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席位之说。皇帝、诸侯临朝听政,或者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的时候,总是坐北朝南。所以,古人以北边的座位为尊。外国人看李安导演的《色戒》时,看不懂麻将的玄机;其实,很多现代中国人看《鸿门宴》,也看不懂其中的坐向玄机。在《鸿门宴》里,“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亚夫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汉代的礼节,一般以东向坐为尊,其后依次是南向坐、北向坐和西向坐。项羽留沛公饮,刘邦是客人,理应东向坐以示尊敬,但项羽居然自己坐在那里。这里面暗含了项羽的骄横之气,当然也反映了刘邦的忍辱之能。
今天,我们寻常百姓似乎已不太讲究席位了,没人会因为自己被安排在南向坐而生气,甚至很多人也分不清东南西北。那么,席位在如今就毫无用处了吗?可不一定。
据说美国有一个评论型节目,主持人苦心经营、组织话题,并认真挑选嘉宾参与评论。可是,节目找来的这些评论人,虽然能谈一些,但似乎总是缺乏激情,很难将讨论引入高潮。因此,每次评论都显得气势平平、不尽如人意。这可急坏了主持人和制片人,他们都想把节目做得更好一点,于是请教了心理专家。专家看了近几期节目,发现选题、主持人访谈技巧等方面似乎都还 可以,但却向节目组提出改变座位摆放方式的要求。起先,主持人和制片人都不解其意,只是听心理专家的,把横排而坐的坐向,改成两人相对而坐。结果却惊人地发现,节目往往能掀起激烈的讨论,而这个节目也很快变得收视率颇高。
我们发现,这里的改变只是一个小小的坐向调整,却带来了最终的大幅改善。由于一时找不到既有称呼,就姑且沿袭古人的叫法,称之为“席位效应”吧。
任何学过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国内的很多教材都告诉我们,与来访者的坐法不能面对面。教材上解释说,因为中国人受社会文化影响,比较含蓄,因此大多建议与来访者呈45°并排而坐。然而,从实际的经验来看,这45°的做法并不是特别有效,反倒是四目相对要有效得多。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的交往中,除了语言的部分,更多非语言信息也不容忽视,甚至是关键的。尤其对于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的咨询来说,善于捕捉来访者身上的小动作,往往会让咨询效果得到提升。这个道理和察言观色一样,如果你老看到别人抬手看表,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对方打算离开的心思。
也许一提到面对面的坐法,我们第一个跑到脑海里的场景,就是学生时代和教导处主任的谈话。的确,面对面的坐法会让人产生一些压力,但正像上面节目中的讨论一样,这种压力能迫使对方说出更多来。更重要的是,眼神的交流也很容易被你把握。要说教导处给人的不良印象,恐怕还是要问问那些老师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如何吧。
说到席位效应的前后,就不得不再说说左右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和别人在一起吃饭也好,去KTV唱歌也好,到底该坐对方的左边还是右边呢?这个问题看上去小,但如果你坐在对方不喜欢的一边后果就不太妙了。要想弄清楚自己该坐哪一边,就先想想:对方平时思考问题时,爱以“我”为中心呢,还是爱以“我们”为中心?对于“我型”的人,你最好坐在其左边;相反,如果你坐在“我们型”者的左边,那只会招来对方的漠然不理。如果你够厉害的话,可以坐在“我型”者的左边,又同时坐在一个“我们型”者的右边,这样不就是“左右逢源”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透过别人的发型或提包来判断,自己该处于别人的哪个方向。比如,女孩子的头发一般会左右不均匀地分开,这样就会露出一侧的额头。比如她露出右边的额头,那你就应该从右侧和她搭讪,这样效果要比左侧好。要是目标是一位男士,你就从他提包的位置来判断。因为包包是一种防御的象征,如果你和对方隔着一个防御物的话,心理隔阂在所难免。所以,他把包背在左边,你就朝右边上去搭讪,这样成功率要高出许多。
总而言之,人际中的席位效应问题一定不可小视。坐对位置,站对方向,你就成功了一半。
小 TIP 席位之说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对今日的社交心理学也有很大启迪。一定要注意和对方的坐向问题,坐对位置会让你成功率翻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