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课前调查 我对鲁迅的最初印象

在北师大实验中学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就讲了一个我在小学四年级和鲁迅相遇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们也谈谈他们自己的相遇故事,对鲁迅的最初印象,现在对鲁迅的看法。学生发言很踊跃,似乎意犹未尽,协助我上课的中学老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把他们想说的话写成小纸条交给我,把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整理出来:这也算是正式上课前的一次调查吧。

初遇鲁迅,应该是在小学吧,读闰土的故事。那时纯属就是读故事玩吧,把它当作一个很有意思的童年趣事。初中接触了更多的鲁迅的东西,如《社戏》《、故乡》等,对鲁迅本人有了表层的了解,但都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诸如“三大家”(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写文章是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之类。老师还说他的文章写得很好。我的感觉是文字很拗口,有的句子明明是读不通的嘛,可老师却偏偏要讲这有它的寓意。我心想,也就是因为是鲁迅写的,要是我写的必定会挨批。

——高二13班 陈迪

坦白地说,我长这么大,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也读了多年鲁迅的文章,应该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实很多时候,我对鲁迅的理解都源于老师。初中时,我只要把老师的板书记下并背熟就可以了。自己对鲁迅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这主要是由于鲁迅的篇目背诵起来十分费劲,半文半白,令我不胜其烦,当时的我,唯一的想法便是尽快背完,永不看这令人厌烦的文章。

——高二13班 张宇炎

第一次读鲁迅的作品是《少年闰土》。当时上小学,觉得鲁迅的文章很特别,在文中所呈现的世界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那句“我们所望的不过是四角天空”的话,(让我)很震撼。鲁迅的文章很容易产生共鸣,总能给我一些冲击,他的灵魂透过文章直射我的心灵。他的文字凝重洗练,字字深入人心。对于他,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难以言表。

——高二4班 骆圆

那还是上初中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学习了第一篇鲁迅的文章《社戏》,我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鲁迅的那个童年太美好了,他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我很喜欢他的文章,总把自己设身处地于鲁迅的故事中。对于老师所讲关于鲁迅的评价,我一点也不在意。

——陈纾

第一次接触鲁迅,应该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候看动画片后,换台,在演鲁迅与其学生许广平的事儿,没什么印象,只记得片中的鲁迅十分不讲卫生,吃完饭就用袖子擦嘴,不修边幅,上课时散发出奇特的味道,这完全有悖于《小学生手册》,对他实在没有好印象。

——高二13班 左方

小学阴森的楼道里有若干名人像,一年级时班门口正对着的,便是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他和牛顿、爱因斯坦大约处于同等地位。在我的感觉里,他是严肃而神秘的。

——高二4班 李兮

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是在爸爸的中学课本里,读的是《论“他妈的”》。读后只觉得这是个爱骂人的怪老头。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说“他妈的”。至于人有多高,多胖,有没有胡子,我是没有多想的。我有时会想:如果鲁迅是我爷爷,他会对我怎样呢?

——高二13班 霍佳琳

记得初中时学写景,便翻看了《秋夜》。结果写景并未学会,反而闹得我睡不着觉。我那时并不了解写作背景,所以也未理解文章,只是被字里行间的一种压抑的气息牢牢慑住。那种窒息的气氛足以让每一个人感到不安。这篇文章立刻被我束之高阁,与其说读不懂,还不如说是没有勇气读。

——摘自南师附中高一11班 李羽佳

对鲁迅最深的印象就来自一张照片,可能是当时已经去世了的鲁迅在病榻上最后的照片,依旧是整洁,安详,极瘦。就是被他的瘦震撼了。那是第一次对鲁迅有了“人”而非“神”的感觉。

——高二13班 胡阳潇潇

最开始读鲁迅作品,并不觉得怎么好。但读到《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感觉很爽,文章一步步地在攒气,到最后一句“活该”,简直痛快极了。再以后读鲁迅的议论文,每每读完,心情特舒畅。特别佩服鲁迅居然可以不带脏字地骂人,已经到一定境界了。

——高二13班 程珊珊

第一次对鲁迅有感觉是到书市买书,一眼瞥见鲁迅印在书上的大头像,两撇小胡子,和那种有些狂妄不驯的眼神,觉得他挺酷,就把他的杂文集买了回来,而至今为止,那本书我只看了二十页。到了高二看了他的《记念刘和珍君》,却被鲁迅震惊了,第一次为一篇短文,而不是长篇爱情小说掉了眼泪。自此我便去看鲁迅的传记,但只看了三分之一又放弃了。又看了他的几篇杂文,二十分钟却只看了一页,我便又郁闷了。至今我仍被那种想走近鲁迅的渴望和对他晦涩的语言而却步的心情所困扰。

——高二8班 巩纾纾

第一次感动于鲁迅的文字,是读他的《野草》中的《题辞》。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满怀激情地在课上也吟诵,也讲解,至今难忘。

——高二13班 吴一迪

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我认为是棕红色。红色:他有一种开朗、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棕色:他硬朗,深沉,又让人不可捉摸,并使我有很冷的感觉。

——高二4班 史琳

似乎从懂事起,就对鲁迅这个生猛的名字耳熟能详。说它生猛,是因为这个名字藏着刀,隐着枪,可以于千万弹风血雨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也可以于落拓与慌乱中帮助青年重新站起。这是一个很难击退打败的革命者。我不了解他的身高,不清楚如此威严的人需要怎样一副身躯来支撑,抵挡四面八方的压力和攻击。因此,鲁迅对于我,又是模糊而复杂的。

——高二9班 孙辰娅

读他的文章,总感觉他是站在人生的顶峰,非常透彻地看待人的整个生命,解读得非常深,非常细。但我又觉得这没有多大必要,因为生命总要我们自己去理解。

——高一2班 严显

先生喊出别人不能喊的声音,揭别人不敢揭的伤疤,那些几乎人人都有的伤疤,他直视鲜血淋漓的真实和怯懦之人以平和粉饰的惨淡人生。于是他孤独,他痛苦,他勇敢。因为没有人和他一样甘愿痛苦地作心灵的旅行,因为没有足够勇敢的人接受他展现的真实,因为他义无反顾地去承受无人愿承受的孤独。“责任始自梦中”,先生的意识给自己加上了沉重而神圣又几乎不可能的使命,然而他还是要沿着根本没有了尽头的路坚定地走。他的使命感使自己无法挣脱,像火一样燃烧着耗尽生命,悲壮,辉煌,更可悲。

——高一1班 张铭

大家都觉得鲁迅强硬,好骂人,而我觉得鲁迅是有其温柔甚至可以说是柔弱的一面,这可以从他的很多回忆故乡、回忆童年的文章中透露出的温馨看出来。鲁迅应了时代的召唤,把自己包装起来,露出了锋利的刺。有人说鲁迅很孤独,我觉得那份孤独不是因为孤高,而是为了时代和民族,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柔弱,进行着艰苦的战斗。这也许就是英雄的悲哀吧。

——高一2班 张潇

他很有个性,严谨中带有不羁,深刻中带有顽童般的心情:这就是我对鲁迅的第一印象。

——高二13班 陈思

我读鲁迅的复杂却别样的纯粹。几年以来,只体味出他的三个“深”:深刻,深邃和深沉。

——高一1班 常翟子

我理解不了他的文字,在反复地读过几遍以后,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而不是一个文学家。后来,我对鲁迅的看法不知怎的进入了一个误区:我认为鲁迅的成就,是建立在其政治效应上的。因为我厌恶政治,所以我对鲁迅产生了小小的偏见。可是现在,我已经不得不佩服他的人格魅力和他思维的深入了。

——高二8班 塔拉托妮

总觉得鲁迅是一个清高傲骨,即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要飞蛾扑火的浑不吝的哲人。他与所有文豪都一样,有着极为激烈的内心冲突,现实和期待的对抗是他常常处于不为人深知的孤独之中。一个孤独的人,必然有一颗极为敏感的心。他的这份敏感,也正促成了昔日这位名声显赫的哲人。

——高二8班 徐忻胜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让人疑惑不解。他虽然是不停地批驳封建束缚,却为了母亲或其他什么不得不受迫于封建束缚之下,而其后对女性的不负责任又实在与他的“妇女解放”的主张相悖。

——寇昕

我对鲁迅的看法是他很爱骂人,特别是别人给他一箭,他便还人十箭。这与李敖有些像。鲁迅还十分亲日,他不仅喜欢吃日本食物,还和在中国的日本人内山关系很好。鲁迅很幸运,假如他在1937年还活着的话,他一定偏向日本。鲁迅还是个偏执的人,他过分地否定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未署名

有同学说鲁迅很爱骂人,我认为骂人有两种,一种是很愤懑的结果,是满腔怒火的宣泄,另一种是哗众取宠,是炒作。关于鲁迅的“亲日情结”,我想说,先生是一个率性的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磊落。比如他不喜欢梅兰芳装旦就说出来,他对日本的一些东西喜欢,也不会遮遮掩掩。所以我觉得先生是个很有男子气概的人。

——王金龙 PSVIfvE/WRe5kjIMkNF0Cm5x40IPzoxcwS13Kpict8bRxX1UM2odOL59PNM4GV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