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积极心态从何处来

和悦人生说七情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情志”泛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常常以情感、情绪、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七情”狭义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为主要状态的情感反应,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说得更通俗一点,也就是人的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在心理上的反应。正常范围内的情绪波动,并不伤及人体,如果精神剌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清朝的养生家石成金也主张“说七情,和悦人生”,以防患七情失调于未然。“说七情”,就是不以外界的刺激而使七情波动起伏,使七情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和悦人生”,就是要以平和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际关系,以求使自己的七情始终处于平和的情态,不使体内阴阳失调。由此看来,对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摄,使其保持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学会处理负性情绪。斯坦福大学做了个很有趣的实验:把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把鼻管放在冰水里10分钟。如果冰水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水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水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那紫色的冰水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所以,一定要学会负性情绪的处理。

给大家介绍五个处理负性情绪的方法。

一是躲避。

二是转移。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家骂你,你去下棋、钓鱼,没听见。

三是释放。但要注意:人家骂你,你又去骂别人,这不叫释放,释放是找知心朋友谈谈,要不然搁在心里是要得病的。

四是升华。就是人家越说你不好,你越好好干。

五是控制。就是人家怎么骂都不怕,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小平同志做得最好,三起三落,非洲一位总统问小平同志有什么好经验,他就回答一句话:“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

说七情,和悦人生,就可避免“七情”过度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中国养生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保持体内阴阳平和,对身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笑·快乐·健康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如何使自己笑得起来,笑得开心,可是一门学问。笑,一定要是快乐的笑,一定要是健康的笑,一定要是内心的笑,一定要是真诚的笑;笑,不能是苦笑,不能是冷笑,不能是阴笑,不能是奸笑,不能是狂笑……如此看来,笑,确实可称为一门学问。

正常的笑是一种快乐情绪的外在表达,而正常的快乐是一种健康的、表示内心愉悦的情绪体验。快乐不仅仅表现为笑,快乐比笑含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快乐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常常也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一个精神充实、工作与生活都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的人,又必然是一个快乐的人。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家庭、社会、事业都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经过长达10年、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人进行的调查研究证明:快乐是人为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一个生活处境相同的人,乐观主义者往往健康无恙,即使偶尔患病,也容易不药而愈。但是,这种快乐,一定是健康的、轻松愉悦的,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宁静致远的人生理念,理性豁达的人格修养,宽容礼让的处世方法。我们所说的快乐,并不是唯快乐论,并不是把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作为人生的目的和道德的标准,更不是现代有些人所追求的腐化没落、恣情纵欲、花天酒地、享乐至上的糜朽生活。因此,要达到快乐与健康,重点是要对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行自我剖析,对人生中各种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整,并以此来提高自身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矫正自我在工作与生活中产生不良情绪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快乐的心理境界与健康状态。

我命在我不在天

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好愿望。从古埃及资料所记载的返童法到中世纪炼丹师们发明的炼丹术,人们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无不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当物质生活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的时候,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愿望自然更加强烈。从各大百货商场到各种医药商店,乃至日常生活用品门市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都设起了专门的保健品专柜,从保健食品到保健器材,从高级滋补药品到一般保健用具,应有尽有,层出不穷;而且品种越来越多,柜台越摆越满,档次越来越高,花样日益翻新,令人眼花缭乱。如此繁多的保健品到底对人体有多大的保健作用呢?还是让我们从什么是健康谈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过这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这样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健康概念,无疑宣告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从那时起就将逐渐被一种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代替。现代的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都要求人们在认识疾病、健康和虚弱现象的时候,不应仅仅停留在身体上,还应该全面考虑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三个方面又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人在身体有病时,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障碍(如痛苦、悲伤、焦虑、抑郁等)、心理上的异常(如个性的改变、自信心的下降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如孤僻、社交障碍等)、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如对气候变化的恐惧、对温度和湿度以及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改变的心理过敏等),即所谓身心反应。很多人即使躯体的问题解决了,但由于疾病的折磨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反过来又可以引起身体的不适,使原有疾病的症状“还原”。

很多人把一些心理问题引起的躯体化症状当作原来疾病症状的延续或认为是疾病造成的虚弱现象,盲目去寻求保健品(甚至一些医生也这样认为)。还有一些疾病本身就来源于心理障碍,如神经症和心身疾病,这些疾病在临床上所占比例高达60%~70%,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很多神经症都会产生躯体化症状,而心身疾病则不仅会产生躯体上的症状,还有生理功能的异常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因而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心理治疗才是病因治疗。预防这些疾病也只能从心理素质的提高、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入手,各种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材,并无多大益处,一味追求那些高级滋补品、营养保健品本身就是心理上或保健观念上存在问题。

对于各种所谓“虚弱现象”,也应该客观地分析,而不应盲目进补。各种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所导致的如头痛、全身乏力、两腿疲软、失眠、多梦、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口苦咽干甚至头昏眼花等等,在排除了某些躯体疾病之外,都还应考虑为心理疾病所产生的症状的可能。躯体的情况还是应该到医院去进行全面体检,必要时还应请心理医生共同会诊;中医所讲的各种“虚证”也未必一定是身体上的问题,医生和保健者都应慎而处之,不能一遇症状,就认定是来自躯体,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医源性疾病,遗患无穷!

总而言之,应该改变盲目进补和依赖保健品的保健观念,人在健康方面有着巨大的主动性以及巨大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古话说得好,“我命在我不在天”,健康的钥匙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高尚的品德情操,完整的人格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的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其作用都远远超过那些保健品的价值;药补不如食补,正常的饮食当中,就足以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为什么一定要企盼膏粱厚味或营养滋补?为了健康,何必不求自己,而求于“天”?把自己一个伟大的生命寄托在那些区区不足挂齿的保健品上岂不荒唐!

追求理性的快乐

快乐,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不管男女老少,妍媸尊卑,都应该有自己的快乐。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只要自己没有感觉到快乐,无一不是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出了问题。因为快乐本身是自我的一种心理体验,是自我的感受,别人怎么能够夺走你的快乐呢?快乐是自身的感受,要自己去体验与寻找。我的观点是,快乐在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自己寻找快乐,不要依靠别人;快乐时刻都有,不必刻意追求。我们要学会如何快乐。

向自然要快乐

春夏秋冬,早晚午夜,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良辰美景乐在眼前;花草鱼虫,湖光山色,藤萝树木,天光云彩——万物生机乐在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只要你愿意享受人生,享受快乐,一切快乐都在其中。举一个例子,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在其晚年的时候,康熙已经稳坐皇位,成为一代大帝,自己不再为康熙的江山操心,有时不免孤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思,遂与花卉对话和交流,那场面,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窃窃思语,情真意切,让人感觉到万物皆有生命。

向社会要快乐

在农村,“喜看稻熟千重浪”,放牛娃骑在牛背上在山间小路晃晃悠悠,好一幅天然的“牧牛图”,还有农民伴随着夜幕、扛着农具回家的情景是多么富有情趣;大草原上蓝天、白云、红日之下,缓缓走动的羊群和牧羊人嘹亮的歌声,怎能不使人陶醉;在城市,早晨上班之前,道路上车水马龙,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你能由此看到“一日之际在于晨”的勃勃生机;而当下午人们下班回家,道路上的情景,很容易让你想起“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著名诗句……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折射出人类社会是多么美好,人类给我们自身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们自己一定要学会去领略,去欣赏。

向人生要快乐

人生的快乐,并不在于大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在于一个丰满的人生实践过程,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前进一步,每克服一个困难,每做出一点工作,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是一种快乐,都可以使人愉悦,就看你会不会欣赏,能不能欣赏。

人生下来,从孩提开始,就应该开始享受人生的各种快乐了。无论家庭多么贫穷,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自己天真无邪的时代,那当然是快乐的。城里的孩子有爸爸妈妈带着,到公园,到游乐场,各种游乐设施应有尽有,当然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也是无穷的;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在小河中摸鱼捉虾,在田野中摸爬滚打,在山上采摘野果,在树上掏巢捉鸟,不也是童趣丛生,其乐无比吗?所以快乐没有条件优劣之分。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心已泯,各种欲望膨胀,各种超越实际的物质与精神追求日益增多,于是各种痛苦也接踵而至。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身处何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行行有乐趣。学生有学习之乐,成人有工作之乐,科学家有发明之乐,研究者有探索之乐,工人有制造之乐,农民有播种丰收之乐,医生有治病救人之乐,夫妻有恩爱养育之乐,朋友有互助想念之乐,旅游者有山川优美之乐,探险者有战胜征服之乐……人生之中,快乐无穷,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无事不有;而痛苦也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你想要快乐,快乐即与你相随;你想要痛苦,痛苦即与你相伴。你只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经营人生,你就会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无穷乐趣。

向时间要快乐

无论人类怎么希望长寿,如何研究长寿,但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借用这句名言,也完全可以用来阐述生命、时间与快乐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快乐当中去。从早上一起床,首先就告诉自己,我今天要快乐,我今天一定会快乐。然后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今天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会处在快乐当中。工作的时候,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工作,就有收获,即便没有物质的收获,也有精神的收获,工作的经历本身就是收获,一定要让自己在快乐中工作,工作就有其乐;学习的时候,无论学习什么,无论学习多么枯燥,只有开卷总有益,只要学习就会使自己充实,以学为乐,学无止境,乐也无止境。人除了工作和学习,剩下就只有生活了。连工作和学习都有乐,生活还能没有乐趣吗?锅碗瓢盆,洗衣买菜,那是城里人的生活协奏曲;生火做饭,担水浇菜,那是农村人生活的五彩画;夜幕降临,月明星照,当你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将要睡去,想一天当中,人尽其力,快乐悠然,无怨无悔,充实自在,便能安然入睡。白天对得起他人,晚上对得起家人,睡是甜的,梦就是甜的。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都在乐中,乐在一切之中,这就是时间与快乐的辩证法。我们要学会在一切时候,都能使自己处在轻松快乐的情绪状态或心境当中。

在“工作不顺”中寻找快乐

有一位40多岁的女士患了抑郁症,找心理医生治疗。交谈过程中,这位女士除了表达其身体的诸多症状以外,就是反复表达其工作中的诸多不顺。她说,自己在某政府部门当“副科长”,每天忙忙碌碌,官不大,事不少,干得多,得利少。干活是自己,出名得利是领导。因此,心中愤愤不平,加之家庭中又有一些不顺心的事,于是乎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命不如别人好,总是在某种不顺的状态下过日子,心情日益低落,精神委靡不振,遂忧郁成“疾”,身体各种不适症状应运而生。其实,仔细一问,该女子已工作三十多年,提升为“副科长”才一年多,又得现任领导信任,故分配其工作就相对多了一些,可以说恰到“好运时”。但她并没有这么去想,而是觉得跟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早都提为“正科级”了,自己才是个“副科长”,不应该管那么多事,干那么多活。其实她应该更加深入地想一想:“如果最近没有被提上副科长怎么办?”“能力相同的人就一定都能够同时提干吗?”“多干就亏了吗?”如果你因为工作不顺而失去快乐,感觉痛苦,那你必须首先分析“不顺”的原因,是主观的原因,还是客观的原因,还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如果确实是客观的原因,凭你个人的力量一般来说是很难改变的。

你要作出正确的客观的判断,而不能依据你个人的主观判断,因为你个人的主观判断有时不一定准确。你可以找你的朋友、你身边的同事、你的上级主管领导谈一谈,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你的观点与周围的人观点基本一致,目前又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你只有做调换工作场所的准备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所遇到的所谓“工作不顺”,主要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一是你对工作顺利的期望值太高,二是你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太低,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首先,工作是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存在着“顺”和“不顺”两种可能,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顺”有时可能是工作的主要过程。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不顺”、克服困难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久未见面时,总要问一句“最近工作顺利吗?”告别的时候,总要说上一句“祝你工作顺利!”“工作顺利”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们在工作中要与人接触,与物接触,与事接触,而人们的性格、气质、素质、知识、阅历、处世方法、办事能力各有不同,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办事怎么能够都“顺心”呢?因此,你应当把工作的诸多不顺理解为工作中的正常状态,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学习,更新知识,增强活力,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逐渐得心应手。

另外,当你感到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反过来想一想,工作顺利对你就一定是好事吗?未必!工作顺利,或者容易养成你的懒惰行为,从此碌碌无为;或者让你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如此,还不如把自己放在“逆水行舟”的状态,让自己“不进则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如此,分析不顺的原因,解决找出问题的办法,让时间作出选择与评估,不以不顺为不顺,不顺的感觉才能消失。你会总在“不顺”当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找到无穷的快乐。

在“一事无成”中寻找快乐

有的老年人,或者有一些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在与自己的同龄人相比的时候,看到别人功成名就,誉满周围,便觉得自己付出汗水很多,甚至一辈子辛劳,而收获甚微,“一事无成”。于是乎,心中愤愤不平,或郁郁寡欢。殊不知,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就是最大的成功。其实,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你不妨对自己作一番剖析,自己对自己了如指掌后,你的心理就可以找到平衡。首先,你原来想做什么?或做“成”什么?为什么没有如愿?是不是你的目标定得太高?如果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却“一事无成”,可能因为你原来想得多、想得大,做得小、做得少;或许你的智慧、能力、性格等等就是不如别人,那有什么可后悔的呢?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如别人就是不如别人,为什么要将矮个子比高个子,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呢?你可不可以找一找,或许你也有比别人成功的地方。比如,别人在事业上成功,你可能在其他方面成功。如父母长寿、夫妻恩爱、儿女可爱、心身健康,如此等等,无一不标志着某个方面的成功。人的生命,是延续的,也是与社会联系着的,人的成功,绝不要跟别人比某一点、某一面。

人的成功与否,绝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才干和智慧,还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生机遇等等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甚至有时候能起到主要的或关键的作用。就算你比来比去,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那也可能因为别的原因,而并不见得你个人的能力一定比别人差多少。既然上天没有把成功的机遇赐予你,而把健康、生命和其他方面的福禄赐予了你,你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在困难面前寻找快乐

困难是什么,是工作与生活中的阻力,是人生发展中的障碍。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

试想一想,人一生中,如果什么困难都遇不上,那他这一生还有意义吗?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困难就已经摆在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面前。他(她)要克服乳腺管道的阻力,通过努力吸吮,才能吸到母亲的乳汁,才能生存下来,只不过由于母亲和婴儿的状况不同,婴儿付出的力量有大小罢了。由于婴儿解决困难的力量有限,他(她)们只能用哭来对待困难,用哭来借助母亲或奶妈的力量解决困难。从婴儿到幼儿,从母亲的怀抱中到咿呀学语,你能感受到他(她)们付出的艰辛吗?从学步到走路自如,他(她)们又要付出多少努力,克服多少困难?然后,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无止境,困难也会不断。然后从学校到社会,开始寻找工作,挣钱生活,养家糊口,生儿育女,风里来,雨里去,多少艰辛,多少困难,生活的风霜,让多少英俊少年不再风流倜傥,又让多少美丽如花的姑娘青春不再。到了老年,人刚刚开始可以享受,身体却日趋衰落,体力逐渐减弱,疾病与虚弱便会慢慢来袭扰你,干扰你日趋完善的生活,人从这时开始,又要与疾病作斗争,与衰老作斗争,与死亡作斗争,这就是生活。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一生,只要做事情就会有困难,不分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困难在所难免,有困难是绝对的,没有困难才是相对的,人生就是在克服困难中圆满!你想在你的人生旅途上,不遇到困难,那便是梦想。总而言之:

困难是永恒的——无时不有

困难是普遍的——无处不在

困难是变化的——变化无常

你想要回避困难,困难便会纠缠着你,时时刻刻地纠缠你,让你喘不过气来,让你感到痛苦。但困难害怕勇气,害怕意志,害怕坚强。毛主席有一段精彩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正是这短短的十七个字,曾经激励了一代人,激励了一个民族。正是这段精彩的语录,让我们国家在那样贫穷的状态下,制造出“两弹一星”,创造了大庆奇迹,凿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难道没有困难吗?可以说困难无数。但在困难面前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意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了当年苏联革命者的一种精神,也曾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一个人的意志状态如何,对困难的感受与耐受程度就不一样。对一个坚强的人而言,善于把大困难化成小困难,把小困难化成无困难;而对一个意志薄弱者而言,可以把小困难看成大困难,把大困难看成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当你天天处在困难当中,而又感受不到困难时,你才是最快乐的。

如果你感觉生活总是在困难中徘徊,那恰恰说明你的意志出了问题。你怕困难,困难怕什么?困难怕你坚强的意志!去锻炼你的意志吧,坚强的意志是一切困难的克星,“钢铁是意志炼成的”。

学会“苦中作乐”

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切,从情感而言,无非快乐和痛苦,都是快乐与痛苦的结合体,没有快乐也就没有痛苦;反而言之,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快乐。痛苦与快乐,无非是人们心理上以不同的体验方法面对不同的事物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绪感受。我们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主要的并不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由感受痛苦的人的主观造成的。客观事物虽然对人构成了引起痛苦的刺激,但这种剌激并非对所有人都会产生痛苦,可能有的人还会产生快乐,为什么呢?还是个人的认知问题。既然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一事物,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们何不从转变观念、调整自己入手呢?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几年,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经常很拥挤。早上两位女士同乘一辆公交车去上班,结果由于太挤两人都没有挤上车,不仅如此,又赶上一位不太文明的售票员,说“你们这两臭东西,挤什么挤?下去!”随后关上车门扬长而去。于是没挤上车的这两人,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一个人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等下一班车,到单位上班去了。而另一个人,怒发冲冠,冲着开走的公共汽车,破口大骂,上班后心中仍是愤愤不平,既责怪公共汽车的售票员缺乏道德,又责怪北京交通条件太差,还觉得自己今天非常倒霉,如何如何,越想越想不通,于是乎中午吃饭不香,晚上回家后还要跟先生唠叨半天,最后在丈夫的反复劝说之下,方平息怒气。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位女士的遭遇的确很令人气愤,但不妨问一问:发生这一切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有人说在售票员,有人说在这位女士。您认为呢?

“穷”得快乐

“贫穷”与“富有”从字面上看,其意义完全相反,一般是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而言的。但实际上,就物质财富而言,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今天的贫穷可能是明天的富有,今天的富有也可能成为明天的贫穷,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因为富裕之后,容易使人失去过去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容易使人满足,使人懒惰,使人摆阔气,使人追求虚荣,使人沉醉于花天酒地,吃喝嫖赌,于是家风日下。如此反复,逐渐走向没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富裕可以无穷无尽,贫穷也可以一无所有。很多人所认为的自己很贫穷,其实是与富人相比而言的。实际上,反问一句:“你是世界上最穷的人吗?”答曰:“非也”。又问:“你觉得这世界上是像你这样的穷人多呢,还是比你富的人多呢”?答曰:“比我富的人多”。再问:“你怎么知道比你富的人多呢?”答曰:“我觉得身边的人都比我富”。还问:“你比过农村里的人们,比过大西北的人们,比过非洲的人们,比过……吗”?答曰:“没有。”最后再问一句:“那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穷呢,你身边还有比你穷的人吗”?不语。显然,绝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烦恼,都是由于自己的欲望太强了,虚荣心太强了,物质占有欲太强了,比的对象都是那些比自己富裕的人,跟人比小汽车,比小洋房,比购物,比一掷千金,比灯红酒绿,比二奶多寡……如此比法,能不痛苦吗?忘了在其身边,还有许多比他(她)穷的人,甚至还有许多非常穷的人。这样的对比,比得不切实际,所以他感到很痛苦。与其这样痛苦地生活着,还不如快乐地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体力与智力,去争取更多的财富,哪怕是每天多挣一点,也比现在在这种因为贫穷而感到痛苦的深渊中煎熬要好得多吧。穷则思变,穷应该思变,穷如果不思变,就会永远穷下去。现在的富人,过去有很多不都是穷人吗?而又有多少富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这些你想过吗?你是穷得痛苦,穷得烦恼,那你想过富人的烦恼与痛苦吗?显然没有,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想一想,“穷人就没有快乐吗?”“富人就一定快乐吗?”其实,穷并不是不快乐的本质原因,不因为你穷,你就得不到快乐!

“金钱”以外的快乐

钱,是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的中间产物。在现代生活中,人没钱不行。同上一个命题一样,钱的多少,往往可以衡量“贫穷”与“富裕”。但钱本身不过是一张纸,人不能只为挣钱而活着。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曾听说一个在家乡的小学同学,吃苦耐劳,非常能干,在农村日日夜夜,辛勤耕耘,也积累了不少钱,但他从不把钱存到银行里,平时也省吃俭用,日子过得非常艰苦。钱放在哪里呢?他告诉别人说,用一个坛子装着埋到了深山老林当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类似的事或许以后也还会有的。

在国外有一个杂志《幸福》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收入在5000到6000美元的家庭,在其资产范围内,生活具有苦恼。有2.5万到3万美元水准的家庭也存在着同样的苦恼。自20世纪40年代末期始,人们的收入变化巨大,然而人们对金钱问题的观念却毫无变化。一个收入为1.2万美元的家庭,可能会以为收入达到1.5万美元便可以消除预算上的困难。可是一旦达到这个水平,又会感到需要2万美元。即使这个目标也实现了,又会期待更高的水准。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几乎是无止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今天所拥有的金钱与过去相比是否增加了,日子是否比过去好过了?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快乐是否比过去增加了呢?这可完全不一定,从某种程度而言,由于我们对金钱的欲望增加了,我们的痛苦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

到底有多少钱才算富裕?这不取决于钱本身的多少,而取决于人们对金钱的价值观和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各类行为。一无所有的乞丐不一定不快乐,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不一定就快乐。难怪有的富翁说:我除了有钱,其他什么都没有了。这句话,当然包括其中的快乐也没有了。有的人,挣的钱并不少,但除了想方设法挣钱,挖空心思挣钱,其他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显然,人仅仅为钱奋斗是不行的。要做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钱的奴隶。钱给人带来的不一定是快乐,钱未必是快乐之源。钱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以多花,也可以少花。有钱时可以多花,没钱时可以少花,量力而行,是为上策。

金钱的多少只代表物质的富有,而代替不了任何其他。但人除了物质享受以外,精神的享受可能更加重要。陈景润当年在那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除了一堆堆草稿纸和大脑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外,没有金钱,没有其他与金钱有关的东西了。但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依然生活得充实,有自己的快乐。这种境界,就说明在金钱以外还有别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可以为了改善生活而作出必要的努力,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为钱而活着。人活着除了物质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享受。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努力,对事业兢兢业业的追求,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对大自然的倾心与欣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用不着仅仅为挣钱而活着!

大肚能容与笑口常开

快乐健康是我们所有人的终极追求,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快乐。在许多名山寺院里,我们常见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他笑容可掬,和善慈爱;他袒腹趺坐,幽默开怀。在供奉佛像的两侧,挂着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诸事

笑口常开 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也反映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包容、平和、快乐。只有具备了包容心,人才能平和,才能达到心灵的快乐和身体的健康。

养生之道,妙方万千,当以和气为先,而和气的表现就是宽容、包容、体谅、隐忍。现代疾病有70%属于身心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癌症等都与心理情绪和所处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中医常常提到的情志致病。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常常使得我们失去了包容心,心理的“和”就失去了平衡,“七情六欲”反复产生刺激,致使经络不通、血瘀气滞、阴阳失调,产生疾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和则气顺。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烦恼忧愁为人之伴侣,人生就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要正确对待人生,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不断修身养性,使自己内心平和,适应社会环境。而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心平气和,如何能达到心平气和呢?就要有包容宽厚的心,凡事要往好处想,往宽处想,“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人与人之间应少一点私心,少一点计较,少一点嫉妒;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很多孤僻的人、抑郁的人、厌世的人,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完美。一旦凡事都要求完美,就难免对人对己存在苛刻之心,也就缺少了包容。要改变这些,就要善待自己,宽以待人。这样就会使人心理放松,扫除消极暗示的干扰,逐渐改变一个人孤僻、狭隘的个性,会使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多的支持,赢得更多的机会,心情愉快地面对人生。

心宽体不胖

“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礼记·大学》中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这里所说的“胖”,并非指肥胖,而是指身壮。真正身心健康的人,绝不会是大腹便便的形象。事实证明,心宽者不仅体壮,而且心理亦健康,即心健。心身是和谐统一的,“心宽”,也就是心理健康了,才能“体胖”,即身体健康。相反,那些心地窄小连一句话都不容的人,往往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比起心宽的人,他们更容易患病,尤其是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性疾病。

这不奇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常说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出门万事难等等。几乎每个人的工作或生活中,都会有许多令人不快和烦恼的事情,但它们作用于不同人的身上,结果却大不一样。如果是心宽者,便不会过于计较生活及工作中的小事,在他们看来,遇到点麻烦、吃了些亏没什么了不起,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因此,这类人在一般的困难和挫折面前内心不会引起强烈的波动,对身心健康也就无大的妨碍。相反,这些事若发生在心窄者的身上,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承受,常常是越想越觉得别扭,越想火气越大,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由于来自生活的劣性刺激是源源不断的,这些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是不断的,久而久之,则有损于心身健康,这点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心胸狭窄的人应该把心放得宽一些,因为心宽只会令人身体健康,而绝不会使人体胖。因为当我们心情郁闷或焦虑不安时,有一部分人会表现为食欲不振,而另外有一部分人会在情绪糟糕时不可抑制地产生进食冲动,会在短时期内大量摄入食物,这样才能缓解他们的糟糕情绪,久而久之,体重就会增加。体重的增加又会加重糟糕的情绪,继续引发进食冲动,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从小培养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性格,对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CYxtEDE5I/cqa0kN0N1Od17ozUe3HaUVm/1cR0XtHAOookk68tmlWL3zm9jWBB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