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医对痴呆是怎么看的?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痴呆,中医学统称为痴呆。中医学对痴呆的分类不同于西医,而是根据痴呆病因病机,分为肾虚、痰浊、血瘀等类型。

中医学认为痴呆是一种神志病。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故本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表现有虚有实。虚证因先天不足,或年迈体虚,肝肾亏虚,精亏髓减,或久病迁延,心脾受损,气虚血少,导致髓海空虚,神志失养,渐成痴呆;实证因疾病缠身,痰瘀浊毒内生,损伤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神机失用而成痴呆。

中医学对痴呆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古籍记载。我国古籍无老年性痴呆之名,有关痴呆记载则散见于“善忘”、“喜忘”、“健忘”“痴呆”或“呆病”等文献中。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说:“六十岁,心气始衰……八十岁,魂魄离散,故言善误。”认为言语混乱等痴呆症状与年龄老化有关。《灵枢·大惑论》说:“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此处,上气指心肺之气,下气指肠胃之气。因为心肺虚而胃肠实,营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所以出现健忘。成书于后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则认为“凡心有瘀血者,令人善忘”。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设立了“痴呆证”专篇,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痴呆专论。《景岳全书·杂病谟》认为痴呆主要由情绪等因素所引起,“痴呆症,凡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并认为“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

清代陈士铎《辨证录》设立了“呆病门”,指出:“人有年老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并分析其原因是“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提出本病的原因是肝气之郁、胃气之衰、痰积胸中,故主要治法是“开郁逐痰,健胃通气”,立有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影响后世300多年。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及“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这就说明痴呆是由脑髓渐空引起。《医林改错》亦载:“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这说明,人至老年,肾精衰枯,脾气虚弱,无以化生气血,精血亏虚,无以生髓,使脑髓减少,不能养脑,诸窍失聪,智力减退。 +/QkP94jRZo4SSRwQmPZiMLaFxzNN9VHJTTsSD7W9H5jSxHEs3vvVW8DolMNCiA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