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医治心绝活儿一箩筐

各具特色的中医心理疗法

疏结开导法  这种方法与西方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类似。就是通过说理开导、同情安慰,改变患者的病态心理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对心理、生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运用语言工具,对患者进行启发诱导,强化心理效应,宣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分析病因病理,解除患者的顾虑,可以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康复。

移精变气法  这是中医古老的“祝由”心理疗法。祝由一词,出自《黄帝内经》,即通过语言转移患者精神所关注的方面,改变其气血紊乱状态,而治愈疾病。唐代王冰对祝由的注释为“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因此,祝由疗法实际上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心理疗法,应备受重视。

这种方法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客观表现,分析病情,祝说发病的缘由,转移患者的不良的病理体验,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体验,使其达到《黄帝内经》中所推崇的“精神内守”境界,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故称“移精变气法”。此法适用于疑神猜鬼、妄识幻想、惊恐迷惑、深情爱恶等导致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患。

情志相胜法  是利用情志相互制约的关系克服不良精神状态,也叫以情胜情疗法。它是根据五志、五脏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提出来的。可见情志疗法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绪活动,去战胜调节因某种情绪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五志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绪体验,这五种情绪又根据五行理论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即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根据五行相互制约的理论来治疗疾病。如水克火,用惊吓的方法可以治疗因过喜引起的病证,我们所熟悉的范进中举后大喜,疯癫着,被其老丈人用两巴掌吓醒的例子讲的就是“恐胜喜”的治疗方法,可见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在古代的民间巳经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了。

下面举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方法。《后汉书》记载,宜阳太守孙翼,因长年忧思气结患了忧郁症,服数药均罔效,派人请来当地名医石胜诊治。石胜不仅医术高明,且诗文绝伦。他察言观色并详细了解太守的病因病情之后,便给太守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然后还索要了些珠宝银两,便不辞而别。石胜走后,太守忙展开处方细看,只见一纸上画了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写着“太守”字样,下面还落有一首讽刺诗“太守姓孙实不祥,呼宗唤爷度时光,开口比人小两辈,姓‘儿’也比姓孙强。”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石胜,此时石胜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交差。太守越看越恼,越看越气,竟气得吐出了黑色秽物,谁知秽物一吐,顿感一阵清爽,胸腹舒畅,忧郁便清。太守仔细想来,便领悟到了石胜高妙之处。原来,石胜按照脾属土,在志为忧,肝属木,在志为怒,怒则肝气克土的中医理论,巧妙运用讽刺、侮辱等手段,取得了不药而愈的效果。

暗示开导法  由于某种原因而心理受刺激,久而久之总觉这种原因仍然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之中,而心理不得安宁,如“杯弓蛇影”的故事即是指此。对这种患者可采用暗示疗法,就是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患者,使这个观念在患者的意识中发生作用。暗示开导法还包括开导式的解释、说服法,意思是要利用患者求生的欲望对患者进行说服开导,明确告诉他们服从医嘱治疗与战胜疾病的利害关系,诱导患者创造适应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以便同医生合作,而治愈疾病。

唐时有一妇人,曾经误食一虫,从此之后,经常怀疑此虫在体内作怪,渐渐得了一种病,久治不愈。一天请京城一位名医来诊,该医生在了解了病情之后,嘱咐丫鬟中比较相熟且做事谨慎者,说:现在用药让夫人吐,你用盘盂盛着吐出物。就说在吐的时候,有一小蛤蟆爬了出去,千万别让夫人知道这是谎言。所有的仆人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则,于是这个病痊愈。本案是疑心病,妇人误食一虫,害怕虫在肚中作怪而起病,因为心因没有消除,故而久治不愈。“心病还须心药医”,医家用药催吐后,暗使人将蛤蟆混入,使患者产生虫去病将愈的信念,暗示的正效应发挥了作用,此疾痊愈。

应该指出的是暗示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积极的暗示常可用于治疗,暗示用之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负效应,故临床应用时须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谨慎、灵活施之。运用此法的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丰富的社会学和生理学知识,以便使暗示更趋正性、稳固、持久和巧妙。对文化程度偏低、易受暗示的患者,运用此法疗效更佳。

顺意从欲法  顺意从欲法就是顺从患者被压抑了的情绪、意志,满足患者心身需要,使其心情舒畅而治愈疾病,它是我国古代医家历来强调的一种心理疗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欲求过高过强而得不到满足,或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居多,当事人有某种强烈的欲望,同时自我克制也十分强烈。此类患者欲求受到压制,并非外界环境所为,大多是来自个体内部的自我压制,多半与当事人的某种认知障碍有关。对此适用顺意从欲法。

移情调志法  意思是说,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脱离不良刺激因素;或改变患者内心疑虑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这就“移情”。

傅青主治一妇人由于猜忌其丈夫有外遇,突然间患腹痛,在地上翻来覆去,不能忍受,丈夫来请傅青主诊治。傅青主嘱其丈夫在妇人床前摆放米舂,用力捣一千下,妇人服了这捣了一千下的米,腹痛立止。此案傅青主运用转移疗法,当妇人亲眼目睹丈夫不辞辛劳亲自捣米千杵的场景,立刻改变了丈夫已经另有所爱的错误认识,妒嫉怨恨的负面情绪变成了感动不已的情绪,心因性疾病“不问药饵”,不需要药物当然也会好。

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就是说平时注意修养,当心境不遂时听音乐、练书法、填词赋诗、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起到陶冶情志、寄托思想、调神祛疾的心理治疗作用。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它反复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着这类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病症迁延难愈。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其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琇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则病自愈”。

凡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痛,以致这一心理活动有碍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时,都可选用本法;若患者过分注意躯体的某些部位,从而成为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亦可试用。此外,本法还可用于纠正某些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出现的病态行为。

增强耐受法  这个方法类似于西方心理学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这种方法用于治疗恐怖症效果尤佳。患者因受到某种刺激哪怕是极轻微的,只要相似,就可以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可以有目的的制造这种强烈的刺激,让患者增强接收和耐受刺激的能力。

《儒林事亲》中讲了这么一个病例: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在一次旅途宿店时,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认为此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两名侍女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夫人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她心神稍定,张子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病妇渐渐神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黄帝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妇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患者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也未见病妇惊恐。从这以后,患者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音乐疗法  用音乐颐养身心,我国古代早有记载。中医将“五声调式”与“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导引”,是基于当时的诸子百家对音乐能颐养身心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音乐可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经传导、血压和内分泌等。科学家发现,轻柔的音乐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减慢,高音阶或快节奏则会使人体的肌肉紧张。在心理层面,音乐会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的自主反应,因而促使情绪发生改变。许多研究显示,平静或快乐的音乐可以减轻人类的焦虑。面对压力,聆听自然和谐的音乐,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将压力全然释放,让身心达到充分的平衡。

神秘的“医心方”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先哲们也早已经重视与心理疾病作斗争了,创造了医方、歌诀、禅话、楹联等多种形式治疗“心病”妙法,不仅生动有趣,流传甚广,而且于幽默之中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

唐代无际大师石头和尚医术高超,名扬天下,他开出专治心病的妙方,历时1000多年,仍保存在云南昆明华亭寺里:“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法:“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对此方的功效,大师这样说:“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况此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从古到今,许多人以此为座右铭,治好了自己心病。

明朝著名医学家徐春圃在他的《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中载有“和气汤”与“快活无忧散”两方。“快活无忧散”:除烦恼,断妄想。此二味等分,研为极细末,用清静汤服下。必能清气爽神,快活无忧。此方药味甚鲜,奏功极大,且药性不寒不热,不苦不辛,不必远求产药之区,可自我找求之,自找得之。虽神农、本草所未载,东垣、丹溪所未论及,自是人间一种妙药。苟能日服一剂,胜服“四君子汤”百剂也。“和气汤”: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此二味和均,用不语唾咽下,服后饮醇酒五七杯,飘飘然半酣犹佳。专治一切客气、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消痰化瘀,清气益脾。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志,可无终身之憾也。

朋友们,如果您有什么不顺心之事,不妨唱首歌诀,说个禅话,吟句楹联,笑口常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或许就能使您的心轻松起来。

正确认识中医养生功法

中医养生功法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被称为导引、吐纳、炼丹、守神、存想、静坐、坐禅等一类心身锻炼方法的称谓。因此,其本质特性必须从对无数功法的分析研究中进行归纳、推理和概括,得到关于中医养生功法的一般规律性认识,进而把握中医养生功法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即所谓“练功三要素”。同时,无论何派、何种功法又可以依其对体式、呼吸、意守这三要素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而进行如下的分类。即动功、静功两大类练法。静功当中又有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吐纳类功法和以意念锻炼为主的意念类功法。

动功  如导引类功法,以肢体锻炼为主,配合呼吸与意念锻炼。

静功  如吐纳类功法,以呼吸锻炼为主,配合肢体锻炼和意念锻炼;如意念类功法,以意念锻炼为主,配合简单的肢体锻炼和呼吸锻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谓导引类功法,是说在以肢体锻炼为主的同时,辅以呼吸和意念训练,如五禽戏、八段锦类功法;同样,吐纳类功法是在以呼吸训练为主的同时,辅以肢体训练和意念训练,如六字诀类功法;意念类功法是在一定的规范姿势下,辅以一定的呼吸训练来进行的,并非单纯的心理训练。一个成熟的功法,总是对练功三要素提出各种具体要求。这也就是中医养生功法源于其他锻炼疗法而又高于其他锻炼方法的原因所在。综合运用三类手段,使人类心身两个方面得到一种协调的、平衡的、全面的和整体的训练,才是中医养生功法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自我锻炼方法的本质特征。

功法锻炼当然应该在有一定医学背景的经过正规训练的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才是比较正确的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专门设有“气功俱乐部”,分别面向各类不同疾病的患者,举办多年,效果良好,很受患者欢迎。

中医养生功法除了用于治疗外,还注重保健。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流传广泛的功法。

中医养生功之“六字诀”

又称六字气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健身方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自此以后,历代养生家或者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上流行着不同的形式的六字诀,其中马礼堂的“养气功六字诀”影响较大。歌诀如下: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本功法在呼吸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形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运动,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呬、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生理、心理状态的作用。

中医养生功之“站桩功”

以站式为主,躯干、四肢保持特定的姿势,使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松紧度呈持续的静力性的运动状态,从而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静功功法。站桩功能恢复和增强体力,适合于各种身体情况,还可治疗高血压、溃疡病、神经衰弱、月经病等。

站桩功的姿势很多,有基本式、休息式、高位式、中位式、低位式等。基本式可分为双重基本式和单重基本式。双重基本式是两脚平均着力的姿势。单重基本式是两脚交成85°,一前一后斜向错开,前脚着力轻,后脚着力重。休息式是站桩功里身体支撑力最轻的姿势,体式高度比身高约低半拳。练功者按其身体支撑量的程度,可选轻靠休息式、双扶休息式、单扶休息式、贴腰休息式等。高位式是站桩功最基本的体势,体式高度比休息式又降半拳左右。它又可分为垂撑式、下按式、提抱式、环抱式等。中位式的体式高度又比高位式降低自己身高的两拳左右。低位式比中位式又降低自己身高的三拳左右,它是站桩功里体式最低、身体支撑量最大的一种练法。低位式又可分为马式、伏虎式。

中医养生功之“坐功”

坐式是气功中应用最普遍的练功姿势。包括端坐式、靠坐式、盘坐式、跪坐式等各种具体姿势。坐式是静功中最常见的练功姿势,被广泛采用,由于各人身体情况、功法等不同,各种坐式在应用时也有一些差别。其中“端坐”为坐式中最普遍应用的一种。年老体弱者也可与卧式交替应用。靠坐式适合于年老体弱者,可与端坐交替使用。盘膝坐有助于入静,易于解除上身及头部的紧张状态,但下肢稍紧张,尤其是初学盘坐者,时间稍长就觉得下肢麻木不适。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逐渐就会适应。一般从自然盘坐开始,逐步过渡到单盘、双盘。

中医养生功之“卧功”

卧功,亦称躺功,与打坐同属陈氏太极拳静功修炼中的关键部分。其练习方法如下:选比较安静的环境,平躺于床或地(晚上睡觉前最佳),两手掌朝下放在两胯外侧,两腿伸直。全身肌肉放松,舌顶上腭,牙齿微拢,双目微闭,以腹部轻轻呼吸。

由于卧功是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练习,练功时又要求心无杂念,心平气和,又兼有内脏自我按摩,所以对失眠、多梦和脑缺氧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改善,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症、腹胀和肠梗阻患者更是益处多多。

中医养生功之“易筋经”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有人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养生家所必习。汉代各类导引术盛极一时。

易筋经动作套路包括:韦驮献杵三式、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

中医养生功之“八段锦”

从宋代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动作简单,健身效果也很明显,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八段锦的“八”字,不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锦”字表示精美华贵,也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整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站势八段锦口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

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中医养生功之“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这五种动作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鹤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动物的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

五禽戏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鹤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常练五禽之戏,可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功之“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包括陈式太极、杨式太极等多种流派。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能治疗“心病”的食物

√深水鱼  研究认为,鱼油中的ω-3脂肪酸可产生常用抗忧郁药如碳酸锂的类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香蕉  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最好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减少忧郁情绪。

√葡萄柚  葡萄柚不但香味浓郁,更可以净化繁杂思绪、提神醒脑;其所含的高量维生素C,不仅可以维持红细胞的浓度,增加抵抗力,而且是参与人体制造多巴胺、肾上腺激素等“兴奋”物质的重要成分之一。

√菠菜  菠菜除含有大量铁质外,更有人体所需的叶酸。人体如果缺乏叶酸,则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老性痴呆等。研究发现,那些无法摄取足够叶酸的人,5个月后都无法入睡,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等症状。

√樱桃  研究发现,樱桃中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可以减少炎症。专家认为,吃20粒樱桃比吃阿司匹林更有效;有报道指出,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人会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毛病,也可以吃樱桃来改善状况。

√大蒜  德国一项针对大蒜对降低胆固醇功效的研究调查发现,吃了大蒜之后,人感觉不易疲倦、焦虑减轻、不容易发怒。

√南瓜  南瓜能制造好心情,是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能帮助身体所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脑部惟一的燃料,能帮助人体维持旺盛精力。

√低脂牛奶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让有经前综合征的妇女服用了1000毫克的钙片3个月之后,3/4的人都变得不太紧张、暴躁或焦虑。低脂或脱脂牛奶是钙的最佳来源。

√含硒类食品  英国心理学家们给接受试验者吃了100微克的硒之后,受试者普遍反应,觉得精神很好,思绪更为协调。硒的丰富来源有干果、鸡肉、海鲜、全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其所含有的微量矿物质如硒,能改善情绪。

养心安神食疗方

√百合糖水汤  百合100克,加清水500毫升,用文火煮至熟烂后加糖适量,分两次服食。百合甘苦微寒,能清心安神,治疗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此汤可用于病后余热不净,体虚未复的虚烦失眠,对伴有结核病史失眠患者疗效尤佳。

√甘麦大枣汤  浮小麦60克,甘草20克,大枣15枚(去核)。先将浮小麦、大枣淘洗浸泡,入甘草同煎煮,待浮小麦、大枣熟后去甘草、小麦,分两次吃枣喝汤。此方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名方,虽用药普通,但养心安神功效显著。

√丹参冰糖水  丹参30克,加水300毫升,用文火(小火)煎20分钟,去渣,加冰糖适量再稍煮片刻,分两次服用。丹参苦微寒,活血安神,对长期失眠者有安神作用,对患有冠心病、慢性肝炎等病患者,尚有改善原疾病的作用。

√茶叶加酸枣仁  每天早晨8时以前,取绿茶15克用开水冲泡两次,饮服,8点以后不再饮茶;同时将酸枣仁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晚临睡前取10克用开水冲服。连续服用3~5天,即可见效。茶叶能提神醒脑,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精神振作,思想活跃,消除疲劳,所以对失眠者白天精神委靡、昏昏欲睡的状况有调整作用。酸枣仁有养心安神、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促进失眠者在夜间进入睡眠抑制过程有良好的效应。一张一弛,一扬一抑,效果显著。

自我按摩,健脑护脑,养心安神

经常性的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经的敏感性,调节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和增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延缓大脑衰老。

按摩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手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推拿、按摩和揉搓,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功能,调整阴阳平衡,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以下的按摩方法可以养脑、护脑、健脑。

√双手五指自然分开,似做梳头动作,沿着前发际向后梳至后颈发际。

√手指先按顺时针的方向,再按逆时针的方向,按摩头部的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

√以同样方法,分别按摩手心的劳宫穴和足心的涌泉穴。

√对眼、鼻、耳等部位及其有关穴位按摩,以引起神经感受器官的条件反射。

经常性的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经的敏感性,调节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和增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延缓大脑衰老。 wuxm5wuQpbHqR6uw5nEyJbLhlz797Hu9nLbsJZQBrxJfTPTZLuo9zwolEVzknAA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