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冒

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其轻者,一般通称“伤风”,其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不分男女老少,证候相似的,称为“时行感冒”。现代医学中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的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

治法(一)

【取穴】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见图1。

图1

【操作】

(1)施以透天凉手法,并使针感向下传导。捻针5~10分钟。高热出汗,经针刺4小时不见体温下降者,可在一天内进行第二次针刺。

(2)令患者侧卧,两腿屈曲,用双手抱头之枕部,使颈部和胸部最大限度向前屈曲,术者持针柄向大椎徐徐刺入,针尖刺透皮肤后继续与脊椎呈15°角,向尾部探进,进1.5~2.0厘米,然后捻转施透天凉手法。另一手从大椎穴下方沿脊柱至尾部施以循按法。以患者腰骶部产生凉感,作为针刺正确的标准。

(3)针刺大椎后,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在穴位处加火罐,留置30分钟。

(4)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以患者自觉症状消除决定次数。如病情不减,在原部位连续进行1~2次,待症状消除停止。

【来源】 新中医,(4):36,1986。

治法(二)

【取穴】 大椎。取穴见治法(一)。

【操作】 患者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应防止皮肤灼伤。

【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5):33,1986。

治法(三)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见图2。

图2

【操作】 患者取俯伏坐位,医生持针刺入风池穴,针尖微朝下,向鼻尖方向斜刺入0.5寸。得气后,在针柄上插入一段约3厘米的艾条,点燃施灸。每次操作,换艾条2~3次。每日治疗2~3次,操作中防止灼伤。

【来源】 系笔者经验,用之多效。

古方辑录

(1)曲池穴 《针灸甲乙经》云:“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2)大椎穴 《针灸甲乙经》云:“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伤寒杂病论》:“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CN4B9VZThKCxQGNmiLmISisEEw39swwIZURxdDfdLzATudfi5jiw3qaa5Pfifa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