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胃下垂

胃下垂指胃下降至不正常的位置。本病多由于胃膈韧带、肝胃韧带及腹肌松弛无力,不能使胃固定在原有的位置,而引起一种内脏下垂的疾病。表现胃脘胀满,下坠不适,或伴有疼痛、纳呆、嗳气或吞酸呕吐等症。X线透视可诊断。

治法(一)

【取穴】 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如图13。

【操作】

(1)由上向下针法(俗称提胃法):患者平卧,用7寸28~30号毫针,自剑突下相当巨阙穴处进针,沿皮下刺至脐左压痛点或结节处。如无压痛点或结节,可针至肓俞穴处,待得气(病人有抽胀感,甚至有强烈的全胃向上紧缩感),继续进针约1厘米。此时术者持针柄向一个方向捻针,目的使针尖固定,并保持针感,40分钟后出针。

(2)由下向上针法:与前述针刺方向相反,即从脐左压痛点,结节或肓俞下1~2厘米处进针,沿皮下继续向上针至巨阙穴。得气后采用上述同样针法和留针时间。针后避免重体力劳动,进易消化饮食,并少食多餐。最好针后适当休息。每周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5):9,1982。

治法(二)

【取穴】 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见图13。

【操作】 用1尺或9寸长的30号毫针,从鸠尾穴垂直进针(0.3~0.5厘米深),透针至第二反应点(从鸠尾沿任脉往下摸到阳性反应点,呈圆形或条索状)基底部,做小幅度捻转,患者感到酸胀时开始提针。每次施针30~70分钟。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5):240,1980。

治法(三)

【取穴】 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见图22。

【操作】 用5~7寸长针由梁门穴透刺天枢。

【来源】 陕西中医,(5):11,1980。

治法(四)

【取穴】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见图13。

【操作】 建里穴同时刺入双针,10日为1个疗程,治疗及巩固过程为1个月。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5):212,1980。

治法(五)

【取穴】 承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见图22。

【操作】 用7寸长针从右侧承满穴呈45°角快速进针至皮下,透向左侧天枢穴,待有胀感,大幅度捻转7~8次后,向一个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向退针方向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每隔5分钟将针松开退出1/3再滞住,分3次退出,共提拉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呈90°角,抖动7~8次出针。用腹带从髂嵴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右侧卧30分钟,仍复原位卧2~3小时,每周1次,共3次。最多不超过10次,巩固半年。

【来源】 广西中医药,(2):27,1981。

治法(六)

【取穴】 剑突穴下1寸。

【操作】 用28号8寸毫针,由剑突下1寸刺入,与皮肤呈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有针感,术者有重力感后改为15°角,不捻转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平卧2小时,每周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5):9,1982。

治法(七)

【取穴】 中脘透天枢。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见图13。

【操作】 用3寸以上毫针从中脘穴平刺(与皮肤呈12°~15°角)向天枢穴,用单向捻转手法,待针提插不出时,用弧度刮针法,拇指向后,每次连续100次,留针30分钟,行针3~4次。自觉胃有上升感为佳。12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八)

【取穴】 提胃穴。在中脘旁开4寸。见图39。

图39

【操作】 3寸以上毫针平刺,针尖向天枢穴方向,针2.5寸深。用弧度刮针法,操作方法同上法。

治法(九)

【取穴】 百会。于头部前后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见图26。

【操作】 用艾条或艾炷灸,每天2次(早晚各1次),1次30分钟,12次为1个疗程。

治法(十)

【取穴】 幽门。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见图40。

图40

【操作】 取右侧幽门穴,用芒针挂钩疗法。令病人仰卧,以手轻扪右幽门穴,有小包可触之,用8号芒针由幽门沿皮刺入,隔皮可见针的活动,斜向左侧达脐部,以左手示指在针尖上3厘米处按压,右手捻转针柄数下,急用力上提,腹皮随即皱起,在提针同时,另一人将其两腿屈膝,手持其足,随提针的动作往上推至腹部,提针3次,然后将针交给病人上提,留针20分钟,每周治疗1次。

【来源】 针灸学报,(2):40,1992。

治法(十一)

【取穴】 中脘。取穴见治法(七)。

【操作】 病人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取中脘穴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持注射器,左手绷紧中脘部皮肤,缓慢垂直进针,得气后,用补气法行针1~2分钟,缓慢注药,起针后用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每日1次,每次注入加兰他敏注射液2~4毫克。5天为1个疗程。

【来源】 针灸学报,(6):22,1992。

治法(十二)

【取穴】 升胃穴。由六穴组合而成。

升胃主穴:在剑突下1.5寸,右旁开5分。

升胃1穴:在脐左侧旁开5分。

升胃2穴:在脐左侧旁开1寸。

升胃3穴:在脐左侧旁开1.5寸。

升胃4穴:在脐左侧旁开2寸。

升胃5穴:胃下极下1.5厘米处。

【操作】 用粗长针在升胃主穴进针,与腹壁呈35°角快速刺入皮下3寸,然后针体沿皮下进针,通过中脘穴透向升胃1穴或2、3、4穴,把针送到胃下极下1.5厘米处(升胃5穴)。用小弧度固定刮针手法。可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和对针的耐受程度施强、中、弱手法。

【来源】 新中医,(8):26,1983。

古方辑录

(1)中脘 《循经考穴编》云:“中脘:主一切脾胃之疾。”《针灸甲乙经》云:“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2)公孙 《千金要方》云:“公孙治腹中胀食不化。” ohFogL4JP7qEPvEpXaRDC5/GN+snYlXOlwpVZFZPAWW0Wryzw/iutMPUqdd9+9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