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7年在安新县同口镇小学做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编辑。1949年以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曾任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前出版有短篇小说和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1977年后写了大量作品,主要是散文,结集为《晚华集》、《尺泽集》、《无为集》、《曲终集》等十种。

孙犁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以“文革”为界,分为风格不同的前后期。前期作品明净柔美,以淡笔勾勒出如画的乡土民风,被称之为“诗体小说”,代表作是《荷花淀》、《芦花荡》、《铁木前传》等,模仿者很多;后期作品趋于平淡简洁,明显继承了中国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蕴着文化和人生的思考,代表作如《芸斋小说》、《报纸的故事》、《书的梦》以及大量的读书笔记等。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首先是他经历了1956年到1966年的大病(神经衰弱)和十年“文革”的大起大落,他自称为:“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其次是在这二十年间,他读了大量古代典籍,深受影响。

年轻时,孙犁主要读新书;从大病以后,新书就读得少了。他买旧书,读旧书,并且认为,读中国古书是利于养生的。“文革”后期,孙犁在家无事,利用所得废纸,一本一本整理、包装被“抄走”后又发还的旧书,一边整理,一边阅读,以消磨时日,排遣积郁。在整理、阅读的基础上,自1980年起,他开始写《耕堂读书记》。这些文章不乏真知灼见,观点一针见血,时有借古说今,且兼具文字之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芸斋小说》三十五篇,多记“文革”中事。晚年,他送人书,一本《风云初记》,一本《芸斋小说》。他认为,这两部小说中记录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

孙犁晚年的文章特别讲求章法,讲究起、承、转、合。语言的锤炼,是孙犁晚年作品的巨大魅力之所在。他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恰当、美妙的叙述方式。他以叙述的方式描写,以叙述的方式议论,以叙述的方式抒情,总是那样从容、矜持、高雅,表现出很高的修养。很多人读孙犁的作品,都是首先被他的语言所吸引。

本书文章全部选自孙犁晚年出版的十种集子,大致分为往事回忆、芸斋小说、关于读书和文事、读书笔记四部分,约可展现孙犁后期创作的特点和魅力。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编辑部

2009年12月 yJD1CbCvZQQDaT5wmvY3tVLQhyLSHyMrdoog+kaFXv8k52Ynsl2XglTEvFD/nm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