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之类,现代小品文因内容不同又可分为时事小品、历史小品、科学小品、讽刺小品等。
“小品”这个名称原指佛经的两种译本。东晋十六国时期,高僧鸠摩罗什翻译《般若经》,该经分为两种译本,较详细的一种称为“大品般若”,较简略的一种称为“小品般若”。所以,“小品”是相对“大品”而言,是小而简的意思。建筑上借用文体“小品”之名,凡属于小建筑一类的称为小品建筑,它的含义是就其小而言的。现代建筑中,公园里的花台、花架、休息椅,马路边的公共电车、汽车车站,广告牌和布告栏,路灯和指路标,建筑前的标志等等,它们都不依附在建筑上而独立存在,皆属小品之列。这些小品与建筑本身相比,自然不是主要的部分,但在整个建筑环境中确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座大宾馆门前的灯柱,如果设计建造得很糟糕,就使整座建筑减色。马路上的路标、电汽车车站是否美观也会影响到整座城市的面貌。在有的国家里,除公用邮筒外,每一幢私人住宅前皆设有私人信箱,此类信箱,可以到商店购买,也可以自行设计建造。屋主人往往把信箱当做是自己住宅的标志之一,所以相互攀比,出奇制胜,形式丰富多彩,使整个住宅区增色不少。因此,小品建筑的设计确也大有学问,不可忽视。
中国古建筑中有哪些小品呢?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在形态上又有些什么特点?这就是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
颐和园后山牌楼
我们常说,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中有着独特的体系,这是因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有它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许多单幢建筑组成建筑群体而出现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的宫殿莫不如此。我们看到,就一幢幢个体建筑来说,它们的体量都不大,平面形式也很简单。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隔的单层大殿。但是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可以组合成为功能上满足不同需要、形体上丰富多彩的大大小小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殿堂、廊屋、门楼等外,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小建筑相配列。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影壁、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龟、鹤等兽像;在寺庙建筑中有形式不同的石碑和经幢;在陵墓建筑中,有石柱、石门和石供座;在园林中还有各式各样的堆石。大家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都城北京城内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这座城门楼前又挖了一条金水河,河上架着并列的五座石桥,在金水河的前后,两边又各放了两个石雕狮子,在城楼的前后更立着四根华表。正是这高耸的华表、威武的狮子,增添了这座皇城大门的气势。北京昌平区境内的明十三陵是埋葬着明代十三朝皇帝的庞大陵区,在陵区入口首先是一座五开间的大石牌楼,其北先后是大红门与碑亭,再往北进入一千二百米长的神道,在神道的两旁,立着十二对石兽和六对石人,过了神道才分别进入十三座皇陵。可以说,正是依靠这些牌楼、碑亭、石人、石兽才组成了这长达三公里的陵区入口,正是有了这些小品建筑才造成了这陵区的肃穆与神圣的气氛。所以这些建筑小品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在物质功能和环境艺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台山佛寺前石狮、石柱
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大门或者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但没有归入小品类,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之上而并非独立存在。园林中只把独立的小型山石算做小品,而成片或者大型的堆山就没有归入。在以往古代建筑的相关著作中,对整体建筑群,对宫殿、寺庙、陵墓、园林、住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乃至对建筑的结构、装饰、色彩等等方面都有过专门的介绍和论述,但这类建筑小品却往往被忽略了。现在,我们将它们集中起来加以分析介绍。因为这类建筑虽小,它们也都有各自的特殊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沈阳清陵石供桌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铜龟、铜鹤、石嘉量
紫禁城乾清宫前铜香炉
我们介绍的次序大体按这些小品在整个建筑群中所占的位置,由外到内、由前到后,就好像我们游览参观一座宫殿或陵墓、一组寺院坛庙一样,由近而远,一路看来,见到什么说什么。这些建筑小品,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在建筑群中起到什么作用?它们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又各有些什么特点和成就等等。既然是讲建筑小品,因此也和小品文章一样,无一定的格式。既有专业论述,也包含一般的知识,既有叙述,又有议论;有话则长,话少则短,不追求一定的篇幅,力求做到简明而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