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宣扬处世智谋、人生韬略的著作中,《素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本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类似“语录”体的书,被历代的隐士高人、谋臣策士奉为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和成就大事业的不二指南,从而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素书》的面世颇为神秘。该书作者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他当时预见到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想物色一个优秀的人才,以辅佐有道明君推翻秦的暴政,拯救天下苍生,恰好于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遇到了在博浪沙(即今河南郑州东北)行刺秦始皇不果而被追捕、正在亡命途中的张良。黄石公先故意把鞋子抛到桥下,让张良取上来并为其穿上,来考验张良的耐心、胸怀以及对长者的尊敬,认为其“孺子可教矣”,后又三次提前相会的时刻考验他的气度、诚心和勤奋,最后认为合格了,才把一卷书给了张良,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本书就是《素书》。随后张良熟读此书,运用其中的韬略之术辅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对于这一段老人授书的离奇故事,司马迁慨叹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而《素书》的再次出现和流传更具传奇色彩。张良死后,该书不知何故也随之湮没了。到了五百多年后的晋朝,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了这部书,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此后,该书才在世间广为流传,并在清朝被收入《四库全书》。

该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作者生逢乱世,详察世间纷纭万象,对人性的观察和分析、对事态变化的把握、对利害祸福的剖析、对斗争谋略的指点都极为尖锐犀利,读来惊心动魄,莫不切中要害。

张良运用《素书》的法则和谋略,使刘邦在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屡次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以至于刘邦发出有名的慨叹:“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素书》具有惊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该书也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在该书的每一章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而最后一章排比式的警句箴言尤其精彩绝伦,表明作者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对老子和《易经》的哲学有着独到而深入的认识。

至于本书的真实作者,历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所谓“黄石公”者,是深通老子和道家学说的隐士的化名,或认为他授书给张良,是通过张良来达到自己灭秦兴汉的目的,其本人则逍遥自在。果真如此,则黄石公不愧为张良的老师——他深藏不露、假手于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大象无形,无为而无不为,其人生谋略已经达到老子学说的化境了。

至于书名,《素书》的“素”意为“朴素、简单”,就是说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则无非道、德、仁、义、礼而已,但在实践中的应用就莫测高深了,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的《素书》开头也对“素”字做了解释:“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我们在原文之后,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批语,并参考清代吴勤邦的《素书辑注》对原文做了深入的解释,还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先生的名著《历史的经验》中《素书》部分的举例补充了若干历史故事,来说明书中的道理。

在版本方面,本书参考了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和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刻本,使文字和注释、解释都更加准确和完整。 70RTZZ4OWZyoJbMY3BYVj4rlSWOeB2Isdk/nRRwGCrYMAqpCPD93+/nAb9AAyl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