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古代文献中所称“心痛”,多指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治法(一)

【取穴】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3。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在双侧胃俞穴,直刺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继拔火罐,每次治疗15分钟。

【来源】 为笔者经验,尤其胃痉挛等急性发作胃脘痛效果明显。

治法(二)

【取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图12。

图12

【操作】

(1)取双侧足三里穴上下压痛点,直刺2寸,得气后施捻转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日针1次,7次为1个疗程。

(2)应用水针疗法,在双侧穴位注射安痛定,每穴注入2毫升;或注射0.5%普鲁卡因2毫升。

【来源】 哈尔滨中医,(10):78,1960。

治法(三)

【取穴】 灵台。于后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见图1。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用圆利针直刺灵台穴0.3~0.5寸,不提插捻转,不留针,起针后,在针孔处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

【来源】 针灸学报,(6):41,1992。

治法(四)

【取穴】 内关。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见图9。

【操作】 取患者左侧内关穴,针尖向肩臂斜刺,运用捻转手法得气后,用力向上斜刺1寸许,使针感向上放散。采用针尖迎随补泻,并结合努法行气,即将针下至地部,复出人部,得气后,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来源】 针灸学报,(6):41,1992。

古方辑录

(1)足三里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中脘 《针灸甲乙经》云:“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

(3)内关 《神农经》云:内关治“心痛腹胀,腹内诸疾。”

(4)胃俞 《针灸甲乙经》云:“胃中寒胀……胃俞主之。” SBmvFIYD+D3w8wHofkMBPhEmwIpvZGQVrPo9EUggvsPv0ZdmTxyJK2EtNyeZBy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