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印山上的三角之谜

印山越王陵

由古至今,为死者准备的墓室与棺椁几乎都是方方正正的,这大概与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存在一定联系,希望死者能够在地下“住”得安安稳稳。但是1998年在浙江绍兴的印山上,考古学家们却发现了一座与众不同的大墓,它就是——印山越王陵。

印山上的王陵

印山位于浙江绍兴城南约13千米处,因形状方正如印,故得名。这座海拔40多米的小山四周围绕着一圈宽阔的壕沟,最宽处近30米,而到今天仍有2~3米深。环壕作为标志,界定出了整个陵园的总面积可达8.5万平方米。从两周时期的发现来看,能够使用沟或墙来划定陵区范围即“兆域”的墓葬,都有非常高的级别,起码应该是诸侯国的国君。在山顶上则建有一座长条形状的封土丘,其高近10米,而长度可达70多米。以环壕为界,因山起陵,构筑巨大的封土丘,这就是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古越国王陵。

陵墓封土又分为内外两层,经过细致夯打筑成。外层封土较厚,土质为五花土,其来源可能是挖掘环壕得到的。越王陵外层封土中还夹杂有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碎片,这对后来判定该墓的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内层封土虽然较薄,但也十分牢固,夯土中夹杂着碎石,后来发现这些碎石是在岩石上开凿墓穴时形成的。清理封土时出现了新情况,在封土上依次排列着7个盗洞,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达到了8米,这让考古队员们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发掘大墓时遇见盗洞无疑是令人最失望最担忧的事情,眼前的盗洞数量多、规模大,难道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会挖到一座空墓吗?但是不到发掘结束的一刻,谁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况且考古工作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无论情况怎样,工作都不能放松。

墓室斜撑木

加工后的原木面上被挖有供穿绳用的牛鼻孔,作用在于方便运输。

清理完封土,一座带着墓道的“甲”字形墓坑显露出来。但是与普通的“甲”字形墓穴不同,该墓的墓道与墓穴加起来总长度达到了100米,而平均宽度却只有十几米,形成狭长的一条。墓坑中填满了致密的青膏泥,它的下面堆积着厚厚的木炭。青膏泥和木炭都是古代先民发现的保护墓葬的法宝。木炭可以去潮吸水,保持干爽,而青膏泥则可以保持墓室的密封,隔绝氧气。但奇怪的是,木炭堆积得并不平整,而是沿着墓室中轴的走向形成两面斜坡,中间高高地耸起一道脊。这是怎么回事?以前发掘所见到的椁室或为长方形,或为正方形,但其顶部都是一个平面,两面斜坡的形状谁也没有见到过,难道是里面的墓室被压塌了,还是木椁上面还戴着“帽子”?带着疑问,队员们抓紧对木炭进行清理。

当1000多立方米的木炭被清理完毕,奇异的景象显露出来。这是一个长达30多米、高近6米、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木椁,木椁外面覆盖着多达140多层的树皮,树皮被木炭染成了黑色,乍看上去仿佛一段黑色的火车车厢。见到如此奇景,大家不禁惊叹起来。该墓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三角形制椁室,这又将是一项重大发现。

独一无二的三角形地宫

王陵三角形的墓室是人字坡的木屋结构,用50多根长5.9米,截面边长0.6~0.8米的巨大枋木搭建而成,总重可达数吨。枋木排成两列,柱头相撑,上面纵向压着半圆形的木柱形成屋脊。每根枋木上都经过精心的髹漆,搭建完成后椁内又整体再涂一层漆,现在一些地方仍然光亮可鉴。墓室两端还立着封门柱与后墙。椁内的面积有160多平方米。但可能是由于盗墓贼多次的洗劫,偌大的墓室内显得空空荡荡,仅存一具用整棵大树琢制的独木棺孤零零地摆放在墓室正中,棺内也已不见尸骨。经初步清理,墓中文物所剩无几,只有许多地方残留着的漆皮、残陶片,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细致发掘还是有了重要的发现,一批玉器劫后余生保存下来。其中圆形刻花用来压镇席子的玉镇出土了17件,还有2件龙首的钩状玉器等。但最令人激动的是出土了几件珍贵的玉质兵器,如一支玉质宝剑、两件白色玉镞等。另外在墓室中还发现了一件灰绿色柳叶形石矛,断面为菱形,矛的下部还可以看到矛柲的痕迹。

当然,这些兵器不能用来作战,它们只是为墓主人陪葬的礼器。为什么印山大墓中会出现玉质的兵器呢?人们从《越绝书》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这是先秦时期人们对黄帝的想象,用玉造兵器,砍伐树木建造宫殿,挖地为穴而葬,这不正是印山大墓的真实写照吗?当然,有关黄帝的这段记述有很大的臆想成分,而印山大墓中埋葬的越王与史前传说黄帝也相隔着久远的年代。不过,也许在当时确实流传着有关黄帝的这则传说,而这位越王则希望能够效仿传说中的上古圣君,所以就为自己建造了这样一座风格独特的木质三角形地下宫殿,又使用玉质的兵器为自己随葬。那么,这位颇具个性的越王是谁呢?

“木客大冢”的传说

对于这座王陵归属的研究,同样是由考古材料类型学的研究入手的。经过细致分析填土中出土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残片,专家们认为硬陶上面的米筛纹、方格填线纹是春秋晚期的典型纹饰,而又没有见到战国时期流行的米字纹、麻布纹,所以这座大墓的年代不早于春秋晚期。继而又将墓内所出土器物与其他墓葬中的随葬品加以对比,最后认定该墓葬年代应在春秋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地区是越国的统治中心,而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越王有两位,一位是允常,另一位则是他的儿子,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那印山王陵会是父子俩谁的陵寝呢?

因为勾践显赫的声名,印山王陵被发现后,很多人都希望它就是勾践的陵寝,但是对照文献记载,发现这种可能性比较小。《越绝书》中记载,勾践曾经在独山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陵墓,后来因为迁都没有建成。最终他可能埋葬在他的祖父夫镡墓旁,其位置在若耶溪旁,也有传说葬在今山东境内,总之不在此地。

允常虽然不如他卧薪尝胆的儿子出名,但却是越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代君主。在他以前,越国的势力还很微弱,《史记》记载越国正是在允常执政时期,不断扩展疆土,积蓄国力,并开始称王,当时的国力甚至超过勾践即位初期。如此战功显赫的一代名君,当然可以建造规模宏大的墓葬来安葬自己。关于他的墓葬,《越绝书》中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

木椁全貌

独特的椁室形制使印山越王陵名震天下,并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关于“木客大冢”的说法,大家一直不知道其所言为何物,直到印山王陵中圆木搭建的椁室的发现,才恍然大悟,这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木客”呢?带着疑问,有学者走访了当地的村民,惊喜地发现原来印山在当地还有一个名称,发音就是“木客山”。

因为上述两条原因,所以包括发掘者在内的大多数学者目前都同意印山王陵应该是越王允常的陵墓,也就是传说中的“木客大冢”。但目前也有学者认为此墓年代还值得商榷。科学研究中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印山王陵宏大的规模,独特的三角形墓制仿佛也正在告诉世人,其实它还有很多的秘密想要诉说。

《越绝书》

《越绝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志著作,它记载了吴越之地由夏禹到两汉时期的诸多历史传说,又以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的过程为主线。此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社会民俗、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其中很多史料不见于其他文献,所以十分珍贵。《越绝书》对于人们了解前秦时期吴越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前,有关《越绝书》的作者有多种说法,而成书年代也有从春秋到西晋的多种观点。此外,有关卷数、原书名等问题也存在争议。这些争议为此书又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aAuAJNugdXkfLbGKRyguddCgw3Em8mOr7RkMTy0ZnJRCzeaSc667gpMpU2dLXW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