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陈宝光妻子发明纺织提花机的《西京杂记》一书封面
《西京杂记》中记载:“陈宝光妻子发明织花机,并传授织花机织法。”又记陈宝光妻子的“织花机用一百二十镊”,“每织一匹,价值万钱”。 在陈宝光妻子以前,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织机,用机械织绸,但比较简单。陈宝光妻子在纺织实践中对锦绫织机的构造和功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制成了由一百二十镊组成的复杂的锦绫织机。“镊”是锦绫织机上用来夹“提花线束”的附属部件,所以陈宝光妻子用的织机是一部提花机。 提花技术的出现是纺织科学史上的重大进步,而这种先进的纺织技术在西汉末东汉初期,陈宝光妻子就已掌握,并在实践中熟练地使用和推广。她在纺织机上,把织物上的花纹、图案用不同颜色的线,直接编织成如“蒲桃锦”、“散花绫”那样高质量的“锦”和“绫”。
又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有个叫霍光的大官想获取这种优质的“散花绫”和“蒲桃锦”,于是通过自己的老婆聘请陈宝光妻子到自己家中织了“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这说明当时提花机的产量已经很高了,进一步印证了西汉时期中原地区丝织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由于《西京杂记》对陈宝光妻子发明的提花机记载太简单,所以陈宝光妻子所使用的提花机具体造型很难推测。在东汉王逸写的《机妇赋》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当时提花机的概貌:其中“高楼双峙”是指提花装置的花楼和提花束综的综絖相对峙。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按设计好的“虫禽鸟兽”等纹样来挽花提综。挽花工在上面俯瞰光滑明亮的万缕经丝,正如“下临清池”,织制的花纹历历在目。“游鱼衔饵”是指挽花工在花楼上牵动束综的衢线,衢线下连竹棍是衢脚,一般要一千多根,挽花工迅速提综,像鱼儿在上下争食一样快。提牵不同经丝,有屈有伸,从侧面看“宛若星图,屈伸推移”,这是一句十分形象的比喻。“一往一来”是指“推而往,引而来”的打纬用的筘。王逸把提花机的工作原理描绘得惟妙惟肖,提花过程也描绘得十分具体动人。陈宝光妻子能够生产这些精湛的丝织品,除了掌握高明的技术以外,纺织机械的不断革新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那时已发明纺织提花机。此外,根据对马王堆出土的绒圈锦的结构分析,西汉末东汉初期,织造工艺上已经使用分组的“提花束综装置”,以及用地经和绒经分开提花的双轴机械。 由此可知,西汉末东汉初期不仅已使用提花机,而且提花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天工开物》所载的提花织机图
记载提花机模型的《天工开物》一书封面
西汉末至东汉初期陈宝光妻子发明的提花机,记载在明代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乃服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