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支气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常由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等物理、化学和精神神经因素等诱发。临床上,起病突然,表现为发作性气急、喘憋、哮鸣、张口抬肩、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多被迫采取坐位或跪位。每次发作历时数分钟,甚至数日不缓解。本病属于中医的“哮证”、“喘证”等范畴。

治法(一)

【取穴】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见图5。

图7

【操作】 将针快速刺入孔最穴3~5分,得气后施泻法,要求感应向上传至同侧胸部,向下传至同侧拇指,加电针,留针30~60分钟。

【来源】 河南中医,(6):39,1982。

治法(二)

【取穴】 定喘。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见图7。

【操作】 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来源】 针灸学报,(1):36,1988。

治法(三)

【取穴】 鱼际。在手掌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见图5。

【操作】 每次只针一侧,每日1次或每发作时针1次,左右交替使用。刺时针尖向掌心斜刺,深5分左右。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捻转行针1次。针刺10次为1个疗程或每发作时针刺。

【来源】 中国针灸,(1):4,1985。

治法(四)

【取穴】 四缝。在第二至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见图8。

图8

【操作】 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8~12号注射针头直刺指缝正中间深约0.8厘米,出针后挤出白色或淡黄色黏稠液体。隔3天或7天后再刺。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8):354,1984。

治法(五)

【取穴】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见图6。

【操作】 令患者微仰头取穴,先直刺2分,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壁缓慢刺入0.5~1.5寸,待针下有沉、涩、紧等针感时,再左右捻转10~20秒,留针5~15分钟。

【来源】 河北中医,(3):42,1985。

治法(六)

【取穴】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见图9。

图9

【操作】 进针得气后,行泻法(捻转补泻),患者自觉有麻木感上行至腋,症状开始改善,约6分钟后,哮喘已基本缓解,留针及间歇行针30分钟后起针。

【来源】 新中医,(4):11,1984。

治法(七)

【取穴】 三间。微握拳,在示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上方取穴。见图10。

图10

【操作】 选用26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刺入双手三间穴内0.5~0.8寸,寻找最强针感,手法以泻法为主。留针30~4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以保持针感。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32,1994。

治法(八)

【取穴】 扶突。位于颈外侧,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见图11。

图11

【操作】 取双侧扶突穴,窜胀样针感由颈部向下传至胸内,胸内有热感。

【来源】 中医杂志,(2):51,1985。

治法(九)

【取穴】 1穴。位于示指第一节指腹正中,男左女右。见图8。

【操作】 常规局部皮肤消毒,铺巾,纵切口1厘米,深达皮下,剪除部分皮下组织,闭合止血钳伸入切口达骨膜面,来回捣动数次加强刺激,然后埋入1号医用羊肠线2段,每段1~2厘米,包扎切口。

【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10):627,1985。

治法(十)

【取穴】 天突。取穴见治法(五)。

【操作】 患者取坐位,医生用2毫升无菌注射器抽取鱼腥草注射液或链霉素药液。每次用鱼腥草注射液约2毫升,儿童减半,或用链霉素0.5克,儿童按每日20毫克/千克计算。在常规消毒天突穴局部皮肤后,迅速垂直进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尖转向下方试探进针,待患者有酸胀感,且传至咽喉部位或气管部位时,将药物推入。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3):9,1986。

古方辑录

(1)丰隆穴 《肘后歌》云:“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

(2)太溪穴 《针灸甲乙经》云:“胸胁支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喘喝有声,太溪主之。”

(3)足三里穴 《席弘赋》云:“虚喘须寻足三里。”

(4)天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天突“治咳嗽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

(5)肺俞 《针灸甲乙经》云:“呼吸不得卧,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资生经》云:“哮喘,按其肺俞穴,痛如锥刺。”

(6)三间 《针灸甲乙经》云:“喘息……三间主之。” KQZYzRs8JuQLoaHNTQWfSWhovo338u9l7YStgLbqUAJSx5q4Jgxjow+B9og1p/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