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

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有点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但如果你的伴侣属于神经大条型的,你可能就要用更明显的表达方式才能得到效果了。假设你新认识的情人星期五晚上没打电话来,你一定不希望这种不体贴的行为再次发生,因为那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但是你又不能直说希望对方每天都打电话给你。而且,如果对方是一个真正温柔体贴又全心爱你的情人,你不用开口,对方也应该知道该做些什么呀!于是呢,当新情人终于打电话来的时候,你还是保持着礼貌的态度,也有问有答,但语调却是冷冰冰的。一个理想的准情人应该马上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对方迟钝到一再问你发生什么事的话,你可能就必须简单地回答一句:“如果你昨晚就打电话来告诉我你的周末计划,我会很感谢你,因为这样我也可以为自己做点计划。”

注意语气中必须夹杂着适当比例的受伤和冷漠。在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这招通常可以让你的情人不停地道歉,而且发誓绝不再犯,甚至愿意写血书来证明!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是不喜欢说出口的那类人,却被迫要明讲出来,你很可能会开始怀疑你的准情人可能是个瑕疵品。但先别放弃塑造对方的念头,很多人都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他们绝对可以转变成你需要的理想情人。(但是,要知道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有时候要以百年为计算单位。)

——如果你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那么表达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句。如果能让它听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亲密关系公约,而不是你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那就更棒了。除了命令之外,还有一种广受喜好的明说方式,就是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填上你的每日一需)。”有时候撒娇或抱怨一下可以有强调的效果。在伴侣正为了满足你而精神衰弱的时候,你却有很充分的时间可以去想一下该要求些什么。真正有经验的“浪漫情人”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明说,什么时候用暗示。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专业,那就继续努力吧!要记住这些举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对方证明他们“爱”你和你“爱”他们一样多。

现在说正经的,很多人认为需要某人就等于爱他。因此,为“爱”所苦,这就是问题所在。和过去的我一样,他们待在电话旁,等着“那个人”打来电话,让他们心情变好,结果得不到他们所期盼的关怀,心情因而跌到谷底。摇滚歌手密特·劳弗唱出了恋爱的真理:“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却绝不会爱你……”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当我的婚姻中出现紧张情势,或我不想和妻子亲近时,我有很多选择:我可以试着分析哪里“出了错”,我可以为她做点什么事,我可以把自己关进蛹里直到事情好转,我可以和她吵架,我可以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完全否认问题的存在。或者,我也可以扪心自问:“在潜意识里,我对伴侣有什么要求?”让人惊讶的是,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在以下的例子中,我和妻子亲近的程度,足以唤醒我心中沉睡的需求,原因稍后说明。苏醒了的需求朝目标伸出贪婪的魔掌。我希望她证明她爱我,我需要她安抚我的不安全感与无力感。

这些渴望在我认识妻子之前就已存在,且由来已久。所以,我早已像慢性病患者一样,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让自己不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然后我结婚了,这仿佛发出了一个信号,让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员出动,对我妻子展开攻势。不过有一部分的我,对自己的贪求很反感,所以没有让这些需求完全暴露出来。我曾是(其实现在还是)使用暗示的权威,我喜欢用微妙的肢体语言、语调和含蓄的暗示来表达我的需要。不幸的是,我的妻子并不会读心术,事实上她也不可能满足我情绪上的无度需索。她没有满足我,让我很失望。其实满足我并不是她的责任,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直到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后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不论是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也许会认为,只要我妻子对我伸出手、拥抱我,或是向我保证她爱我,我就会觉得被爱且得到安抚,不会再感到无助。然而,经验却告诉我,事实上是我的期望让我不能得到安抚。如我之前所说,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这同时,必然会发生两件事:第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第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妻子身上得到爱,只会让我从前的想法变得更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都没有爱。

因此,重新感受多年前的挫折失望,便成了我难以逃避的宿命。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就好像耳塞能阻断声音一样,期望也会阻断内心的爱。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期望,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像骑士寻觅圣杯一样,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要失败。骑士找不到圣杯,因为它的所在,正是骑士们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心中。

当你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悦的,但十分确切的,双方都要承受的后果,如压力、失望和愤恨。k+wnGjJRPz17W3dC0ZKhJRb12yGmNpR8Y8Vj5UFVo82Pu8/G+1vTjt7JrGia6o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