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的内容,是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的研究课题,其特点如下。

第一,对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研究,鲜少有学者涉足。杜石然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集),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中入选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249名,而妇女只有1名,即黄道婆。所以对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研究,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研究中国古代女科学家既能减少这些荒地的一些荒芜,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

第二,中国古代女科学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技术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妇女以自己艰苦卓绝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明,涌现出许多卓越的科学技术发明家与革新家。她们的许多科技成果,在当时还处于业内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以时间顺序论述了这些女科学家和她们的发明创造。

据史书记载:黄帝之妻嫘祖是中国养蚕缫丝的发明家,中国制造的“丝绸”所通过的中亚细亚、非洲、欧洲的贸易通道,被誉称为“丝绸之路”,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赞美,对世界各国的丝织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古罗马的普林尼在其所著的《自然史》一书中提到“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还有东汉陈宝光妻子首创世界第一部纺织提花机。在以往的一些著作中,如罗贯中撰的《三国演义》,只讲三国时期的美女“貂蝉”、“大乔”、“小乔”等,不讲三国时期妇女的科技发明,特别是军事技术上的发明。本书根据正史记载,叙述了绘制中国第一幅军事地图的东吴赵夫人,以及她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发明,以填补空白。南北朝时期张秀姑的医学解剖学实践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唐代柳婕妤发明了雕版印花法,在民间的普及服饰为“唐装”,是对世界科技的重要贡献。至今,我国领导人还时常穿着“唐装”出国访问,受到世界各国领导和群众的注目与欢迎,甚至连一些外国领导人也喜欢穿上色彩鲜艳的“唐装”来中国访问。我国大陆居民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每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常常穿上“唐装”以示庆祝。“唐装”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强盛的标志。唐代女诗人薛涛造纸,对推动唐代文化的高层次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南宋缂丝高手朱克柔织出的“人物、树石、花鸟,精巧无比,一时流传至今,尤为罕见”,她的缂丝作品《牡丹》、《莲塘乳鸭》、《蛱蝶山茶花》,更是在世界丝织史上享有盛名。

清代松江妇女织成的“飞花布”成为中国的名牌“贡布”。在那个时代,以南京妇女生产的“紫花布”最为著名,仅1819年一年出口到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的“紫花布”就有330万匹;用“紫花布”制成的衣服,更是18、19世纪风靡英国绅士的时髦服装。“紫花布”的大量出口,既推动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又增加了中国的外贸收入。清代“麦子女圣”沈骊英对中国麦子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动了我国小麦的增产与品种改良,博得了世界各国农学家的好评。清末出生的最早从事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的严彩韵,对人类营养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中美两国科学家、教育家和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好评。在她的80寿辰时,中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冯德培、周培源、刘思职、吴贻芳等人和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均发去贺电,对这位在中美两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作出贡献的美籍中国女科学家表示祝贺。本书对严彩韵在生物化学、营养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与爱国精神都进行了论述。

中国传统中医教育以师傅授徒(即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形式,“祖传世医”、“八世为医”在我国的中医史上屡见不鲜,传统中医往往成为一些家庭的世袭职业。而在传统观念中,“祖传秘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男性的专有权利,女性几乎无法涉足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以来,医术“传男不传女”的旧习延续了几千年。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所列中国古今医学家共69人,竟无一位女性。 本书突破惯例,根据有关史籍与地方志的记载,叙述了21位中西医女医师,其中还有两位是少数民族女医生。

在封建社会里,一些妇女由于种种原因削发为尼,而这些尼姑中有的却是女科学家。本书选入两位尼姑,以弥补这方面的鲜少论述。其中一位是成为清代骨伤科名医的了然;另一位是清末越林,其精医理,用药以轻灵见长,是颇有清代前期被誉称为“天医星”的叶天土(叶桂)治病风格的女医师。

第三,《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中,所引用的原始资料,都来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南史》等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正史,所以史料可信度大大超越了已出版的其他科学家传记著作。

第四,《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中每篇传记都配有传主画像或照片,或刊载传主资料著作的书影,是图片较多、图文并茂的一部古代女科学家传记著作。

第五,虽然《清代女科学家》一书已经公开出版,但《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与之内容绝无重复,相反却起到互补和衔接的作用。例如已出版的《清代女科学家》一书,很少有浙江籍女科学家的身影,《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则根据浙江省各地地方志的记载,补充了二十多位浙江籍古代女科学家,其中还包括3名畲族女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古代浙江妇女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浙江自古以来誉称为“文化之邦”的特色。《清代女科学家》一书中漏刊及没有收入的一些女科学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中获得补刊、补充、更正。

第六,在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始终极为低下,早在东周时期就实行了家族制度,即妇女服从男子。《仪礼•丧服篇》规定,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历代封建统治者均视《仪礼•丧服篇》为经典,完全承袭。因此,自古以来就规定了妇女不能参加应试科举、步入仕途,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生衣食均需依附于他人。妇女甚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身份,史籍中所载的妇女事迹也多附在其父兄、丈夫、儿子的传记之中,通常只有三言两语,或一语带过,资料十分稀少。

在古代,妇女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妇功”规定,妇女应做家务、纺织、刺绣、缝纫等事。这些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古代妇女涉足科技活动。本书收入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在各领域的科技发明和创造,但这些女科学家们往往没有名字,只有姓氏,如陈宝光妻子、楚衍女儿、王孟英母亲等,充分印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中国封建礼教把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污蔑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离经叛道,不足为训”,甚至叫嚷:“作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因而扼杀了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妇女的发明创造。中国历史上有关科学技术的书籍很少流传下来,这成为撰写《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的一大难点。

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史料十分难找,还因为古代封建社会历史“记载人物详于男而略于女,男则分列子目,叙述事实;女则偏重节烈贞孝”,所以为妇女树立的榜样大多与科学发明无关。因此找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史料,就如同沙里淘金,这给本书的撰写增加了很大难度。收入本书的女科学家传记,有的因为资料少,写得很单薄,甚至有几篇没有多少字,恳请读者和同行专家见谅。

第七,接受文化教育是妇女有可能参与科技活动的基础,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妇女几乎完全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誉称“中国伟大教育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却排斥妇女接受教育。直至清代,女性仍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清末《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受家庭教育就够了”,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1903年公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仍指出,“未便于公所地方设立女学,止可申明教女关系紧要之义于家庭教育之中”。因此,古代女性获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实属不易,凡女性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有一得的,以及在生产劳动第一线有创造发明或参与技术革新的均被收入本书。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在生产劳动第一线做出很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和缺乏应有的教育,致使她们极少甚至不能够参与科技活动,从而难以发挥其聪明才智。总之,中国古代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有的因没有文字记载而被湮没了。

但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实践知识的结晶,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做出了许多发明创造,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八,《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妇女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冲破重重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各自的生产实践和任职岗位上,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踏踏实实地在各行各业进行科学发明与技术革新,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第九,收入本书的古代女科学家不以只列人物姓名为惯例,而是均以其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被框定在某一学科或综合学科。如陈宝光妻子主要发明提花机,归纺织学科;楚衍女儿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称为数学家;等等。收入本书的中国古代女科学家共有49位,包括纺织、数学、天文学、中西医学、农学、建筑学、地理学、造纸学、军事技术学等领域,其中收入少数民族女科学家3人。对立传的女科学家生平和她们对某一学科的主要贡献、代表作,以及她们的发明或成果在当时国际上的地位,本书都作了简要介绍。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虽以“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为名,但收人以出生于民国之前为限,晚清科技发展,出生于清末的女科学家不少,小学、中学、大学也都是在清末或民国时期读的,而服务事业或单位却是在民国时期,甚至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厚古薄今”的方法来论述,一般收入本书。本书遵从学术规范,书中引用的地方志均注明纂修者姓名、年代、卷数、页码,以便于读者核对;其他所引用的历史文献及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都注明出处。

本书以大量资料为基础进行定性研究,以大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本书的许多观点和结论更有说服力。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个目标,在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制作了诸如“中国古代女科学家首创世界领先和中国女界第一统计简表”等作为附录。

此外,本书还附有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中国近现代女科学家名录。可以说,本书是把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中国女科学家都搜罗在内的中国女科学家文库。

《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是一部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女科学家传记专著,它横跨四个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时间长、资料少,撰写难度较大,缺陷不妥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提出修改意见。 fvTYVpEps5M0y88xG3xdCTqTVX0YdjhbmppDK9rsN6U8TWCxqJNaxH3mDcb3ua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