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元1933年

人物:兴登堡 希特勒
地点:德国
关键词:独裁

纳粹上台

啤酒馆暴动的失败并没有打消希特勒的野心,从监狱的单身房间出来的他以卓越的“演技”骗取了重建纳粹党的机会。然后,他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以无数动听的谎言欺骗了德国民众,最终登上了政坛的最高峰。正是他的上台,宣告着德国成为独裁者的热土,战争的阴霾即将笼罩整个欧洲大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4年,拍摄者是鲁道夫·赫斯的未婚妻伊尔莎·普罗尔。照片中,希特勒正在他的囚室里会见一起入狱的几个同党,照片中从左至右分别是希特勒、莫里斯(希特勒的司机)、克莱伯尔、赫斯(希特勒的秘书)和韦伯。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

1924年12月,服刑满8个多月的希特勒被假释出狱。他出狱时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此时的纳粹党已经是一片惨淡的局面。这个政党已经被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取缔,党内的大小头目要么逃亡在外,要么回家过起了安稳日子。面对这种惨淡的局面,希特勒丝毫没受影响,这位野心勃勃的阴谋家反而更加老练地玩弄起了政治权术。希特勒出狱后的第二周,就登门拜访了巴伐利亚地区的总理海因里希·赫尔德。他向总理先生坦诚自己发动的啤酒馆暴动是一个错误,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赫尔德觉得希特勒知道循规蹈矩了,就撤销了对纳粹党及其党报《人民观察家报》的取缔令。1925年2月26日,《人民观察家报》正式复刊。第二天,希特勒宣布重建纳粹党。随后,希特勒又来到当年发动暴动的比格布劳凯勒啤酒馆发表演讲,他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讲了两个钟头,嘴里频繁地迸出“战斗”这个词。

1930年9月20日,德国大选结束后,纳粹党一举成为德国第二大党。希特勒(右一)和他的幕后参谋戈培尔(在车下唯一身穿西装的男子)、心腹打手罗姆(左一)等人在纽伦堡接受群众的欢呼。这些野心家并不知道,在十多年后,也是在纽伦堡,世人将以公理和正义对他们进行审判。

骗来了解禁令,希特勒开始重建纳粹党。他将那些不服从他的头目们驱逐出党,然后将整个德国划分为34个选区,每个选区任命一个效忠于他的区领袖,然后这些区领袖再在辖区内发展自己的属下。就这样,纳粹党的党员数量从1925年的不足2万人迅速扩充到了1929年的将近20万人,纳粹党的势力可以直达慕尼黑或者柏林的每一条街道。此外,希特勒还大肆发展自己的“地下力量”,一向以“纳粹党的常备军”自居的冲锋队扩充到了几十万人,人数甚至超过了德国国防军。在冲锋队之外,希特勒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党卫队,这个负责保卫希特勒的组织受希特勒的直接指挥,队员必须宣誓效忠他本人。做好了这些准备,希特勒开始和他的爪牙们憧憬即将到来的大选。

攀上权力顶峰

此时当政的魏玛共和国总统是原第二帝国的兴登堡元帅。面对这样一位权欲极强、手腕极硬的“右翼老前辈”,纳粹党的第一次参选几乎是惨败而归,他们虽然进入了议会,但只有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12人当选为议员,这样的席位顶多算个底层的在野党。

就在纳粹党为1928年大选的惨败懊恼不已的时候,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帮了他们的大忙。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可怕的崩溃,那些濒临破产的美国银行纷纷从德国收回了他们的贷款。这造成大量德国工厂倒闭,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超过800万,德国的经济脉搏比垂死的病人好不了多少。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兴登堡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确立了“总统内阁”,即总统凌驾于国会之上,总统拥有解散国会、任免总理等权力。为了让大资本家满意,兴登堡政府还将大量资金借贷给资本家,而老百姓的失业救济金则一降再降。此时的德国如同一座活跃的火山,喷发只是个时间问题。

1933年3月21日,纳粹党把持的国会在这一天“隆重”开幕。希特勒在进行了一番演讲之后,走下主席台,来到了身穿灰色军服、头戴传统尖顶头盔的兴登堡面前。希特勒向自己曾经的政敌深深鞠躬,紧紧地握住了对方的手。这时,镁光灯开始闪动,将这个场面记录了下来,国家的权力就这样完成了移交,一场灾难注定要降临。

眼看政府遇到了这么大的危机,希特勒内心却是无比得意,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他上台的绝佳机会。为了争取中小资产阶级、农民、工人以及知识分子的支持,纳粹党的宣传喉舌戈培尔为希特勒安排了一个繁忙的竞选日程。希特勒乘坐飞机或火车从一座城市赶往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会场赶到另一个会场,一周之内居然跑了20座城市。每到一处,希特勒都面对不同的社会阶层,许下不同的“美好诺言”,而“面包与工作”则是他的主要允诺。1930年的大选中,党员人数超过80万的纳粹党获得了18.3%的选票和107个议席,一举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希特勒也摇身一变,成了政坛上的大人物。

以纳粹党在选民中如日中天的势头,拿下总统宝座应该不成问题,可兴登堡还是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力压希特勒,成功连任。于是一些纳粹党头目暗中动员冲锋队,准备发动武装政变。冲锋队的小动作很快被政府察觉,兴登堡当即签署了取缔冲锋队的命令。对啤酒馆暴动心有余悸的希特勒看着兴登堡背后跃跃欲试的国防军,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但冲锋队还是牢牢控制在纳粹党的手中。就在此时,德国政坛波澜丛生,几届内阁纷纷倒台,这让兴登堡伤透脑筋。这时,18家在幕后操纵德国经济命脉的垄断财阀联名给兴登堡写了一封信,要求让希特勒组成内阁。无奈之下,84岁的兴登堡只好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纳粹党初步掌握了国家政权。

希特勒对这个任命并不满意,他的内阁中只有3名纳粹党员,而且他的副总理冯·巴本还和兴登堡关系密切。就在希特勒苦思如何掌握更大的权力时,一场早有预谋的纵火案帮了他的忙。1933年2月27日,柏林帝国大厦燃起了大火,预先埋伏在那里的冲锋队“恰巧”在现场逮捕了纵火犯。随后,希特勒对外宣布,这名纵火犯是荷兰籍的“共产党人”,这是左翼力量“暴动”的信号。在兴登堡的支持下,政府出台了《保护人民和国家法》,盖世太保(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倾巢出动,抓捕了2.5万人,其中4000多人为共产党员,其他人则是对纳粹党不满的人士。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希特勒下令重新选举,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席位再次增加到288席。3月23日,被纳粹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授权法》。按照这个法案,希特勒有权违反宪法,有权制定法律而无须经过国会同意,这样一来,国会就成了摆设,希特勒成为实际上的独裁者,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

希特勒上台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加强自己的独裁地位,如结束德国各邦的自治权力,禁止组织新政党,纳粹党成了德国唯一合法的政党,非纳粹党人士被迫退出内阁。此后,希特勒还在1934年6月30日清洗了和自己貌合神离的冲锋队,冲锋队的高级头目被一一铲除,这让对冲锋队一直耿耿于怀的国防军喜出望外,他们也开始向希特勒靠拢。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病逝,纳粹党的最后一块“心病”也去掉了。希特勒兼任了德国总统,他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了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统帅的权力,可以无限期地连任,再也没有什么人或事能阻止希特勒成为一个独裁者了。

战争的阴云

希特勒当上总理后不久,就将国家的绝大部分储蓄全部投入军队建设中,甚至还喊出了“一切工业活动都要以恢复德国军队的战斗力为前提”。在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重整军备的命令,要求将德国国防军从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这个计划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英、法、意等国都提出了强烈抗议。可这三个国家除了法国对德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外,其他两个国家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英国甚至还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在一定限度内恢复海军。1936年3月7日,得寸进尺的希特勒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派出3万德军开进了莱茵非军事区,还沿着德国西部边界修建了长达500千米的防御工事,英、法两国除了警告和抗议,还是没有采取任何切实的惩罚措施。面对这种情况,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又加入了这个协定。这样一来,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了法西斯集团。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实际上日本已正式加入了轴心国联盟。至此,由德、意、日组成的轴心国成为二战的策源地,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浩劫很快就要来临。

这张照片是由德国摄影师海因里希·霍夫曼拍摄的,当时希特勒正在纽伦堡的齐柏林广场参加纳粹党的集会。照片中希特勒走在最前面,其他纳粹党头目都跟在他身后,数以万计的纳粹党徒在台阶两旁向希特勒行礼。这种壮观的场景让希特勒大为骄傲,他在1933年9月2日的演讲中向数十万听众煽动:“纳粹党将存在1000年。” g6W51yeIbzA8cwzKBPgRTsb/a0RvvL3d4A75FEuRpdNdAc2TSRoa0PIYAo5GQjyv



公元1933年

人物:卢贝 戈林
地点:德国莱比锡
关键词:纵火 审判

虚伪的审判

纽伦堡审判中,德国弗兰茨·哈尔德上将在谈及柏林国会大厦纵火案时供认:“在1942年元首生日午宴上,当大家谈论国会大厦的建筑和其艺术价值时,戈林大声说:‘只有我才最清楚国会纵火案,因为火是我放的。’他一边说一边拍自己的大腿。”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的戈林

1945年的纽伦堡大审判中,大量证据证明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才是国会纵火案的幕后黑手。

眼中钉,肉中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开始了重整德国战争机器扩军备战的计划。然而,上任伊始的希特勒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政治局面:作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纳粹党在内阁中却只有3名部长,而且只占议会中32%的议席。而更加令希特勒恼火的是,德国军队此时也只听命于总统兴登堡,渴望权力的他虽然当上了总理,但依然是“两袖清风”。

为了尽快获得权力,希特勒及其爪牙开始思考如何利用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授权法》中“如果面临某些突然事件,总理在获得国会2/3的支持后,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掌握国家大权”的规定,为纳粹党的全面夺权创造条件。这样的情形,在魏玛共和国的历史上,只在1923年鲁尔危机时启用过一次。于是希特勒上台后就要求兴登堡总统解散议会,并希望在1933年 3月5日重新进行选举。

此时,德国共产党是议会中第二大党,占有17%的席位。在他们的坚决反对下,希特勒的这次夺权企图可能不会顺利得逞。因此,希特勒要想占有议会席位的多数,必须将共产党打压下去。他开始大力宣传德国正处于共产党发动革命的关键时刻,只有启动《授权法》,才能制止共产党发动革命,否则德国就会处于共产党的恐怖统治下。对德国共产党进行栽赃陷害,成为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的一条捷径。

卑劣的栽赃

很快,这样的机会就来到了。1933年2月27日晚,德国权力的象征——柏林国会大厦发生了一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大火,其圆顶在火灾中被烧毁,议会大厅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希特勒的御用武装——冲锋队在火灾现场很“凑巧”地抓到了一位名叫范·德尔·卢贝的荷兰人,并从他身上搜出了一些共产党宣传单。很快,卢贝就被纳粹党认定为国会纵火案的凶手,而其幕后操纵者则是共产党,国会起火是共产党阴谋推翻德国现政权的信号。很快,国会议长戈林赶到现场,激愤地对正在采访的记者们大声说道:“这是共产党干的!这是共产党反对新政府的罪证!我们一定不能再坐等!我们要毫不留情地对付他们,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几分钟之后,德国总理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也来到了现场。希特勒挥舞着他的双手对记者们喊道:“这是神的指示,我们要消灭共产党人!”当晚,德国政府就发布通告,宣称德国共产党需要对国会大厦的纵火案负全部责任。第二天,希特勒下令逮捕了包括德国共产党主席恩斯特·台尔曼在内的1万多名德国共产党员,此时正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席格·季米特洛夫也被投入了监狱。

其实这个叫卢贝的荷兰人和德国共产党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在酒馆中的一次酒后言论无意中让一名冲锋队队员听到了。当时醉醺醺的他吹嘘自己曾先后在多家政府机关的大楼中纵火,而下一个目标就是国会大厦。纳粹党人获知这个消息后如获至宝,他们决定将卢贝作为幌子来实施国会大厦纵火行动。那天晚间,11名冲锋队员通过戈林官邸的秘密通道顺利潜入国会大厦,并在多处使用汽油和易燃化学品点燃了大火。而此时蒙在鼓里的卢贝也在冲锋队的秘密引导下进入了国会大厦,并用自己的衬衫引燃了几处小的着火点。随后,卢贝就被冲锋队当场抓获,成为纳粹可怜的替罪羊。

3月1日,希特勒颁布《全国紧急状态法令》,勒令解散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取缔工会及一切结社、集会活动,同时还宣布德国共产党意图发动暴动,并将其列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同一天,纳粹冲锋队占领德国境内所有共产党党部,德国共产党不得不宣布退出德国国会。此外,共产党员还被禁止参加随后开始的议会选举。在3月5日的德国议会选举中,由于没有德国共产党的参与,纳粹党赢得了44%的席位,但依然没能达到议会席位2/3。此后,纳粹党通过胁迫、贿赂等手段逼迫其他政党强行通过了《授权法》。在该法案通过的一个月时间之内,希特勒取缔了德国境内所有非纳粹党派,并开始停止执行宪法中保障个人和公民自由的条款,要限制人民个人自由,限制表示意愿、出版、结社和集会的自由,对邮件、电报、电话进行检查,可以搜查住宅和没收财产。由此,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在德国真正开始了独裁统治的第一步。

法庭上的斗争

纳粹党人不满足于上述所取得的成果,他们还希望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来将国会纵火案嫁祸到共产党身上去,而法庭审判则是最佳方式。1933年9月21日,莱比锡德国最高法院第四刑事审判庭开始审判国会纵火案,被告是卢贝、托格勒(当天最后一个离开国会大厦的共产党议员)、季米特洛夫以及另外两名保加利亚共产党员。为了显示公正性,纳粹党邀请多家外国媒体旁听整个审判过程。然而事与愿违,每天的审判都让纳粹党人如坐针毡,先是卢贝矢口否认自己是共产党员,随后就是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几乎让整个审判无法进行下去。在审判开始之前,来自保加利亚、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的25名律师自愿为季米特洛夫辩护,但纳粹操纵下的法庭不允许被告人自由选择辩护人。于是,季米特洛夫决定自己为自己进行政治辩护,希望将法庭变为揭露纳粹卑劣嘴脸的场所。

开庭后的第三天,轮到季米特洛夫第一次出庭,他为自己辩护道:“不错,我是一个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不是一个恐怖主义冒险家,不是阴谋家,不是政变的组织者,也不是纵火者……”而对作为替罪羊的卢贝,季米特洛夫对法庭上下的所有人慷慨激昂地说道:“问题无疑是很清楚的。在这场审判中,卢贝只不过是被操纵的木偶,可怜的木偶被送交法庭,而操纵者已逃之夭夭。作为一个无辜的被告,尤其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共产国际的成员,我对立即彻底查清国会纵火案,捉拿真正的元凶,是很感兴趣的。”眼看着季米特洛夫即将把审判引向追查幕后策划者,法庭庭长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而季米特洛夫随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纵火者不是通过通往国会的通道进去的吗?”气急败坏的庭长随即咆哮着站了起来,并立即宣布休庭,以免这个问题成为庭审的重点而交不了差。

1933年11月23日,莱比锡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审判现场上正在进行激烈的法庭辩论。左起站立的第一人就是纳粹党抓住的“纵火案疑犯”卢贝。

此后,国会纵火案又断断续续进行了几次庭审,每次都没有获得纳粹党人所希望出现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让纳粹党人戈林到庭做证,以期可以从被动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听完戈林一番前后矛盾的证词之后,季米特洛夫平静地说:“那个荷兰人在起火之前正是在警察宿舍里过的夜,他是怎样潜入国会的呢?应当先从警察和他们的头头中找出纵火犯来。”听完这句话,戈林立即气得跳了起来,恶狠狠地对季米特洛夫吼道:“我不是让你像法官似的来审问我,你是早该上断头台的罪犯。”这次庭审再次以纳粹党人的失败而告终。12月23日,国会纵火案审判在德国国内外的一片质疑声中灰溜溜地收场了,除了卢贝被宣布有罪并被处决之外,其他四名被告包括季米特洛夫在内均被宣告无罪而当庭释放。希特勒对这一判决结果非常不满,此后特别成立了由纳粹党人和其支持分子组成的“人民法庭”来继续对其他涉案人员进行审讯,由此很多无辜的人被这个法庭秘密处死。虽然这次审判没有让纳粹党人占到任何便宜,但此时德国国内的大多数政党都相继被取缔,希特勒的目的还是达到了。此后,纳粹党充分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件的不满与愤恨情绪进行煽动,很快就获得了德国民众的支持,德国战车开始一步步滑向战争的边缘。1967年,西柏林地区法院应卢贝家属的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并在1980年12月宣布卢贝无罪,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近50年。 g6W51yeIbzA8cwzKBPgRTsb/a0RvvL3d4A75FEuRpdNdAc2TSRoa0PIYAo5GQj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