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希特勒
地点:莱茵兰
关键词:非军事区
政治不是一场赌博,然而有一类政客将人民和国家财产作为他们的筹码,孤注一掷,投入到战争利益的角逐中。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赌徒,他将德国绑上战车,推向战争,仍能做到刚刚信誓旦旦,又在转瞬间背信弃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他的罪恶野心。
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后的希特勒发表演说
在演说中,希特勒悍然宣布恢复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签署《凡尔赛和约》而放弃的莱茵区主权。
莱茵兰,德国西部的莱茵河两岸地域,一片风景宜人之地,一战以前曾是普鲁士的一个省,被称为莱茵省。一战之后,协约国军队占领了莱茵兰西部。德国战败,根据《凡尔赛和约》中有关莱茵河的规定:莱茵河沿岸不能成为德国的军事区;不仅不准德国在莱茵河以东50千米宽的地带驻军和举行任何军事演习,而且要拆毁原来的一切军事设施;莱茵河以西地区由国际联盟占领15年。
一战之后,德国经济实力逐渐恢复。随着实力日增,德国为了争取早日恢复大国地位,又牵头英、法、德等七国于1925年12月在伦敦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其中的《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由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洛迦诺公约》签订后,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而法国对德国的制裁权受到实际上的削弱。
1936年3月7日,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无论德国的政治地位在那两年如何提升,作为民众而言,许多德国人都未能走出战败的阴影。希特勒本人就参加过一战,对于德国的失败,他认为是莫大的耻辱,一雪前耻的复仇心成为他向上爬的动力之一。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他有意识地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情绪,鼓吹狭隘的德国民族主义,给大多数德国人的精神注射兴奋剂。在他的蛊惑之下,许多人加入了纳粹的行列。政治上的投机使希特勒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盲目欢迎。
1937年9月14日,在纽伦堡的阅兵式上,身着元帅礼服、手持节杖的布洛姆贝格向希特勒致敬。虽然希特勒的脸上仍然洋溢着笑容,但他心中已经打算除掉这个妨碍他的元帅。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夺取政权之后,他口头上大谈和平,暗地里却加紧备战。希特勒利用政府的喉舌和各种公开场合,发表具有强烈煽动性的演说,如“砸烂《凡尔赛和约》的锁链,恢复德国人民的荣誉与自由”“保卫德国的边界”和“维护和平”等,一时间,德国各阶层的许多人都热情支持他。对希特勒来说,《凡尔赛和约》只不过是对德国民众进行极端沙文主义的煽动和侵略扩张的借口。一个最明显的证据是,法西斯分子仍将仇恨对准了未承认《凡尔赛和约》的苏联。
《凡尔赛和约》是希特勒心中的一根刺,而这根刺他迟早是要拔掉的。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命令陆军要将其兵力增加两倍,从10万人增加到30万人;海军也得到允诺,要加速建造两艘万吨级的巡洋战舰,被禁止的潜水艇在芬兰、荷兰和西班牙开始偷偷建造;担任航空部长的戈林在忙着建立空军,他命令制造商们研究军用飞机的设计,对驾驶员的训练在航空体育协会的伪装下早已加紧进行;克虏伯的军工厂和伊·格·法本大化学军工厂则在加紧生产。1934年年初,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批准了动员24万个工厂供应战争订货的计划。至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公布了一项惊人的法令:实施普遍兵役制,并规定为和平时期建立12个军和36个师的军队,大约50万人。德国的航空工业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32年才生产36架飞机,1935年已上升到3183架。这样一来,《凡尔赛和约》的军事限制被希特勒撕碎了,对《凡尔赛和约》的挑衅和背弃只是还未在国际上公开而已。
1935年5月2日,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冯·布洛姆贝格上将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向三军发出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命令:各指挥机构要准备拟出重新占领非军事化的莱茵兰的计划。这次行动的代号叫作“schulung”(训练),要“以闪电速度的突然一击”来完成。这个高度机密的计划仅有少数高级军官才知道。难道希特勒在德国内部所做的一切,英国、法国和国际联盟理事会都不知道吗?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绥靖政策的指引下,英国、法国和国际联盟理事会对希特勒的扩军行为除了发出空洞的警告外,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惩罚行动。希特勒一面暗中授意发动战争,一面在国际联盟上大谈和平,甚至提出了维护和平的十三点建议,这些冠冕堂皇的建议,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欧洲都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而这些只是希特勒麻痹英、法、美的手段而已。
1935年冬,英国和法国对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的退让和姑息极大地鼓舞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1936年2月27日,法国众议院通过《法苏互助协定》,这终于为希特勒进军莱茵兰提供了借口。3月1日,希特勒下达进兵莱茵兰的决定。对于这个决定,德国国防军的将领们诚惶诚恐,因为以当时法国的实力,完全可以把占领莱茵兰的那一小股德国部队彻底歼灭。3月2日,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布洛姆贝格上将正式发出了占领莱茵兰的命令。但是他在签署进军命令并胆战心惊之余,又擅自下达了第二步行动命令:“如果法国人采取敌对行动,部队迅速从莱茵河对岸撤回!”
1936年3月7日凌晨,德军出动19个营和12个火炮连共约3万人,迅速越过莱茵河进入非军事区,这一行动是对《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的公然挑衅与背弃。德国国防军的老爷们被吓坏了,陆军上校约德尔后来在纽伦堡法庭上说:“以我们当时的处境来说,法国的掩护部队本来是可以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的。”在约德尔和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支持下,布洛姆贝格向希特勒建议撤回已经越过莱茵河的军队。但是希特勒却坚信法国不会出兵,断然拒绝了一切态度动摇的撤退建议,并称布洛姆贝格上将的撤退建议完全是一种胆怯行为。
最终,希特勒在这场赌局中获胜了,进占莱茵兰的德军未遇到任何阻拦,他们顺利地一路占领科隆、科布伦茨、法兰克福和美因茨。法国没有采取任何阻拦行动,德军不费一枪一弹重获莱茵兰。这天上午10点,德国外交部长纽赖特召见法、英、比、意四国大使,递交了德国政府的一份备忘录,提出一项“新的和平建议”,即德国同比利时和法国签订为期25年的互不侵犯协定。两小时后,希特勒站在国会讲坛上宣布:“由于法国和俄国签订了互助协定,因此德国不再认为受到《洛迦诺公约》的约束。为了德国人民维护他们边界的安全和保障他们防务的根本权利起见,德国政府已经从今天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非军事区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利!”这时,600名狂热的议员,像机器人一样倏地站起来,右臂向上伸出做纳粹式敬礼,口中高呼“万岁”。
德军先头部队踢着正步开进莱茵河西岸的科隆城,当地的市民们在道路两旁欢迎着这支正在冒险的军队。尽管在整个行动中德军只出动了3万人,其中进入莱茵河西岸的只有3个营,但是英法两国却没有任何反击的勇气,英法的放纵成就了希特勒的又一次冒险。
在德军进军莱茵兰的48小时后,表面镇静的希特勒内心仍在打着小鼓。他私下对议员施密特博士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利用的那点儿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3月11日,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艾蒂尔·佛兰亭飞往伦敦,请求英国政府支持法国在莱茵兰采取军事上的对抗行动。可是,英国张伯伦政府却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他的请求遭到婉言谢绝。根据《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有权对进入这个非军事区的德军采取军事行动,而且英国也有义务以武装来支持法国。而这次伦敦会谈没有任何结果,它向希特勒证实他的冒险行为再一次得逞。
进军莱茵兰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计划,他想向东方发动侵略战争,就不得不首先占领与法国接壤的莱茵非武装区,以解除德国西部大门洞开的后顾之忧。
在进驻莱茵兰之后,希特勒指派外长里宾特洛甫对国际联盟成员,特别是英法代表,打着和平的旗号做了一番冠冕堂皇的保证。在绥靖政策的指引下,英法当权派竟然信以为真了,或者他们更宁愿相信那就是真的。
占领莱茵兰虽然只是希特勒牛刀小试的一个军事行动,却为他日后在欧洲寻找侵略的新机会打开了道路。同时,出兵莱茵兰的胜利使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和权力上升到过去统治者所从未达到的高度,一场战争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