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Uber、Airbnb是如何颠覆传统行业的?

文/袁艺

当老友Jonathan派遣了一辆Uber来接我们赴纽约曼哈顿的餐馆共进晚餐时,他颇为自豪地说:“这样的出行模式今后在中国也可能大行其道吧”。“其实我们三年前就有了”,我颇为得意地朝他挤了挤眼睛。

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多个垂直领域颠覆传统行业

共享经济模式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今年初,该词语被正式录入牛津英文字典,其定义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将资产或服务在个人之间进行共享。信息一般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传播:多亏了共享经济,你可以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闲置的资产比如汽车、公寓、自行车,甚至Wi-Fi网络出租给他人。”

An economic system in which assets or services are shared between private individuals, either for free or for a fee, typically by means of the Internet: thanks to the sharing economy you can easily rent out your car, your apartment, your bike, even your Wi-Fi network when you don't need it.

——Oxford Dictionaries

显然,共享经济作为一门新生事物,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击着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创业型企业也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生根发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交通行业的Uber,和旅游住宿业的Airbnb。

以Airbnb为例,它平均每晚的客流高达425000人,比希尔顿在全球的交易高出22%。Uber五年内迅速在全球250所城市扩张。至2015年2月底,公司估值超过400亿美金,远远大于包括Delta、美国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在内的传统航空公司。

该变化的核心在于过去几年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站、移动科技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们获取适合自己信息的能力达到空前的高涨,交易实时化成了“新常态”,而社交网络的兴起则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信任。 如何挖掘弱连接的商业价值也因此成为许多新兴产业追逐的圣杯。在全球范围诸如苹果、Google、亚马逊、PayPal在内的高科技巨头,以及国内的BAT都给这一切的实现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卖家可以自如地通过亚马逊、淘宝平台售卖商品,而平台则像一块吸铁石将买家从五湖四海吸引过来。具备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加上PayPal、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体系,可以让我们轻松地定位距离我们最近的服务提供商(诸如餐馆、影院等),移动支付则让这种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在哪?和传统行业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

根据PWC2015年的一份报告,在未来五年内,共享经济的风口主要集中在五大行业,包括:旅行、车辆共享、金融、人力资源、音乐及视频。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超过3350亿美元。

显然在共享经济概念风靡全球的同时,我们对其深层次的内涵仍然缺乏系统的了解。笔者作为共享经济的消费者,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也碰到不少困惑,经常进入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处境。譬如在各行各业,有很多创新型公司号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来平衡供求关系,以绕过传统的中间商。“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合作经济”(collaborative economy)、“按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协作消费”(co-creation)等术语也经常被交替使用,尽管它们的意义大有不同。

除此之外,共享的概念在各个行业也存在已久。比如说专门为银行提供信用卡系统运营的外包服务商,专门为企业提供系统开发人员的IT外包服务公司。

但是,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在本质上和它们有着根本区别。 其核心包含以下四大要素:

1.一个能够自动平衡供需关系的电子平台

共享经济模式的平台能够提供实时、精确的算法,将供给和需求进行有效匹配。整个共享经济的大前提,是建立在碎片化时间以及闲置资产。 共享经济模式,是否能够真正释放碎片化时间的价值,是否真正能够释放闲置资产价值是关键的关键。其最终考量的依据是能否重新构建商业价值。比如说:

Airbnb将多余房间、公寓和旅行者的需求进行匹配。

Uber、滴滴根据地理位置,将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和现有的车辆作匹配。Uber的Price Surging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下会自动调整价格,而滴滴则通过自动加价、平台奖励等算法来确定服务的优先级。二者都是通过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以及价格杠杆来调节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供需平衡。

2.重新定义“拥有”的概念

共享经济的诞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很多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受到追捧。根据PWC的报告,现如今两个消费者中只有一人赞同“拥有实物是我展示社会地位的最好方式”的观点。这种观念在18至24岁间的95后格外盛行。他们相信,拥有一辆汽车已经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出行的自由。对于喜欢看世界,但又无力承担高昂酒店费用的年轻一族,在体验过居住在别人家里的感受后,发掘出了别样的旅游体验。

3.经济社交化

共享经济体系下的消费者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社交也被赋予了新意。Airbnb、Couch Surfing为旅行者提供了更个性的旅游,同时让出行显得更酷。像Relay Rides和Lyft这样的搭车服务,用户必须接受在整段行程中和陌生人同处一室的“尴尬”。共享经济模式需要重构体验,这种颠覆并非对原有业务或体验的改良或放大,而是革命性的、化学性的突变。

4.积极回应客户的情感诉求

除了良好的客户体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朋友关系也是成功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客户体验对于共享经济的意义绝非只停留在口号上,它必须反应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及服务等的各个领域。比如客户在下订单前,决定是否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他人的评语。线上评语的真实、可靠将直接影响平台口碑,及客户是成为回头客的关键。

“信任”是共享经济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游戏规则,明确供应者、消费者和平台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政府职能部门需要考虑如何监管,而非一味扼杀。

PWC的调查报告还显示,在美国大约一半的成年人对共享经济有所耳闻。大约20%的消费者曾经有过亲身参与——无论是作为供应者还是需求方。

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除了便捷、省钱外,信任是共享经济的核心。只有在人和人之间建立了互信的基础上,“共享”行为才能实现。这需要平台方作为“中间人”能很好地起到制定游戏规则的作用,通过协议、数据及系统有效地进行身份验证、并根据交易记录对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对于任何发展以共享经济为前提的商业行为,只有做到让参与者觉得放心可靠,才能在供求两端吸引到更多的参与者。

所以,信任的重要性,以及依然普遍存在的对共享经济模式迟疑不绝的态度,在为共享经济贴上标签时增加了很高的难度。在创新和现有法规不断博弈的过程中,这种矛盾也越发突出。

以Uber为例,它们的全球扩张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抵制。Uber司机遭当地出租车司机的围堵事件层出不穷,并一度导致大面积交通瘫痪。为了保护司机、乘客的人身安全,Uber不得不决定暂停在法国运营。在中国,Uber先后在广州、成都、杭州等地遭遇过“钓鱼执法”和出租司机的围堵,及竞争对手的暴力攻击。美国加州法官正式批准出租车公司以Uber具有渲染色彩的“最安全的道路交通”广告词对它实行正式起诉。这是继起诉五天前加州正式通过法律,要求Uber按照加州“公共交通委员会”2013年的相关规定上缴所有交易数据后,在短期内做出的另一裁决。

作为共享经济的打车鼻祖,Uber和传统行业的摩擦,及与现有法规的种种冲突也显示了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的重要性。必须承认,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步伐已大大超过政策的更新。一方面政府承担着调整政策以适应新兴经济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多方考量,监控其冲击主流行业。对于类似Uber这样的创新企业,政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监管,而非一味扼杀。

英国监管部门在共享经济上表现出的开发态度也许值得大家借鉴。2014年9月,应英国商务和企业部长的要求,英国P2P创新企业Love Travel Club的创始人Debbie Wosskow对共享经济在各方面的影响作了详细阐述,对今后政策改革的方向提出颇具前瞻性的建议。英国政府的回应也给迷茫中前行的从业者、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一道曙光。

“我们将积极拥抱新的、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希望更多地企业、挑战者能够加入到这个阵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经验。当其他国家和城市的消费者在被剥夺选择的权力,抑或无法自由选择如何利用他们的闲散资源创造价值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拥抱新型的商业模式。”

——Rt Hon Matthew Hancock MP
(英国商务、企业及能源部长)

7月的曼哈顿显得无比拥堵。无论是第五大道、还是百老汇街,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一位自由作家,据他介绍Uber每年为纽约提供10000个新的就业机会。作为生活在全球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Uber的兼职工作给他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而遇见不同的人则给他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TkBuodLTjbkZzy51qWjaGNwJCCZ0mSjbOXEaU4VVALr6x65mjvmtgnY+CjjrcR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