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其为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可由腹腔内脏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致,也可由腹外器官的病变或全身感染、内分泌与代谢紊乱、过敏等全身疾病而引发。内、外、妇科疾病均能致腹痛,本篇所论仅限内科常见腹痛的治疗。

治法(一)

【取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图1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选双侧足三里穴。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吸入阿托品0.5毫克或小剂量维生素K 3 ;再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方可将药液注入。

【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9):562,1988。

治法(二)

【取穴】 神阙。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见图13。

图13

【操作】 将粗盐炒热,置于布袋中,放在神阙穴处,如感觉过热,可反复翻动。注意防止烫伤皮肤。

【来源】 系笔者临床常用之法,尤其虚寒性腹痛用之多效。

治法(三)

【取穴】 神阙。取穴见治法(二)。

【操作】 采用隔盐灸。将食盐研细,填满脐部。切取厚约5毫米生姜1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置于脐上,上面再放大艾炷施灸,灸5~10壮。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17(8):364,1982。

治法(四)

【取穴】 阿是穴。背部脊柱两侧的压痛点。

【操作】 在背部脊柱两侧寻找压痛点,实施划割法,加之拔火罐。或用毫针于压痛点行提插手法,进针须向内斜刺1~1.5寸,强刺激,留针3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4):46,1989。

治法(五)

【取穴】 内关。仰掌,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见图9。

【操作】 用水针疗法。取双侧内关穴,每穴注入异丙嗪注射液0.5毫升。

【来源】 中国针灸,(3):167,1997。

治法(六)

【取穴】 地机穴。在阴陵泉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见图14。

图14

【操作】 取地机穴,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10分钟,留针3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51,1994。

治法(七)

【取穴】 神阙穴。取穴见治法(二)。

【操作】 取神阙穴,先严格消毒穴位和毫针,再直刺1寸,用泻法。

【来源】 针灸学报,(5):38,1992。

治法(八)

【取穴】 丘墟。在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取穴。见图15。

图15

【操作】 用2~3寸毫针快速刺入丘墟穴内,然后捻转,缓慢进针,针尖刺向内踝下照海穴。用小幅度捻转震颤手法。留针30~60分钟。

【来源】 针灸学报,(6):9,1992。

治法(九)

【取穴】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见图9。

【操作】 针刺一侧内关穴透外关,每5分钟1次,反复行雀啄提插手法,并轻揉腹部,同时嘱患者行深呼吸,直至腹痛消失后,再留针15分钟。

【来源】 中医杂志,(2):48,1981。

治法(十)

【取穴】 上脘。在上腹部,前后正中线上,脐上5寸。见图13。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略向上弯曲。术者左手固定绷紧上脘穴周围皮肤,右手持3寸毫针,经消毒后,从上脘进针,沿皮下平刺,直透中脘、建里、下脘三穴,反复捻转,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间歇行针至疼痛缓解或消失;然后大幅度捻转3~5次后,缓慢出针。

【来源】 陕西中医,(10):34,1984。

治法(十一)

【取穴】 阿是穴。在腹部疼痛区域寻找压痛最明显处。

【操作】 注射用药物有注射用水、生理盐水、阿托品、维生素B 1 、维生素B 12 等,用2毫升注射器,5号针头,在腹部阿是穴处迅速刺入皮下,缓缓向下寻找针感后,推入药液,在穴位表面注射一皮丘。

【来源】 河北中医,(1):46,1986。

古方辑录

(1)内关穴 《玉龙歌》云:“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标幽赋》云:“胸腹满痛刺内关。”

(2)冲门穴 《针灸甲乙经》云:“冲门治寒气腹满,……腹中积聚疼痛。”

(3)公孙穴 《八脉八穴治症歌》云:公孙治“脐痛腹疼胁胀”。

(4)上巨虚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大肠病者,肠中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5)足三里 《灵枢·五邪》篇云:足三里治“肠鸣腹痛”。 Xre3e8JvnhZ3xUgGrQOQHLaRUrlEfzwsZ8k5Ks3AicDA5twSXgxSz5UPBcM9wD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