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医学认识的心理世界

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医心理学

中医药学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相融合,恰恰是21世纪医学模式发展中反映的主题思想,而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处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点上,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以提高疗效、养心长寿为目的,研究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因人制宜、“意疗”咨询、各科心理、四气调神等方面属于自然科学属性;研究文化背景、中医人事、大医精诚、阴阳思维、辨证领悟、诊治“心法”、八正神明等方面则属于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心理学也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同时它又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相对于中医学而言,中医心理学有较大的继承创新性;对于心理学而言,中医心理学具有较多的特殊性。中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形成了系统的情志理论与治疗技术。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对于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毕竟中医心理学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多年,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建立历史更短,所以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套用艾宾浩斯描述西方心理学的一句话,中医心理学“她有一个古老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因此,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医药学特色和中医心理学特色的同时,必然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包括临床心理治疗技术),从而使其成为一门既具科学性又具实用性的新型学科,造福于中国乃至于世界人民。

“心主神明”的“形神一体论”

《黄帝内经》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条经文不仅指出了神生于形,而且强调了只有当形与神统一于一体时,才能形成人的生命。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说:“心藏神”。“君主”表示高于一切,意思就是说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这说明古人对心的理解,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内。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如心有了病变,失去了统率的作用,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看作一个统一体,强调形体与精神意识活动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之上的。同时中医学还认为,人的精神对形体具有重要的统率与引领作用,所谓“意随形生”“形随意转”,就深刻地阐明了“形”与“神”的相互作用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同时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于中医的整体观思想,也贯穿于中医学两千多年来丰富的临床实践。由此可见,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两者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医学中“心主神明”的“形神一体论”,为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独具特色的阴阳睡梦论

睡眠及与之相伴随而发生的梦,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心理现象,中医学从唯物的形神合一观出发,运用阴阳、营卫等理论,解释睡梦的机制,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阴阳睡梦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作进一步的了解。

最古老的人格理论——阴阳五态人格

阴阳平和原本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是用来定义一种体质的。来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其“通天”篇中,描述了“阴阳五态人”,即五种体质的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阴阳平和人。

太阳(多阳无阴)之人  容易自满,为人傲慢,好言大事,有着很高的志向,但容易刚愎自用,有时爱说空话。过于自信,做事失败时不知悔改。

少阳(多阳少阴)之人  做事精审,很有自尊心,但爱慕虚荣,稍有地位则自夸,喜欢对外交际而难于埋头工作。

太阴(多阴无阳)之人  不愿付出,反应较一般人迟钝,动作迟缓,外表谦虚,内心险恶,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

少阴(多阴少阳)之人  爱贪小便宜,看到别人有所得则嫉妒,心思深藏不露。

阴阳平和(阴阳气和)之人  心态平和,谦虚从容,与世无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其中阴阳平和之人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质红润,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患病,也易于治愈,康复亦快,有时会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一般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上述的五种体质,实际上是中医心理学中最早的人格分类,正是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薛崇成、杨秋莉教授用了近10年的时间,编制了第一个人格测试量表—阴阳五态人格测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作进一步了解。

古代名医用心理疗法巧治病

华佗祛血疲  三国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意思是说,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够针对患者的不正常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讲的是曾有一位郡守得了重病,请华佗医治,华佗诊断出他的病不是一般药物可以医治的,而只有在大怒之下才可痊愈。因此,华佗不给他开药方,反而向他索取了很多的诊金,并且大摆架子。几天以后,华佗偷偷地走开,留下一封信,信里把郡守大骂一通。果然不出华佗所料,郡守因为他的这种无礼举动大为愤怒,派人追捕,要把华佗杀掉。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故意阻止。这使郡守越发激怒,盛怒之下,郡守吐了一滩黑血,病也就好了。华佗掌握了权贵者自尊易怒的心理特点,不处药方,反刺其短处,“留书骂之”,阴性疾病用阳性情绪刺激,这样大大激怒郡守,“怒则气上”,血随气逆,瘀血吐出而病愈。

子和治心病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非常重视心理疗法,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举人项关老年得子,全家人都很高兴,但是儿子未满周岁,不幸夭折,项夫人悲伤过度,得了重病,服遍各种药物不见效果,请名医张子和诊治。张先生查明原因,突然起身说:“老伴要我做油豆腐嵌肉,我还未办妥,得速速回家,不然老伴的火爆脾气会毫不留情啊,要用拳头来伺候我了!且容我今日先告辞,明天我一定亲自送药上门。不见不散!”项夫人听了这话,不禁笑出声来。第二天,张先生来项家,急得一头汗,说:“未找到药,只得道歉。”项夫人看到张先生的狼狈样,大笑起来。第三天张子和进门一脱袍便找药,非但没有找到,还露出了里面的女人衣衫的一角。张子和连忙说:“呀!来时匆忙穿错了衣衫,见笑见笑!”项夫人看见后捧腹大笑。张先生很不好意思。他走后,项夫人越发笑个不停,真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名医”。自此项夫人见人就讲,讲一次笑一次,不出半月,项夫人的病奇迹般痊愈了。数天后张先生来到举人家,索要诊疗费。项夫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名医的三次“出丑”是三剂良药!

香岩医痘疹  清朝名医叶天士,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床长于治疗时疫和痘疹,当时名噪大江南北。叶先生治疗痘疹有很多方法,不仅精于用药,也擅长运用心理治疗。在《不药疗法验案》中就曾记载有香岩先生运用激怒疗法透发痘疹的案例。某日,香岩先生乘坐小轿路过某地,在轿中无意间看到路旁一采摘桑叶的妇女有异,便急令停轿,并让轿夫前去搂抱。此妇人突然被如此非礼,不禁勃然大怒,厉声责骂。其丈夫见此情景,也扑将过来扭住轿夫要对其殴打。此时香岩先生急忙劝阻,并对采桑妇的丈夫解释说:“你的夫人患有痘疹之疾,现已停滞在皮膜之间,因气机闭塞而不能透出,我见之特使用此法激怒她。这样一来,痘疹在今天夜间便可以透发出来,否则她的性命就难保了。”当夜,采桑妇痘疹果然透发,验证了香岩先生此言不谬,此法不妄。这则案例是利用情志的变动来调节气机,因此中医心理学又称其为“情志调气法”。是运用激怒的方法来宣畅气机,促进体内气的运行,以达到透发痘疹的目的。

百病皆生于气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生存在真空中,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情绪的波动。中医就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总结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不同心理情绪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心理情绪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情绪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同时中医认为某种情绪太过,就会伤及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互相联系,可以相互影响,如生闷气会导致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中医非常强调气机,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某种情绪的过度发作常常也可以影响到人体气的运行。例如: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见,经常容易生气的人多数表现为面红目赤。在正常情况下,欢喜能缓和紧张,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常常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至达到发狂的表现,范进中举后的表现就是如此;过度悲伤,可以使肺气耗伤,表现为抑郁,意志消沉,经常唉声叹气,或者长出气;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常常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我们常常说的“吓得屁滚尿流”就是如此;思虑过度,则伤心脾,常常表现为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

另外,情绪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所以,我们要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保持精神的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释放负性情绪,善于利用积极情绪,让生活充满乐趣。 iwA44hR7ZpvEbecKtPm1sF6QNxHR3oXq+I7CDHmca4Pb+E5Wa11FPqBSGOpR70S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