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情况

什么是更年期综合征?

40~60岁之间的围绝经期妇女,围绕绝经而发生的以内分泌学、生物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叫做更年期综合征,也有人将其称作围绝经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其发病与绝经密切相关,包括前面谈到的月经紊乱,精神心理改变,以及全身相关各个系统的功能失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球大约有4.6亿的妇女年龄超过50岁,估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2亿;目前已达到4.7亿人,中国大约占1/4;北京地区超过45岁的妇女约有200万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绝经,是妇女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件;平均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每个妇女在绝经之后,仍然有3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老年生活。更年期综合征是否发病,其症状轻重,维持时间长短等,直接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并关系到老年时期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更年期综合征与绝经和年龄增长直接相关

妇女会在45~55岁之间绝经,而半数以上的人会在接近绝经的时期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据调查,我国妇女对更年期的知晓率超过了60%,而对于更年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却小于50%。虽然,年龄增长是绝经的要素,但是专家发现在最近20年中,女性的绝经年龄提前了2.02岁,这个数字是令人担忧的。

让我们用几个调查数据来说明问题吧。

关于绝经年龄的资料  1989年针对北京地区18个区县7200余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的一项流调资料显示:80%左右的妇女绝经年龄在45~55岁之间;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是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1993年调查女性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8.41岁;2002年调查北京地区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6.47±3.87)岁。

专家认为,随着绝经年龄的提前,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年龄也有提前趋势,这可能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过快、各方压力增加以及女性自我保健防护意识薄弱有关。发生更年期综合征,预示着即将或已经绝经,自然也意味着需要调整、干预或治疗。

关于年龄与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查  2002年,福建妇幼保健院对256例40~62岁妇女的流调资料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围绝经期症状在发生频率、轻重程度上有差异。45~55岁组,以血管舒缩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心理症状为主,表现为失眠、头痛、心悸、易激动、潮热汗出等;而>55岁组,则以骨关节病变和胆固醇代谢异常(高血脂)为主要表现,说明不同年龄段或不同绝经年限,围绝经期的症状有所区别。

2008年,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胡耀报道,在40岁以后,出现以失眠、潮热汗出为主的围绝经期症状;50岁之后随即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阴道萎缩;接近60岁时出现关节疼痛等骨质疏松症状。

上述研究说明在接近绝经的年龄,围绕绝经出现的不适症状或更年期综合征比较典型;而在绝经以后数年间,则出现以代谢功能紊乱和衰老退化为主的病变。

影响绝经年龄的其他因素  遗传背景、营养状况、气候情况、家庭及社会的经济状况等,对女性的绝经年龄有影响。如营养充足、卫生习惯良好者绝经发生的时间往往较晚,相反,长期营养状况不良及生活在高原的人绝经年龄可能提前。吸烟的妇女绝经年龄平均提前1.5年,口服避孕药或足月妊娠则可能因为停止排卵而稍微延迟绝经。

了解了上述发病情况,围绝经期女性就应学会自我放松,承受压力,及时调整,加强保健和养生防护意识,提前作好准备,防止或减缓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

更年期综合征与种族和社会背景相关

在不同种族、不同社会背景之间,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

西方白人妇女发病率可达80%,而且围绝经期症状普遍严重  1992年美国马塞诸塞州2570例妇女,以出现不规则月经作为围绝经期的起点,其发病平均年龄是47.5岁。2003年对德国的回顾性调查显示:年龄在52~62岁的德国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率为87.7%。2002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了6096例45~54岁妇女的绝经期状况,发现84%的妇女至少经历一种典型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约有20%的妇女因此而需要到医院就诊。最近3~4年,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报道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从25%~89%不等;但是,围绝经期单一症状的出现率大多超过了65%。

亚洲的情况则与西方完全不同  泰国围绝经期妇女潮热出汗的发生率为25%~58%(农村低于城市)。日本妇女和85%的马来西亚妇女认为绝经对其没有重要影响。95%的印度尼西亚围绝经期妇女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中国北京东城区的流调资料显示,围绝经期妇女60%以上存在一种或几种症状,严重者仅占10%~20%。还有一部分妇女,在围绝经期没有明显不适,平静地迎来绝经,不需要看病吃药。

更年期综合征与受教育程度、地区文化差异及生活水平相关

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差异,影响人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与心理状态;生活水平与营养状况、生存质量有关,这些因素间接影响更年期综合征发病与症状程度。

发病与受教育程度相关  高学历人群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低学历人群。前者认为月经是年轻的象征,绝经意味着衰老,她们大多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比较敏感或投入更多关注;而后者(低学历人群)则普遍认为没有月经会更方便、更轻松,对于绝经不紧张,或对于围绝经期出现的不适症状隐忍不理。

不同观念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围绝经期妇女产生不同影响。例如,在不同的职业妇女中发病情况也存在差异,教师、干部、科技人员等,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工人。

但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越低,抑郁和(或)焦虑可疑症状的检出比例越高,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有更高的抑郁或焦虑倾向,承受更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有报道显示工人抑郁可疑症状检出比例高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有研究提示,无医疗保险人群抑郁和(或)焦虑症状、可疑症状的检出比例,均显著高于有医保者。

围绝经期抑郁状态存在地区差异  据2008年初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王伟炳等人的调查研究,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座城市,分别地处中国的北部、东部和西南,妇女的文化程度、人群性格特点均有较大差别,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的检出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地区的各项检出比例均低于另外两座城市,这也解释了中医学讲究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道理。

发病与生活水平有关  据2008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孙袁等人的资料:贵阳地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自觉症状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骨关节和肌肉痛、头痛、眩晕;而城区妇女围绝经期自觉症状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易激动或烦躁、失眠。其中潮热出汗、骨关节和肌肉痛、头痛、抑郁不开心等症状,在农村与城区之间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

围绝经期妇女在健康状况自评和心理领域方面,农村妇女得分高于城市妇女;而在生存质量总分和环境领域方面,农村妇女得分低于城市妇女。农村妇女在接受调查的最近1年中就医率仅为7.75%,喝牛奶人数仅占3.5%,无一人补钙,各项数据均低于城市水平。

绝经时间长短、症状程度轻重与性生活质量相关

专家发现,无更年期综合征的妇女,其性生活质量高于有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不同职业之间对比没有差异。

研究证明,性动力随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有相应降低。但是,在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性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生理因素,还应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调查显示,参加体育运动和适当锻炼可以增强性欲,这可能与通过运动能释放不良心理情绪、提高肌纤维紧张度、储存能量、缓解应激状态等有关。

影响性行为或性欲的因素可能还有:错误的认识与心理暗示(认为自己老了);对性生活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因为对工作不满、对生活现状不满、对丈夫不满等);缺乏体育锻炼,承担社会经济压力与负担(如下岗或退休、无医保)或精神过于紧张、劳累等等。

适度、和谐的性生活,对于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维持一定的性能力、促进夫妻感情与家庭和睦、帮助女性安全度过围绝经期是大有裨益的。

与绝经、年龄增长直接相关;

与不同种族、社会背景相关;

与文化程度、地区差异、生活水平相关;

症状轻重或久暂与性生活质量相关;

受遗传、营养、经济状况等影响。 9ut/fB+4An4O4SPWxF2b3PgWpvPUdevwpqLbZeXxAygwdtiRo1Q3ngn0DoqtAm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