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暴戾之燕王扫北,为祭祖二李寻根

两个年轻人狼狈不堪地倒在石碑前,一宿过去,他们仍然没有醒过来。也许因为他们都身着雨衣并没有觉得寒冷。但马二楞说过,山上是有狼的。在山上久留,十分危险。

狼山有狼这件事,不光八卦村的人知道,外人也都听说过。来自河北的李寿文和李寿武两个人此刻正向狼山徒步而来。而他们来狼山的主因,就是因为狼山曾经闹过猛狼,而这件事又与他们的祖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李氏家族的先祖究竟是谁?现如今国内外不计其数的李氏家族后人在研究探讨。李寿文和李寿武目前就正在寻根。

二李是亲兄弟,李寿文比李寿武大两岁。李寿文是河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出版过好几本小说,但是属于不在作协机关开工资的那种作家。他的正式工作是K县中学的语文老师,今年60,刚刚退休。弟弟李寿武是石家庄一家国企的老总,转业军人,今年58,刚刚退居二线。可以说,两个人都有空闲时间。但他们近期打算却不一样,哥哥李寿文要寻根祭祖,而弟弟李寿武要约见多年前的老战友。李寿文要拉着弟弟来寻根的时候,李寿武断然拒绝道:“耽误那工夫干嘛?不寻根你就不是老李家人啦?”哥哥李寿文却非常固执,不仅自己要寻,还硬把弟弟拉来一起陪绑。他现在有些急不可耐,好像非要把李氏家族的远祖究竟是谁弄清楚不可。弟弟李寿武非常无奈,难道哥哥到了60岁,在闹男人的更年期啊?但他还是跟着哥哥来到蕲阳市的狼山原始林区。但他跟哥哥打赌,说:“你要能把老李家远祖搞清楚,我就输给你一百万,把家里的三室一厅换成两室。”

哥哥李寿文非常当真:“这话可是你说的!到时候我的两室一厅就换成三室一厅!”

军人说话岂有不算数的,弟弟李寿武要立军令状,哥哥李寿文道:“立那个没用,咱签合同,你要不兑现诺言,就上法庭说话。”

说签就签,这亲哥俩硬是签下标的一百万的输赢合同。事情悖谬而荒诞,但在二李身上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关于李氏家族的根底,先别说相关书籍,单是从网上查的,会一搜一大堆。很多姓李的人都在寻根。可不是么,谁让老李家有个写了《道德经》开创道家学派的李耳,有个实施贞观之治创出大唐盛世的彪炳青史的开明皇帝李世民呢?很多李氏家族的人穿凿附会,甭管找没找到证据,都说自己就是李耳或李世民的后裔。

有意思的是弟弟李寿武,他坚持说做就做李世民的后裔,绝不做李耳的后裔。李寿文问他为什么,他说,李耳一名二声讲哲学,说到归齐是让人们退让无为,想想看,人们能退让无为吗?社会还怎么进步?

李寿文道:“我们虽然不能否定与李耳或李世民有关系,但我们不是硬往李耳或李世民身上挂的那类人,我们需要通过调查走访和查阅资料来确定先祖。”话里话外,李寿文还是对老子李耳心存敬意的。

李寿武道:“在袁英光所著《唐太宗传》一书里,说李世民是汉、鲜卑混血。其祖父和父亲在北周时都相继为唐国公。其祖母独孤氏为鲜卑八大著姓之一,其母纥豆陵氏,也出身于鲜卑贵族。从血源上来说,在李世民身上鲜卑血源占主要成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鲜卑人的小趾甲是分两瓣的;而我们现在李家的人,包括你、我,小趾甲都分两瓣。这还不能证明我们是李世民后人吗?”

李寿文便说:“万一咱们的祖上是其他鲜卑人,而不是李世民呢?”

李寿武道:“不论如何,李姓人口为万姓之首,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姓,这是没错的。”

李寿文道:“这个我没反对。据新华社报道,前两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市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历时两年对中国人姓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李、王、张继续位列姓氏三甲。而据我们现在查考,凡李姓人,无论是何房系始祖或已故先祖,无论你是谁,你居住何地,你是何国籍何地区,也无论你使用何种语言,均是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公之后裔。李氏总源流应该表述为:源于曲阜、脉发偃六(固始和六安)、鹿邑为根、陇西望出。其宗族,房系的传承顺序,则以代次关系组成,并以血祖皋陶公为源的系列房族系统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大宗族整体体系,各地、各族、各支以子谱与母谱接轨,形成庞大的母子谱关系。”

李寿武道:“皋陶公?何许人也?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人?”

李寿文道:“你大半生舞枪弄炮,然后转业又天天研究市场竞争,当然不知道。皋陶公,原名庭坚,字隤,生于公元前2457年,于偃地,即今山东省曲阜市,为东夷部落首领。皋陶公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掌管司法。可以说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以李(理)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即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当时的部落联盟是一种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寿武道:“如此说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皋陶公的后人而万分骄傲了?”

李寿文道:“此言极是!”

李寿武道:“问题是皋陶公的后裔分支很多,我们属于哪一支?”

李寿文道:“急什么。慢慢查。”

于是,二李通过在K县老家广泛走访,刨根问底,捯出他们是明代大将军李景隆的后人。得知他们的祖上是不争气的大将军李景隆的亲弟弟李景琛。600年前“燕王扫北”的时候,李景隆在与燕王朱棣作战屡战屡败,不堪一击;而其弟李景琛却屡战屡胜,一往无前。但李景琛官小,手里的军队少。即使如此,也给朱棣带来了极大麻烦。相传李景琛在蕲阳市北郊狼山有过一场恶仗,李景琛及其部下在这里抵抗燕王扫北,杀死燕王手下诸多兵将,但李景琛却战死沙场。据传,李景琛是在断了一条胳膊的情况下,独臂与燕王的兵将厮杀。当时连山上的狼群都同情李景琛,看到李景琛战死以后便成群结队扑向燕王的兵将。这里面有没有演绎的成分已不重要,关键是李景琛的精神可歌可泣,气壮山河。李寿文和李寿武身为“寿”字的后代,应该是李景琛第25代孙。

世界上“寿”字辈的李氏后人究竟有多少,难以考证,相传韩国前总理李寿成也在这个序列。前不久中华全国记者协会原书记李贤德和《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总编纂李正,在人民大会堂向出席会议的李寿成赠送了《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和国际李氏峰会会刊,李寿成先生则非常感动地欣然命笔,为总谱题了词。

李寿文和李寿武早就知道李氏家族有人编纂《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这件事,也知道这套书以母子卷这种目前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还知道这套书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的第一大谱。而且,通过《全书》编纂活动,将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后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提供服务。想到这一点,二李便心潮起伏,豪气干云!他们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到蕲阳市狼山来寻找踪迹,核对史实,凭吊先祖,然后一鼓作气续写一段资料,加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

二李来到狼山脚下的时候,应该比谢建华和王菲菲他们晚一天。否则,二李肯定会碰上两个年轻人。因为,他们也是在将近中午的时候来到八卦村,而且,也是在马二楞家打尖儿。但这次马二楞没有跟随他们进山,也没有给他们引路,因为马二楞感觉这二李做事规矩本分,于是只是嘱咐了二李几句,便让他们走了。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负氧离子,往山上走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二李感觉非常惬意。走着走着,弟弟李寿武突然在一道石沟边缘看到一堆白色粪便,便急忙拉住李寿文:“哥,你快看,那是什么!”

两个人站在几米开外,李寿文在仔细观看,而李寿武则警觉地四处观望。这堆白色粪便长约2·5厘米、直径约1厘米,李寿文问:“这就是狼粪吗?”

李寿武道:“没错,就是狼粪。我在内蒙当兵的时候经常见到。”

尽管以前李寿文也听人说过狼粪是白色的,但却从来没见过,而且,也不敢相信眼前这块白色的物体就是狼粪。狼粪是狼山有狼的物证,是关于600年前发生在狼山那场恶仗的传说的旁证,也是他们此行的一个重要收获。李寿文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将软踏踏的“狼粪”装进塑料袋里。

李寿武说:“别看这堆狼粪是软的,估计是在10天前拉下的。因为昨天山上下过雨。”

隔着塑料袋,两个人看到狼粪里夹杂着许多毛发,李寿武断定,可能是野兔毛。把狼粪装进背包,他们继续朝前走,在一处比较松软的地段,他们便惊喜地发现了几个动物的蹄印,而再向前走,又发现了更加清晰的一串蹄印。李寿武说:“这些蹄印就是狼的。”

下午四点的时候,他们来到了那座坍塌的庙宇跟前,于是,猛地发现两个年轻人倒在一块矗立的石碑前面,而一只身材壮硕皮毛灰色的狼正凶巴巴地咧着嘴围着这两个人转悠,看情形是随时准备向倒地的人发起攻击的。

李寿武快速地从背包里取出一把短刀,将刀鞘褪下,露出锋利的刀尖儿和闪着暗光的刀刃。李寿文则轻轻拦了弟弟一下,也将背包打开,但他不是拿刀子,而是取出两根火腿肠,撕掉上面的肠衣,朝灰狼扔过去。想必是灰狼饿急了,低下头闻了一下,便三下五除二,快速将两根火腿肠吞掉了,看那样子根本没有咀嚼,是“吞”下去的。

只有让它吃饱,才有可能不对人类发起攻击,这是李寿文此时的判断。他将背包里所有的火腿肠和面包全掏出来,一一扔给灰狼。而且,让李寿武也把背包里的食物掏出来扔过去。但灰狼却并没有继续吃下去,又咬了一口面包,然后抬头看看李寿文和李寿武,便倏然间尽可能多地叼起一些食物跑掉了。

李寿文要走过去把食物收回来,但被李寿武拦住,说:“不要动,现在这些食物已经属于它了,如果你动了,它回来以后就会跟你玩儿命。”

李寿文道:“它是不是不愿意让我们看着吃东西,把东西叼到僻静处去吃呀?”

李寿武道:“不,他是把食物叼到狼窝给狼崽子吃,或是找地方把食物暂且埋起来。”

正说着话,那只灰狼又跑回来了,而且,身后还跟着另一只灰狼。李寿武一眼就看出后面那只狼是母狼,因为腹下有两排奶头。什么都甭说了。李寿武倾其所有,将背包里所有的食物,包括苹果和香蕉等水果全掏出来,掷给它们。

两只狼反反复复叼了好几趟,直到将地上的食物全叼走,方才退下。临走它们还一再“审看”李寿文和李寿武,似乎等待他们再扔一些东西,但当它们知道二李确实已经无食物可扔,终于失望地快速离去。

此时,二李才放心地走近石碑前的两个年轻人。李寿文有些胆怯,没有立即扶起年轻人,只是围着他们观看。而李寿武胆子很大,他把手伸到男生鼻子底下去试,见有呼吸,便抓起男生一只手,摸他的手腕脉搏。脉搏并没有太大异常,只是有些微弱。他便又试女生。见情况略同,便招呼李寿文将两个年轻人背起来。李寿武身体强壮,自然要背男生,把女生留给李寿文。

他们刚要把两个年轻人背起来,两个年轻人就不约而同地苏醒过来,非常惊恐地看着李寿文和李寿武,竭尽全力挣扎,要自己站起来逃走。李寿文稳住心神,从口袋里掏出河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证,亮给男生看,然后再亮给女生看。方使两个年轻人塌下心来。男生说:“我叫谢建华,是蕲阳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她叫王菲菲,我们俩是同学和对象。”

李寿武说:“刚才这里来了两只狼,情况非常危险,我们把身上所带的食物全部扔给了它们,它们才离去。咱们赶紧离开这里吧。”

谢建华在李寿文搀扶下挣扎着站了起来,脸色灰暗地问:“真的有狼?”

李寿武道:“没错,我们来的时候正看见那只狼围着你们转悠,随时打算啃你们一口呢。”

谢建华猛地一个激灵,浑身战栗了一下,说:“咱们赶紧走吧。”他已经不顾马二楞的嘱咐了,立马将王菲菲揽到胸前,抱住她的肩膀,对李寿武说:“谢谢两位大叔搭救我们,咱们先下山,然后到八卦村去细聊。我们俩要重谢两位大叔。”

四个人互相搀扶着,就要下山。谢建华发现脚下的雨水经过多半天的下渗和蒸发,此时已经完全枯干,露出了洁净的砂石和黄土,仿佛昨天下午根本没下过雨。

此时李寿文突然发现了那块石碑。其实刚才早已看到了,只是因为狼的出现,让他忽略了石碑。李寿文是个语文老师出身的作家,对石碑以及碑文一类东西非常敏感,也非常感兴趣。此时,他便对那三个人说:“你们稍等我五分钟,我把那块石碑上的碑文瞅一眼。”

谢建华一听“石碑”二字,便浑身一颤,险些摔倒。王菲菲则惊恐地发出了“啊——”的一声尖叫。因为,他们俩同时想起了昨晚的幻影。他们俩突然挣脱了李寿武的手臂,不顾一切地跟头把式地跑下山去,一路上不断被绊倒,马上就爬起来接着跑,有时撞在树上,但他们仍然不敢松一口气地猛跑,直到实在喘不上气跑不动为止,两个人相搀相扶胸口剧烈起伏,大口喘着粗气。

而李寿武莫名其妙地看着两个年轻人的背影,不得要领。此时李寿文就正儿八经地读起碑文。就见石碑呈灰紫色,左右竖向两行文字,中间是一位武士,手握横刀,器宇轩昂,满脸杀气。再看碑文,右手为上,阴文楷书:“成祖挥刀斩恶狼”;左手为下,阴文楷书:“景隆靖难败如水”。落款“明永乐元年”。

李寿文知道,靖难,自然是指靖难之役。如此说来,狼山真的发生过李景琛与燕王的恶战?而且真的有狼群加盟援李?这件事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神奇得简直离谱,不可思议得简直天方夜谭。也许,李寿文这么想,燕王在狼山斩狼确实存在,但与靖难之役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与演绎联想。但无论如何,这件事还是让李寿文唏嘘不已。他倒希望这件事是真的,那他就会在写给《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资料里大书一笔!

二李用数码相机给石碑和庙宇拍了照。李寿文问李寿武,是不是继续往山上爬?李寿武道:“别爬,先到山下和八卦村的村民聊聊再说吧,这山上的野狼太吓人了。”两个人只得下山。他们决定去八卦村与村民好好聊聊,挖一挖关于狼山恶战的情况。如果能把情况问清楚了,爬不爬山已经不重要,现在有了石碑和碑文佐证,已经可以部分地证明当年李景琛确实在狼山顽强抵抗燕王了。

李寿武很在意地寻找谢建华和王菲菲,希望能够碰上他们。当然,根本就没碰上,也不可能碰上。谢建华和王菲菲差不多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了。恨不得生出四条腿,更恨不得坐上直升飞机,总之以最快的速度离开狼山。

二李回到了马二楞的家,交给马二楞几百中介费,便由马二楞引领,找到了八卦村的德高望重的一位鹤发童颜的齐老先生。齐老先生已经年近90,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人,曾经做过乡间私塾先生,解放后又做过镇里的文书,说出话来非常可笑复可敬地“之乎者也”不断。马二楞把二李引荐完了就离开了。二李便掏出软中华,给老先生点上,然后与老先生攀谈起来。

老先生说:“你们老李家的人寻根寻到狼山,可喜之,可贵乎,却难为了你们也。山上野狼横行,八卦村的人众所周知。可是马二楞为什么不拦着你们,着实让人费解乎。找知情者把情况讲一讲便足矣,完全没必要非进山不可乎。‘燕王扫北’这个历史事件你们是知道的,其实这个历史事件还叫‘靖难之变’,‘燕王扫北’不过是老百姓的口头语,历史书都是讲‘靖难之变’的。是耶非耶?”

这个时候,大半生崇武做军人的李寿武就插不上话了。作家李寿文却正棋逢对手,他连连点头,说:“老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后辈人才疏学浅,还望老先生多加指教。”

老先生道:“狼山是古战场,地势复杂恶劣,多有狼豕出没。加之政府封山育林,多年来,不允许老百姓擅自登山。近年来旅游风潮渐热,人们偶尔来狼山打探,又有风水师断言此山多邪魔,不可触碰。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把狼山看做神山、奇山、鬼山、魔山,再无人上山。而今人人追求娱乐幸福,谁还来狼山找别扭找麻烦?”

李寿文道:“我们爬了一段狼山,看到了狼粪,还看到了粼粼白骨。”

老先生道:“想当年燕王朱棣和大将军李景隆的弟弟李景琛在狼山打了一场恶仗,李景琛奋力抵抗却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燕王得胜离开时颁令:谁都不许收尸,否则诛灭九族。于是,狼山上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和大明的忠魂。八卦村曾经有人夜晚听到了山上传来忠魂的呐喊和哭泣。”

李寿文道:“老先生,这燕王朱棣实在不够人道。”

老先生道:“明清以来,人们对燕王朱棣多有指摘评点,褒贬俱在,泾渭分明。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派领兵镇守大都(北京),称燕王。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见各藩王尾大不掉,便与侍臣密谋削藩,并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觊觎皇位,对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遂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造反。建文帝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年4月6日,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经过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鏖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屡战屡败,一退再退。而燕王且追且战,终于攻入明帝都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自焚而亡,也有人说建文帝失踪。总之,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然后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李寿文道:“河北一带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先生道:“因为靖难之变,燕王发狠屠戮,把河北一带的人几乎都杀光了。”

李寿文道:“燕王为什么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呢?只是因为河北人对朱棣的靖难进行抵抗吗?”

老先生道:“没错。史书记载,建文帝继太祖朱元璋之位后张扬其威,‘仁闻昭宣,众心悦服’,老百姓无不称颂。但因燕王朱棣一直以来觊觎皇权,对朱允炆继位极其不满,于是乎‘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而当时百姓在思想上倾向建文帝,并不倾向燕王。燕王对此心里也不是不明白,当僧道衍密劝燕王发动战争时,燕王曾忧虑地说:‘民心向彼,奈何!’。但强烈的权力欲还是鼓动朱棣发起了战争。事实不出朱棣所料,当他发动‘靖难’战争后,河北各地的官民对他进行了顽强抵抗。燕王的军队连连受挫,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惨无人道地屠杀百姓,我曾经查过《蕲阳府志》,里面有‘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的记载。而其他很多史书上也都记载了靖难之役造成河北一带遍地白骨,让人触目惊心,‘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的情况。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另外战争期间河北百姓大量外逃,也造成了这一带人口的急剧减少。”

李寿文一声长叹,道:“可是,因为建文帝懦弱无能,还是让燕王朱棣得手了。”

老先生道:“是啊,世事难料。公元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当了皇帝的朱棣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为朝廷需要,开始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但河北一带人烟稀少却是问题。于是,永乐初年,山西人申处山等上言:‘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得到朱棣首肯。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致使大量的山西界内的民众移居到河北。任何人都一样,离开老家总是恋恋不舍的。相传移民集聚处有一棵老槐树,流入河北的老百姓便牢牢记住,并将‘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县里老槐树’的说法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李寿文道:“如此说来,我们李家的人就有可能是从山西移民过来的了?”

老先生道:“不排除这种可能。”

李寿武插话道:“看来,李景琛的家眷是在山西了?”

老先生道:“这就不好说了,需要你们继续查考。也许李景琛的家眷一直在河北,而侥幸没被屠戮,生存繁衍下来。”

李寿文摇摇脑袋,感觉这种可能性不大。就凭燕王朱棣的为人处事,绝不会放过李景琛的家眷。只要李景琛家眷在河北,必遭毒手。

而河北K县老百姓关于李景琛与燕王恶战的传说,与八卦村老先生的讲述基本吻合。致于狼山是否有狼群参战的问题,老先生没有做出肯定。只是说,演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狼山一直有狼却是真的。

这个断言,与二李在山上看到的那块石碑相吻合。假如山上没有狼,怎么会有武士斩狼的石碑?而石碑上的碑文写的是“成祖挥刀斩恶狼”,是说朱棣亲自斩杀过恶狼。那么,如果狼群没有参战,怎么会惹起朱棣对狼的仇视?即使狼群没有参战,也至少是阻挡和妨碍了燕王的前进。不是吗?现在李寿文就这么想问题。他蓦然间感觉狼山的狼群是与李景琛站在同一条战线的,因此寄予了无限的好感。

说话间,老先生在躺柜里取出了一样东西,形状犹如烧火棍,但布满暗绿色的铜锈。

李寿武率先开口道:“火铳?”

老先生道:“正是。”便把沉甸甸的火铳交到李寿武的手里,李寿武掂了掂,又传给李寿文,李寿文欣赏过后小心翼翼地还给老先生。他知道,这件东西已经具有文物价值,不能掉在地上摔了。老先生说,“这应该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在燕王扫北的时候,也令人发指地被燕王用来征杀河北的反抗者。前不久,一位来八卦村收古玩的南方人给我十万,要买走这件火铳,我没卖。”

李寿文道:“您是怎么得到这件火铳的呢?”

老先生道:“七十年前,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全家把爷爷的灵柩埋到狼山上。在挖坑的时候,挖到一个长筒状的东西,像个烟枪。那时候我父亲还活着,他走近一看,觉得这东西特别眼熟。他把这件东西拿在手上一掂量,大约三四斤重。再仔细打量,只见它黑里泛黄,还覆有一层暗绿色铜锈。说这是好东西,立马就收起来了。”

李寿武道:“我知道火铳是古时候的一种兵器,但不知道它在明代军队里是怎么使用的。尤其是燕王可以使用火铳,那李景琛就不能使用火铳吗?”

老先生道:“这个问题我孙女比我更清楚,她现在正在写这方面的论文,我把她叫来说说。”便回身朝里屋喊孙女。

待得老先生孙女出来,二李皆小吃一惊:敢情这八卦村里真的藏龙卧虎,藏娇纳秀,先不说其孙女有没有学问,单说那靓丽的容貌,就算在大城市,在号称人间天堂的苏杭,也并不多见!朴素的很一般的大学生装束下,却身材苗条,皮肤细嫩,鸭蛋圆的脸庞上柳叶眉丹凤眼,通直的鼻梁下是一双标志的薄嘴唇。但此时李寿武皱了皱眉头,轻轻地摇了摇头:只怕是美貌的姑娘因为耽于周围娇宠和自我陶醉而没有真才实学。只见她拿着一沓资料来到大家面前,落落大方地小鞠一躬,开了口。

“两位大叔你们好!我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大四学生,现在面临毕业论文答辩,回家来跟爷爷推敲明代火器的一些问题,顺便在蕲阳市做些调查。”姑娘把资料放在桌子上,从爷爷手里拿过火铳摆弄着,“火铳是古代的一种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古书中又被叫做‘火筒’。这种东西在古代,特别是在明朝的军事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火铳在朱元璋的开国大业中可谓功勋卓著,如果没有火铳,朱元璋能不能打下江山都不好说。你们知道,元末除了朱元璋的起义军,还有一支重要起义军叫红巾军,这两支起义军都攻打元军,但彼此也争城夺地。据说在1363年,红巾军就向朱元璋发动了攻势,其大汉首领陈友谅率60多万人向南昌朱元璋部开进,200多艘战船将南昌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率领战将拼死抵抗。但他素来沉溺酒色,陈友谅并没把他放在眼里。攻城不久,陈友谅的士兵们就从抚州门打开了突破口。当这些士兵们眼看就沿着突破口攻进城时,万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一种奇怪的兵器——火铳。一时间‘铳’声大作,烟火腾空,震耳欲聋,陈军大为惊骇。守军在将领邓愈的指挥下,将火铳和冷兵器结合使用,打得陈军连连败退,哭爹喊娘。”

美貌的姑娘一张小嘴连珠炮一般一讲起来便滔滔不绝,让老先生看得十分受用。李寿武却拷问道:“火铳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

姑娘平静地回答:“据我所知,大的如同后来的火炮,小的就如我手里这个。”

老先生面带笑容,递给李寿武一支烟,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老人么,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出息,这个孙女是不是有出息,眼下正是一次小小的考试不是?李寿武却紧追不放,抽了一口烟问道:“那次战争的结果呢?”

姑娘微微一笑道:“那次战争,两军僵持了将近三个月,朱文正因为兵将有限,急忙向朱元璋请求支援。7月,朱元璋率船队20多万人到了鄱阳湖,与陈友谅的60万大军展开决战。朱元璋发现,陈军的水阵战船相连,不利于进退,他便明白应该怎么办了。他想重演‘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不就是孙刘两家以火攻击败曹操吗?朱元璋将自己的战船分为20队,命令每艘船都把火器、弓箭按顺序安置布署,准备用火铳等火器远距离射击。于是,选择风平浪静的有利时机,朱元璋一声令下,这些火器便一起发射、抛掷到陈军战船上,一下子就烧毁了陈军几十条战船。”

李寿武似乎被带入其情境之中,道:“使用火铳进行水战好像还是第一次听说。”

姑娘道:“没错,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火铳进行的水战。江南鄱阳湖地区水网密集,士兵行动多有不便,火器便在战争中派上了大用场。除了水战中用到火器,在攻城时,火器也大显身手。朱元璋依靠火铳打败陈友谅后,同年11月份,他又命大将徐达向东进攻张士诚政权的都城平江。徐达在城外筑起长围,又架起高高的木塔。木塔分三层,每一层都布署了弓箭、火铳。发动攻城以后,各种火器射向城里,张士诚的部下损失惨重狼狈不堪。在一次战斗中,其弟张士信也被火铳击中头部而死。经过一年的围困,城内弹尽粮绝,最后兵败城破,张士诚被俘。”

李寿武道:“我想知道,李景琛时期的各种火铳有没有高下之分呢?”李寿文却感觉弟弟有些事无巨细强人所难,这么细微的问题一个年轻姑娘怎么说得清?便插话道:“这样的问题就甭问了,大学生写论文恐怕谈不了这么具体。”

姑娘却摇摇头道:“但问无妨。火器在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了大功,所以朱元璋对火器非常重视。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南京设立了很多机构来制造和保存火器。南京一时之间也就成了全国的军事重地。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在工部设立军器局,专营兵器制造,以火器为主,同时也造皇家御用仪仗兵器和少量冷兵器。其中兵仗局是明代主要的兵器制造机构之一。其规模之大、工匠之多、工种之齐全、分工之细密,皆前所未有,而且已经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来制造各种军器。而各种火铳的结构,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李寿武道:“如此说来,明代只怕是人人都懂些火铳制造吧?”

姑娘道:“也不能这么说。在明廷看来,火器是个‘神物’,而且是‘绝密’级,因此对其制造、使用的控制也相当严密。四年后,即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立内官监下的火药作,专门掌管火器制造。如此大规模的兵器制造,其管理也相当严格。神枪、神炮老百姓不许擅造,火器制造之法严禁外泄。火铳的铳身上,必须刻上制造单位和工匠的名字,以备核查。兵仗局制造的火器,如果在演放中炸裂,就会被退回去改造,工匠也会被‘问责’。火器制造,还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比如,关于铳规定:铜手铳的重量是5至10斤,碗口铳按胜字编号,手把铜铳按列字编号等。”

姑娘把手里的火铳举向李寿武,让他看火铳筒上的铭文。李寿文也探着头看。果然,上面既有制作者姓名又有编号。让他们意外的是,制作者也姓李,而且也是景字辈,叫李景庵。李寿文道:“这火铳上刻着李景庵,与李景琛是不是也有关联呢?”

姑娘道:“没错,据说李景庵是李景琛堂弟,在火铳研制上技高一筹,李景琛军中火铳基本都出自他手。”二李正听得兴起,老先生又话锋一转道:“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夸赞太祖朱元璋眼光颇高。因为朱元璋对火器的推崇,明初的中国火器有了巨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全国卫所军队武器配备比例,‘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也就是说,明初军队火铳配备率达到10%。二是,为了满足全国卫所火器装备,火器生产地大大增多,除了传统的国家军器局制造外,部分卫所也被允许生产,由于对火铳研制生产的限制较少,便对提高火器生产工艺促进很大。李景庵属于卫所制造火铳的典型事例。”

李寿文道:“如此说来,李景琛他们在抗击燕王时也使用火铳了?”

姑娘道:“应该是。前不久,我和爷爷到蕲阳市里参观过目前出土的洪武时期火铳实物,看到地方生产的火铳才是明初军队配备的主流武器。中央政府的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铳只有当地方火铳不足时才会调拨补给,而地方可以自产火铳,故而朝廷火铳几乎没有发配给地方军队使用,由此洪武火铳只见到地方产的实物,没见到中央军器局的。因此说,燕王朱棣手里的火铳,和李景琛手里火铳,都是各自制作的。而李景琛的火铳数量抵不过燕王,但质量上却远超燕王。所以,交起战来,燕王兵将死伤惨重,燕王便恼羞成怒。李景庵还发明了一种奇特的火铳,杀伤力特强。但最后李景琛终因兵将太少全军覆没。据说作战中李景琛不光断了左臂,身上还中了十来处火伤,但李景琛凭借一股锐气,率领部下英勇奋战,不屈不挠,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李寿武问:“李景琛死了,李景庵呢?”

姑娘道:“别急,你听我说。” hS6itxbg8OxSQn0TYnJ3jNj1LSQshIz82+fUrPi7VUFO7OlJI6zb7ZDgMshmgq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