取火虽然比燧木要难,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就这样,他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取火的方法,大家为了感激他和纪念他,就尊称他为“燧人氏”,意思是用燧木取火的人。

延伸阅读

周口店北京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千米。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因考古学家首先在北京地区发掘出距今约5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而定名为“北京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神农氏尝百草

时间:传说时代

农耕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可以更稳定地获取食物,因此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不再到处追逐野兽,或者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农耕技术呢?先民不会意识到那是祖先一代一代逐渐摸索出来的,而总会将之归功于某位大神或者人类英雄,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它归功于神农,或者是后稷。

神农氏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华夏族祖先之一的炎帝,因为炎帝号“烈山氏”,意思就是烧山。联系到最早的农业是刀耕火种的,即用粗劣的工具翻土,通过烧荒来保持土地的肥力,因此才很容易把两者联系为一吧。然而仅从外貌和性格来说,两位大神就有很大的区别。

农业之神

上古神话中的大神,总会带有一点动物色彩,如伏羲和女娲就是人头蛇身,发明农耕技术的神农氏也不例外,传说他长着牛头人身。

据说神农氏时代的先民原先只懂得根据季节在同一类野生植物上采摘果实。一天,有一只漂亮的神鸟飞过神农氏的头顶,神鸟口中衔的五彩九穗的谷子恰好掉落在神农氏身边。神农氏认为这是上天的赏赐,舍不得吃,就把它埋在土里,没想到过了半年,谷子竟然长成了非常茂盛的一大片。神农氏揪下一粒谷穗尝了尝,觉得味道不错,就把族人召来,让他们把这些九穗谷采摘下来,学他所用的方法种植在地里——这就是最早的农业。

为了方便耕作,据说神农氏还发明了斧、锄、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他进而想到,天下那么多植物,除了谷子之外肯定还有其他既好吃又能种植的品种。于是经过反复试验,他从数千种植物中筛选出黍、菽、麦、稷、稻,并称为“五谷”,成为华夏先民们的基本食粮。“神农氏”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不但是农业之神,也是医药之神,据说是他最早发明了草药。在寻找可种植植物的过程中,神农氏发现一些动物受伤后会自己找草嚼碎,然后涂在伤口上,过几天伤口就好了,于是意识到草可以作为治病之药。但是药草多和杂草生长在一起,其中甚至还混杂有毒草,究竟什么药草可以吃,什么药草不可以吃,什么药草治什么病,这些全都是未知的。为了辨别药性,神农氏不怕危险,一样样亲自尝试。

据说为了尝药,神农氏最多一次一天之内中毒七十次,但都熬了过来,没有丧命。他还发现一种有苦味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就教会人们大量种植,这种植物就是“茶”。还有一种更为神奇的传说,不知道神农氏从哪里得到了一条神鞭,名字叫作“赭鞭”,不管是怎样的植物,有毒无毒,性凉性热,只要用赭鞭打过,鞭子上立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有了这条神鞭,神农氏辨别药草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医药之神

虽然有赭鞭在手,然而真实而复杂的药性,还是要靠品尝,靠切身实验才能更清楚,更明白。据说神农氏尝过很多种药草,最终还是吃到了一种开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这是一种有剧毒的植物,神农氏尝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肠子断裂成很多段,没来得及吃茶解毒,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种植物因此就被叫作“断肠草”。

《述异记》中记载,在太原神釜冈中,还存留着神农氏尝药的大鼎。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的古迹,因此这个地方也被叫作“神农原”,或者“草药山”。总之人们都很怀念这位发明了医药,又因为尝药而牺牲的大神或者大英雄,世世代代纪念他,把他尊为医药之神。

采药图

图中绘神农氏从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神农氏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头发用墨浓重、用笔厚实,坡道山石简笔淡墨,繁简对比,突出了神农氏的形象。此图发现于山西应县木塔内。

炎帝和他的女儿们

时间:传说时代

炎帝烈山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但他的事迹并不很多,除非真的把他和神农氏归为一人。炎帝的性格非常奇怪,有的传说中说他仁慈和蔼,另外一些传说中又把他和黄帝对比,说他不肯行仁政,以至于最后炎黄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炎帝的名号肯定与火有关,与光明和炎热也有关联,所以传说中说他是南方的天帝,甚至就是太阳之神,他和他的玄孙祝融一起管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土地。据说他命令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得以孕育生长,使人们不愁食粮。联系“烈山氏”的名号,即便他不是神农,也一定在农业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炎帝的贡献

炎帝还有一项大贡献,那就是发明了商业。自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衣食逐渐富足,土地肥沃的地方还出现了剩余。怎样将剩余的物品互相交换,沟通有无呢?炎帝想出了集市交易的方法。他叫人们设立市场,将彼此剩余的东西通过市场来公平交换。不过人总不能一直呆在市场上,而不回去耕作劳动吧,为此炎帝就以自己管辖的太阳为标准,叫人们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前往集市交易,太阳开始西斜就散市。人们实行起来,觉得非常方便,于是逐渐学会了利用太阳来确定和计算时间。

巫山云雨

炎帝有很多子女,其中有三个女儿,都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列仙传》中说,炎帝有个女儿追随一位仙人炼丹,后来也变成了仙人,和师父一起去了遥远的地方。这位仙人名叫赤松子,据说本是炎帝的臣子,担任过掌管雨水的官职,因为经常服食一种叫作“水玉”的矿物,身体变得很轻,能够随着风雨到处飞行。这则神话出现得太晚,它把大神炎帝完全人化了,否则,神的女儿为什么还要去求仙道呢?

炎帝另一个女儿在文学史上非常著名,那就是瑶姬。据说瑶姬非常漂亮,可惜刚到出嫁的年龄就夭折了,她的灵魂飞到姑瑶山上,变成了一株瑶草。这株瑶草具有非凡的魔力,谁要是吃了它的果实,就可以受到异性的喜爱。

传说炎帝可怜瑶姬的夭折,就派她前往巫山去做了当地的云雨之神,所谓“朝云暮雨”,就是说她早晨化作云雾,缭绕在群山之中,到黄昏又变作潇潇的细雨,仿佛在寄托着哀思。战国末期的楚怀王曾经游览云梦泽,住在一座名叫“高唐”的宫殿中,午睡的时候,梦见这位巫山的云雨之神前来倾诉爱意。楚怀王醒来后,心中又是欢喜,又是惆怅,就为瑶姬建了一座庙宇,名字叫作“朝云”。

再后来,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也来到高唐,这回是晚上做梦,梦见女神前来。醒来以后,楚襄王命令诗人宋玉作赋描述这两段奇遇,宋玉一挥而就,就是著名的《高唐赋》和《神女赋》。

精卫填海

炎帝女儿的故事中流传最广的是“精卫填海”。《山海经》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某次前往东海游玩,不幸遭遇风浪而淹死。女娃心中愤懑,灵魂不灭,变成了一只花头、白足、红嘴的小鸟,名字叫作“精卫”。

精卫鸟居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她愤恨自己年纪轻轻的生命被大海所葬送,就经常衔了西山的小石子、小树枝,丢在东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一只小鸟,靠那点微薄的力量,靠着小石头、小树枝,想要填平大海,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今天“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并不代表着自不量力,而代表着永恒的毅力,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着。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作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其中蕴含着对小鸟悲壮的志向的无比钦佩。

姜寨少女墓出土的随葬品图

从1972年开始,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黄河流域保存较为完整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聚落遗址,约为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00年。在墓葬中发现许多精美的陶器,有装饰性的图纹和刻画符号,既反映了仰韶文化制陶业的水平,也为研究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先祖黄帝

时间:传说时代

华夏民族的先祖,除了炎帝外,还有黄帝,有传说他们两位本是亲兄弟,一个管理北方,一个管理南方。还有传说黄帝行仁政,而炎帝无道,所以最终爆发了战争。这些传说很大程度上无法被普通人民的感情所接受,因此流传得并不广。

上古神话传说经过后世文人学者的加工,逐渐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彻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都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天神;另一个方向是圣王化,淡去神怪色彩,尽量向自以为真实的历史靠拢。如果说在秦汉间将伏羲和太皞合为一体,那么伏羲就被认定是神性的代表,而太皞是人性的代表;如果说在秦汉间将神农和炎帝也合为一体,那么神农就被认定是神性的代表,而炎帝是人性的代表。神性和人性完全统一在同一个名称下的,恐怕就只有黄帝了。

黄帝像

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昆仑山上的宫殿

按照神话的说法,黄帝也可以写作“皇帝”,是指“皇天上帝”(一说指黄土地的中央),是最尊贵的神灵,是中央的天帝。黄帝在下界的帝都位于昆仑山上,管理帝都的大神名叫“陆吾”,长着人的脸、老虎的身体和爪子,还有九条尾巴。

从昆仑山上的宫殿往东北方向走,就可以到达黄帝在下界最大的御花园,名叫“悬圃”,因为据说这个花园是悬挂在云雾缭绕的半空中的。悬圃的管理员是位名叫“英招”的神灵,他长着人脸、马身,有老虎的斑纹,背上还有一双翅膀。

昆仑山上的宫殿极其雄伟,朝向四方的每一面都有九扇大门,有九眼井,正门开向东方,名为“开明门”,由一只叫作“开明兽”的神兽守护着。宫殿分为五城十二楼,最高的地方生长着一株长四丈,粗五围的稻谷——这说明黄帝本身和农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宫殿四周都生长着繁茂的玉树,有凤凰和鸾鸟栖息在上面。其他各种神奇之物和居住在宫殿中服侍黄帝的神灵,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昆仑山如同重重宫阙,据说共有九重——这大概就是后来“九重天”说法的来源——总高一万一千里一百一十步二尺六寸。昆仑山下有名叫“弱水”的深渊,还有昼夜燃烧的火山。总之,人类想要靠近这座神山,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会合鬼神的乐曲

居住在如此宏伟而神奇的昆仑宫殿中的黄帝,其外貌也非常奇特,长着四张面孔,可以同时看清四方发生的事情,非常方便他统治天下。黄帝的辅佐官是后土,据说也是统治鬼国的王者。《韩非子》中说,黄帝曾经召集天下的鬼神,汇聚于西泰山。黄帝乘坐着大象拉的华车,有六条蛟龙跟随在左右,驾车的是毕方,在前面引路的是蚩尤,风伯为他扫清道路,雨师为他降下甘霖,使尘土不再飞扬,各种鬼神都拜伏在路边,等待黄帝的诏命。于是无比尊贵的黄帝兴致高昂,亲自作了一支曲子,起名叫作《清角》,以纪念这次盛会。

春秋时候的晋平公非常喜欢音乐,一次他在施夷之台招待来访的卫灵公,听到卫国的乐师师涓奏了一支名叫《清商》的乐曲,觉得不大过瘾,就问自己身边的乐师师旷:“这曲子如此高雅动听,难道是天下最好的吗?”师旷回答说:“《清商》不如《清徵》。”于是平公就叫他演奏《清徵》。师旷取琴来弹奏,刚弹了一会儿,就有十六只玄鹤从南方飞来,站在城楼上翩翩起舞。平公非常高兴,又问:“那么《清徵》就是天下最好的乐曲吗?”师旷回答说:“最好的是《清角》。”

平公叫师旷试奏《清角》来听,师旷为难地说:“那是黄帝在西泰山会合天下鬼神的曲子,不能随便弹奏,恐怕会招来灾祸。”平公坚持要听,师旷没有办法,只得拿起琴来,才弹了几个音符,凄厉的声音就撕裂了帷幕,激破了器皿,屋瓦“哗哗”地往下掉落,座中客人纷纷逃散。平公万分恐惧,蜷缩在角落里不停地颤抖。据说此后晋国接连三年大旱,而平公也大病一场,几乎丢了性命。

刑天

刑天的传说神话色彩极浓,反映了中国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之间血腥斗争的历史。

刑天舞干戚

以上种种传说,都体现出黄帝神性的一方面,从这方面来看,他神通广大,极其威武,看不出仁慈、和蔼的一面。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不肯服从黄帝统治的神、人也不在少数,出现过众多抗争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蚩尤、夸父和刑天。

刑天应该是一位大神,或者是一个巨人,他所对抗的天帝,历代多认为就是黄帝。刑天本来没有名字,因为反抗天帝,被天帝在常羊山砍掉了脑袋,所以称为“刑天”。“刑”就是指处刑,“天”指的是首级。虽然没有了头,刑天却并没有死,不但没有死,怒火反而越烧越旺。他没有了眼睛,就把两乳作为眼睛,没有了嘴巴,就把肚脐当作嘴巴,高声喊叫着,手持“干戚”(干就是盾牌,戚就是斧子)挥舞不休。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读过《山海经》后有感而作诗,在“精卫填沧海”两句下面,还写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赞扬刑天那种不屈不挠、永远不肯放弃的顽强毅力。刑天因此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延伸阅读

磁山文化

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存。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农业是磁山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磁山80个窖穴中发现有腐朽的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磨制多于打制的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制作不如裴李岗文化精细,而且器形与裴李岗略有不同。磁山的石磨盘多呈柳叶形,石镰一般是有刃无齿的。遗址出土的骨镞、鱼镖、网梭以及鹿类、鱼类、龟类、蚌类和鸟类等骨骸,表明渔业经济仍占重要位置。出土的家畜骨骸有猪、狗、牛、鸡。从当前已知的材料看,磁山文化的主人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饲养鸡的人。遗址中还出土了榛子、胡桃和小叶朴等炭化果实,说明当时的磁山人还从事一定的采集活动。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红、褐、夹褐色三种,根据红色陶样片测定其烧成温度为700℃~900℃。

黄帝铸鼎塬

黄帝铸鼎塬位于河南灵宝西荆山下。《史记》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害频发,黄帝闻讯后从昆仑山赶来,用仙丹为百姓治病,并铸鼎于荆山下。黄帝铸鼎塬高300米,长500米,塬西有黄帝的衣冠冢。相传黄帝就是从这里乘龙飞升的。

鼎湖飞升

在另一体系的黄帝传说中,这位天帝走向了人间,仿佛一位人类的贤君圣王。他仍然威风凛凛,但性格中掺杂了更多宽厚仁慈的因素。黄帝也被称为有熊氏或者轩辕氏,先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被认为是他独立完成的。从“轩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发明过车辆,并且据说船只也是他创造出来的。

先民最早是和许多动物一样居住在洞穴中的,很容易受到野兽的侵袭。据说后来出了一位伟人,教大家学习鸟类,用树枝在树上筑巢,可以避免被地上的猛兽骚扰,这位伟人因此被称作“有巢氏”。但是住在树上终究很不方便,于是黄帝后来又发明了房屋,用竹、木甚至石头垒起墙壁,这样野兽就跑不进来了。此外,黄帝还制定了服饰制度,创制了兵器和阵法。

这位人间的君王当然不可能像传说中的天帝那样具备很大神通,所以他就搜集天下的铜,在荆山脚下铸造了一口宝鼎,用来炼制丹药。丹药炼成以后,天上突然降下来一条金龙,垂下它长长的胡须来迎接黄帝飞升。黄帝顺着龙须爬上了龙背,他的臣子们跟随而上的有七十多人。但黄帝的臣子当然不止这七十多人,其他人扯断了龙须也无法爬上。

后世把黄帝升天的地方称为“鼎胡”,就是指宝鼎和龙须,后来逐渐讹传为“鼎湖”。这就是黄帝鼎湖飞升的故事,而那些被扯断的龙须,据说后来变成了一种叶片细长的植物,人们称之为“龙须草”。

阪泉大战

时间:传说时代

阪泉大战是传说中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黄帝、炎帝并不是某个神或人的称号,而是代表两个原始部族联盟,那么这场战争就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战争以炎帝败北而告终结,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

传说黄帝和炎帝两大以农业为主的部族联盟的发祥地,都在渭水流域,炎帝在北,黄帝在南,其后又都向东迁徙,在中原地区比邻而居,由此为争夺领土而发生了阪泉之战。两个部族或部族联盟之间为争夺领土而爆发战争,在古代是常见的事情。

炎帝陵内的石雕白鹿和神鹰像

此处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的鹿原镇境内,陵内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驱使猛兽作战

在阪泉大战的神话传说中,黄帝是仁慈的,而炎帝老年以后逐渐失德,所以黄帝发正义之师讨伐炎帝,双方在阪泉展开大战。然而说华夏民族两大祖先之一的炎帝无德,那是为人民感情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后来又产生了一种调解矛盾的说法,说炎帝有个后裔名叫蚩尤,此人凶狠残暴,他赶走了老祖父炎帝,并夺了炎帝之位。炎帝被迫向黄帝求救,所以黄帝在阪泉所打败的,不是对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炎帝,而是蚩尤。

此外还有传说,蚩尤号为“阪泉氏”,那么所谓阪泉大战或许并不存在,那只是黄帝和蚩尤著名的涿鹿大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是黄帝直捣蚩尤老巢的一场战役而已。况且所谓阪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和古代的涿鹿相距不远,那也很可能是同一地点的不同称呼吧。

暂时按照阪泉大战确实存在,或起码在神话体系中确实可以独立成章的前提来描述吧。传说黄帝发明了武器,但当然不可能当时其他部族全都使用狩猎工具甚至生产工具来作战,这只能说明黄帝及其部下的武器经过改良,非常先进吧。那么从装备对比来看,炎帝当然就不是黄帝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黄帝能够驱使猛兽作战,什么熊、狼、豹、虎之类的猛兽都甘心为其前驱。黄帝的大军打着以雕、鹰、鸢等猛禽做图案的旗帜,一路挺进,炎帝无法抵挡,节节败退。

炎黄部族的合并

力求从神话传说中搜寻真实的古史的看法,认为这是上古两大部族联盟之间的大决战,战后两大部族联盟就融合起来,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这种观点认为,所谓熊、狼、豹、虎之类的猛兽,所谓雕、鹰、鸢之类的旗帜,都代表着以不同动物形象为图腾的原始部族。

还有一种传说,是封建时代的文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展开的联想,这种传说认为黄帝与炎帝本是同母异父或者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所以黄帝姓姬而炎帝姓姜。两人不仅姓氏不同,德行也相差很远,因此经常发生战争。而当双方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终于各自汇聚周边的部族,在阪泉或者涿鹿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战。

神话传说体系庞杂,众说纷纭。有认为黄、炎的阪泉大战发生在涿鹿之战以前,有认为那就是涿鹿之战本身,也有认为涿鹿之战后,黄、炎之间又爆发过一场大的战争。最符合人民感情的说法是黄、炎之间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冲突,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后,两个部族就和平地生活在了一起,共同繁衍、发展,终于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才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炎帝雕像

黄帝战蚩尤

时间:传说时代

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或许真实地存在过,因为神话传说中对此战前后过程的描写实在是太详细了,并且从中可以发掘出相当多的真实要素。

不管蚩尤是否为炎帝的后人,不管他是否窃据了炎帝的宝座,也不管阪泉大战是否发生过,总之最后蚩尤率领着很多南方民族,对统治北方的黄帝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双方在涿鹿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

强悍的蚩尤

在神话传说中,蚩尤有八十一个或者七十二个兄弟,个个都铜头铁额、兽身人语,这或许暗含着这一族的战士都头戴金属头盔、穿着兽皮铠甲的真实要素。还传说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或者是八手、八腿,总之相貌怪异,力大无穷。

黄帝陵

黄帝陵在陕西黄城北的桥山上。因《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故历代均在桥山黄帝陵举行祭祀大典。

不仅长相怪异,蚩尤还拿泥沙、石头甚至金属当粮食,并且擅长制造各种兵器。车战时代的主要兵器称为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传说都是蚩尤所发明的。有这样大的本领,蚩尤又联合了南方很多民族,甚至招来魑魅魍魉等许多鬼怪做帮手,气势汹汹,向黄帝部族杀来。

传说黄帝一开始还想感化蚩尤,用和平的手段化解争端,但蚩尤只想凭借武力取得霸权,不肯罢休。黄帝没有办法,就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前往讨伐这个凶恶的敌人,双方这才在涿鹿展开大战。

涿鹿之战示意图

指南车和龙吟

这场涿鹿大战,一开始黄帝是处于下风的,他虽然兵多将广,却没有蚩尤兄弟勇猛,他虽然驱使着猛兽,却没有那些魑魅魍魉等鬼怪来得狡诈。蚩尤尤其神通广大,还造出漫天的浓雾来,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围困住,找不到突围的方向。

正当黄帝愁眉不展的时候,他有一个臣子名叫“风后”,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制造出一辆指南车来,帮助黄帝摆脱了困境。这种指南车,后世有很多能工巧匠都尝试仿造,并且多次成功,它没有使用任何磁石,靠各种类似齿轮的机构连动,只要初始设定好了方向,轮子不离地,不管怎样旋转,所指的方向都不会改变。全靠着指南车的引领,黄帝终于带着他的军队杀出了浓雾。

浓雾问题解决了,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蚩尤军中的那些鬼怪。鬼怪中最著名的就是魑魅魍魉——所谓魑魅,据说是人脸兽身,长着四只脚;所谓魍魉,据说长得像三岁的儿童,长耳朵、尖眼睛,最大的本领就是迷惑人。因为他们存在,黄帝的命令下达不畅,士兵被勾引走无数。幸亏黄帝广见多闻,他想起魑魅魍魉最害怕的就是龙吼叫的声音,于是就派一些士兵用牛羊角做成的号角模仿龙吟。魑魅魍魉听到这种号声,个个骨软筋麻,黄帝趁机挥军掩杀,这才把战局扭转过来。

应龙的失败

在战争最紧要的关头,黄帝派出了手下一员大将,名叫“应龙”。这个应龙,据说是背上生有一对翅膀的神龙,能驱风唤雨。应龙是真正的龙,他的吼叫声当然比号角更具威力,因而魑魅魍魉就彻底放弃了抵抗,逃散到深山大泽中去。据说它们此后本性难移,仍时常迷惑和残害过路的行人。

应龙虽然吓跑了鬼怪,但想驱使大风雨逼退蚩尤军的努力却失败了。原因是曾经在西泰山之会上为黄帝的车辆洒扫道路的风伯和雨师,被蚩尤请动出山,也加入了叛军的行列。据说风伯名叫“飞廉”,脑袋好像雀鸟,却长着一对角,身体好像麋鹿,却有豹子的花纹,他还长着蛇的尾巴。雨师名叫“屏翳”,长得好像巨大的蚕茧。风伯、雨师是掌管风雨的神灵,在他们面前,应龙的法术真是小巫见大巫,一点都施展不开来。不仅如此,风伯、雨师反倒把狂风暴雨统统倾泻到黄帝的阵地上来。黄帝眼看着又要吃败仗了,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派自己的女儿“魃”上阵去抵挡。

天女旱魃

魃,也叫作“旱魃”,因为她一出现,就会造成天下大旱,赤地千里。至于魃的相貌,似乎同普通女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顶上无毛,是个秃子——这似乎就是“赤地”的真意。据说她还经常身穿一件青色的长袍。魃一到战场上,立刻云收雨散,艳阳高照,风伯、雨师惊惶地败下阵去。黄帝趁机挥军掩杀,蚩尤吃了个不小的败仗。

黄帝战蚩尤

魃的下场据说比较凄惨。自从参加了这场战斗,她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去,她所住之地,连年不下雨。人间怎能容得下这个干旱之神?于是人们憎恨她,驱赶她。黄帝只好把她安顿在赤水以北,不许她到处乱跑。

和魃正好相反,应龙在战后去往南方定居,所以后来南方多雨,北方多旱。应龙受到人民欢迎,《山海经》中记载说,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有装扮成应龙形状以祈雨的风俗。总之,应龙与旱魃的命运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神奇的战鼓

黄帝虽然暂时打退了蚩尤的进攻,却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蚩尤背生双翅,不但能在空中飞,还能在陡峭的悬崖上行走,来往速度极快,很难抓获。首恶未除,也无法期望战争就此结束。

于是黄帝想要造一面巨大的战鼓来鼓舞军心,好将蚩尤一举擒获。他想来想去,决定在夔(kui)和雷兽的身上找材料。所谓“夔”,据说是居住在东海流波山的一只异兽,形状好像没角的牛,但只有一只脚,毛色青灰。夔所到之处,必定伴随着大风大雨,它一张嘴嗥叫,声音好似雷鸣,震耳欲聋。黄帝派人去捉住了夔,剥下它的皮来做成一面大鼓。

所谓“雷兽”,是一个人头龙身的怪物,居住在雷泽中,喜欢拍打着自己的肚子玩耍,每次拍肚子,就会发出震耳的雷鸣。于是黄帝也派人去杀死雷兽,抽出它的骨头来做了鼓槌。

雷泽里人头龙身的异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使伏羲之母怀孕的雷神。此外也有夔并非怪兽而是黄帝手下掌管音乐的臣子的说法。即便是为了打败敌人,也不应该把无罪的雷神和臣子夔虐杀掉呀,那实在也太匪夷所思了。这就是古代纷繁复杂的神话传说所经常会产生的矛盾和不合理性。

黄帝的胜利

黄帝把夔的皮做成战鼓,把雷兽的骨头做成鼓槌,敲打起来,山鸣谷应,雄壮得好像真的雷声一样。黄帝的军队听到自己阵中传来的鼓声,莫不士气大振,而蚩尤的军队则吓得浑身颤抖。于是蚩尤大败,终于被黄帝捉住。蚩尤最后死于何处?传说不一。

有一则起源较晚的神话,是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了九场,都无法取得胜利,正感烦恼之际,天上突然降下一个人头鸟身的妇人,自称“玄女”,是来帮助他的。玄女传授黄帝兵法,从此黄帝行军打仗,变化多端,使蚩尤首尾难顾,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个玄女,就是后来民间祭祀的“九天玄女娘娘”。

总之,经过长时间的战争,黄帝终于取得了胜利,从此天下太平,不仅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为一,与蚩尤旧部也捐弃前嫌,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

蚩尤的传说

时间:传说时代

蚩尤虽然被黄帝打败了,但在上古中原民族的传说中仍是一位失败的英雄,而很多西南少数民族更是一直崇拜蚩尤,甚至认定涿鹿大战,是蚩尤战胜了黄帝。

在神话传说中,反抗黄帝权威的人类英雄或者神灵,主要有蚩尤、夸父和刑天三个。涿鹿大战,蚩尤是首谋,那是毫无疑问的;此外,据说巨人夸父一族也在蚩尤军中,而刑天据说是炎帝的臣子,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僭称炎帝的蚩尤的部下。

蚩尤被杀

蚩尤在涿鹿被黄帝打败,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而是被黄帝军队俘虏了。黄帝见蚩尤背生双翅,动作极为敏捷,不敢有所耽搁,就在涿鹿当地把他杀掉了。据说为怕蚩尤逃跑,砍下他脑袋的时候,还不敢把禁锢他手脚的木枷除去。杀死蚩尤后,从他身上摘下染有血迹的木枷,抛掷在荒野中,传说这木枷立刻变成一片枫林,每一片叶子都鲜红如血,似乎在倾诉蚩尤恒久不灭的冤屈和愤恨。

山形玉饰·良渚文化

玉饰的三叉两侧高,中间低。两侧的高叉上各有一眼及眉毛,上饰花冠,似侧面的神人头像,中间矮叉上饰一个戴冠的正面头像。器下部琢兽面纹。矮叉顶有一圆孔,似可认为这件玉饰是组成某一器物的部件之一。

也有一种说法,说蚩尤曾经从主战场上逃脱,一直逃到冀州中部,才终于被黄帝的追兵赶上。黄帝就在擒获蚩尤的地方砍下了这个敌人的首级,为怕他复生,就把身体和脑袋分别埋葬,从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解”。解就是分开的意思——这里就是如今山西的解县。解县附近有一座盐池,叫作“解池”,池里的盐水颜色泛红,据说那就是被蚩尤的血染红的。

还有一种说法,蚩尤的身体和首级并没有被埋在解县,而被运去了黄帝的根据地山东,身体埋在钜野,坟墓名叫“肩髀冢”;首级埋在寿张。古代寿张的居民每年十月都要祭祀蚩尤,据说此时总会出现一道赤红的雾气,从坟头直冲云霄,好像一面旗帜,人们把它叫作“蚩尤旗”。

“兵神”蚩尤

还有一种说法,蚩尤并没有被黄帝斩首,他在战败后表示悔过,于是仁慈的黄帝就饶恕了他。从此蚩尤就在黄帝的部下效劳。据说西泰山大会是在涿鹿大战之后,开道的蚩尤,以及洒扫道路的风伯、雨师,都是败军之将。

不管蚩尤最终有没有被杀,对于上古这个敢于挑战黄帝权威的英雄,历代民众对他又恨又爱,又惧又敬。因为蚩尤创造了五兵,又有铜头铁额,勇猛善战,所以很多古人尊他为“兵神”。战国时代开始的角抵戏,是两人比较力量和骑射的技艺表演。大约在晋朝,今河北一带将它发展成蚩尤戏。老百姓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互相抵触。很明显,这种娱乐活动是在模仿牛头的蚩尤战斗时的情景。

神秘的饕餮纹

古代很多器物上都饰有一种奇特的兽形纹,以商代青铜器上为最多,那就是饕餮(tāo tiè)纹。饕餮纹细看是两条侧面的龙或者蛇以头相对,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双眼双耳,一张巨口,有人就认为那是一种有头无身的怪兽,细细的龙尾不是龙尾,而是怪兽的翅膀。这种怪兽,名字就叫“饕餮”。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恶兽,据说它吃人未咽,所以没有了身体,只剩一个硕大的脑袋,以及似乎可以吞下一切的大嘴,饕餮这个词也逐渐引申为贪财之意。有一种说法,这个饕餮,正是蚩尤被砍下的脑袋所变化而成的,它那一对翅膀还保留在头颅两侧。

还有人认为饕餮的原型是炎帝的后裔缙云氏(不肖之子的外号),或者是南方一种头戴野猪头,不吃五谷而吃人的毛人。不管是炎帝的后裔,还是南方的毛人,不也隐约暗指蚩尤吗?

嫘祖养蚕

时间:传说时代

据说黄帝的妻子和臣子们也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正妻嫘祖发明了养蚕和抽丝,并将蚕丝织成绸缎;大臣仓颉发明文字以代替结绳记事,雍父制造臼杵用来舂米,大挠(或说为容成)制定干支历法以利农时,伶伦发明乐器、制定音律,共鼓、货狄发明造船术,挥、牟发明弓箭,隶首发明算术等。

中国是丝绸之国,最早发明了养蚕抽丝织绸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那么,养蚕技术是何时何地由谁发明的呢?

蚕神的传说

上古的人类还不知道养蚕抽丝织绸,习惯用麻来织布做衣。据说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四方都进献各种珍宝以资庆贺,其中有一位蚕神,来自欧丝之野,献上了纺好的丝线,从此,人们就学会纺织丝绸了。

这位蚕神是什么人呢?据说古代有位男子出门远行,很久都没有回来,他的女儿非常想念他,某次半开玩笑地对家里养的一匹白马说:“马呀,马呀,你如果能去把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为妻。”

这匹白马通人性,听到这话,立刻挣脱缰绳跑掉了,过了几天,真的把主人带回家来。父女相见,又惊又喜,然而有功的白马却从此不吃不喝,一天天瘦了下去。父亲很奇怪,就仔细询问女儿家中的情况,女儿把她对白马的许诺说了。父亲非常生气,就杀掉了白马,并且剥下皮来晾在院子里。

有一次,女儿和伙伴们在庭院中玩耍,马皮突然好像活了一样直跳起来,包裹住她的身体,飞快地向外跑去。父亲焦急万分,到处寻找,好几天后才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被马皮包裹着的女儿。但是这时,女儿已经和马皮连成一体,变成蚕了,而那种大树从此也被叫作“桑”。“桑”是“丧”的谐音。

西陵氏之女

大概古人看桑蚕通体雪白,脑袋好像马头,才会有上述的联想。这种传说,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版本,不知道是分别形成的,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蚕神又被称为“马头神”或者“马头娘娘”。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说蚕神其实就是黄帝的正妻嫘祖。嫘祖,又写作“雷祖”或者“累祖”,是西陵氏之女。相传是她最早发现了蚕会吐丝,而这种丝可以用来纺线织布,用它做成的衣服又轻又滑。很可能她代表西陵氏前来向黄帝进献蚕丝,黄帝看这位姑娘不仅漂亮而且能干,就娶其为正妻。

嫘祖最先开始养蚕织布,人们也跟着仿效,从此采桑、养蚕、抽丝、织布就成为古代妇女们的专业,逐渐形成男耕女织的传统。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把银河两旁的两颗星星叫作“织女星”和“牵牛星”,说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此后逐渐演化成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故事,由此也可知道纺织丝绸的技术,中国人民很早就已经掌握了。

彩陶纺轮

湖北省荆门市的屈家岭文化以彩陶纺轮最具特色,它既是原始文化艺术的反映,也是纺织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嫘祖的功绩

嫘祖的功绩并不仅仅在于发明了养蚕技术,据说作为黄帝的正妻,母仪天下,她还创建了很多礼仪规范,使整个神州大地的人们不仅穿着得体,而且人人相互礼让,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不过那也只是古老的传说而已。事实上,不但普通百姓是穿不起丝绸衣服的,就连王公显贵,很长一段时间内丝绸衣料也是难得的奢侈品,麻织物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占有绝对大的比例。传说黄帝的臣子伯余最早用蚕丝织成的绢做成服装,在此基础上,黄帝设计了冕服,也就是帝王和贵族们的礼服。那时候,帝王和贵族们,大概也只有祭祀时才舍得穿用丝绸做成的礼服吧。

据《山海经》载,嫘祖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昌意居住在若水,生下韩流。韩流娶淖子氏之女为妻,生下大神颛顼(zhuān xū)。颛顼后来继承黄帝之位。

仓颉和伶伦

时间:传说时代

先民们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开化,其中语言文字和艺术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也是文明开化的重要标志。汉字据说就是仓颉所造,他和对音乐有极大贡献的伶伦,都是黄帝的臣子。

1989年,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了大量的独立岩画群,部分专家认为这些岩画实际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比公认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还要早上数千年。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却是毋庸置疑的。

刻符陶尊·大汶口文化

文字的诞生

虽然甲骨文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了,但是在甲骨文诞生数百、上千年前,甚至更早远的时间,华夏先民就已经学会使用文字来记事了。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大多用结绳、结珠、刻符、图形来记录时间、事件,以及粮食和牲畜的多寡。比如要记录牲畜的数目,可以在绳子上打上同样数量的结,也可以打小结表示个位,打大结表示十位,打更大的结表示百位,或者用不同的颜色来加以区分。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对于某些简单的事物还可以,若记录一些复杂的事情就容易出错或产生误解。比如涉及具体的日期或事件,绳结的颜色和大小区分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无法猜测出某个结究竟代表什么含义,就连当初打结的人,也未必能记得很清楚。

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和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逐渐地,结绳等记事无法满足大家的需要,迫切需要发明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记录事物。就在这种背景下,文字出现了,而汉字的发明者,历代都认为是黄帝的臣子仓颉。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大臣,他担任着史官的职务,称“史皇氏”。负责记录当时的大小事情。仓颉逐渐觉得结绳的方法比较粗陋,难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黄帝就授命仓颉去创造“文字”。

古人难以理解抽象的文字究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所以有的说仓颉是受到了动物脚印的启发,有的说仓颉是受到了动物斑纹的启发,有的说仓颉是受到了星辰和山川形象的启发。总之仓颉受到了某种启发,靠一个人的力量就把最原始的汉字创造出来了。最原始的文字都是象形字,后来的其他几种造字方法最初是没有的。

在上古社会,文字是种神秘的东西,只有重要人物才能够学习、掌握它。传说仓颉造出文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因为文字能够开化人类的智力,而人类智力一开,难免会引发很多争端。所谓“天雨粟”,是老天预感到人类将会挨饿,所以事先降下食物来。所谓“鬼夜哭”,是鬼怪因世界将发生动荡而感觉恐惧不安。

传说中的仓颉书法

乐师伶伦

先民很早就为了捕猎而模仿动物的叫声,时间久了,又开始模仿风吹、叶落等种种自然界的声音,再往后,发明乐器,创造出种种自然界没有的声音,这就是原始的音乐。据说最早的音乐是完全随心所欲的,黄帝的乐师伶伦改变了这种状况。

传说伶伦发明了管乐器,把当时中原地区常见的竹子截成小段,装上簧,就能吹奏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一次他听到凤凰的鸣叫声,清越悠扬,非常美妙,就决定用竹管来模仿。经过反复地倾听和研究,他不但成功地模仿出凤凰的鸣叫声,还分辨出雄性凤的叫声洪亮,有六种变化,而雌性凰的叫声柔美,也有六种变化。

伶伦截取了十二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其中六根模仿凤鸣,制成六阳律,另外六根模仿凰叫,制成六阴律,从而制成了十二律管。中国最古老的乐律就此诞生了,伶伦的功绩遂被千秋万代传颂。

专题:远古三大部落

中华民族是由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很多原始部族融合而成的。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只能通过神话传说去探知、揣测上古文明的真实内涵。根据上古神话传说的三个源头,可以推演出中华民族的三个主要来源,即上古的三大部族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

八角星纹彩陶豆·仰韶文化

彩陶鹳鱼石斧图缸·仰韶文化

◎缸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4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幅彩陶装饰图。整幅图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紧缠绕的绳子,都刻画得细腻而逼真,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华夏集团

夏朝建立以后,其民称自己为夏或诸夏,这一支就是华夏集团的后裔。华夏集团的主要生活区域,是在黄河中游的所谓中原地区,基本流向是由西向东,他们尊炎、黄为其始祖。从考古学的验证上来看,以陕西省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很可能就对应着华夏集团。

人首彩陶瓶·仰韶文化

东夷集团

东夷集团的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和安徽省境内,部分向西迁徙,进入中原地区,部分向南迁徙,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商人就称自己是夷人,他们所崇拜的太皞、少昊,以及帝俊,就都是东方的上帝,或者出生于东方。从考古学的验证上来看,很可能东夷集团对应的是以山东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

嵌松石骨雕筒·大汶口文化

◎这个雕筒出土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由动物肢骨雕刻而成,一侧穿有四孔,便于系绳携带。牙骨雕刻及玉石镶嵌技艺始于大汶口文化,并开创了商周镶嵌工艺的先河。

苗蛮集团

伏羲、女娲神话出自南方的苗蛮集团,这个集团原本居住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北部,历代受华夏和东夷集团的压迫,被迫南迁到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洞庭湖地区,其后裔甚至可能迁入更南方的湖南和云贵一带。江汉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很可能就对应着上古的苗蛮集团。

山东曲阜的少昊陵

◎少昊陵,古称寿丘或云阳山,位于曲阜城东4千米处,传为少昊的陵地。少昊号金天氏,传为黄帝之子,五帝之一。少昊陵呈正菱形台,状如金字塔,底宽28.5米,坡高15米,顶边皆为9.4米。上有清代黄琉璃瓦小庙,内供宋代汉白玉石像。

颛顼与帝喾

时间:传说时代

各种说法的五帝中,大多会提到颛顼和帝喾,传说中他们曾代黄帝担任中央天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传说都是黄帝的子孙。《山海经》中说,黄帝和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史记》中说,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周人认为黄帝是他们的先祖,姓姬,所以颛顼和帝喾也是姬姓的君王。

崧泽文化人首陶瓶

颛顼和天梯

传说颛顼生于若水,后来住在空桑,这个“空桑”也就是“穷桑”,颛顼神话和少昊神话颇有雷同之处。颛顼当过北方的上帝,他的辅佐官是禺强,也称玄冥,此神人面鸟身,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还踩着两条青蛇。传说颛顼非常喜好音乐,曾经派飞龙(或许是他臣子的名字)模仿八方来风的声音,创作了一首曲子,起名叫《承云》,献给黄帝。

在任何民族的远古神话中,人类英雄都具备神性,而神灵则都具备着人性,也就是人神不分,两者除了力量、神通有不同外,并无区别,甚至神灵也和人类一样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在那个时代,人和神是经常交往、沟通的,神可以下地,人也可以上天,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类主要通过攀爬天梯的方法,前往上界和神灵会面。

天梯也就是天柱,一般以高山的面目出现。比如著名的昆仑山,还有肇山、登葆山等;此外,据说都广之野有一棵巨大的树叫作建木,也具备天梯的功能——都广之野,或许就是现在的成都平原。

绝地天通

人与神自由沟通,这个美妙的时代被天帝颛顼终结了。不知道颛顼出于一种怎样的理由,或许他认为和人类接触太频繁有伤神的自尊,或许他认为人间的纷争越来越多,神还是少插手为好,总之,他派了大臣重和黎二人去“绝地天通”,也就是阻断天与地之间的通路。

通路虽然被阻断了,人类不再能够通过天梯去直接和神见面,神想要到下界来,却依旧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过似乎从此以后,神尤其是天帝就不大爱管人间的事情,只是高高在上享他们的清福。于是颛顼派重管理上天,黎管理下界——据说这两位神都是颛顼的孙子,他们建立的完全是一个家族政权。

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认为所谓“绝地天通”乃是一次宗教改革。颛顼以前,每个人都可以祭祀神灵,每个家族都有祭祀天地的权力,宗教活动没有足够的神圣性,大大影响了人们对鬼神的虔敬,降低了神权的威严。颛顼决定收回这种权力,设立专人负责祭祀,也等同于阻断了普通人和上天沟通的权力。通过这次宗教改革,颛顼借助宗教感召力,把人心离散的部落联合在一起,同时也树立了自身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促进了远古文明的发展。

共祖帝喾

上古时代,不仅文字是神圣的,音乐也是神圣的,所以传说中的神灵或帝王大都对音乐做出过贡献。代颛顼为中央天帝的帝喾,据说就曾派臣子咸黑创作乐曲,派有倕制作了鼙、鼓、钟、磬、管、埙、椎钟等各种乐器。帝喾让手下人使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而庄严的乐曲,连凤凰听到这种乐曲都会翩翩起舞。

帝喾在商人的神话中被写作帝夋,后来衍变为帝俊。帝喾具备着丰富的人性,而帝俊则主要反映了他神性的一面。传说帝俊有两个妻子,正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次妻常羲或者叫常仪,生了十二个月亮。后世因此也称太阳神为羲和,而常仪,则衍生出嫦娥奔月的故事。

陶埙

埙产生于史前时代,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像鸡蛋,有一至六个音孔。

帝尧的传说

时间:传说时代

尧,历代常称为帝尧;舜,历代常称为帝舜。“帝”这个字在上古只用来指称上帝也即天帝,这说明尧、舜这两个形象依旧是人神掺杂的上古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会发生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仁德的帝尧

帝尧也称陶唐氏、唐尧,他的仁德为历代所传诵。传说他住在茅草房子里,屋梁和家具都不刨光,更别说上漆了。他所使用的都是土盆土碗,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糙米饭,穿的是粗麻布衣,冬天也顶多加披一块鹿皮而已。

帝尧很关心爱护他的人民。如果有人吃不饱肚子,帝尧必定会检讨说:“这是我使他饥饿的。”如果有人穿不起衣服,帝尧也必定会检讨说:“这是我使他寒冷的。”如果有人犯了罪,帝尧也必定会检讨说:“这是我治理无方,才使他陷入了罪恶的泥潭。”

因为帝尧是如此贤明,所以在他的庭院中生长出许多代表吉祥的植物。比如说,有一株蓂荚,生长在台阶的缝隙里,每月初一开始结一枚豆荚,以后每天结一枚,到了十五日正好是十五枚。从月半十五以后,这株植物就每天掉一枚豆荚,到月底正好掉光。如果那个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最后一枚豆荚还会枯而不落。帝尧就把这株神奇的植物当成自己的日历本,称它为“历荚”。

尧庙古树

位于山西临汾南4公里处的尧庙里的千年古树,象征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根。

名臣济济

古代传说中,帝尧本人的品格是很高尚,不过他把重大国政都交给了他的臣子,这大概因为他的臣子实在是太杰出了,人才济济的缘故吧。据说当时后稷为农师,倕为工师,契为司马,夔为乐正,皋陶为司寇,后来还出了一个大贤舜,做了帝尧的辅佐官。

锥刺纹陶响铃

响铃是原始社会乐器,供娱乐之用。这个响铃呈圆饼形,铃壁排列了规整的锥刺纹,并有一大穿孔。

乐正夔,或许本就和黄帝传说中的那个独脚怪兽同出一源,或许是个以那种怪兽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总之,他在音乐上是很有天赋的。传说他创作了一首乐曲,名叫《大章》,这乐曲温柔平和,感化人心,从此整个天下都变得太平起来。

帝尧最有名的臣子还要算是专管审案的皋陶。据说此人脸色发青,让人一看就知道他铁面无私;还有传说他长着鸟喙一样的嘴,这种特征是代表了诚信。皋陶审案是最公正的,被告原告,有罪无罪,他能够分得一清二楚,这都归功于一头名叫“獬豸”的神兽。

据说,獬豸(xiè zhì)长得像羊,只有一只角,人与人之间产生争端,獬豸就会用角去顶理亏的一方。有了这种神兽帮忙,难怪皋陶断案如神了。所以很多朝代法官所戴的帽子和其他官员是不同的,并且起名叫作“獬豸冠”。

延伸阅读

原始音乐的产生

在新石器时代,音乐已从乐舞中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人们对音乐的乐律性质已有了理性认识。随着笛、埙等有明确音高的旋律乐器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音之间的关系,音阶开始产生,并有了将音高纳入模式的乐律知识。山西万荣县荆村和半坡的陶埙已不按绝对音高制作,而具有调试性质,其中一音孔陶埙均能发出4个音,并且每个相邻的音阶各埙也大致相同。早于仰韶文化的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有25件骨笛,骨笛系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大多为七孔,能奏出七声音阶,结构完整准确,音质较好。有些骨笛在音孔旁还有调音用的小孔,可见制作者具有明确的乐律意识和调音水平。新石器时代中国音乐的产生,就是人类音乐在东亚的首次突破,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深深影响了商周的生活方式。

十日并出

按照迷信的说法,天人之间是有感应的,如果君王失德,上天定会降下灾祸,以作警示。不过按照这种陈腐的观点,可就没法解释帝尧所碰到的种种天灾了。照理说帝尧的品德如此高尚,他的臣子如此能干,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应该毫无天灾,百姓安居乐业才对,然而传说中,帝尧的时代却天灾不断。

首先是十日并出。传说太阳本是帝俊和羲和所生的儿子,共有十个,他们每天轮班,派一个兄弟从东方海外的汤谷起程,横亘整个天空,最后至西方的蒙谷潜入地下——这时候,天就黑了。如此十日轮替,千百年来都没出过乱子。可到了帝尧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一来,这兄弟十个突然在同一天一齐跑到天上去了,并且再不肯回家。

十日当空,热浪滚滚,河流全部干涸,植物全都枯死,连石头、金属都被晒得熔化,这实在是古往今来最可怕的大旱灾。更可怕的是,趁着这场大旱灾,各地的妖魔鬼怪全都冲出他们的巢穴,开始肆无忌惮地残杀人类。帝尧派出好几个巫师去向上天祷告,请求那十个太阳快快下山,却都得不到回应。

钩羽圆点纹彩陶盆·庙底沟遗址

陶盆全部统一为弧形的钩羽圆点纹,展开在自由流动的图案格式中,显示出庙底沟彩陶奔放活泼的艺术风格。

大洪水的传说

十日并出的大旱灾,传说最后被英雄羿结束了,然而帝尧时代的第二场可怕的天灾很快又拉开了帷幕。那是千年甚至万年都难得一遇的大洪水,据说整整延续了22年之久。那时候全国的河流都泛滥了,除了几个高高的山头,整片大陆都被沉入水下,到处是滔天巨浪,简直像是共工撞倒不周山以后的大洪水再现。当初全靠了女娲补天,才把人类从灭亡边缘拯救出来,此刻又有谁能阻止人类的灭亡呢?

非常奇怪的是,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中,都存在着大洪水的影子。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的神话中说,因为人类不敬天神,生活奢靡放荡,所以天降大洪水,把绝大部分人类都淹死了,最后只剩下一家好人,他带着妻儿、禽畜躲在一口大箱子里,幸免于难,等洪水退去,才离开箱子,重新繁衍出新的人类来。这个神话后来被古希伯来人所继承,演变成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古印度传说中,得救的是渔夫曼努,他预先被一条神鱼警告,所以造了船,躲过了大洪水。

这些传说使得古代学者们普遍相信创世之初暴发过一场波及整个世界的洪水灾害。柏拉图就曾声称,文明达到鼎盛的亚特兰蒂斯因此被埋葬在大西洋中。对比中国的伏羲、女娲兄妹相配的传说,女娲补天的传说,还有帝尧时代大洪水的传说,或许真的存在过这样一场巨大的天灾,或许这些传说都出自同一个源头。

流放丹朱

中国古代的这场大洪水最终被睿智而顽强的大禹治好了,此后人们重新开始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个时候,帝尧也已经老了,想要卸除君主的重担,找一个好的继承人来代替他治理天下。他首先想到的是儿子丹朱,然而丹朱行为放荡,太不成器。尧就用桑木做成棋盘,用象牙做成白子,用犀牛角做成黑子,发明了围棋来教化丹朱。可惜丹朱下了两天棋就感觉乏味了,依旧带着他的狐朋狗友们到处去胡作非为。

帝尧彻底地失望了,就把丹朱流放到丹水(源出今天的陕西商县,流经河南、湖北等省),但丹朱不但毫不悔悟,反而联络了西南的一些部族造反,想要推翻帝尧的统治。帝尧无奈之下只好派兵讨伐,杀死了丹朱。

经过长期寻找和考察,最后帝尧决定把王位传给自己的辅佐官、女婿舜,自己前往山林中去隐居了。

镂雕龙凤玉佩·龙山文化

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时期,对应的大约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这对透雕龙凤玉佩,工艺精湛,显示出龙山文化时期玉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羿射九日

时间:传说时代

传说中,人们常将羿与后羿混为一人。其实,后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夏代有穷国的首领。“后”是夏代对君王的尊称,后羿发动叛乱,赶走了夏后太康,成了夏的君主。而羿是传说中射日的天神,他射下九日、除妖斩怪,因而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帝尧统治的时代,天上十日并出,人类遭逢如此大的灾难,生不如死,几乎灭绝。传说天帝(或许就是十日的父亲帝俊)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派擅长射箭的羿下凡来解除灾祸。考虑到帝尧也具备神性,本身很可能也是天帝的化身,羿大概原本就是他的臣子。

羿射九日

据说羿的左臂比右臂长,似乎天生就是射箭的好手,他拿着天帝赐给的弓和箭降临到凡间,瞄准天上的十日,作势欲射。

想来帝俊不会真的想杀死自己的太阳儿子吧,他派羿下凡,只为了警告这些胡闹的小子规矩一点。然而太阳兄弟似乎并不肯接受父亲所派来的使者传达的警告,依旧悬在当空,丝毫没有落山的意思。羿生气了,真的搭弓放箭,“嗖、嗖”两声,天上的太阳应声而落。

古代传说,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所谓金乌,就是金色的三足乌鸦,或许那就是太阳兄弟的本体。总之,随着羿的连射,天上连续掉下来九只金乌,天气很快变得凉爽起来。最后幸存的那个太阳从此规规矩矩,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

除妖斩怪

羿的功绩并不仅仅在于射下九日,因为很多妖怪都趁着下界闹灾的机会冲出巢穴,到处残害人类,所以羿又巡游各方,用他神射的本领,把这些妖怪逐一解决掉了。

他第一个杀死的是猰貐(ya yu)。这种怪兽据说形状像牛,遍体赤红,人脸马蹄,嗥叫的声音好像婴儿啼哭。猰貐喜欢吃人,到处残害百姓。羿首先射死了猰貐,除去一害,然后前往畴华之野去杀凿齿。

这种名叫凿齿的怪物,有的说它是人身,有的说它是兽体,但不管怎样,有一个特征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它的嘴里长着一根长五六尺,好像凿子一般锋利的大牙齿——凿齿的名字,就是因此而来。凿齿智商颇高,传说它拿着一柄戈,或者一面盾来迎战羿,然而射术精妙的羿根本就不容它近身,一箭取了它的性命。

羿第三个射死的,是北方凶水里的怪兽九婴。九婴长着九个脑袋,能够喷火。第四个射死的,是东方青丘之泽中名叫“大风”的怪鸟,它能吹坏房屋。因为恐怕一箭不能命中要害,这只大鸟带箭飞去就很难追踪了,于是羿就在箭尾绑了一条青色的丝线,然后一箭中的,扯着丝线把大风拉到地上砍死了。这种用带有绳索的箭射鸟的方法,古代叫作“弋”。

英雄的悲剧收场

南方的洞庭湖中,有一条巨大的蛇正在作怪,这条蛇有黑色的身体,青色的脑袋,叫作“修蛇”,又叫“巴蛇”。它能够一口吞掉大象,然后消化三年,才把象骨从嘴里吐出来。据说人要是吃了它吐出来的象骨,就可以治心口疼或者肚子疼的病。羿杀死了巴蛇,它的尸体打捞上来,竟然堆成一座山,那地方就是巴陵,又叫巴丘。

最后,羿又射死了藏在桑林中的封豨,也就是大野猪。天帝被羿射死了九个太阳儿子,非常不高兴。羿用封豨的肉来祭祀天帝也得不到原谅,从此他就滞留地上,再也不能飞升上天了。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时间:传说时代

月亮上有座广寒宫,广寒宫里住着一位名叫嫦娥的仙女,这个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嫦娥原本是什么人,她究竟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够飞到月亮上去,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嫦娥,古书上也写作妲娥。关于嫦娥的传说,一般认为她是射日的大英雄羿的妻子,然而羿的妻子似乎并不仅她一人。

羿射河伯

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这分明是把羿和后羿搞混了,于是发问道:上帝派羿下凡了是为了解除人民的苦痛,他为何又去射伤河伯,并且霸占了雒嫔呢?雒嫔就是洛水女神,也就是伏羲的女儿宓妃,传说中,她后来做了河伯的妻子。

古代单独称河,一定指的是黄河,那么河伯就是黄河之神。传说他某次化身为白龙,在水中游来游去,正好被羿看见,羿就开弓放箭,射瞎了他的左眼。河伯去找天帝哭诉,请求他杀掉羿。天帝问他说:“你怎么会被他射伤呢?”河伯回答说:“我正好化身为白龙出游。”天帝责怪道:“如果你安居水府,谁都伤害不了你,你变成动物被人射伤,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怎能因此处罚羿呢?”

按照屈原在《天问》中所言,似乎羿是为了抢夺宓妃才射伤河伯的,这种行为实在和他大英雄的身份不符。不过龙出水面,一定会带来风雨,或许羿是为了制止水灾的发生,才伤害了河伯的吧,这说明对于帝尧时代大旱灾之后的大水灾,羿也是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西王母和不死药

羿因为受到上帝的责难,不能重回天界,他的妻子嫦娥也只好陪着他呆在地面上。嫦娥对此是很不满的,羿虽然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但想到人寿有时而尽,不知道哪天就会死去,心里也不好受。他听说西王母那里有可以长生不老的灵药,就决定千里跋涉,前往访求。

西王母是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神人,后世把她描绘成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在最早的神话传说中,她的样子却半人半兽,非常奇特。据说西王母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头发蓬松,头顶长着高高的鸟冠。不过,如果把这些特征都看做是上古部族统治者的特殊装束,倒也能说得通。

昆仑山高与天齐,周围还围绕着弱水和火山,人类是很难攀登的,但这当然难不倒大英雄羿。羿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见到了西王母,得到了不死之药。西王母关照他说:“这药是给你和你妻子吃的,吃了就能长生不老;如果一个人吃了两份,就能重回天界。”

羿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打算找个良辰吉日,和妻子嫦娥一同服用这不死之药。然而嫦娥实在是太想念天界了,她瞒着羿,一个人吃掉了两人份的不死之药,于是身体变轻,慢慢地向天空飘去。

冷清的月宫

大概是害怕天上的仙人责备她抛弃了丈夫,嫦娥不敢返回天界,她飘飘荡荡地去到了月亮上。据说一登上月亮,她的身体就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美女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这种变化倒是早就注定的。

不过这种传说未免太过凄惨,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嫦娥并没有变成蟾蜍,只不过月亮上空空荡荡的,除了一只小兔子,一株桂树,还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仙人外,什么也没有,嫦娥从此就过着寂寞冷清的生活。那个吴刚,据说是学仙犯了罪,被贬到月亮这荒僻的地方来,要他天天砍伐桂树,何时树倒,他就能免罪。然而那株桂树本是神物,树干砍开后立刻就又合拢。吴刚砍呀砍呀,只能永远待在月亮上了。

其实嫦娥并不算可怜,她是咎由自取,被她抛弃的羿才真的肝肠寸断吧。

嫦娥奔月图

帝舜的传说

时间:传说时代

从帝尧到帝舜,再到大禹,神话传说在逐渐演变,上古人神合一的英雄人物逐渐转化成真正的人,所以三个人的故事一个比一个更丰富,一个比一个带有更多的人类的七情六欲。

帝舜又称“虞舜”、“有虞氏”,传说中他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一个盲人,因此被称为瞽叟,“瞽”就是瞎眼的意思。瞽叟第一个妻子生下舜就死了,他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舜的弟弟象。

舜的德行

传说帝尧在位七十年后,外国献来一只神鸟,这神鸟只有一个眼眶,两个瞳仁都生在同一个眼眶中,因此叫作“重明鸟”。据说舜本姓姚,名叫重华,重华和重明是同一个意思,舜长得也很奇怪,每个眼眶里都有两个瞳仁,目光格外地明亮。从这方面来看,或许姚重华和重明鸟本就来源于同一个上古神话传说。和得到外国进献的重明鸟相类似,帝尧也是七十岁的时候听闻了舜的贤明,把他召到自己的身边。

可是瞽叟和他的后妻都不喜欢舜,甚至想谋杀舜,好让象名正言顺地成为瞽叟的财产继承人。但是舜对此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不满,他非常尊敬和孝顺父母,对弟弟象也很好。如此高尚的品德,使周边的人民全都敬爱他。

舜和象的斗争

帝尧年纪老了,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重臣“四岳”向他推荐了舜,说此人虽然年轻,德行却是谁都比不上的。帝尧还有点将信将疑,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要她们考察女婿的品德,随时向他汇报。

看到舜竟然娶回两个美貌的媳妇,瞽叟夫妇非常不高兴,象更是嫉妒万分,他们合谋要害死舜。首先,瞽叟叫舜去修补仓廪。正当舜在廪顶涂泥加草、用心修补时,象却故意把下面的梯子拿走了,并在房子底下放火,想烧死舜。危急关头,舜化作一只大鸟,冲天而起,一点没受到伤害。一计不成,他们又骗舜去挖井,却把井口堵死,舜化作一条大龙穿通井壁,再次逃出来。

象以为舜已经死了,得意地对父母说:“主意是我出的,两个嫂嫂和舜的琴都要分给我,他的牛羊谷仓就给二老吧。”象说完立刻跑到舜的家里,拿起舜的琴来弹。弹到一半,舜突然出现在屋门口,象惊愕万分,只好解释说:“我正在怀念哥哥,所以弹琴以寄托思念之情。”舜没有揭他的老底,反而笑着说:“这样就好,这样才是弟弟该有的样子。”从此舜对父亲和弟弟更为爱护。

另一种传说,舜能屡次逃脱大难,全靠聪明的娥皇和女英。房屋起火,是妻子们事先叫他准备两个大斗笠,危急时张开斗笠,像大鸟一般缓缓下坠;凿井被堵,是妻子们事先叫他准备好工具,穿通井壁逃了出来。后来瞽叟想灌醉舜,然后杀害他,也全靠了妻子们事先准备好解酒药,瞽叟只好放弃了他的阴谋。

湘妃竹的传说

帝尧考察舜很长时间,非常满意,于是让舜做自己的辅佐官和继承人。帝尧退位后,帝舜成为天下的共主。传说瞽叟夫妻和弟弟象也终于和舜和解了,舜把象封到有鼻地方做诸侯,还发明了象棋来教化他。

帝舜关心民间疾苦,经常游历四方,为百姓排忧解难。帝舜在去南方巡查的途中,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的南面。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听到噩耗,一路南行奔丧,泪水洒在南方的竹林中,竹竿生出许多斑痕,犹如泪痕,从此就留下了“湘妃竹”这一特别的品种。据说在渡过湘水时,两人失足落水,或者故意跳水殉夫,总之,此后她们做了湘水的女神。

湘君湘夫人图(局部)·明·文徵明

相传娥皇即湘君,女英即湘夫人。图中人物着唐装,高髻长裙,形象纤秀,有飘飘御风之态。

大禹治水

时间:传说时代

司马迁的《史记》上说,帝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泛滥,因此“四岳”向帝尧推荐鲧负责治水工程。鲧因为不善于采纳旁人的意见,花了九年时间仍没能消除水患。摄政的帝舜因此将鲧车裂于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在这个故事里,鲧是一个可耻的失败者,甚至是个无能者,但在另外一种说法中,他却是一位伟大的悲剧英雄。

鲧和息壤

传说鲧是黄帝的后裔,或者是颛顼的儿子,黄帝和颛顼都曾担任过中央天帝,因此鲧也是具备了神性的。甚至有传说他本人就是居住在上界的神仙,而并非凡间帝尧的臣子。看到下界滔滔不绝的洪水,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引发了大神鲧的恻隐之心。可是,该怎样解决水患问题呢?鲧反复思量,不得良策。

屈原在《天问》中写道:“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鸱就是猫头鹰。这句诗是说,鲧下界治水的行动,是受到一只猫头鹰和一只乌龟的怂恿。一位大神竟然会听鸟兽的话,说明这两个动物并非凡物,大概是上界的异禽神兽吧。总之,它们向鲧建议说,只要得到了“息壤”,就能够解除人类的灾祸。

大禹治水图

所谓“息壤”,是一种奇特的泥土,据说它遇到水就会自我生长,水涌得越高,息壤也长得越高。这种宝物,用来填堵泛滥的洪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于是鲧就取了息壤,飞往下界,帮助人类治水。

靠着鲧的神力和辛勤劳动,靠着息壤的奇特属性,据说洪水逐渐退去,土地重新显露出来,眼看肆虐的水患就要终结了。正当人们欢欣鼓舞,重见曙光的时候,发觉此事的天帝却勃然震怒,竟然不顾骨肉之情,派火神祝融下凡来逮捕并且杀死了鲧。

天帝为什么会感到愤怒呢?或许那洪水本就是上帝的杰作,他是为了惩罚人类才降下水灾的吧,又或许因为息壤是上界的宝物,鲧是在未得到他允许的情况下将其偷了下凡的吧。神话中并没有说明天帝发怒的原因,而可敬的鲧就像希腊神话中偷取天火的大英雄普罗米修斯一般,惨遭神界的处刑。

治水石刻画

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降丘宅土”,开始农业生产。图为开封禹王台石刻画治水庆功图的局部

从父亲腹中诞生的大禹

火神祝融捉到了鲧,按照天帝的命令,将他杀死在北方的羽山。鲧是为了拯救下界生灵才含冤被杀的,传说他的灵魂始终不灭,因此尸体三年都没有腐烂。天帝听说此事,感到有些后怕,生怕鲧的尸体变成什么精怪想要报仇,于是就派了一名天神,手持名叫“吴刀”的神刀,去剖开鲧的肚子,毁坏他的尸体。

一刀斩下,更为离奇的事情发生了,从鲧被剖开的肚子里竟然蹿出一条龙来,直飞云天。这条龙就是鲧用自己的精血,经过三年孕育而成的新生命,也就是他的儿子禹。禹出世以后,鲧的残骸化作了一头黄熊(一说是黄龙,或者三足的神龟),跳入羽山下面的深渊,从此不见了。

经过这一番变故,或许天帝有所悔悟,或许他更加感到害怕,总之,他没有再难为鲧的儿子禹。不仅如此,天帝还派禹下凡去治理重新泛滥起来的大洪水。禹虽然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但他手上却没有息壤可用,于是经过实地勘察,他决定改变堵塞的方法,采用疏导之法,把洪水都泻到大海里面去。反正大海是永远不会满溢的,把洪水导去海中,陆地上的人们不就能够重得安宁了吗?

会稽山会合群神

这时候,已经是帝舜摄政之时了。水神共工正在那里疯狂地驱使着洪水,淹没农田房屋,玩得正起劲,突然听说天帝派禹下界来治水,心中非常不高兴。于是他掀起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洪水更加肆虐,据说一直淹到山东半岛的空桑,整个中国很难再找到一片干的土地了。

禹知道不打败共工,自己是无法安心治水的,于是就以天帝使者的身份,在会稽山大会四方神灵,准备与共工一战。为了立威,据说他还把迟到的防风氏给杀掉了。这个防风氏,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巨人,传说后来吴越交战,吴军在会稽山下挖到一块巨大的骨头,要用一辆马车才能装下,于是去请教博学的孔子,孔子说:“这是被大禹所杀的防风氏的骨头呀。”

禹会合群神,终于打败了共工,然后他就让黄龙前导挖渠,玄龟背着泥土在后跟随,到各方去平定水患。

陶鹰尊·仰韶文化

治水途中的坎坷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得到过各方神灵的协助。一次,他走到黄河边上,突然水里跳出一个神人来,白色的脸,鱼的身体,送给他一张“河图”,上面详细画明了黄河流域的水流走势。这位神人,就是黄河之神河伯。还有一次,禹为了泄洪而凿通龙门山,偶尔发现一个山洞,黑漆漆的深不可测。禹点燃火把,一个人走进去,没多远,就看到一头好像野猪一般的神兽,口衔夜明珠,还有一条青色的狗不停地吠叫,引导他来到洞穴的深处。奇怪的是,黑黝黝的洞穴到了这里突然变得明亮起来,野猪和狗也全都摇身一变,化作了身穿黑衣的人形。两个黑衣人引导禹会见了一位大神,这位大神蛇身人脸,把一枚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传授给禹,要他用此神简测量天地、平定水患。这位大神,就是伏羲。

禹在治水过程中也遭遇过阻挠。传说他三次来到桐柏山,山上都刮起狂风,飞沙走石,使治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禹非常愤怒,就派部下捉来桐柏山的山神询问,山神告诉他说,这是附近的水神无支祈在捣乱。这个无支祈,长得像猿猴一般,塌鼻梁、高额头,白色的脑袋、青色的身体、金色的眼睛,脖子有一百尺长,他力大无穷,而且行动敏捷,谁都捉不住他。禹先后派了好几名部下,最后终于捉到无支祈,用绳索拴着他的脖子,鼻子穿上金铃,押送并囚禁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水流顺畅,再也不闹灾了。

启的诞生

禹治水走到涂山(约在今浙江绍兴附近),看到一条九尾白狐从面前跑过。按照当地的传说,见到九尾白狐乃是婚姻的吉兆,于是禹就在涂山娶了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此后,女娇经常跟随在禹的身边,为他缝衣、做饭,一起踏遍了各地的名山大川。

一次,禹治水来到了轘辕山(今河南偃师附近),此处山势陡峭、岩石坚硬,想要开凿出一道泄洪的水渠来,实在不容易的。于是禹对妻子说:“工地上很危险,你平常不要来,我在这里立一面皮鼓,饿了就敲响它。你听到鼓声,给我送饭来也就是了。”

妻子一走,禹就显出了他的神通,化为一只大熊,用锋利的爪子挖扒岩石。一不小心,石头的碎块滚下来,敲中了皮鼓,女娇闻声来到工地上送饭,不见丈夫,只见一头大熊,不禁吓得掉头就跑。妻子在前面跑,禹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嵩山脚下。女娇走投无路,竟然化成了一块石头。这个时候,女娇已经有了身孕,禹就抚石痛哭,并且高叫说:“把我的儿子还回来吧!”说也奇怪,石头的北面应声而裂,掉出一个小婴儿来。这孩子就是禹的儿子,起名为启,也就是开启的意思。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洪水。禹因为对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后世习惯上尊称他为“大禹”。

夏禹王图·南宋·马麟

生活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大禹的相貌已无从考证。因为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可谓大智大贤,因此马麟把他画成一位端方慈祥的长者。

九鼎的传说

时间:传说时代

周朝的时候,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祭祀用品是九口宝鼎。楚庄王曾经进军到周都洛邑的郊外,向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其真实意图,就是觊觎周王的天子之位。“问鼎”一词,遂由此而来的。这九口宝鼎,相传是大禹命人铸造的。

大禹治水是非常艰辛的,虽然传说中他有黄龙、玄龟等神兽跟随,自己也能化身为大熊凿山,此外还有很多天神地相助,但民间总说他因为治水,屡次经过家门而不入,常年在外,皮肤被晒得很黑,手上生满了老茧,甚至连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大家都赞叹说:“如果没有大禹,我们全都要变成鱼虾了啊!”

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是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

大禹的权力

洪水退去,人民全都感激和拥戴大禹,帝舜也顺应民意,把天下共主之位让给了他。传说帝舜退位前赐给大禹一块“玄珪”。玄指黑色,是一种上尖下圆的玉石,是古代祭天的礼器。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说“玄龟”是大禹治水来到西方洮水的时候,出现一位神人代上帝传授给他的。考虑到帝舜也可能就是上帝本身,这种说法倒也讲得通。

帝舜的权力明显比帝尧要大得多了。帝尧似乎只是高坐在上,管管官员安排和祭祀而已,帝舜则在他摄政的时候,就因治水不力之罪,会合诸侯,在羽山杀死了重臣鲧。帝尧的时代,其子丹朱曾联合西南很多民族反叛,这些民族,据说就是“三苗”。帝尧挥兵讨伐,将三苗打败,把儿子杀死。到了帝舜的时代,三苗又蠢蠢欲动。摄政的大禹请求派兵讨伐,被帝舜拒绝了,据说帝舜想要靠德化来感服三苗。

大禹继位以后,改变帝舜的和平策略,聚合诸侯讨伐三苗,把三苗从长江流域继续向南方驱赶。因为东方的九夷部族不肯协同出兵,大禹回过头来又讨伐九夷。这种强权政治,说明大禹的权力基础比帝舜更为稳固,权柄也更重。

关于会稽山之会杀死防风氏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说那是发生在大禹继位后的事情。他在击败九夷后,就在九夷故土,也即东南部地方数次大会诸侯,会稽山之会杀死了迟到的部族首领防风氏。此外,大禹还曾划定九州,在荆山铸成了九鼎。

荆山铸九鼎

此时大禹控制的区域已经极为广大,北到今天内蒙古境内,西达陕西中部,东到大海,南抵长江南岸。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他把天下划分成冀、青、豫、扬、徐、梁、雍、兖、荆九个行政区域,称为“州”——称中华为“九州”,就是由此得名的。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踏遍了大江南北的每个角落,对于各地的猛兽、邪神、厉鬼,了解得都非常清楚,所以他就命令九州的官员都搜集和进献铜铁,然后在黄帝曾经铸过宝鼎的荆山脚下,又铸造了九口巨大的鼎,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九鼎”。

传说九鼎上刻满了图案和花纹,各地的妖魔鬼怪都开列在上面,以便出行的百姓有所警惕。这九口巨鼎,一鼎对应一个州,想去哪一州旅行,又怕碰到怪物,只要预先记熟了相应巨鼎上的图案,就可以趋吉避凶,通行无阻了。

九鼎从夏代传到商代,又从商代传到周代,它逐渐失去了旅行指南的功效,而纯粹变成了天子祭祀上天的礼器,变成了国家权力走向集中的一个象征。

历史词典

《禹贡》

《禹贡》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禹是指大禹,贡是由下向上贡献方物之称。《禹贡》记录了九州的划分,山川方位的走向,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全篇内容大致分为4个部分。一是对九州中各个州的四至、水土治理、物产、交通、贡赋等级等情况作了介绍;二是把中国的山脉依照由北向南的次序,划分为4条东西走向的山列,反映了中国地势西部多山、东部多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三是导水,对9条大河的水源、流向、支流、河口等情况作了如实的描述,开古代水文地质的先河;四是介绍了五服制度和对大禹功绩的颂扬。

禅让和篡权

时间:传说时代

按照传统的说法,帝尧放弃了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把天子之位让给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让给功盖天地的大禹。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存在呢?

考古发掘表明,尧、舜、禹的时代很可能贫富分化已非常严重,已经迈入了阶级社会,而就算仍处于原始社会,连猴群产生猴王都难免经过一番争斗,禅让的传说实在太温文尔雅,太过理想化了。对此,历代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些传说。

许由和巢父

主张禅让说的,主要是后世的儒家。根据这种说法,帝尧很早以前就在寻找合适的继承人,他听说有个名叫许由的人品德高尚,就想把王位传给许由。然而许由不愿意接受,连夜跑到箕山脚下的颍水去隐居。帝尧追到颍水,说:“好吧,既然您暂时不愿意接受王位,那就先来当我的辅佐官吧。”清高的许由听了更是厌恶,冲出屋子,到颍水边捧水来洗耳朵,以表示不愿再听。

帝舜画像

舜历来与尧并称,是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许由有个朋友名叫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来岸边喝水。得知许由洗耳的原因后,他不屑地说道:“你如果一直隐居在深山密林之中,谁又会想到把治理天下的重担往你肩上放呢?你自己沽名钓誉,现在惹祸上身,又跑来洗耳朵,把水弄脏,使我的小牛也遭到污染!”说罢,牵着小牛到上游去喝水了。

后人对此事评价说,当时的所谓天子,并不是真正钟鸣鼎食的君王,他们不过是原始社会的部族联盟长而已。毫无特权的帝尧生活极其清苦,所以一般人不愿意接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职位,只有帝舜这种大贤,才肯接受禅让。然而,《韩非子》等书中,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和判断。

尧舜禹禅让之谜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提到,帝尧想把君主之位让给帝舜,重臣鲧和共工反对说:“怎能把天下传给一介平民?”帝尧不但不听从他们的意见,还发兵将鲧杀死在羽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之都。《韩非子·忠孝》中又说,舜因为父母和弟弟象不肯悔改,最终流放了父母,杀死了象。《竹书纪年》中说,因为帝尧年老德衰,舜就将他囚禁在平阳,还派人拦阻其子丹朱,不使父子相见,最终篡夺了帝尧的君主之位。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尧舜之间的继承关系就不是禅让,而是篡位。类似的说法也对应在帝舜和大禹身上。传统说法认为,帝舜因为儿子商均不贤,就向上天推荐大禹作为他的继承人。十七年后,他巡游到南方的苍梧之野时突然去世,安葬在九嶷山上。大禹坚持守丧三年,然后想请商均继位,但遭到诸侯和百姓们的一致反对,这才勉强做了君主。但还有相反的说法,说帝舜并非巡游南方,而是被大禹流放到那里去的,大禹还趁机篡夺了他的君主宝座。

至于启开创夏朝,也和前述的情况类似,只不过他是儿子继承君位的胜利者,最终通过甘之战打败伯益而登上宝座。

华夏族的诞生

总之,根据考古发现,在夏朝以前贫富分化就已经很严重了,很可能已经迈入了阶级社会。那么尧、舜、禹三代君位相传,与其说是不切实际的禅让,不如说是摄政官和君主儿子之间的权力斗争。这只是从所谓“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化,是从军事民主制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从公有制的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化。

即便在传说中,帝舜和大禹经常会聚诸侯,发动战争,甚至斩杀不肯从命的重臣,其权威之重,权力之大,权限之广,也并非原始社会的部族联盟长所能够拥有的。而从夏启开创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后,中原地区的人们就从此自称为“夏”,或者“诸夏”、“华夏”(“华”有繁华、华美的意思)——华夏族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也从传说时代迈入了文明时代。

古代巴国的传说

时间:传说时代

长久以来,学者们在研究古代文化的时候,往往过于看重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而忽视了周边地区的很多远古文明。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这些与华夏文明相互包容、渗透,而又保留着独特风格的古文明,才逐一揭开神秘的面纱。西南地区的古代巴、蜀文明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山海经》中记载:西南地区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巴国,据说巴国的国民乃是太皞的后裔。商代甲骨和周代竹简中也多次提到巴人,他们所生活的区域大致在秦岭大巴山南麓,东至三峡地区,西至嘉陵江流域,今天的重庆很可能是其统治中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将司马错灭亡了川西的蜀国后挥师东进,历史悠久的古代巴国就此灭亡了。

玉雕虎头像·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赤穴首领务相

巴国开国的君主,据说名叫务相,务相的祖先名为巫诞。这个巫诞,从名字分析,应该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巫师。传说巴人最早分为五大姓,即五个部族,称巴氏、樊氏、瞫氏、相氏和郑氏。其中巴氏居住的地方称为“赤穴”,其他四个部族居住的地方称为“黑穴”。

随着社会的发展,巴人五姓逐渐产生了统一的要求,于是五姓的首领或者是大巫师,就相约推举一位总首领。他们找到一块大石头,商量说各自把所佩的剑向石头上抛掷,谁的剑能够插入石中,那就是天命让他当王。结果黑穴四姓的首领都失败了,只有赤穴巴姓的首领务相所抛出的佩剑稳稳地插入石中。

黑穴四姓不肯遵从前约,要求再比一次。这次是五位首领同时乘坐着泥土塑造的、雕刻着花纹的船,一起推入水中,约定谁的土船不沉,谁就当王。结果还是只有务相的土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大家这才共尊务相为王,称为“廪君”。

盐水女神的挽留

廪君当上王以后,觉得钟离山地方偏狭,不便居住,就沿着夷水(今清江)西上,想要寻找一块更利于定居的沃土,把部族迁徙过去。传说廪君走到盐水边时,盐水女神迷恋上了他,对他说:“这里地方宽广,鱼虾丰美,还盛产食盐,希望你能够留下来,和我一起生活。”

廪君拒绝了女神的好意,想要继续西行。女神不愿意廪君离开,晚上跑来和他同宿,白天化身为飞虫,召集群虫一起在廪君头顶飞舞,遮蔽日光,使他不能成行。就这样,一直过了七天七夜,廪君只要一想动身,天上就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完全分不清东西南北。

廪君心生一计,派人把一缕青色的丝线送给女神,并对她说:“这缕丝线的颜色和你很相配,你最好把它系在脖子上,以代表我们君王将和你同生共死。”女神以为廪君回心转意了,非常高兴,就把青丝系在了颈下。可是这样一来,当她再度变作飞虫的时候,廪君一眼就把她和群虫区分开来了,于是张弓搭箭射去。盐水女神中箭而死,群虫飞散,天光大开,廪君这才得以整装西行。

巴国的建立

传说廪君离开了盐水,乘坐着那条雕刻花纹的土船一直来到夷城(很可能在今天重庆市附近)。夷城这个地方,水流曲折,两岸岩石犬牙交错。廪君长叹说:“我才从洞穴里出来,难道又要回归洞穴吗?”

大概夷城的神灵也想要留住廪君,廪君话音才落,岩石突然崩塌,露出一条三丈宽的大道来。道路上还有层层阶梯,从水面一直通往远方。于是廪君弃舟登岸,他发现这一片土地宽广而肥沃,是定居的好地方。

巴人从此从湖北中部迁到了四川境内,廪君在他坐过的大石头旁边建立了一座城市,古代巴国就这样建立了,廪君就是巴国的第一任君王。

玉雕神灵头像·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雕神灵头像,均为男子形象。他们既是神,也是当时掌握各种权力尤其是神权的巫师和首领的形象。

古代蜀国的传说

时间:传说时代

炎黄两个部落合并发展为华夏族,华夏先民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而当时中国的其他地区,还生活着很多不同的古部族,一代一代逐渐融入华夏民族中去。“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使得今人对曾经居住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古老“蜀”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传说蜀人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传说中的古蜀国。古蜀国后来被秦国所灭亡。

古蜀国的渊源

相传,古蜀国的第一代王是蚕丛。他最早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区,后来带领部族沿岷江南下,进入了成都平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融合,建立了古蜀国。蚕丛的最大功绩就是教百姓种桑养蚕,因此百姓才尊称他为“蚕丛王”。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柏灌是一种鸟的名字。第三代蜀王名叫“鱼凫”,鱼凫是一种水鸟的名字。第四代蜀王名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三代蜀王都以鸟为名,或许古蜀文化崇拜鸟类,习惯用鸟类来作为本族的图腾。

诗人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或许说明经过三代蜀王的治理,到了杜宇时代,古蜀国已经达到繁盛的顶点。有关杜宇的传说,非常凄美,令人感叹落泪。

杜宇与鳖灵

杜宇在当上蜀王以后,改名蒲卑,号“望帝”,其时代大概相当于战国中期。望帝最大的功绩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年,蜀地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望帝率领百姓避居到长平山上,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来了一个楚国人,名叫鳖灵,声称他有治水的良策。

这个楚国人很有一些灵异,据说他死在楚地,尸体逆着江水一直漂到蜀中。蜀人把尸体打捞起来,他就突然恢复了呼吸。因为这种灵异,望帝相信了鳖灵的话,把治水重任交付给他。鳖灵也果然不负厚望,率领百姓凿通巫山,使被阻塞的江水通过巫峡向东流去,最终汇入大海。就这样,水灾平息了,望帝大感欣慰,就任命鳖灵做他的辅佐官,几年后,便把王位让给了他。鳖灵称“开明王”。

望帝离开蜀国的国都,去往西山隐居,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就会不停地鸣叫,提醒农民应该去播种了。所以蜀地也称杜鹃鸟为“杜宇鸟”,或者“子规鸟”,“子规”是模仿着这种鸟的叫声。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人头铜像

三星堆出土。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是古蜀国遗址。在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是三四百件青铜器。

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代诗人李商隐作《锦瑟》诗,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古籍上也记载,每当杜鹃鸟啼鸣,声音凄厉,人们都会感伤地落下泪来。如果仅仅是死后化鸟,为什么叫声会这样哀伤呢?《华阳国志》等书中就说,因为望帝私通臣子之妻,所以羞惭退位,并且忧愤化鸟。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岷江上游有条恶龙,经常引发洪水。恶龙的妹妹不齿兄长所为,劝说不听,反而被囚禁在五虎山铁笼中。有一个名叫杜宇的猎人,遇见仙人授以一支竹杖,他就用竹杖打败了恶龙,救出龙妹。龙妹帮助杜宇治理水患,两人遂结为夫妻,杜宇也因此被人民拥戴为王。

杜宇有个昔日的猎人朋友,后来当了他的臣子。这个人心术很坏,他和恶龙合谋,诱骗杜宇进山,将其囚禁起来,霸占了王位,还想霸占龙妹。杜宇最终死在山中,灵魂不灭,化作杜鹃鸟,飞到宫中围着龙妹飞舞啼鸣。龙妹因此悲伤而死,灵魂也化鸟跟随丈夫而去。

这个传说,或许很好地解释了杜鹃鸟鸣声凄厉的缘故。

专题:原始绘画

远古到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民族艺术起源、发展和形成的初创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德柱山就出现了鸵鸟岩画,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绘画。新石器时代,原始艺术从石器转移到了陶器上。陶画与几何花纹、动植物花纹,真实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劳动生活和生殖崇拜。

猛虎捕食图

◎新石器时代,黑山岩画,纵25厘米,横22厘米,甘肃嘉峪关市西北黑山四道鼓心沟。

岩画

岩画是在岩石上雕刻和绘制的图画。其创作时间最早约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迟不超过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境内岩画分布很广,比较著名的有阴山岩画、云南边境的沧源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新疆的呼图壁岩画、青海的刚察岩画以及甘肃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岩画。中国的岩画按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各种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南方地区的岩画除表现各种动物、狩猎场面外,还有采集、房屋或村落、宗教仪式等内容,反映了南方原始农业社会的生活状况。这些岩画从总体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状况和人群组织形式,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资料,也为探索原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依据。岩画达到史前艺术第一次繁荣时期的顶峰,包含着人类初期的各种审美意识和观念,为史前艺术向第二次繁荣过渡准备了基础条件。应该说,这些岩画不是先民的随意之作,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刻出这些岩画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它们必定有特殊的用途。这些人面像,凿刻的技术都相当熟练,加上长年累月的风化雨蚀,更显出一种古朴的金石味。这是人工与天工的巧妙结合。这些岩画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愿望和信仰。

舞蹈、放牧、战争图

◎此图发现于云南沧源地区的崖壁上,上段是盾牌舞,中段是放牧图,下段是战争格斗场面。从总体上看,岩画构图疏密相间,舞蹈场面错落有致,战斗场景紧张激烈,放牧形态前后呼应,气氛把握得很好,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实景与高超的艺术水平。

人面纹岩画

◎新石器时代,阴山岩画,纵60厘米,横50厘米,内蒙古磴口县默勒赫图沟。

彩陶画

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美术创造。陶器的原料是较细腻而有黏性的黄土。因陶器的不同用途而对原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如淘洗或羼料)。彩绘纹饰的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衣”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左右的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重要的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青莲冈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长江流域及以南以至台湾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

彩陶鸟鱼纹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高29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6.5厘米,1976年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 高14.1厘米, 口径29厘米,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黑陶猪纹钵

◎新石器时代,高11.7厘米,口径21.7厘米~17.5厘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

彩陶花瓣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纹饰,高20厘米,口径33.3厘米,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85hSc2W9Zdpfpaqry4FxLAY5svO/dHBpM8d5VYscmcKLAivadm5Ns9x53jaGMa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