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沈雨梧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生平事迹的整理与研究,先后撰写、出版了《清代科学家》和《清代女科学家》两部科学家传记著作,受到学界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中国古代女科学家》是沈教授的又一新著,该书对历代女性科技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科技成就做了全面的论述,内容丰富而生动,是一部值得向读者推荐的好书。

古代科技人物与科学家传记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成果很多,古代科学家传记著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关于女性科技人物的研究和传记著作却十分匮乏。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妇女在科学技术上的许多贡献得不到承认,典籍文献中相关记载甚少,更无人为女科学家树碑立传。李迪、查永平先生编著《中国历代科技人物生卒年表》(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时,下了很大工夫搜集中国历代科技人物的生卒年资料,其中对女性科技人物给予了特别关注:上至春秋时期,下迄民国末年,能找到资料的女性科技人物全部收入,但最后在所收录的1522名科技人物之中,女性也仅占19名。杜石然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共收入中国古代科学家249位,其中只有一位女性杰出人物黄道婆。目前出版的一些中国科技通史类著作,有关女科学家生平与贡献的论述也很少。这反映出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科技史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沈教授查阅大量典籍文献、地方志和中外报刊等,挖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著成《清代女科学家》一书,记述了31位清代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弥补了以往对女科学家研究的不足。《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的完成,对女性科技人物的研究工作又有了显著的推进。该书较《清代女科学家》有很大的扩展和延伸,但两者在内容上并无重复,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对于清代女科学家,该书只是收入了《清代女科学家》未收录的人物,如补充了21位浙江籍女性科技人物。

《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记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清末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科学家事迹和她们的科技贡献,由于时空跨度大,史料有限且非常零散,编撰难度很大。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作,不仅充分利用正史中的点滴资料,而且努力从地方志、文集和笔记类等文献中发掘新史料,使收录的女性科技人物达49位之多。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历代女科学家和女技术专家的面貌,该书在史料的处理和分析方面也有不少突破。生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妇女,绝大多数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因此无缘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少数在科学上有成就者,大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或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她们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了兴趣。对于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女性人物,文献记载中凡有一得者,作者都尽可能将其收入书中。而许多在生产第一线有创造发明或技术革新的妇女,尽管未接受过文化教育,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在妇女从业人数较多的纺织行业,她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对纺织技术和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的事迹和成果往往只在地方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载,甚至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或姓氏,但她们创制的精美而实用的产品却享誉中外。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人物,均被该书归入女科学家之列。为此,《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还专设了与传记体例有别的一篇“清代各族妇女对纺织科学的贡献”,以补充《清代女科学家》一书的遗漏或不足。此外,对于清代女科学家的年限,一般以她们出生于清代为准。这样,有些传主的活动时代已经进入民国时期,甚至延长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适当向后作了延伸,但作者尽量采取“厚古薄今”的方法对她们的生平业绩加以阐述。

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也是《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的显著特点。该书取材广泛,但在史料和文献征引方面,十分注重学术规范。例如,书中所引地方志都注明纂修者姓名、年代及卷数和页码,所引史籍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也均在脚注中注明出处。《中国古代女科学家》一书图文并茂,多数传记配有人物肖像,并插入了许多相关著作的书影,对女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科技成果也尽可能配图说明,使读者便于理解和认识古代女性科技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科技成就。

沈教授关于古代女科学家的两部传记著作的出版,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挖掘以往被科学史研究忽略的女性科技人物,恢复她们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位置,是科学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欧美在这方面早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问世,日本在这方面也有专著问世。如山下爱子所编的《近代日本女性史4--科学》一书,早在1970年已由鹿岛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笔者还藏有都河明子等编著的《拓く一日本の女性科学者の轨迹》(1996年ドメス出版)一书。而我国极少有学者致力于对中国古代女性科技人物的系统研究和整理,这方面的工作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沈教授关于古代女科学家的两部传记著作的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

近些年来,由于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的研究在国际上兴起,对于女性科技人物及其科学贡献的研究也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两位美国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医学史和中国传统技术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出色专著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后,我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科技人物及其相关科学史问题的关注度大为提高。费侠莉(Charlotte Furth)所著的《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上的性:960-1665》一书,基于医学多元观对中国古代妇产科史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性别、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女医的作用。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以中国妇女参与较多的房屋建筑、纺织生产和生育技术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妇女与这些技术及其社会文化的关系。她们通过研究中国医学史中的性、女性与房屋和纺织的关系,以及怀孕、分娩等对于女性的意义,发现了以往科学史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些重要问题,极具启发性。沈教授的著作注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但在其关于古代女科学家的两部书的参考文献中,均未见到费侠莉和白馥兰的著作。他多次引用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史的著作及其观点,但却忽视了近年来西方学者新的研究成果,这多少为我们留下了一点遗憾。

总之,沈雨梧教授重新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女科学家及其科技成就的努力和探索,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卓有成效的工作表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我相信,《清代女科学家》和《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相继推出,对于促进和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冯立昇
2014年3月26日于清华园

(冯立昇先生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 rAA5A6/LAUzTsUfZcCXScDoxpyG4eR+GHSGWCPukIXH9xFARbZHxmYpuCRdzEW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