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腹泻

腹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可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由于胃、肠、肝、胆、胰腺等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引起的病变,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的腹泻,均可参考本篇施治。

治法(一)

【取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见图12。

【操作】 先用毫针刺足三里,徐徐进针,针用补法,然后出针,再用鲜姜片,上面用针扎成小眼放在足三里穴上,然后把艾绒搓成6~7个如蚕豆大小的小团,放在姜片上,点燃15~20分钟即可。

【来源】 内蒙古中医药,(4):32,1986。

治法(二)

【取穴】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13。

【操作】 肉桂3克、硫黄6克、白胡椒1.5克、鸡内金3克、枯矾6克、五味子6克、新鲜葱头3~5节,上药为1次用量,除葱头外,余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贴牢。敷药处可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不用处理。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2):43,1986。

治法(三)

【取穴】 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见图13。

【操作】 向下斜刺0.5~1.0寸,急性者用强刺激,每日1次或2次。

【来源】 四川中医,(10):49,1985。

治法(四)

【取穴】 四边穴。在脐上下左右各1寸处。见图16。

图16

【操作】 中强刺激泻法或透天凉法,慢性腹泻多用补法或烧山火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重症患者每日可针2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亦可不留针。急性者3次为1个疗程,慢性者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五)

【取穴】 腹泻穴。神阙穴下0.5寸。见图17。

图17

【操作】 操作法同治法(四)。

治法(六)

【取穴】 肓俞穴。神阙穴旁开0.5寸处。

【操作】 先针肓俞穴,常规消毒后,用1.5寸30号或31号毫针刺入穴位,针尖稍偏向脐中方向,进针1.2寸左右,每穴提插捻转约半分钟出针。1岁以内小儿只捻转不提插,以免刺激过重,较大者可用捻转过程中提插2~3次手法,出针后配足三里更佳。

治法(七)

【取穴】 腹泻特定穴。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交界处。见图18。

图18

【操作】 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以病人感觉施灸部位温热舒适为度,左右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2~3次。可视病情而灵活掌握。

治法(八)

【取穴】 足三里。取穴见治法(一)。

【操作】 用水针疗法。取单侧或双侧足三里穴,注入维生素B 1 100毫克,每日1次。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1):31,1985。

治法(九)

【取穴】 神阙。取穴见治法(二)。

【操作】 用隔附子灸法。先取适量的附子研碎,用黄酒调做成直径约4厘米、厚2~3厘米的圆形饼,晒干备用。治疗时将一块附子饼置放于神阙穴上,用艾条熏灸脐部,以局部潮红、腹内有温热感为宜,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99,1994。

治法(十)

【取穴】 足三里。取穴见治法(一)。

【操作】 患者取坐位,双膝呈90°角自然放松。将“揿针”刺入足三里,得气后用胶布固定。夜间留针,留针12小时,次晨起针。每两天针1次,3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99,1994。

古方辑录

(1)中脘 《玉龙歌》云:“若还脾败中脘补。”

(2)天枢 《玉龙歌》云:“脾泻之证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胜玉歌》云:“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2寸灸天枢。”《千金要方》云:“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

(3)章门 《千金方》云:“主寒中洞泄不化。”

(4)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云:“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

(5)肾俞 《千金方》云:“肾俞主寒中洞泄不化。”

(6)三阴交 《针灸甲乙经》云:“主腹胀肠鸣溏泄,食物不化,脾胃肌肉痛。”

(7)足三里 《马丹阳十二穴歌》云:“能运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

(8)神阙 《资生经》云:“泄泻宜先灸脐中。” BEsTHhvA5nhYYJ/iWgpiXLrUJvGzdvmHobaZX4arQvUoVgr+8LrzhE0tEX+8I3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