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逆流出口腔的现象,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症见食已即吐或食后移时而吐,常伴有恶心、腹胀、胃痛、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等。该症可发生于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胆囊炎等疾病中。

治法(一)

【取穴】 中魁穴。中指掌侧第二横纹正中。见图24。

图24

【操作】 患者正坐伸肘伏掌,穴位常规消毒,用5厘米长的毫针直刺3厘米,捻转行针使酸麻胀感向掌根部传导,或采用灸法。

【来源】 新疆中医药,(1):41,1986。

治法(二)

【取穴】 内关。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见图9。

【操作】 令患者于饭后,未出现呕吐之前,立即仰卧位,按常规消毒取内关穴,快速进针,约8分到1寸深,得气后,两侧穴同时用提插手法行针10~15次(强刺激抑制手法)。在提插过程中,嘱患者深呼吸2~3次。在5分钟、15分钟、30分钟时各重复上述手法1次。最后留针30分钟。每日2~3次。

【来源】 中级医刊,(10):30,1982。

治法(三)

【取穴】 内关透三阳络。位置同上。

【操作】 用3寸毫针在内关穴快速刺入,然后呈45°角刺向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适宜于手术中呕吐)。

治法(四)

【取穴】 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见图13。

【操作】 埋针法。患者于饭后未呕吐之前,取鸠尾穴,用1~1.5寸毫针从鸠尾穴向脐中方向平刺,后用胶布固定。留针1~2小时,2~3周为1个疗程。

治法(五)

【取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见图25。

图25

【操作】 行大幅度捻转、提插,行强刺激手法。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5):45,1986。

治法(六)

【取穴】 素髎。在鼻尖处取穴,见图26。

图26

【操作】 用左手拇、示指微捏鼻骨,右手持针向上直刺入穴内0.3~0.5寸,针感以酸麻胀为主。或点刺出血数滴。日针1次。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97,1994。

治法(七)

【取穴】 肩井。在肩部,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见图27。

图27

【操作】 病人取坐位,选双侧肩井穴,直刺0.5~0.8寸,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注意进针深度,不可过深,防止刺入胸腔。

【来源】 江西中医药,(1):39,1981。

治法(八)

【取穴】 涌泉。蜷足时,在足心前1/3的凹陷中取穴。见图28。

图28

【操作】 病人取仰卧位,于双侧涌泉穴直刺0.5寸,用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

【来源】 系笔者之经验,尤其治疗顽固性呕吐效果明显,取其“降逆气”之功。

治法(九)

【取穴】 腮中穴。位于口腔黏膜内腮腺孔前0.5分处。

【操作】 选准穴位后,用红汞棉球消毒穴位局部黏膜,然后术者以一手拇、示指捏住一侧口角使之向外翻,暴露穴位,另一手持消毒的2寸长28号不锈钢毫针(或用消毒的三棱针亦可),针刺深度以刺出血为宜,不出血者可再刺之,不留针,出针后仍用红汞棉球消毒针孔,同时嘱患者闭嘴用力吸吮,促进针孔出血。一般呕吐轻者,针刺一侧穴位,若重者,可针双侧穴位。每天针刺1次,3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4):6,1991。

古方辑录

(1)中脘 《扁鹊心书》云:“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2)公孙 《八法歌》云:“九种心痛闷,结胸翻胃难停……公孙应之。”

(3)足三里 《针灸甲乙经》云:“善呕,三里主之。”

(4)乳根 《千金翼方》云:“卒吐逆,灸乳下七壮。”

(5)内关 《杂病穴法歌》云:“汗吐下法非有他(指内关穴)。”

(6)大陵 《针经摘英集》云:“呕哕度大陵。”

(7)乳下 《千金要方》云:“干呕,灸乳下一寸各三十壮。”《医宗金鉴》云:“灸翻胃奇穴,上穴在两乳下一寸。”

(8)胸堂 《千金要方》云:“吐变不得不食,灸胸堂百壮。”

(9)太白 《千金要方》云:“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喜呕。”

(10)人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人迎治“吐逆”。

(11)食窦 《扁鹊心书》云:“翻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食窦穴)三百壮。”

(12)中魁 《玉龙歌》云:“中魁理翻胃而即愈。” 2NoQPj+IqNpFIdgrrfLrwHrUZDP1BOBqYZfYQiQqyn7GngOlQx7uO6MX3e6OMn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