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多因胃失和降、气逆上冲所致。主要表现为喉间呃呃连声,声频而短,不能自制。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溃疡等病出现的膈肌痉挛,均属于本病范畴。

治法(一)

【取穴】 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9。

图29

【操作】 用拇指重压双侧翳风穴3~5分钟。

【来源】 新中医,(4):39,1980。

治法(二)

【取穴】 安定。在鼻尖素髎穴直上0.5寸,鼻旁开3寸处。

【操作】 以毫针快速向上斜刺,轻轻捻转1分钟。呃逆不止,则继续捻针,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3):13,1981。

治法(三)

【取穴】 膈穴。在耳轮脚,即从耳屏内延长线开始,至耳轮脚消失处。见图30。

图30

【操作】 先用火柴棒头在一侧或两侧膈穴上加压数分钟,待呃逆停止后,用碘酒、75%酒精消毒耳廓,再在膈穴上放置揿针,用橡皮膏固定,保留1~3天,以巩固疗效。

【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

治法(四)

【取穴】 扶突。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见图11。

【操作】 针右侧扶突,有触电样感觉从颈经上肢达拇指,留针20分钟。

【来源】 中医杂志,(2):53,1985。

治法(五)

【取穴】 攒竹(双)。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见图31。

图31

【操作】 患者取正坐仰靠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对面或右侧,用双手拇指尖的桡侧缘,着力切陷指针双侧攒竹穴,边切边揉,使前额部产生酸麻、沉、胀,其呃自止。

【来源】 此法笔者临床用之多验。

治法(六)

【取穴】 膻中。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见图4。

【操作】 用30号1寸毫针,斜刺进针膻中穴,直达骨膜,进针后呃逆即止。

【来源】 北京中医,(5):42,1985。

治法(七)

【取穴】 天鼎。在颈外侧,结喉旁开3寸,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见图11。

【操作】 患者仰卧,消毒后用2寸28号毫针直刺天鼎穴5分左右,然后向天突穴方向斜刺,当毫针刺入一定深度,触及膈神经时,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膈肌收缩现象,再用电麻仪接通电源,加强刺激数秒至1分钟左右,呃逆则可立即控制。

【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1):46,1983。

治法(八)

【取穴】 合谷。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中点。见图10。

【操作】 取4寸毫针,针合谷透后溪,针入约半分钟,呃止。此时患者有头晕感,嘱闭目静卧,随即取针,3分钟后头晕好转。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2):20,1983。

治法(九)

【取穴】 太渊。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见图5。

【操作】 进针后提插捻转3~5分钟,留针30分钟。进针捻转后,患者腕部有胀感,3~5分钟后呃逆逐渐停止。一般针刺1~2次后即可痊愈。

【来源】 云南中医杂志,(3):15,1984。

治法(十)

【取穴】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见图32。

图32

【操作】 取一侧曲池穴,用捻转补泻法,针后立止。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18,1985。

治法(十一)

【取穴】 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见图9。

【操作】 针左侧内关穴,强刺激,得气后呃逆停止。

【来源】 四川中医,(3):47,1985。

治法(十二)

【取穴】 照海。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见图33。

图33

【操作】 以呼吸补泻为主,配以捻转提插,针时随吸进针,随呼出针,配合指力捻转。

【来源】 天津中医,(3):14,1986。

治法(十三)

【取穴】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见图5。

【操作】 针尖向肘部斜刺2~5分,强刺激,直至取效。

【来源】 江西中医药,(2):36,1986。

治法(十四)

【取穴】 天鼎。取穴见治法(七)。

【操作】 术者以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对准天鼎穴,点按1~3分钟,每日1次。

【来源】 吉林中医药,(4):16,1986。

治法(十五)

【取穴】 涌泉。蜷足时,在足心前1/3的凹陷中取穴。见图28。

【操作】 病人取仰卧位,于双侧涌泉穴,行提插法,留针1小时,其间反复行针。

【来源】 中国针灸,(1):48,1996。

治法(十六)

【取穴】 女膝。侧卧,在足后跟正中线赤白肉际处,足跟中央。见图34。

图34

【操作】 病人侧卧位,取双侧女膝穴,直刺0.1~0.2寸,强刺激,留针3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2):46,1996。

治法(十七)

【取穴】 外关。在手背横纹上2寸,当桡、尺两骨之间取穴。见图20。

【操作】 用28号1.5寸毫针刺入外关穴,针尖沿三焦经循行方向,与皮肤呈45°角进针1寸,使针感沿三焦经传导,传至胸部效果最佳。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

【来源】 中国针灸,(4):56,1996。

治法(十八)

【取穴】 水沟。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穴。见图26。

【操作】 病人仰靠坐或仰卧位,取水沟穴,针尖向上斜刺0.3寸,强刺激。

【来源】 中国针灸,(5):31,1996。

治法(十九)

【取穴】 陷谷。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见图35。

图35

【操作】 令患者仰卧或坐位,取双侧陷谷穴,用2寸毫针,针尖向足心方向进针1.5寸,行大幅度的提插捻转5分钟,同时嘱患者吸一口气屏住,屏气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慢慢呼出,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重复此屏气动作,每隔5分钟行针1次,亦可加上电针,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8):7,1996。

治法(二十)

【取穴】 足三里。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见图12。

【操作】 病人屈膝或平卧,针一侧足三里穴,行提插捻转泻法。

【来源】 中国针灸,(7):38,1996。

治法(二十一)

【取穴】 丘墟。在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取穴。见图15。

【操作】 针右侧丘墟穴,采用先补后泻之法。留针2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9):31,1996。

治法(二十二)

【取穴】 膈俞。于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见图3。

【操作】 病人取侧卧位,以1寸毫针在膈俞穴之上下左右约1.5厘米处斜向刺入,针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转手法。留针2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1):24,1997。

治法(二十三)

【取穴】 鸠尾。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见图13。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用毫针以25°角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卧针快速透至建里或下脘穴,留针3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1):26,1992。

治法(二十四)

【取穴】 崇骨。位于第六、七颈椎间凹陷之中。见图7。

【操作】 患者取俯伏坐位,头微低,取1.5寸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大幅度捻转7~8次,当针下产生温热感后手法宜缓,并嘱患者“深吸气—屏气—深吸气”,如此8~10次,留针2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1):26,1992。

治法(二十五)

【取穴】 间使。仰掌,于腕横纹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见图9。

【操作】 男取左侧,女取右侧,病情严重者取双侧。采用“杨氏泻针手法”,即速刺进针至皮下后,先缓慢下插入地部,重提轻按行针6次;再上提至人部,重提轻按行针6次;再上提至天部,重提轻按行针6次。然后将针缓慢下插直入地部……如此重复操作6遍。最后摇大针孔,缓慢出针,不闭针孔。

【来源】 中国针灸,(1):27,1992。

治法(二十六)

【取穴】 素髎。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穴。见图26。

【操作】 采用1寸毫针,进针约5分深,得气后,行强刺激,待呃逆停止后再行平补平泻手法。据观察所有病人在呃逆停止前均出现喷嚏反射,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20分钟,日针1次,重者日针2次。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13,1994。

治法(二十七)

【取穴】 人迎。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取穴。见图36。

图36

【操作】 避开动脉刺入0.3寸,行导气法。日针1次。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28,1994。

治法(二十八)

【取穴】 中魁。握拳,掌心向胸,于中指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取穴。见图24。

【操作】 取患者中魁穴,施艾灸,连续灸7壮。每日灸1次。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1),1984。

古方辑录

(1)膻中 《行针指要赋》云:“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千金方》云:“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

(2)足三里 《灵光赋》云:“治气上壅足三里。”

(3)期门 《证治准绳》云:“产后呃逆,灸期门三壮,乳直下一指陷中。”

(4)中魁 《针灸大成》云:中魁“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 ItvHD0mfIy1NEugDWFsEBXqXIjbblt7vCjibnnzSbWWn1h7GuPIU7N2ty4ZIgJ9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