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单独使用刮痧手法进行保健与治疗的一种方法。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或水牛角刮痧板均可)的薄边、厚边和棱角为着力点,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直行或横行地多次单向刮拭,称为刮法。其操作要领如下:
(1)拿刮痧板法:用手握着刮痧板,需用薄边和薄边棱角进行治疗刮痧时,刮痧板厚边贴紧掌心(图1、图2);需用厚边和厚边棱角进行治疗或保健时,刮痧板薄边贴紧手掌心(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图5、图6)。
图5
图6
(3)刮拭角度: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90°(图7~图9)。
图7
图8
图9
(4)补刮、泻刮、平补平泻刮法:补刮、泻刮、平补平泻刮法主要根据刮拭的力量和速度来区分:补刮为力量小(轻)速度(频率)慢的手法,泻刮为力量大(重)速度(频率)快的手法,平补平泻为力量适中、速度(频率)适中或力量小(轻)速度(频率)快,再或力量大(重)速度(频率)慢的手法。
(5)需治疗时,一般用刮痧板薄边为着力点,包括薄边前段(图10)和薄边中段(图11),着力于患者皮肤进行刮拭,应尽可能让患者皮肤出痧;需保健时,一般用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图12)着力于患者皮肤进行刮拭,不必一定让患者出痧。
图10
图11
图12
注意事项:①用刮法时应用力均匀(包括上下,内外,左右),刮拭部位应尽量拉长。②使用刮法时,应先在待刮拭的皮肤上涂擦刮痧润肤油或乳。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在施治皮肤或刮痧出痧部位上以“病灶点”附近为其重点,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称为边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薄边对掌心,厚边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图13),将手腕及臂部放松,使手握刮痧板,腕部灵活自如地旋动。动作应连续,着力由轻渐渐加重,再由重渐渐减轻,均匀持续而轻柔地旋转,具体施治部位局部软组织及肌肉的薄厚,决定施力之轻重。
图13
注意事项:用刮痧板的厚边着力于患部,以腕的回旋随之移动,避免触打或跳跃。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局部操作时间以20~30次或5~10分钟为宜。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或面侧为着力点,在人体体表穴位、病灶点附近进行回旋摆动运动,称为角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厚边棱角边侧或面侧为着力点(图14、图15),着力于患者皮肤(穴位或病灶点),并附着其上(吸附在皮肤表面不移动,但带动皮肤下面的组织搓揉活动,且用力可轻可重),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图16)。
图14
图15
图16
注意事项:用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患部皮肤穴位处或刮痧、走罐出痧后的病灶点处。
用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在人体肌表的一定部位(穴位或病灶点)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称为角推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图15),着力于体表穴位或病灶点(图17),施术者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并有节奏地往返呈直线向前推进,注意用腕部的摆动带动刮痧板厚边棱角的摆动,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与压力作用于经络、穴位、病灶点。
图17
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体表,施推过程中,腕部要摆动自如、灵活,不可跳跃。此法可为用刮法刮痧出痧后的配套手法。亦可单独使用(但需先涂刮痧润肤油或乳)。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或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一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上,逐渐加深施力,按而留之,谓之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图3、图4),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图15),或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图18),由浅入深而缓慢地着力,以臂腕之合力以贯之。用力平稳,逐渐加重,当达到一定深度时(以受术部位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稍作停留(5~10秒左右),然后轻缓提起,一起一伏,反复10余次。
图18
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或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与肌肤做直上直下的按压,胸肋部一般禁用。
以砭石点穴棒尖端为着力点,或手持多功能砭石刮痧板,以其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穴位或部位,用力按压深层组织的手法,称之点法。
操作要领:手握砭石点穴棒尖端为着力点,着力于体表一定的穴位(图19)。本法是一种较强的手法,用力要逐渐加重,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得气感(酸、麻、胀、痛的感觉)。点法在治疗中,一般都针对肌肉较丰厚的穴位或病灶点,以及关节缝隙、骨头之间的狭小部位等,如环跳穴可用刮痧板厚边棱角点,膝眼穴可用刮痧板薄边棱角点。
图19
注意事项:本法作用于人体上,刺激性都是很强烈的,一般以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为主,薄边棱角着力少用(仅用于膝眼等穴)。操作中忌用暴力,而应按压深沉,逐渐施力,再逐渐减力,反复操作。亦可在使用时略加颤动,以增加疗效。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或水牛角刮痧板均可)侧面为着力点,拍击需施治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拍法。
操作要领:施术者以单手紧握刮痧板一端,以刮痧板面为着力点,在腕关节自然屈伸的带动下,一落一起有节奏地拍而打之(图20)。一般以腕为中心活动带动刮痧板拍打为轻力,以肘为中心活动带动刮痧板拍打为中力,在拍打施力时,臂部要放松,着力大小应保持均匀、适度,忌忽快忽慢。此法常用于肩背部、腰部及上下肢如肘窝和腘窝。
图20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用暴力,小儿及年老体虚者慎用。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点按住施治穴位或部位,以腕部做连续性快速(高频率)而细微摆动动作,使患者体内产生舒适的颤抖感觉,称为颤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棱角边侧为着力点(图14),着力于施治部位。在操作过程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治部位(穴位)产生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常用于头部、腹部及四肢关节缝隙。
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不应离开施术部位的体表。
手握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以腕部自然的上下屈伸的摆动带动刮痧板,以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啄击,称之啄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图14)与体表垂直,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图21),着力须均匀,用力轻而适中,不可太大。主要适用于背部、臀部深部穴位,以刺激腧穴、兴奋神经、调和气血。
图21
注意事项:手法施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部位而定,如头部应力轻、幅度小、频率快,背部则幅度大、频率慢。
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附着在一定的皮肤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做有节律的环旋运动,称之摩法。
操作要领:患者卧位,医者手握椭圆型砭石刮痧板,以其面为着力点(图22),附着于施治部位,肩臂放松,和缓协调,频率适中。环转移动力量大于向下之压力。
图22
注意事项:用摩法时应先在皮肤上涂上刮痧润肤油或乳。
以椭圆型砭石刮痧板面侧为着力点,紧贴于施治皮肤,做直线往返的摩擦运动,使之产生热量并向身体深部透入,称为擦法。
操作要领:用医者手掌吸附椭圆型砭石刮痧板的一面,另一面紧贴于患者皮肤(图22),其用力的形式是:向前推和向后拉,刮痧板面紧贴在皮肤上,一般不用力下压。擦法须直线往返,在一个部位上操作应一气呵成,不能停顿,且用力平稳,速度一般为100次/分左右。
注意事项:擦法要达到的目的是使热深透体内,而不是使皮肤发烫,另外,在用擦法之前应在皮肤上涂上刮痧润肤油或乳,以免擦法所产生的热量损伤皮肤。擦法后在施治部位用热毛巾搭盖,其效更佳。也可将椭圆型砭石刮痧板先加热(但热度以不烫皮肤为度),再进行操作。
以刮痧板(多功能砭石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用力快速而垂直地击打患者体表部位,给患者一种较强烈的冲击感,称为叩击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图3、图4),以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图12),着力于施治部位(图23),操作要有节奏,一起一落击打时要干脆利落。另外,速度、力量要均匀。
图23
注意事项:主要用于肩背和下肢,使患者不通的地方恢复通畅,不协调的功能恢复正常。严重心脏病患者及体虚者慎用本法。
以粗齿刮痧梳(砭石或水牛角粗齿刮痧梳均可)的粗齿面为着力点,以受术者能接受的刺激量为度,呈圆弧形方式梳理(刮拭)头部两侧,呈直线方式梳理(刮拭)前头部和后头部,称为梳法。
操作要领:手握粗齿刮痧梳,以其粗齿面为着力点,着力于头部,速度与力量保持均匀,如梳头样(图24)。
图24
注意事项:主要用于头部,可促进头部气血流动,忌用蛮力,以免头部皮肤受损。
以砭石肾型刮痧板的面部为着力点,同时与皮肤表面贴实,上下或左右对称地往返浮滑抹移,称为抹法。
操作要领:一般医者双手各掌握一个砭石肾型刮痧板的一面,以另一面与患者面部皮肤表面贴实,做上下或左右对称地、往返浮滑抹移,着力轻浮,浮而不急,着而不滞,往返自如,动作连贯。此法常用于面部美容与身体的美体。
注意事项:在面部美容与身体的美体时,需先在其上涂抹刮痧润肤油(图25)。
图25
以砭石块加热,以其面部与需要温热的皮肤表面贴实即可,称为温法。
操作要领:将砭石块用热水(用热水加热时一般不用开水直接加热,最好用80℃左右的热水)、暖气、阳光日照等方式加热,放置颈背部、肩部、腰部、腿部、膝关节等部位。此法常用于寒证出现四肢不温等症状的患者(图26)。
图26
注意事项:砭石块加热若直接与患者皮肤接触时,需先用手试一试砭石块温度,以免烫伤患者。
以砭石块制冷,以其面部与需要进行制冷的皮肤表面贴实即可,称为凉法。
操作要领:将砭石块用冷水浸泡,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砭石块放置冰箱的冷藏室(别放在能结冰的冷冻室,否则太凉,容易使皮肤冻伤),然后置于需要之部位。此法常用于热证,如感觉发热、膝关节红肿疼痛等患者(图27)。
图27
结合刮痧手法是指刮痧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或取长补短、或强强联合以达到共同增加疗效的一种复合治疗方法(手法)。常用的结合刮痧手法有刮痧拔罐法、刮痧针刺法、刮痧按摩法、刮痧涂药法、刮痧艾灸法及其他刮痧法。
刮痧拔罐法是刮痧与拔罐(主要用真空抽气罐、传统火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可先刮痧后拔罐,亦可先拔罐后刮痧,前者较为常用。
使用时先在选定部位(穴位)的皮肤上涂抹适量刮痧润肤油(或乳),然后用刮痧板进行刮痧(用刮法)。若与走罐手法相配合,此时刮拭皮肤时间应比常规刮痧时间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即可在其部位进行走罐;若直接与留罐手法配合,此时刮拭时间可稍长,待皮肤出现红、紫或紫黑色时,再行留罐,留罐部位可以是穴位(包括阿是穴),亦可是病灶点(刮痧后皮肤上红紫或紫黑明显处,用手触摸,皮肤下常有明显硬节或条索状物,压迫多有酸、麻、胀、痛等反应)。
笔者的经验是,在病灶点处留罐对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此法广泛运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哮喘、膝关节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压、痤疮等病证,均有显著功效。
刮痧拔罐疗法即刮痧拔罐疗法配合进行防治病症的施治方法,具体是在“以灶为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刮痧加走罐”查灶法、“拔罐”消灶治疗法、“刮痧特殊手法”消灶治疗法三步,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净化血液、排除毒素的目的。
1. 何谓“病灶点” 通过在患者肌肤进行刮痧(主用刮法)、拔罐(以走罐为主)找到的,能使患者症状及病变好转或痊愈的点,叫病灶点。
2. “病灶点”的诊断标准 病灶点具有以下要点:①皮肤颜色:通过观察刮痧(主用刮法)拔罐(以走罐为主)后皮肤出现红、紫、黑色的痧斑即出痧点的颜色。②皮肤结节:在皮肤出现红、紫、黑色痧斑即出痧点明显处,用手触摸可发现皮下有条索样、圆形样等结节。③反应点:在皮肤痧斑、结节处用手指或刮痧板棱角按压,患者可出现疼痛、酸、麻、胀等感觉,此点叫反应点。以上三点具备两点者即可确定为病灶点。
3. 何谓“以灶为腧” “以灶(病灶点)为腧”是在古代“以痛为腧”(《灵枢·经筋》)诊疗法则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
以痛点作为施治的依据,虽然古有记载且有一定的意义,但疼痛是一种感知觉,痛觉的测定常用痛阈或耐痛阈来表示。痛阈是指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而耐痛阈则是指能耐受痛的最大刺激强度。虽然现代测定一个人的痛阈和耐痛阈的方法很简单,但每个人对疼痛的开始感觉与最大忍受程度因体质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所以单从疼痛来确定其治疗的部位(腧穴)是不确切或不完整的。
而“以灶为腧”是以“病灶点”确定诊治法则,即根据“病灶点”进行相应的诊断和相应配套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所以说从诊断与治疗方面看,“以灶为腧”的病灶点比“以痛为腧”的单纯疼痛点更具有确切性和有效性。
“综合消灶”即是以中医非药物疗法——刮痧拔罐疗法组合使用,对机体已经形成的病灶点进行发现(查灶)与解除(消灶),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标的一种医疗方法。此法共分三步:
1. 刮痧拔罐查灶法 即运用刮痧(刮法)拔罐(走罐)发现“病灶点”的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在相应部位进行刮痧(刮法)拔罐,即先在待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润肤油,然后进行刮痧(主要用刮法)和拔罐,在能够进行走罐的部位进行走罐,刮痧拔罐(走罐)施治完毕后,在皮肤上寻找“病灶点”,即完成所谓“查灶”。
2. 拔罐消灶法 即运用拔罐手法(留罐、闪罐)进行消除病灶的方法。
主要在“病灶点”处进行留罐,一般留罐时间为10分钟左右。留罐同时配合提按罐手法、摇罐手法、转罐手法以加强消灶解灶、净化血液的作用。起罐后,再进行闪罐,以促进病灶点处血凝块及毒素迅速崩解,达到排毒与扶正的目的。
3. 刮痧消灶法 即运用刮痧特殊手法即除刮法以外的边揉法、角揉法、角推法、按法、点法、拍法、摩法、啄法、叩击法、颤法、擦法,可交替使用或选用其中之一,进行消除病灶。
具体手法的操作要领参见本书刮痧常用手法之单纯刮痧手法部分。
此法是刮痧与针刺配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刮痧与针刺双重效果,其治疗范围广泛。常见有以下几种:
1. 刮痧针刺法 刮痧(用刮法)待皮肤出痧后,再在选定穴位进行针刺(局部须用医用酒精消毒)的一种手法,适用病证广泛。
2. 刮痧刺络法 又名刮痧刺血法,是指用刮法刮拭皮肤出痧后,再进行刺络(刺血)的一种手法。
刮痧(用刮法)出痧后,先进行出痧部位的皮肤消毒(用医用酒精),再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刺激量(一般刺血、刺络部位以出痧重的部位及病灶点为主),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轻刺以皮肤红晕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出血量5~10毫升为度,然后用消毒棉球擦干渗血,3~6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该法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较重、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等表现的实证型患者,如腰腿痛、风湿痛、肌肉劳损、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感染性热病、高血压(实证型)等病证的治疗。虚寒体质的患者一般不宜应用此法。此法应是医师操作。
3. 刮痧挑痧法 是指刮痧与挑痧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
先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进行刮痧(用刮法),待皮肤上出现痧斑(紫红或紫黑斑块)较明显处(一般此处皮下有硬节,可大可小),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再用消毒针进行挑刺,每个部位挑刺2~3下,以皮肤出现渗血、渗液为度,然后用消毒棉球将渗血、渗液拭干,亦可涂医用酒精或碘酒。
此法可用于中暑、郁痧、闷痧、感染性热病、风湿痹痛、痛经、神经痛等病证。
4. 刮痧皮肤针法 是指刮痧与皮肤针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
皮肤针有小锤式的七星针、梅花针及圆筒式的皮肤针。治疗时先在选定的部位(以背部督脉与两侧膀胱经为主要施术部位)进行刮痧(用刮法),待皮肤上出痧后,须进行常规医用酒精消毒,再进行皮肤针叩击(每分钟叩击100次左右)或滚动。叩击力度轻者称为轻手法,以皮肤红晕但不出血为度,主要用于老幼体弱、虚证及久病患者;叩击力度重者称为重手法,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多种病证,以年轻体壮、新病实证者为佳。若皮肤上有血迹,可用消毒棉球拭干。
是指刮痧与按摩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
该法可分为先刮痧后按摩和先按摩后刮痧两种。先按摩后刮痧法,是指先根据病情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上进行各种手法的按摩,按摩完毕后再进行刮痧,以增强按摩的疗效。先刮痧后按摩法,是指通过刮痧(用刮法)待皮肤出现紫、黑斑和皮下结节后,在紫黑斑或结节明显处使用按摩手法,主要为解结消灶、促进痧斑吸收,以增加刮痧疗效。
此法可用于多种病证,在保健与治疗中被广泛运用。
即在施术部位涂抹或外用某种药物与刮痧相配合的一种手法。
常用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施术部位涂抹某种药剂后再刮痧,一种是刮痧后在出痧部位涂抹药剂,前者在临床上更为常用。常用有刮痧润肤油或乳,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炎止痛等功效,又可保护皮肤。
另外刮痧后的皮肤可涂药(如正骨水、跌打损伤药酒)或各种药膏(如狗皮膏、麝香虎骨膏等)。
注意因风油精、驱风油等刺激性较强,临床上(尤其是孕妇)一般禁用。
此手法广泛用于疼痛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内脏疼痛等病证。
是指刮痧与艾灸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刮痧,然后再用灸法,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与刮痧同用可增强疗效。常用配合手法有以下几种:
1. 刮痧艾炷灸法 分刮痧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
直接灸即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
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些物质(如隔一片姜叫隔姜灸、隔一片蒜叫隔蒜灸、隔一附子饼叫附子饼灸等)。
上述灸法都应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或隔垫物再灸,以皮肤潮红但不烫伤为度。刮痧后在出痧点(病灶点)处行灸(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较常用。
此法适应证较广,外感表证、咳嗽痰喘、脾肾虚证、风寒湿痹、妇人气虚血崩等证均有疗效。刮痧隔姜灸法多用于腹痛、受寒腹泻等证;刮痧隔蒜灸法多用于痈疽、瘰疬、肺炎、支气管炎、肠炎等证;刮痧附子饼灸法可用于阳痿、早泄等证。
2. 刮痧艾卷灸法 分刮痧单纯艾卷灸与药条灸两种。用棉纸把艾绒裹起来做成圆筒形称为艾卷,艾卷内只有单纯艾绒称单纯艾卷或艾条;艾卷内除艾绒外加入药末而制成的艾条叫药条。
具体操作是将艾条(包括单纯艾条与药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另一端可用手或其他工具如艾条支架等支撑,燃端距皮肤0.5~1寸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刮痧后在出痧点(病灶点)处进行艾卷灸或药条灸较常用。
此法具有温经散寒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等证,适应证很广,临床与保健被广泛使用。
穴位红外线照射刮痧法,即用红外线治疗器,利用红外线的热辐射直接作用在经络穴位上或病变部位的压痛点,使之产生温热效应,再行刮痧,亦可刮痧后在出痧点处进行红外线的热辐射,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慢性肾炎、冻伤、坐骨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等病证。
穴位激光照射刮痧法,即用激光配合刮痧的一种方法。最普遍使用的是He-Ne(氦-氖)激光,其优点是:无痛、无菌、简便、省时,具有消炎、镇静、抗过敏和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一般选用小功率He-Ne激光,照射时间视病情而定。刮痧后在皮肤紫黑斑明显处照射较常用,此法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腹泻、神经官能症、痛经、遗尿症等病证均有较好疗效。
紫外线刮痧法即在刮痧前后配合紫外线照射的治疗方法。
频谱刮痧法即将频谱仪在刮痧前后配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他还有穴位药物离子导入刮痧法、经络导平刮痧法、穴位导电刮痧法、穴位磁疗刮痧法、穴位超声刮痧法、穴位臭氧刮痧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