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说到左联,这由中共所建并领导的文学组织,在当时领全国文艺之风骚的上海,势力恐不止半壁江山,依胡风所言:“较大的刊物,几乎都是和左翼有联系,甚至有左联的人做后台。” 虽然出过“左联五烈士”那样可怕的事件,但那并非因文罹祸,而是左倾路线将盟员驱于街头政治所致。前期的左联,不但不欣赏,甚而反对其成员从事文学,对于自己使命或功用的理解,尽在飞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鼓动罢工、组织游行暴动直至制造“血光的五一”等一类事务。这于茅盾、夏衍、冯雪峰等人回忆,历历可见。茅盾说他从不参加这些活动,“只是埋头搞自己的创作,或者什么也不做”;鲁迅也从不参加,“我还是写我的东西”;还有郁达夫。 这几人除地位有些特殊,还都没有党员的身份,故虽超然其外,亦无可如何。另一个抵制者,却受到严厉对待,他便是蒋光慈。蒋是1922年的老党员,他在左联起初也参加一些活动,继而抵触,显露消极态度。蒋与钱杏邨有一处同租的房子,1930年秋,接到通知,左联要来此开会,蒋即抱怨:“一个屋子,本来可以写作的,往往一开会就开倒了!”而得到的答复是:“写作不算工作,要到南京路上去暴动!” 蒋遂提交《退党书》。中共中央并不接受他的退党,而于10月20日做出将其开除党籍的决定。

这样的抵触,恐怕与职业作家角色有很大关系,而不仅仅出于不赞成左联路线。当时左联心思实不在文学,只是假文学之名将一些人从政治上组织起来。不少盟员谈不上是作家,甚至从未尝试过写作,周扬夫人苏灵扬一篇回忆文章便以《一个不是作家的“左联”盟员的回忆》为题。而已成为职业作家并取得相当成功者,在左联没完没了的街头政治面前,不能不感觉时间精力的巨大牵扯和耗损。胡风暗讽茅盾入左联出于谋取“左翼的头面作家地位”之私心,说别人在斗争而他却“和工商业界的亲友交际交际,听些商界和帮会头目的故事,收集做小说的材料,既舒服又保险上算”, 实则也并不错。比如“上算”这一点,职业作家习惯了以写作为生、以稿费版税自奉和养家的生活方式,很难将它割舍,其意识与尚未取得此种生涯者自有根本不同(后者一旦获得,亦应无例外)。对此,茅盾自己并不否认,坦认在左联政策面前,自己就是“十足成了一个‘保持作家的旧社会关系’消极怠工者和‘作品主义者”。

茅盾还不算最典型,当时作为职业作家,蒋光慈比他更加成功。说来难以置信,这位以无产阶级文学为鲜明特色的作家,在资本主义上海却竟然以这种作品大红大紫、称富文坛,此适可与鲁迅迟至1931年底仍获教育部“补助”相参佐。其小说《少年漂泊者》“出到十五版” ;《冲出云围的月亮》“曾创造文学出版界的奇迹:它在1930年1月出版后当年的八个月中,就共再版八次” ;余如《野祭》、《菊芬》都再版多次;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虽曾未通过当局审查,换了书名《田野的风》后,仍顺利由上海湖风书店出版 (似乎当局的审查仅对“咆哮”字眼感到不快)。蒋的成就和收入,显示左翼写作在上海不仅可以存在,甚至是文化与思想的时尚,这恰也是他为何不忍放弃写作去搞什么街头政治的实际原因;其实后来(即夏衍所称1932年后的“左联成熟期” )左联其他成员也渐知个中滋味,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四面出击”。蒋光慈不幸先行一步,而竟遭开除党籍。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报道称他“一向挂名无产阶级的文学作家”,说他对《丽莎的哀怨》不听劝告“贪图几个版税,依然让书店继续出版”,又说他“因出卖小说,每月收入甚丰,生活完全是资产阶级化的”。 AKgVYyxMYA+qTTrXQg3F6ABtk9GQgkfPuu+wJZbaJf2w90A9Rjts73FGNmhJq1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