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二战时还是一位将军。他由于不满贝当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在当局投降次日号召法国军民坚持抗战:
“毫无疑问,我们的军队的确吃了败仗,已经被纳粹德国的机械化兵团所围困。法军之所以遭受重创,不只是由于德军兵力众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战斗机、坦克与战略。正是这些东西令我们法军的将帅们惊慌失措,以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但是,难道法国的败局已经一锤定音,再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吗?不,绝不是这样……”
戴高乐将军没有回避法军失败的事实。但他在简要描述不利形势后,突然话锋一转,告诉法国人民“谁说败局已定”,点燃了大家心中的希望。这种在简短开场白中暗藏转折的语言艺术,在外交中并不罕见。
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的北境。鲁僖公任命展喜为特使,犒劳齐军并说服齐孝公退兵。展喜设计了一套暗藏转折的说辞,让齐孝公从一开始就被牵着鼻子走。
齐军尚未进入鲁国疆域时,鲁使展喜就主动出境觐见齐孝公。展喜边行礼边恭敬地说:“国君听说齐侯您高抬贵足,屈尊驾临我们鲁国,特派微臣来犒劳齐师。”
齐孝公想给鲁国来个下马威,便趾高气扬地问:“鲁国人害怕我们齐国雄师吗?”
谁知展喜答道:“鲁国的小老百姓十分恐惧,但是,国中君子没有人害怕。”
齐孝公顿时惊讶了。但他愣了片刻,哈哈大笑。鲁人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虚张声势嘛!于是他反问道:“贵国百姓家像悬挂的磬一样空荡荡的,田里光秃得寸草不生,贵国的君子们又凭什么说不怕齐国?”
不料,展喜早已按展禽的计策准备好辞令。他庄重地说:“我们凭借大周先王的命令!想当年,周公旦与齐太公共同辅佐周王室,堪称周成王的左膀右臂。周成王为表示犒劳,特意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不要互相残害!’这则古老的盟约还封藏在盟府里,由太史负责看管。”
展喜又说:“后来齐桓公凭借这个盟约召集诸侯,帮各国解决纠纷,弥补各国的过失,拯救各国的灾难。他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将齐太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等到齐侯您继任国君后,列国诸侯都期盼地说:‘齐国新君会继承齐桓公的丰功伟业!’因此,我们鲁国不敢保城聚众与您交战。否则,天下人会说:‘难道齐侯继承君位仅仅九年,就背离了齐太公的使命,放弃了齐桓公的职责吗?他该如何向先君交代呢?所以,齐侯一定不会这么做的。’鲁国君子知道这一点,所以就不害怕了。”
这下轮到齐孝公左右为难了。他知道展喜说的盟约的确存在。当年齐国首任君主齐太公与鲁国首任君主周公旦关系很好,两国也都是周王室的羽翼。而先君齐桓公虽打过鲁国,但后来靠着尊王攘夷赢得包括鲁国在内的列国拥戴。目前齐军占上风,然而舆论对无理入侵鲁国的齐国并不有利。齐孝公考虑再三,不知该怎样回话,最终只好班师回国了。
在这个案例中,展喜之所以能说服齐孝公退兵,不光是因为鲁国占着道理,而且也与他的措辞技巧息息相关。
当时的情况是齐强鲁弱,齐孝公咄咄逼人,但两军尚未正式交战,还有通过外交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按照常规思路,鲁国使者会严正抗议齐国的入侵行为,或者用卑辞厚礼表示服从齐国。其中难点在于,鲁国不宜与齐国硬碰硬,也不能太服软。如果使者的态度过于强硬,会激怒处于优势的齐孝公,让他发动更猛烈的攻势以泄愤。可若是态度过于服软,就会让对方察觉鲁国没有战心,更加肆无忌惮地进兵。
也就是说,展喜犒赏齐军时,既要做到态度温和、不畏强敌,又必须设法让齐孝公自觉理亏、主动离开。
鲁国使者构想的说辞非常巧妙。展喜开口第一句话的语气极尽谦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紧张气氛。而第二句话“小人恐矣,君子则否”,是控制谈话方向的关键。这话分为两层意思:一是鲁国百姓确实对齐军的到来感到不安;二是鲁国君子(指公卿、大夫、士人阶层)对齐军无所畏惧。前半句表面上是示弱,实际上是助长齐孝公的骄横心态,为后半句的转折做铺垫。
齐孝公听到“小人恐矣”时扬扬自得,而后半句“君子则否”一下子超出了他的预料。通过前后意思的反差制造出惊艳的语言效果,这就是展喜的用意。
当然,光听这一句话,齐孝公肯定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鲁国军民望风而逃,根本不敢迎战。虽然鲁使说“君子”不恐慌有些出人意料,但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假如按常规的辞令表示抗议或者臣服,对方可能根本不放在心上。但齐孝公不相信“君子则否”这个说法,出于好胜心与好奇心,必然会当场反诘,让鲁使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殊不知,这正是展喜想要的效果。
展喜在回答对方“何恃而不恐”的问题时,先用一句简明扼要的“恃先王之命”震慑齐孝公,然后紧密围绕齐国的太公、桓公两位先君来论证“先王之命”的合理性。
在那个时代,周朝礼崩乐坏,但“先王之命”的影响力仍然在。齐孝公的父亲齐桓公,就是屡屡借助“王命”的旗号来会盟诸侯的。所以,展喜说“恃先王之命”时,他不可能不肃然以待。
展喜通过齐太公、齐桓公的事例来表明齐鲁两国从建国之初就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应当遵守“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古老盟约。最奇妙的是,展喜没有直接批评齐孝公背弃先王之命,而是以退为进地表示——天下诸侯都相信齐侯您不会做这种事!这句话不仅比劈头质问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也给齐孝公一个主动撤兵的台阶。所以,齐孝公就坡下驴,体面地撤离了鲁境。
展喜的外交辞令可谓环环相扣。倘若他不能在第一句话就掌握主动的话,齐孝公也不至于被这番辞令逼得步步退让。展喜在交谈中抓住了最关键的两个要点:一是以“君子不恐”来委婉地表达鲁国的镇定姿态;二是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先王之命”让对方理屈词穷。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虽然说话不多,但总能以最简练精辟的语言让听众眼前一亮,继而兴致勃勃地与之交谈。正所谓“要言不烦”。简明扼要且富有创意的语言,才能让众人百听不厌,直到很久都记忆犹新。
但是,想要做到这点不容易。首先,你得在用词不多的前提下,把事情的关键拆解清楚;其次,说话要始终紧扣着主题,不能跑题,也不能说废话;最后,光是简明扼要还不够,辞令必须字字精妙,否则就不会产生惊艳的效果。
正所谓,要言不烦。游说抓住了要点,才能让每个字都产生惊艳的效果。如果听者无意的话,说者就算是口吐莲花,也不过是在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错误。一开口就马上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令其有兴趣继续听下去。若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开场白一定要直击对方最关心的要点,让对方一听就对下文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游说者来说,没有惊艳全场的开场白,游说对象可能就不会给你说话的机会。纵然你能说得头头是道,若是不能以最扼要的方式直触关键,听者就会觉得你思路模糊、不得要领。
其二,接下来的话要与开场白环环相扣,用严密的逻辑说清楚问题的关键。
在战斗中,尖刀班负责打开突破口。如果主力部队不及时跟进的话,这个突破口很快就会被堵上。开场白好比是尖刀班,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光是开场白惊艳绝伦,后续的言辞不能做到“要言不烦”的话,只会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印象。到头来,依然无法让人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