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参与式活动设计

活动一:群组构建与相识活动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群组构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理解各种相识活动的操作方法(目标、实施、提示、拓展);

(3)对群组构建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一定的感性体验;

(4)能够策划一份团队构建与相识活动的实施方案。

二、活动内容

(1)小组构建:分组、分工、组名、组呼、标识及规则;

(2)相识活动:展示与互评活动、自我介绍活动、介绍他人活动及寻找共同点活动;

(3)创建活动规则:通过协商制定活动规则。

三、活动流程

(1)小组成员角色分工:推选出你心目中的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角色分工:组长、时间管理者、规则监督者、成果记录者、谈话主持人、小组汇报者等(根据活动内容和主题,角色可以自主设置,如活动创意者等)。

(2)组名与组呼设计:每个组为自己的小组取一组名,并设计小组标识(logo)和小组组呼(口号)。

(3)设计培训规则:通过协商达成全班培训规则,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4)相互认识活动、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体现团队合作的游戏或造型,并在活动中展示本小组的组名、组呼,各小组评价员给每个小组打分。

百科名片1-3:角色职责:

时间管理者:确定时间计划,保证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时间;演示前要预留时间;简述小组工作过程。

规则监督者:能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大家有小组的归属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对说话声音过响要及时制止;消极的组员激励他参加工作。

成果记录者:写得清楚同时能读懂;记录下所有的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将结果进行总结;在演示前在小组中就总结进行报告。

谈话主持人:鼓励人人参与,避免个别人的“话语霸权”;小组成员能围绕主题工作;万一出现跑题要让组员回归主题;考虑到所有的成员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小组汇报者:将想法充分提出;为了小组成果而参与;你的想法在小组成果中有呈现,不被忽略;汇报时要精练、概括,不“照本宣科”。

四、参考使用的活动方法

为了便于学员更好地了解我们所构建的方法体系把握,每一种具体方法,我们按以下的基本框架呈现对方法的介绍。

(1)目标:目标是一种定向的说明。对于一种具体方法而言,它能针对一种或几种目标产生作用。事实上,培训方法的选择涉及的因素很多,方法自身的价值与功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但是人们在选择方法时首先是以方法的功能为依据的。这一栏目简要介绍此方法的价值,或者此种方法适合的目标。

(2)实施:对于学员而言,方法操作程序是理解方法的重要因素。这一栏目下主要描述方法的每一具体环节,以及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条件,其包括:①参训的人数;②时间规定;③空间结构;④材料准备。

(3)提示:在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4)拓展:这一栏目主要介绍与这一方法的目标类似,操作程序也类同的一些变式。也有可能提出与这一方法能合理衔接的方法的建议。

需要提醒的是,针对每一种具体方法,并不是所有栏目的内容都值得展示给学员的。也就是说,针对一些显而易见的内容就不再赘述。

(一)分组的方法

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以空间接近性为标准分组,在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前后四人小组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在参与式活动中,可以采用偶然性分组和选择性分组两大类。所谓偶然性分组,就是随机性很强的分组方法,学员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而选择性分组是依据学员的自主选择的结果分成小组,具体的方法如下。

1.偶然性分组法

(1)抽签法:就是根据参与人数及所希望的小组人数,把准备好的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小卡片放入袋子内,让参与者抽取。拿到相同卡片的人组成一组。

(2)摸绳法:组织者握住所有绳子的中间(绳子的数量是所有成员人数的一半),绳子尾部朝下挂,每个学员抓住一个尾部,松手后抓住同一根绳的人组成两人小组。

2.选择性分组法

(1)概念卡片法:把一个总概念下的子概念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学员自己选择其中一张,然后属于某一总概念的学员分成一组(如气候,雨、雪、霜、雷、电)。

(2)拼图法:根据需要把一张完整的图分割成几份,然后让学员寻找,属于一个整体的就为一个小组。

(3)选树叶法:把树叶摆放在教室中央空地上,让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一种树叶分为一组。

(4)贴名字法,把自己的名字贴在自己选择的合适的问题下,所有贴在同一纸条上的人组成一组。

当然,分组的方法是令人目不暇接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在同一个培训班上尽量使用多种分组的方法。

(二)自我介绍法

目标:参训者通过自我介绍,向他人展示自己,并进而认识全体成员。

实施:

1.活动过程

每一位学员可以在一张纸上画自己的自画像,可以采用任意的风格,如卡通、素描、简笔画等(也可以自带照片一张),并在这张纸上署名。然后,在自画像或照片的边上写下促使自己参加此次培训的若干件相关的事情,可以是得知信息的过程、争取机会的努力,也可以描写前来参加培训活动一路发生的事情等。参与者把自己的画像贴在墙上,等所有参训者完成此项活动后,大家在教室中浏览,有感触者可以在他人的自画像纸上留下感受与签名。

2.活动条件

(1)参训人数:人数30人最佳,因为在一个空间内四处浏览,人均所占空间太小会降低成员对信息获取的兴趣。

(2)时间:这种方法可以把时间分为两段,首先是个体的自画像创作阶段,一般需要15至20分钟。对第一位完成者,组织者可以作为第一个浏览者,并同时询问作者一些问题,如你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个样子?画像中什么部分代表了你什么方面的特征?你为什么参加这次培训?你能说说对此次培训的期望吗?等等。

全体交流浏览的时间需要30至40分钟。

(3)空间:这一活动需要四处游动,所以需要较大的空间,人们在教室中可以走动、停留、相互攀谈并写感受与签名。

(4)材料:①每人准备4A的白纸或浅色的彩纸一张;②透明胶带纸若干卷;③彩色笔每人一或两支。

提示:

自我介绍法作为培训班开始的方法,一般用在比较自信与开放的群体中。如果成员不善于自我表现,并过于封闭,气氛就会太过严肃。这样只会使原本紧张的气氛更加令人窒息,因此,在初次相识的活动中,比较理想的认识方法是伙伴认识,这样既可以在两人世界中互相依靠感受到安全,也可以避免自我封闭带来的紧张感。不过这种自我介绍的方法对急于展示自我的群体而言是非常有效的。

为了避免有些成员对绘画表达的拒绝,在入学通知中也可让学员带一张愿意向其他成员展示的照片,并用文本把照片作一番介绍。

拓展:

自我介绍的方法除了自画像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有趣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自我,让他人了解。

变式一:“拼词语”。这一活动旨在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作自我介绍。组织者准备四个空盒子,发给每个参与者一张纸条,并要求他们等分成四段,每一段上分别写上一个动词、一个名词、一个副词和一个形容词,并分别放入动词盒、名词盒、副词盒和形容词盒,然后按顺序请一位自我介绍的教师站在前面,分别从四个盒子中抽取一张纸条,并以我开头把这四张纸条上的词语连起来念,例如,“我”“傻呆呆地”“吃着”“山峰”。当这些没什么关联的词语被大声读出来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在大家的笑声中,朗读者开始了自我介绍。

变式二:“自我表扬法”。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学员讲述引以自豪的事情展示自我,体验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学会欣赏自己,并进而欣赏他人。每位自我介绍者都必须讲述两个话题,一是我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二是我一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全体讨论以下问题:①我自己表扬自己时有什么感觉?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一活动对习惯于自谦的东方人来说是有一定障碍的,但是通过这次活动事实上可以在行为上直接改变参训成员,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培训成果。

(三)伙伴介绍法

目标:参训者通过结识伙伴,进而认识全体学员,同时也向他人展示自己。

实施:

1.活动过程

伙伴介绍法是以两人为一小组开展活动,但小组的组成组织者必须加以引导,一般来说是通过偶然性原则组建小组。例如,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伙伴分组就采用“等数结伴法”,给30位教师每人抽一张卡片,卡片上的数为1至15,每个数两张,抽到相同数者为伙伴。然后,首先由其中之一对伙伴针对以下三方面进行采访:①对方的个人信息;②参加培训班的动机;③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具体而言涉及这样的问题:你是谁?什么促使你参加这一培训活动?如果你今天不在这,那又通常在干些什么?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你喜欢做什么?你对培训活动有什么期望?这些问题可以印在数字卡片的背后,也可以写在黑板上,以便提醒大家交谈的中心内容。

10分钟以后,大家围成一圈,按照数的顺序逐对介绍各自的伙伴。

2.活动条件

(1)参训人数:人数24人最佳,最多不超过40人,否则在介绍过程中大家不仅会遗忘信息,而且还会感到乏味。如果人数超过规定人数最好选择其他方法。

人数如果恰好是偶数,那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有人无法配对,组织者就要决定是否参与相互认识活动。当然,也有另一种变通的办法,就是三个人一组,介绍时只要A介绍B,B介绍C,C介绍A就可以了。

(2)时间:这种方法在作伙伴交流时,时间以10至15分钟为宜。当介绍同伴时有人超过规定时间,组织者要及时打断,可用铃声提示。对整个介绍活动来说,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每对介绍的具体时间可根据人数多少在活动之间加以规定)。

(3)空间:因为这一活动需要偶然性分组活动来组建小组,所以需要较大的空间,人们在教室中可以走动、停留、相互攀谈,最后两两配对。当学员在介绍时,需要其他人倾听,所以也需要座位。因此,场地要布置成有走动的空间,座位围成一圈,便于伙伴介绍时能面向全体。

(4)材料:①写数的卡片(可以后面留出空白,记录对方的信息);②黑板(在黑板上写出交谈的话题、交谈的时间等要求);③学员通讯录(报到时及时输入电脑,每人一份);④计时器一个。

提示:

伙伴介绍活动是培训班开始时的活动,组织者应该准时开始,给大家留下一种准时的印象。在让学员抽取卡片时,尽量随机进行,以避免大家愿意熟悉的结成对,这样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依据活动的经验,我们准备的卡片往往会多于实际参加活动的人数,因此,最大的几组数先暂留一旁,这样就不会出现无法配对的场面。

交谈活动之前组织者要明确提出谈话活动的要求,同时要尽力调动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强调说:“交谈的过程既是相互认识的过程,也是与人交往的过程,谁在交谈中获得的信息多,就表明他的交往能力强。”

当学员开始相互交谈时,组织者需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若发现有些学员对伙伴的一系列时间概念感到手足无措时,可以给出及时的提醒:“我们不是在训练记忆力,为了更好地介绍你的伙伴,大家可以适当作些笔记。”

在全班介绍的时候,组织者要让每对伙伴明确时间的规定,同时对介绍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希望在介绍你的伙伴时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姓名”。有时,组织者会担心,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一些伙伴之间的隐私可能会在全班暴露。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尴尬场面,你要强调,只介绍那些你的伙伴愿意为其他人所知晓的信息。

作为组织者,一方面要注意记录介绍这对学员的重要信息,但同时要提醒下一对学员准备,并注意控制时间。学员的通讯录最好事先准备好,因为对于姓名的介绍,有许多同音字容易混淆,如果能把听、看与个体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伙伴介绍法与自我介绍法相比,介绍的信息量增大,而且可以把各位参训者最精彩的信息呈现给大家,让其他成员感到自然、容易接受。而且,被抽到配对的两位学员在心理上会产生亲近感,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

拓展:

学员之间相互认识的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他变式。

变式一:“我的期望”。这一方法是以期望作为伙伴交流的主题。首先,每人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想从培训中得到……接着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寻找伙伴,并相互自我介绍,再介绍自己对培训班的期望。然后两个人合作,把大家认为达成共识的最重要的想法写在另一张展示卡片上。个人活动的时间为5分钟,两人活动的时间为20分钟。最后所有参训者把卡片贴在展示板上,以便大家可以阅读各种对培训活动的期望,并进行比较。在培训期间,这些期望可以始终出现在班级中,以便组织者时时关注学员的期望。如果有可能,可以组织对学习期望的讨论,哪些是应该达成的?哪些是难以达成的?这样的讨论有助于组织者了解学员的期望与活动设计的目标的差异,如果某种期望是参训成员达成的某种共识,那么组织者就要及时调整计划以与学员的期望保持一致。

变式二:“剪影法”。首先把培训班成员随机分成2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两两组成伙伴,借助一盏灯,把学员的头像反射到墙上的白纸上,然后把他们临摹或剪下来。这一剪影,通过伙伴式采访加以补充,作为介绍伙伴形象的材料。在介绍前,可以先让其他同学猜一下是哪位,他有什么特点?

不过这一方法,每小组需要一盏灯,还需要准备剪刀等工具,人数较少的美术教师培训班比较适合。

(四)共同点法

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寻找共同点相互了解。比较适合人数较多的培训班。

实施:

1.活动过程

给每位学员一张剪成花瓣状的彩纸,每种颜色五张花瓣,一个圆形的花蕊,花蕊事先贴在教室四周。等每位学员有花瓣时,组织者出示自己在花瓣上介绍信息的示范,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展示你愿意让他人了解的信息。例如,家乡、年龄、任教学科、爱好、婚姻等。然后请学员自己创作他的花瓣。

10分钟后,请在教室中寻找同一种颜色的圆,并在附近组成五人小组,针对自己的花瓣介绍各自的信息。结束后把花瓣贴在圆心的四周,组成一朵美丽的花,在花蕊上写上五位学员的共同特征(都是女教师、都戴眼镜、都爱看小说等)。

2.活动条件

(1)参训人数:这一方法的活动人数30至40人比较合适,也可以多达50人。

(2)时间:每个学员自我创作的时间为10分钟,小组活动的时间为4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时间每人5分钟。小组寻找共同点交谈的时间15分钟。然后,用10分钟的时间大家参观其他小组的“鲜花”。整个活动历时1小时。

(3)空间:把座位摆放在教室中间,以便学员创作个人信息。四周留出空间可以让五位学员站在圆形花蕊下进行交流。

(4)材料:①彩色纸(用于制作花瓣与花蕊);②彩色笔(让学员创作花瓣);③计时器。

提示:

共同点法适合分小组活动,是趣味性与创造性比较强的认识活动。组织者要事先制作花瓣的示范。由于学员多,可以制成幻灯片,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最好示范的材料能丰富些,如果有多种变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当然,组织者应该要求学员敢于创新,这样花瓣的形式就会丰富多彩,但这需要组织者的激励与引导。

在较长时间的培训班上,当小组成员在贴花瓣时,组织者要善于观察,谁是踊跃的协助者,可以考虑作为小组的召集人。哪位学员的信息花瓣特别有创意,也应引起注意。

在我们经历的活动中,有时小组成员一时没有共同点,允许他们提出小组参加培训活动的共同期望。其实,寻找共同点的过程,又是小组成员相互认识的过程。它与伙伴介绍的方法比,可以在一次活动中扩大相互认识的范围,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伙伴介绍中两个性格内向的人或互不喜欢的人出现冷场的尴尬,但容易导致小组中的“话语霸权”。

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的相互认识活动是比较普遍的活动方法,它有多种变式。

变式一:“寻人启事”。随机分成8人小组,每个学员拿到一张大纸,拟定一个针对自己的“寻人启事”。在左半张纸画自己的自画像,在右半张纸写上自己想公开的所有信息,如个人资料(年龄)、生活简历、职业信息、爱好等,但不允许写名字。完成之后,背面朝上放在教室中央空地。然后组织者把所有的纸张打乱,每个学员拿一张,但不能是自己的(制作者应在背面留下标记,以便于辨识)。接下来的任务是介绍各自手里那张“寻人启事”上的人:“我在找一个人,他的外貌是这样的(展示图画),他的年龄……”

介绍结束后,请寻找者猜测一下,也可以寻求其他成员的帮助,但很可能提供假信息。如果在3分钟内没有找出画像中的人,就失败了,要为小组展示才艺。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被找到了,那么画中人要展示才艺。

组织者要在活动前说明要求,并要求每小组想办法注意每人活动的时间。

变式二:“动作模仿”。把培训班分成5至6人小组,并围成一圈。每个学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在说出自己名字的同时做一个与自己名字有关的“典型动作”,可以是对名字含义的解释,也可以是有关的联想动作。如一位学员名叫“小雪”,她做了一个雪花飘落的动作,这是对含义的解释。另一位学员叫“国庆”,他就做了一个放鞭炮的动作,这是一种联想动作。为了使所有其他学员能记住他的名字,所有学员模仿表演者做动作,并大声喊出它的名字。全部做完之后,回顾一下记住了几个同学的名字。

五、温馨提示

(1)作为组织者,要保持与参训者相似的对等姿态,并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打破沉默(比如通过第一句话表达问候或自我介绍);

——转移注意(可以通过回忆以前参加培训班的经历等方法完成教师从教学状态或家庭感觉向参训角色的转变);

——相互认识(通过一些有趣的、全体参与的方法相互接触);

——了解主题(尽可能简单介绍培训班的性质与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

(2)分组时,组织者应尽量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参训群体的规模与男女比例,尽量保持小组成员男女平衡;

——参训群体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尽量实现异质组合;

——参训成员对活动内容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尽量实现新老搭配;

——参训成员角色分工情况,尽量让每个人都承担一个角色。

活动二:企业培训案例阅读与分析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现代企业培训理念;

(2)掌握参与式、体验式培训的基本要领;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研讨企业培训理念与方法对教师培训的借鉴与启示。

二、活动内容

(1)企业培训对教师培训的启示——参与式培训理念;

(2)运用阅读反思单交流讨论参与式培训的场景与理念;

(3)学习研讨:什么是培训——现代教师培训理念。

三、活动流程

(1)静静地阅读文献《企业培训案例》,并思考阅读反思单中的问题,填入反思单(20分钟);

(2)请谈话主持人主持,小组成员之间交流阅读体会,并介绍反思单的内容(15分钟);

(3)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研讨的结果(每组3分钟)。

四、案例阅读

企业培训案例 ——欧洲埃索石油公司组织的一次部门经理培训

汉斯是科隆炼油厂的厂长,正在为工厂苦恼。埃索公司当时在欧洲有19个工厂,科隆炼油厂的燃料、水电、维修成本是它们当中最高的。一天,汉斯接到总部的一个通知,让他在两个月之后到处于埃宾顿的总部培训中心报到。通知上要求他在报到前与上级主管副总裁见一次面,谈一次话,并准备一个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打印32份,带到培训班来。和开班通知一起接到的,还有一本《组织行为与管理》的书,通知上要求他在到培训中心之前,把前4章看完。

埃宾顿培训中心距伦敦大约40千米。根据通知要求,所有参训学员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到伦敦机场集合,连家在伦敦的也不例外。集合后大家一起乘客车前往培训中心。汉斯按时来到,并在大客车上找到了预先指定好的座位。虽然都是同一公司的成员,但由于埃索公司是一个跨国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和企业的管理者们一般并不相识。途中,培训中心召集人向大家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与你的邻座交谈,在今晚的集会上,用两分钟时间把你的邻座介绍给大家;二是与你刚刚认识的朋友讨论带来的问题。汉斯感到很新鲜;尽管他的性格有些腼腆,但他也想按要求去办。这时,邻座麦克已经向他打招呼了。到达目的地时,麦克与汉斯已经像是一对老朋友了。

培训中心共有四栋一模一样的公寓,每栋公寓又各有一式八套单人住房,另有一间公用的大房间。全班28位学员,分为4组。根据课程设计者的介绍,每班28个学员分成4组,7人一组,是最佳组合,易于同时满足教学管理与提高办班效益的要求。每组7人和他们的一位指导教师住在一栋公寓里,像是新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汉斯每天关心金融股票行情,但只能到公用的房间去,因为只有那里有电视机。当然,他必须与另外7个同伴一起看电视,因为大家所关心的信息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内向的汉斯每天与同伴接触,与大家交谈,性格日渐开朗。培训教室设在另一栋楼房里,教室里有4张半圆形的大桌子,每张桌子配了7把转椅,都是5条腿的,可以在房间里自由活动。教室里也有讲桌,但是没有讲台,教师只能与学员站在一个水平面上。

在这座楼里有4个独立的研讨室,还有1个大餐厅。汉斯对学校的环境还算满意,尽管对培训的收获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他还是很愉快地投入了学习。

第一天的课,是让学员提出带来的问题。大家摆了许多问题,指导教师却不急于回答。课程的设计者向指导教师交代过,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当一个人有问题而未找到答案时,他会用心分析和钻研,学习的动力最大;如果很快得到答案,思考就会停止。而让“学员总想学”是这个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这样,教师虽然没有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但每一个学员考虑的问题却由一个变成28个了。

每天晚间,课程主持人召集指导教师碰头,协调速度,要求学员每天晚上写自己的学习日记,内容为:今天的两点收获和未理解的两个问题。教师都是聘请来的,分别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教师的每节课不超过40分钟。讨论的题目总是3个:(1)教师讲了什么?(2)课程内容与我工作的关系?(3)我如何使用这些理论指导工作?讨论40分钟后,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讨论情况。之后,教师修正一些错误理解并回答学员一些问题。汉斯越来越喜欢这种教学形式了。他认为光听教师40分钟的课,顶多记住内容的一半;但是经过大家的讨论,不但可以进一步理解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别人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上得到启发,有利于自己思考问题。

除研讨之外,课程主持人还设计了更多的练习。这些练习大多是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以帮助学员认识与改进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学员在做这些练习时都非常投入。有一次,麦克在做练习时因为与人争论而大发脾气,摔了手中的杯子。这是他发脾气时的习惯动作,自己早已习以为常,没有想到这一动作被早已备好的摄像机摄了下来。课后,指导教师把课堂的录像放给大家看,麦克十分震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发火时的形象那么难看。他顿时领悟到,他带来的“如何解决与下属冲突”的问题,与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有关。从此以后,麦克不再摔杯子了。

汉斯参加的是埃索公司部门经理培训。因为部门经理在公司人员分类中排列第三,所以这个培训被称为“管理培训三”。课程设计者请公司的9名不同国籍的副总裁组成“管理培训三”咨询委员会进行培训需求评估。经过评估,确认部门经理的培训目前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培训设计者与咨询委员会合作,通过对这些部门经理上级的调查,对他们本人工作情况的分析,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并把需求评价报告与课程计划同时报总裁批准后实施。这个课程计划共分3个阶段:在埃宾顿培训中心强化培训与研讨两周;之后学员回到自己的岗位实践5个月;然后再回来进行课程总结。

到了第二周,学员们带来的问题差不多都得到了解决,但汉斯的问题一直没有讨论的机会。一天,培训班请来了一位著名的足球教授来讲座,题目是“一个高水平球队对球员品德与技术的要求”。课后讨论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科隆炼油厂的问题。大家先请汉斯介绍了炼油厂的基本情况,并从中找出了3个导致成本高的因素。大家了解到,科隆炼油厂实行倒班制,但降低成本与每个班并无直接关系。大家就问汉斯,你怎么能让每个倒班的人都关心成本问题,就像高水平球队对队员的品德要求,制订了一个工作计划。

两周的集中培训很快就结束了。汉斯回到工厂后,马上执行他的工作计划。他通知每一个倒班负责人,请工人们提前半小时上班。利用这个时间,汉斯亲自向工人们讲了高水平的球队对球员的品德要求,又讲了从培训班带回来的降低成本的工作计划,让大家讨论,要求每个班都定出降低成本的责任计划,共同提出落实方案,改变工厂的落后状态。一天之内汉斯与3个班组的所有工人都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工人们的热情被他鼓动起来了,纷纷表示一定认真施行这套计划,不能再做19个工厂的尾巴。第一班工人主动要求承担降低维修成本的任务;第二班技术力量较强,提出要通过技术改进,降低燃料成本;第三班老工人多,责任心强,明确表示由他们来堵塞漏洞,降低水电成本。汉斯对3个班的负责人立了军令状,每个月一次检查,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不久,工人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个月后,汉斯回到埃宾顿培训中心。他高兴地告诉同组的伙伴,科隆厂仅降低成本一项就节约了160万美元。汉斯高兴地给培训课程设计者与主持人——吉姆打电话。吉姆听了之后告诉汉斯,他刚作过统计,在这个班上讨论的28个问题,一年后就获得了3780万美元的效益,而这次培训总共花掉不足10万美元。

五、案例分析

参训学员一边阅读《企业培训案例》,一边思考与回答阅读反思单上的问题。

阅读 材料反思单

阅读材料讲了些什么?请描述您印象最深的场景




材料中反映出培训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1.                    4.
2.                    5.
3.                    6.
汉斯参加的培训与我们组织的培训不同之处是:
1.                    4.
2.                    5.
3.                    6.
对你有启发的培训理念是:
1.
2.
3.
4.
5.

六、温馨提示

(1)阅读反思单问题设计,应简洁明了,侧重了解通过阅读学员获得什么信息;

(2)先发阅读材料,后发阅读反思单;

(3)小组集中讨论一个问题时,告诉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

(4)小组汇报展示,要提醒各组汇报员可以适当更换。 zfqQRxlk+M8zI0YSTarQkl0BlWaE4fbtIxIr6R7+md871o90JDtTo6SVQeKocN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