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其特异病因包括结肠或直肠病变、体内代谢功能减退和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的是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以及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改变所引起的便秘,某些药物亦可致便秘。病人可伴有腹胀或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等症状。

治法(一)

【取穴】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腹下凹陷处。见图19。

图19

【操作】 直刺,进针1.5寸,中等刺激先捻转后提插,各10次,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医杂志,(10):16,1980。

治法(二)

【取穴】 犊鼻。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见图12。

【操作】 针刺单侧取穴,左右不限。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5~20分钟。

【来源】 中级医刊,(11):38,1982。

治法(三)

【取穴】 支沟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取之。见图20。

图20

【操作】 取支沟穴(男左女右),用毫针直刺或略向上斜刺,深度1~1.5寸,适当提插捻转,针感向下可到指端,向上可达肘以上,腹中可出现热或凉或欲大便感。留针15~20分钟,中间运针2~4次。

【来源】 河北中医,(6):31,1985。

治法(四)

【取穴】 肓门。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见图21。

图21

【操作】 用梅花针轻刺激或用毫针弱刺激手法,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五)

【取穴】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13。

【操作】 用艾条灸法,后再配支沟穴,用导气手法。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六)

【取穴】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3。

【操作】 用艾条灸,每次灸5~10分钟,每周3次,6~12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七)

【取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上3寸,胫骨内后缘取穴。见图14。

【操作】 取三阴交穴,毫针刺入1~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间隔5分钟行针1次,行平补平泻法,手法略强,出针后穴区埋揿针24小时,埋针期间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3~4次,至局部酸胀,每隔3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8):59,1996。

治法(八)

【取穴】 丰隆。仰卧,在条口穴后方一横指处,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见图12。

【操作】 用隔姜灸法。取老姜数片,在其中扎针孔数个,置于双侧丰隆穴,在姜片上放置大艾炷施灸,灸3~5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6):338,1997。

治法(九)

【取穴】 天枢穴。仰卧,在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见图22。

图22

【操作】 施用温针灸法。取双侧天枢穴,先针刺使之得气,再用2.5厘米长艾条,连续灸4段,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8):372,1989。

治法(十)

【取穴】 腹结。脐旁4寸,府舍上3寸处。见图23。

图23

【操作】 采用皮内针埋针法。取左腹结穴,埋1号皮内针。留置期间,嘱患者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

【来源】 针灸学报,(2):41,1992。

治法(十一)

【取穴】 长强。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取穴。见图1。

【操作】 取胸膝位。穴区消毒后,用28~30号4寸毫针沿尾骨和直肠之间快速刺入3.5寸深。属实者,强刺激,大幅度捻转;属虚者,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觉腹中有肠鸣及蠕动感时,即可摇大针孔,快速出针,多数患者即有便意。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31,1994。

古方辑录

(1)支沟 《杂病穴法歌》云:“大便虚闭补支沟。”《玉龙歌》云:“若是胁痛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2)大肠俞 《灵光赋》云:“大小肠俞大小便。”《行针指要赋》云:“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3)上巨虚 《针灸甲乙经》云:“大肠右热,肠鸣腹满,挟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4)神阙 《针灸资生经》云:“腹中有积,大便秘,巴豆肉为饼,置脐中,灸三壮即通,神效。”

(5)石门 《千金要方》云:石门治“大便秘塞”。

(6)水道 《针灸甲乙经》云:“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7)丰隆 《千金要方》云:“丰隆主大小便涩难。” 97sdlORDoZTNqsI36prVwhBEN/4R/qzgPeTn1pBH+V3IyVZSAAizBReynAsWvj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